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随着分子学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用于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其中核酸检测主要包括第2代杂交捕获、聚合酶链反应、原位杂交、Southern杂交和斑点杂交等方法.临床应用的有第2代杂交捕获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第2代杂交捕获法为一种半定量方法,是目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唯一批准能够在临床使用的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技术.该法具检测效能高,并可对人乳头瘤病毒进行高危型和低危型分析,为临床人乳头瘤病毒(特别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瘤病毒与食管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了,有研究认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是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该介绍HPV的生物学特性、HPV致食管癌机制、HPV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其评估、HPV疫苗治疗食管癌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证实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感染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构建了包含HPV16E6E7基因的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并包装重组病毒,重组病毒感染人胎食管粘膜组织,注射SCID小鼠皮下,在TPA协同下12周左右诱发肿瘤。PCR及打点杂交检测到瘤组织中HPV16E6E7基因的存在,HE染色表明为恶性鳞状上皮癌,培养形态及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了瘤组织的上皮来源。以上结果对于阐明食管癌发生的病毒病因、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为食管癌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与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关系,从食管癌高发区安阳市取到一例76岁的中国女性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通过直接SCID小鼠致瘤实验,可长成移植瘤。取出组织做组织培养并多次纯化传代筛选后,成均一单层细胞。分别进行免疫荧光,细胞生长曲线,软琼脂鉴定,染色体分析,细胞致瘤实验及瘤体切片HE染色等确定是上皮细胞来源的癌细胞。利用细胞STR分型结果显示,基因座均未出现三等位基因现象,无人类细胞交叉污染。对细胞DNA分析发现存在HPV18型的DNA。利用蛋白检测实验发现有HPV病毒癌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所建细胞株为有HPV核酸存在并能表达病毒癌蛋白的新的食管鳞癌细胞株。为我们进行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细胞学材料。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新近发现的鸡咽食管癌进行了电镜研究。在瘤细胞浆内发现了非常独特的病毒包涵体,在瘤细胞浆和细胞间隙里发现了大小在70—90毫微米具有偏心核样物特征性成熟瘸毒颗粒。 因为它们的结构与小鼠乳腺癌的B型病毒非常相似,我们给它定名为类B型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6.
猕猴自发性肿瘤五例临床和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1年,本实验室共发现猕猴肿瘤5例。猕猴来自本所养殖场,年龄6个月-25岁,体重1.1-9.5千克,其中3例肿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临床观察;尸检后全部作光镜组织学检查,部分作了电镜。诊断为横纹肌瘤1例,鳞状细胞癌2例,平滑肌瘤和恶性何杰金淋巴瘤各1例。  相似文献   

7.
陈伟丽 《微生物与感染》1995,18(2):16-17,25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环状ds DNA病毒,它们感染皮肤及粘膜,引起疣、上皮良性增生及癌变等疾病。已发现的HPV有60多个型别,其中HPV16、18、31、33与90%以上的宫颈癌有关,被称为高危HPV;而HPV6、11则与上皮良性增生有关,被称为低危HPV。本文就近年研究HPV基因在人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用转基因动物研究HPV基因特点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21例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测量,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在耳点间宽(X13)、上面宽(X19)、左眶宽(X27)、右眶宽(X28)、两眶宽(X37)等变量间存在显的性别差异。与湘鄂、闽粤猕猴颅骨有关变量相比,有显的不同。3个猕猴种群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湘鄂、闽粤猕猴种群间的生物学距离相对较近,而太行山猕猴与前二种种群间的距离均较远。太行山  相似文献   

9.
成年太行山猕猴肱骨与锁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项研究对成年太行山猕猴的肱骨(33例)及锁骨(29例)进行了全面测量及观察,计算了5项指数。对太行山猕猴、滇南猕猴、川西猕猴、湘鄂猕猴的肱骨、锁骨和桡骨有关测量指标及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3个猕猴亚种相比,太行山猕猴肱骨与锁骨的形态结构更适应于地面上的活动,说明其在地上活动较多,在树上活动较少。  相似文献   

10.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能引发多种癌症,公认的如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PV还与头颈部鳞癌、食管癌及乳房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HPV引起头颈部鳞癌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与宫颈癌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因此,阐明HPV的致癌机制对于HPV相关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空泡细胞(Koilocyte)的形态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并应用分子杂交技术和PAP染色的方法对宫颈疾患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和抗原进行了检测,分析HPV DNA及抗原检测结果与空泡细胞出现的关系发现,空泡细胞阳性的病例中HPV DNA及抗原的检出率较低,并且部分空泡细胞阳性的病例中也可测出疱疹病毒Ⅱ型(HSV_2)抗原,结果提示:空泡细胞并不是HPV感染所特有的,空泡细胞作为诊断宫颈HPV感染的特征性指标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2.
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发生宫颈癌的必要条件,人乳头瘤病毒16E5癌基因突变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人乳头瘤病毒E5是一种转化作用的癌蛋白,是细胞膜或内膜整合蛋白。人乳头瘤病毒E5在感染的细胞中表达。主要在感染细胞克隆早期的繁殖,扩张中起重要作用。它干预生长因子受体,干扰周期蛋白和周期蛋白激酶,促进病毒癌基因转化,抑制抑癌基因表达,激活启动子促进病毒繁殖,并通过多种机制促使损伤细胞,通过细胞周期,使宿主细胞增殖,分化延缓,恶性化。E5基因变异意味着功能有可能改变,可能机体或细胞对病毒变异株的免疫能力,与宫颈癌的发生和HPV的嗜上皮性有关,因此对人乳头瘤病毒16E5基因变异的研究对于人乳头瘤病毒16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本文对人乳头瘤病毒16E5突变株在宫颈癌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基因突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人乳头瘤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乳头瘤病毒在人类广泛传播,能引起人类皮肤和黏膜的异常增生,某些型的感染与生殖道恶性病变关系密切。随着对人乳头瘤病毒重要性的认识.对其分子生物学特性也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本文就近年来人乳头瘤病毒在结构功能和生活周期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P16、ki67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诊断临床意义,并就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1例宫颈炎患者、45例上皮内瘤变患者(其中25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上述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16和ki67的表达,并采用PCR法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表达进行检测,而后实施组间比对。结果:高级别人乳头瘤变组和低级别人乳头瘤变高于宫颈炎组(P<0.05),高级别人乳头瘤病变组感染率高于低级别人乳头瘤变组,但是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表达阳性率由高至低为高级别内瘤变组、低级别内瘤变组和宫颈炎组,各组间表达阳性率比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表达阳性率由高至低为高级别内瘤变组、低级别内瘤变组和宫颈炎组,各组间表达阳性率比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和ki67表达阳性率与HPV16/18感染率呈正相关联系(P<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P16以及ki67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较好的诊断鉴别价值,可依据上述指标判断患者病程进展程度,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猕猴髋骨变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对22例(♂11,♀11)成年太行山地区猕猴髋骨有关变量进行测量,通过有关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R型聚类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的髋骨变量有较明显的自身特征,髋骨有关变量在雌雄之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动物模型中证实某些乳头瘤病毒的L1蛋白衍生的类病毒颗粒(VLPs)能够保护抗活病毒攻击。作在人类志愿中测定了Ⅱ型人乳头瘤病毒L1 VLP候选制剂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这种疫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高水平的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抗Ⅱ型乳头瘤L1抗原的淋巴细胞增生于第二剂接种后明显出现。此外,在用6型和16型乳头瘤病毒的异源性L1 VIP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呈现淋巴细胞增生,从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测出乳头瘤病毒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及IL—5的产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增加。这种乳头瘤病毒VLP疫苗候选制剂既诱导强有力的B细胞应答,又诱导T细胞应答,而且协助性T细胞表位似乎是保守的。  相似文献   

17.
1932年Shope首先发现棉尾兔(CottontailRabbit)的乳头瘤由病毒引起,用疣浸液注射野兔或家兔能引起疣,部分患疣家兔发展为癌。该病毒是第一个哺乳动物致癌病毒的模型,称棉尾兔乳头瘤病毒(CottontailRabbitPapillomaVirus,CRPV)。以后相继从羊、鹿、牛、马、狗等动物也分离到此病毒。此外,还从鶸类(Chaffinch)分离到禽类的乳头瘤病毒。  相似文献   

18.
<正>尽管用于预防致癌性人乳头瘤病毒(HPVs)和宫颈上皮内瘤(CIN)的疫苗比较普遍,但目前的治疗手段都是手术摘除并能导致长期的生殖发病率。本文评估了靶向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E6和E7蛋白的合成性质粒VGX-3100疫苗,通过电穿孔传递是否可以引起妇女CIN2/3的组织病理学消退。以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相关的CIN2/3  相似文献   

19.
《生物磁学》2011,(4):I0002-I0003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可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法,用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二级预防。这一结论来自题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中国以人群为基础的17个筛查研究综合分析》的论文。  相似文献   

20.
牛乳头瘤病毒是一种能够引起牛发生皮肤乳头状瘤、纤维素瘤、膀胱和食道癌的DNA病毒,现已在牛群中广泛传播,对牛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了诊断甘肃某荷斯坦奶牛场300多头泌乳期奶牛乳头突发疣状物的病因,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基因测序技术,对患有疣状物的奶牛进行综合诊断.结果 表明,乳头患疣状物奶牛的其它部位无类似生长物,无发烧、疼痛等异常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HE检测疣状物呈现角化过度和细胞空泡化现象,这与牛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相似,并且用PCR方法获得了牛乳头状瘤病毒L1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显示为乳头瘤病毒7型基因,核苷酸同源性达98%以上.因此,本次荷斯坦奶牛乳头突发疣状物为乳头瘤病毒7型感染引起的,这是甘肃地区首次发现该基因型乳头瘤病毒,应引起奶牛场与防疫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