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早泥盆世大瓣鱼科(Macropetalichthyidae)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 泥盆纪的大瓣鱼化石目前除在南美和非洲尚未发现外,在全球其他各洲分布甚为广泛.它的分布时代可由早泥盆世延续到晚泥盆世.据统计目前发现的该科化石已达12个属.我国目前发现的大瓣鱼科化石共有5个属种,分布于华南的下、中泥盆统,主要发现于下泥盆统.  相似文献   

2.
黔南独山下,中泥盆统贵迹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南独山下,中泥盆统含丰富的遗迹化石,分别归属为Scoyenia,Glos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Zoophycos等5个遗遗迹相。通过遗迹化石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下,中泥盆统可识别出17个三级层序。遗迹化石在冲  相似文献   

3.
黔南独山下、中泥盆统遗迹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南独山下、中泥盆统含丰富的遗迹化石,分别归属为Scoyenia,Glo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Zoophycos等5个遗迹相。通过遗迹化石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下、中泥盆统可识别出17个三级层序。遗迹化石在剖面上有规律地产出与海平面的升降密切相关。海侵向陆地快速推进,在贫氧条件下沉积的屯上组之下的沉积间断面可作为独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的界线,而中、上泥盆统的界线则置于贺家寨组第一饥饿层(黑色钙质页岩)之上。独山抬升所代表的地壳运动在华南地区较为普遍,可与全球性的P.varcus带早、中期海平面迅速下降相对比。  相似文献   

4.
在广西象州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壳相含泥质石灰岩中发现一个海星口面化石 ,定名为Devonasterguangxiensissp .nov .。该种中盘较大 ,腕长且直 ,下缘板发育 ,口角板肥大 ,略尖 ,与美国标本Devonastereucharis(Hall)相比 ,有一定的区别。海星化石与东岗岭组常见化石Actinopteria(双壳类 )和Atrypa(腕足类 )  相似文献   

5.
湖南新田县中泥盆统棋子桥组的一些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描述的放射虫化石是俞昌民、许汉奎和王成源等同志于1977年底采自湖南新田县麻塘窝一带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上部(插图1),野外编号为 ADS128.共生化石有腕足类的无洞贝类和牙形刺 Bispathodus bipennatus, Icriodus brevis.放射虫化石共4属7种,属于泡沫虫亚目两个不同的超科,其中5个是新种.泥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西部珠斯楞海尔罕地区早泥盆世腕足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研 《古生物学报》1981,(5):383-392
珠斯楞海尔罕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北部边缘地区。该区海相泥盆系发育较为完整。本文描述的腕足类化石,共计11属、12种,其中5新属、8新种、3未定种、1比较种。产出层位都是下泥盆统珠斯楞组底部,现列述剖面如下:  相似文献   

7.
湖南湘乡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湖南湘乡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介形类化石,共有18属35种及未定种,其中包括11新种。通过与国内外泥盆纪和早石炭世介形类进行比较表明,它们与下伏的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介形类组合和上覆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介形类组合均有明显的差别,该介形类动物群的发现,为佘田桥组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及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依据,并对研究介形类动物群的演化增加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四川龙门山晚泥盆世植物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四川西北龙门山北段海相泥盆系上统十分发育,化石也非常丰富,尤其腕足类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含植物化石的上泥盆统至今还没有可靠的报道.广元上寺长江沟一带假整合于中志留统之上的一套石英砂岩,历年来都被视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见1978,《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四川分册,地质出版社出版,349页).1974年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地古教研室何廷贵等同志,曾采得一些保存较差的植物化石,由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蔡重阳同志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广西横县六景那高岭组、郁江组,武宣二塘二塘组和象州大乐四排组(大乐组)的无颌类和鱼类微体化石。经过形态学和古组织学的研究,这些化石被归于13属(其中包括1新属、2未定属)11种(其中包括3新种4未定种和1比较种)。结合以往在莲花山组和那高岭组下部已报道的脊椎动物大化石资料讨论了广西中部下泥盆统的脊椎动物组合序列:莲花山组以Yunnanolepis-Qujinolepis组合,那高岭组以Asiaspis expansa-Machaeracanthus? bohemicus组合,郁江组以Turinia sp.-Cheiracanthoides comptus-Ohiolepis newberryi组合,二塘组以Nostolepis guangxinensis-Wuxuanichthys wangi-Ligulalepis cf. toombsi组合为代表。另外,据已报道的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和大化石资料,对广西中部和云南东部下泥盆统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东部和东南部上泥盆统榴江组中含有丰富的竹节石化石。本文系统研究了玉林、北流、架县和钟山县等地区榴江组中采集的竹节石化石,建立2个弗拦斯期的竹节石组合带,计6属10种1亚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泥盆系鱼化石非常丰富,尤其是下、中泥盆统。但是,上泥盆统鱼化石发现尚少,而且主要是胴甲类化石,节甲类化石则很少发现。潘江(1962)在对斯行健已记述的一植物化石 Changyanophyton hopeiensis Sze重新进行观察时认为,该化石应属于盾皮鱼类,并将其归人瓣甲类 Macroptetalichthyidae(?),化石仅包括前腹侧片和胸棘。 Denison(1978)根据潘江的文章和插图则认为, Changyanophyton hupeiensis属于原始节甲类或者瓣甲类。王念忠等…  相似文献   

12.
张研 《古生物学报》1985,(2):243-258
本文所描述的化石,系1977—78年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与宁夏地质局综合研究队共同采集的。珠斯楞海尔罕位于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北缘。中泥盆统分布于该区的西北部,并以卧驼山南坡发育较好。中泥盆统按岩性分为两个组:下部称依克乌苏组;上部命名为卧驼山组。依克乌苏组中含丰富的各类化石;本文所  相似文献   

13.
海蕾化石在中国是很少见的。1943年计荣森先生所描述的独山中海蕾(Mesob-lastus tushanensis Chi)是从贵州南部独山县的下石炭纪革老河统中采得的。1950年7月王钰、杨敬之二先生在吉林省密山县黑台附近的珍珠后山中泥盆黑台层中又发现一个海蕾的萼部化石,这一海蕾标本,经笔者鉴定,属于泥盆海蕾(Devonob-lastus)的一个新种,因此今将此一新种命名为黑台泥盆海蕾(Devonoblastus heita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4.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晚石炭世海扇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上石炭统产有丰富的双壳类化石,过去已有不少报道(杨志荣等,1983,1985)。1984-1985年,笔者等两次赴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塔木岗、双井子、化石沟地区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祁家沟开展野外工作,采得了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本文报道其中海扇类12属18种,其中有2新属、9个新种和4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15.
湖南早石炭世海参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海参化石报道很少,自王成源(1979)首次报道了南京上二叠统的海参化石之后,笔者(1983,1985)报道了湖南中泥盆统一下石炭统的海参化石,丁惠(1985)报道了河南上石炭统的海参化石。此外,笔者还研究了贵州独山下石炭统上司组的海参化石。这些海参化石除了贵州独山上司组的海参化石是从黑色页岩中用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分析处理得到之外,其余均是用弱醋酸处理碳酸盐岩时得到的。近几年来,随着海参  相似文献   

16.
安徽含山上泥盆统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晚泥盆世的叶肢介,曾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上泥盆统岳麓组上部产Lioestheria yuelu-shanensis Zhang,在南京附近龙潭擂鼓台上泥盆统五通组顶部也发现一层叶肢介化石,仅有Lioestheria longtanensis Zhang一种,总的来说,晚泥盆世叶肢介化石发现较少。本文所描述的材料,是含山县清溪煤矿井口矸石堆的黑色含炭质粉砂质页岩中采集的。为查明其确切的层位,实测了主井井壁剖面,现  相似文献   

17.
从四射珊瑚论贵州独山中、上泥盆统的分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珊瑚化石的研究,讨论了黔南独山等地过去划归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顶部的一段近百米厚的浅海相地层——贺家寨段的时代归属,认为应划归上泥盆统底部。文中记述了四射珊瑚6属、11种,其中4新种。  相似文献   

18.
本报道的鱼类化石产自湖南石门大京州的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在中国泥盆纪地层分区上,化石产地属于华南区的湘、鄂、川交界分区(侯鸿飞等,1988)。该分区泥盆系为一套厚度不超过500m的近岸海相碎屑岩沉积,仅发育中泥盆统上部至上泥盆统(图1),并普遍超覆在志留系温洛克统之上,以角度不整合伏于石炭系或二叠系之下。上泥盆统分两个组,从下而上分别为黄家磴组和写经寺组。黄家磴组系杨敬之、穆恩之(1953)创立,标准地点在湖北长阳马鞍山东端的黄家磴。岩性为砂岩夹少量页岩,植物化石丰富,并含有误订为植物化石的湖北长阳鱼(Changyanophyton hupeiense Sze,1952)。根据植物化石组合面貌,黄家磴组的时代被认为是晚泥盆世早期。写经寺组是谢家荣、刘季辰(1927)创立的。岩性分为二段:下段以泥灰岩为主,含Yunnanella abrupta、Yunnanellina triplicata等腕足类化石;上段以砂页岩为主,含植物化石,其组合面貌除大致与黄家磴组相似外,还有一些新的分子,如Leptophloeum guanzhuangense、Cyclostigma hunanense等。根据动、植物化石群的性质,写经寺组的时代大致与法门期早期相当。多年来,在这一分区的泥盆纪地层里,很少鱼类化石。杨敬之、穆恩之(1953)曾提及在湖北长阳写经寺组底部发现的鱼化石,这些鱼化石与腕足类Yunnanella、Tenticospirifer等共生,但种属并未定出。已记述过的鱼化石只有湖北长阳黄家磴组的长阳鱼(潘江,1962)。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下泥盆统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层序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综合了滇、黔、川、桂等地的一些早泥盆世地层剖面中的脊椎动物化石的出露情况,粗略地描绘出了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的一般特征,归纳成三个发展阶段。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了下泥盆统的分层与对比。  相似文献   

20.
1960年8月,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师生在湖南道县龙江桥附近下石炭统孟公均组的上部,采得一枚保存极为完好的海蕾化石。此类化石在我国颇为罕见,过去所知,仅有贵州独山下石炭统的Mesoblastus tushanensis,和黑龙江密山中泥盆统的Devonoblastus heitaiensis。因此有必要将这一枚海蕾化石加以研究,予以报导。标本的详细产地是湖南省道县城东约9公里的龙江桥附近,层位是下石炭统孟公均组上部灰色薄层泥灰岩中,共生的化石有Camarotoechia kinglingensis(Grabau)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