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 根据60日龄幼虫的体壁颜色, 通过连续12代的自然选育, 获得了黄、 黑2种色型黄粉虫。为进一步给黄粉虫优良品种培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实验首先对选育出的2种色型黄粉虫的生长发育、 存活及饲料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色型黄粉虫的孵化率和化蛹率均约为83%和97%, 无显著差异; 但黄色型成虫的羽化率(♀:95%, ♂:91%)却明显高于黑色型成虫的羽化率(♀: 82%, ♂: 83%)。2种色型黄粉虫的卵和蛹历期均约为7 d和10 d, 亦无显著差异; 但黑色型幼虫较黄色型幼虫发育更快、 更整齐。黑色型幼虫共历经12~15龄, 黄色型幼虫历经12~17龄, 并且2种色型黄粉虫幼虫均以历经14龄居多, 历经14龄的黄、 黑2色型黄粉虫幼虫的比例分别为27%和53%。以14龄计, 黄、 黑2色型黄粉虫从卵至成虫的总历期分别为171 d和151 d。此外, 黄色型幼虫对饲料的平均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同日龄黑色型幼虫, 黄色型幼虫的平均饲料消化率(AD)、 转化率(ECD)和利用率(ECI)分别为66.5%, 50.6%和33.6%, 而黑色型幼虫的平均饲料消化率(AD)、 转化率(ECD)和利用率(ECI)分别为62.1%, 46.8%和29.1%; 但2种色型黄粉虫同日龄幼虫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综合上述结果可知, 黑色型黄粉虫较黄色型黄粉虫发育更快、 更整齐, 而黄色型黄粉虫对饲料的平均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黑色型黄粉虫。这为进一步培育黄粉虫优良品种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结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2005年4月—2007年1月间的野外调查,分析棕背伯劳棕色型和黑色型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后,得到的结果如下:1) 广东可能存在与棕色型、黑色型相区别的一种新色型——黑色白边型,该色型全身以黑色为主,但具多枚白色飞羽;2) 棕色型与黑色型各身体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3) 野外种群中棕色型为优势色型,黑色型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山区未有发现,黑色白边型仅在沿海的海丰县被发现。据此认为新色型的出现说明沿海可能是黑色型分化的重要地区,且色型的分化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3.
棕背伯劳羽色多态现象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结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2005年4月—2007年1月间的野外调查,分析棕背伯劳棕色型和黑色型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后,得到的结果如下:1)广东可能存在与棕色型、黑色型相区别的一种新色型——黑色白边型,该色型全身以黑色为主,但具多枚白色飞羽;2)棕色型与黑色型各身体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野外种群中棕色型为优势色型,黑色型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山区未有发现,黑色白边型仅在沿海的海丰县被发现。据此认为新色型的出现说明沿海可能是黑色型分化的重要地区,且色型的分化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4.
日本丽瓢虫CallicariasuperbajaponicaSicard成虫和幼虫在四川省峨眉县专食白蜡树卷叶绵蚜ProciphilusfraxiniF.和女贞卷叶绵蚜P.liguistrifoliae(TsengetTao),是这两种害虫的重要天敌。笔者于1979—1980年曾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作过一些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1.5毫米,宽约9.5—9.9毫米。卵圆形,背面半球形隆起,光滑无毛。头部褐黄色,具稀疏的粗点刻;复眼黑色,肾形;触角11节,褐黄色;唇基宽带形。前胸背板褐黄色,近基部有两个椭圆形黑斑;小盾片黑色,短三角形;鞘翅褐黄色,各有7个黑斑,鞘翅缘折黄色,近基部…  相似文献   

5.
1.平凹大叶蝉Bothrogonia(Obothrogonia)pingtangana,新种 体长12.0~12.5毫米;体橙黄色。头部头冠基域二单眼间有1黑色斑点,头冠顶端隐现1小黑点或缺;颜面在前唇基和后唇基交接处有1横形黑斑。前胸背板前缘正中有1黑斑,基域有2黑斑或缺,前胸侧板有1黑色侧板斑;小盾片中域无黑斑,尖端黑色;前翅端部非黑色,基域有1黑斑;胸部腹板黑色,足腿节和胫节两端黑色。腹部背、腹面全为黑色。  相似文献   

6.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11,(2):434-434
<正>扶桑绵粉蚧,又称:棉花粉蚧,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绵粉蚧亚科Phenacoccinae。雌性成虫椭圆形,长3.0~4.2mm,宽2.0~3.1mm;全身覆被白色蜡粉,背部有一系列的黑色背斑,通常头部背面1对和腹部背面3对黑斑明显;触角9节;足发达。雄性成虫体微  相似文献   

7.
梨小食心虫对LED光的趋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对LED光的趋性及果园利用LED光诱捕梨小食心虫的效果,为开发基于梨小食心虫趋光行为的新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室内观察梨小食心虫成虫对不同波长的4种LED光及白光的趋性及暗适应时间、性别、日龄和光照强度对趋光性的影响,进一步调查了LED光对田间梨小食心虫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梨小食心虫成虫对520 nm的绿光趋性最强。15日龄成虫中,以3日龄成虫趋光性最强,且雌虫趋光性显著高于雄虫。在暗适应0.55日龄成虫中,以3日龄成虫趋光性最强,且雌虫趋光性显著高于雄虫。在暗适应0.53.0 h范围内,梨小食心虫成虫的趋光性表现为"抛物线形",以暗适应2.0 h时趋光性最强,并显著高于其它暗适应处理时间。在550、650、750、850 lx光照强度下,以650 lx光强时的趋光性最强。田间诱捕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的LED灯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均不理想,不适于梨小食心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果园采集饲养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诱剂、糖醋液、黑光灯等诱集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田间采集调查表明,梨小食心虫成虫雌雄比例为1∶1.143,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708。2、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4:00—10:00,其中以6:00—8:00羽化率最高;梨小食心虫在室外羽化时间比室内推迟2 h左右,室外梨小食心虫比室内普遍晚4 d羽化,这可能与室外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关;雌虫羽化较雄虫早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1.7,主要在早晨及上午羽化,雌虫较雄虫先羽化;在果园活动时间主要为晚上20:00—22:00。本结果可为梨小食心虫的田间性诱剂监测和诱捕、迷向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凉山按蚊Anopheles(A)liangshanensis,新种(图1—6)成虫:雌蚊—中型。翅长4.1—5.5毫米,触须具四个白环,端白环略宽,基白环稍窄,其余二个等宽。前胸侧板毛4—6根,常见5根。气孔毛3—5根,翅前缘脉仅具亚缘脉白斑和亚尖端白斑二个。前者发达,80%宽于后者,20%二者约等宽。亚尖端白斑跨越V2.1。前缘脉基部至亚缘脉白斑间暗色。尖端白斑自V2.1延伸至V3稍后一点,第6纵脉具黑斑三个,第一黑斑50%宽于第二黑斑,12%两者等大,38%小于后者。第二黑斑位于该脉中部,第三黑斑位于末端较第二黑斑大。后腿1—4跗节具窄的末白环。腹部2—6节腹侧膜具横的长方…  相似文献   

10.
柿绵介壳虫(学名为:Acanthococcus kaki Kuw.)又叫棉虱子。是以成虫和幼虫为害主干、嫩枝、叶片、果实的一种害虫。嫩枝被害后轻则形成黑斑,重则死亡。叶片被害后形成不规则形凹陷黑斑,叶脉肥大,畸形,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造成早期脱落。果实被害后形成黑斑,影响品质,直接阵低产量。  相似文献   

11.
陈一心 《昆虫学报》1985,(4):419-422
本文记述狭翅夜蛾属Hermonassa Walker 5个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黄褐狭翅夜蛾Hernonassa fulvescens新种 翅展30毫米左右。头部与胸部黄褐色,下唇须第一节外侧有黑斑,额两侧有黑纹,颈板大部杂黑色,翅基片后半部杂黑色;腹部褐色;前翅黄褐色,基部及端区色较暗,基线双线黑色,自前缘至1脉,内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前端粗,剑纹黑色,在内线外方只现一黑尖  相似文献   

12.
赵仲苓 《昆虫学报》1985,(4):423-424
本文记述毒蛾科两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小岭毒蛾 Lymantria xiaolingensis新种 雄蛾下唇须白色,第一和第二节外侧黑色;触角干白色,栉齿灰棕色;头部白色,胸部和腹部白色略带棕色;足白色,胫节外侧浅棕色,末端具一黑斑,跗节内侧浅棕色,外侧具二黑斑;前翅白色,各横线退化成黑点状,沿前缘基部有三个黑点,中室基部下面和中室中  相似文献   

13.
陈一心 《昆虫学报》1990,33(3):360-361
本文记述镶夜蛾属Trichosea Grote一新种及一中国新纪录。 张镶夜娥Trichosea zhangi新种 翅展38—43mm,头部乳黄色,下唇须第1、2节外侧大部黑色,复眼外后方黑色,雄蛾触角线形,触角干黑色,两侧饰有淡黄色鳞片,复眼表面有纤毛:胸部乳黄色,翅基片基部及中部有黑斑,后胸有一V形黑纹及二黑斑,足黄白色,胫节与跗节各有黑斑,中足跗节大部分呈黑褐色;腹部淡黄色,背面有一列黑色毛簇,腹两侧各有一列黑斑:前翅乳黄色,基钱双线黑色,自前缘至亚中褶,外一线间断,内线双线黑色,内一线间断为4个黑长点,外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大豆品种对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种群参数的影响,为大豆品种的抗蚜性评价及豌豆蚜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在光周期10L∶14D、温度23±1℃,相对湿度60%±10%,光照强度212μmol/m~2·s的人工气候箱中,观察和分析4个大豆品种(汾豆牧绿2号、南夏豆25、南黑豆20和南豆5号)叶片上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成虫寿命、繁殖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在大豆品种汾豆牧绿2号上,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均最短,繁殖力均最弱,且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长1.07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29.93倍;在南夏豆25上,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长2.46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5.86倍;在南黑豆20上,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长2.47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1.54倍;在南豆5号上,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短0.02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1.41倍。【结论】不同大豆品种对红色和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不同,且两种色型豌豆蚜对不同大豆品种适应性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黑斑双叉叶蝉Chlorotettix nigromaculatus成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黑斑双叉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黑斑双叉叶蝉成虫的触角外部形态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黑斑双叉叶蝉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相似。该虫成虫触角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其中柄节和梗节较粗短,其上布满众多鳞形突起;鞭节细长,由约60~64亚节组成,鞭节第1亚节上也布满鳞形突起。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7种类型,包括蒲氏鬃毛(Bhm bristles, BB)、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ST)、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 SB)、钟形感器(sensilla campaniformia, SCa)、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SCh)、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mica, SCo)、分叉感器(forficate sensilla, FS)。其中蒲氏鬃毛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中下部,毛形感器STⅠ和STⅡ分布在柄节、梗节和鞭节,锥形感器主要分布在鞭节第1和2亚节端部,钟形感器SCaⅠ和SCaⅡ分布在柄节和鞭节第3和5节端部,腔锥形感器SCoⅠ和SCoⅡ分布在鞭节第1-5亚节,刺形感器SChⅠ和SChⅡ分布在梗节中上部和鞭节第4亚节端部,分叉感器分布在梗节基部。触角感器类型和基本结构在雌雄个体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黑斑双叉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分布和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各种感器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首次发现在其柄节和梗节分布有蒲氏鬃毛,梗节上有刺形感器和分叉感器,鞭节第1-5亚节上分布有腔锥形感器。  相似文献   

16.
暗色的种类,斑纹简单明显。翅正面谈揭色;外缘毛褐色,前翅亚项区及后缘Cu2与a室色较深;前翅正中有一孤立的斜心脏形黑色大斑,斑在Cu脉上,一半在中室端部,一半在中室下方。翅反面满布褐色霜雾状坟;外缘深揭色;前翅正中的黑斑隐约可见。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中国,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经常混合发生,但有关苹果蠹蛾迷向设置对梨小食心虫影响的研究却较少。【方法】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同时发生的果园中设置2种迷向发散器,使用三角胶粘式信息素诱捕器监测2种昆虫的发生动态,以观察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是否会对梨小食心虫产生诱捕效果或类似的迷向作用。【结果】无论是否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诱集到梨小食心虫的雄性成虫。在2009~2011年的田间试验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的诱集量最多能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的1.1倍,占2种诱捕器诱集总量的51.7%。在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的诱集量受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影响而下降:相比无迷向设置的对照果园,同时设置2种昆虫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0.9%,梨小食心虫自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2.4%;在仅设置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87.5%,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60.6%。【结论与意义】苹果蠹蛾迷向发散器对于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存在"迷向"作用。在2种害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使用2种迷向发散器,对于2种害虫能够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方承莱 《昆虫学报》1982,(2):201-203
本文记述污灯蛾属Spilarctia Butler 1875的四个新种,标本采自西藏及四川,所有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渡口污灯蛾 Spilarctia dukouensis新种 翅展38—44毫米,♀46—52毫米。橙色。触角黑色,双栉形,尖端1/4处纤细。下唇须黑色,基半部侧缘红色。肩角黑色。前足基节红色,有黑斑,腿节上方红色,胫节与跗节黑色。腹部背面除基节及端节外红色,背面一列黑点不明显,侧面及亚侧面的黑点明显,腹面橙黄色。前翅橙色,从翅顶下方至后缘上方中部有一列很小的黑点,5脉至3脉间有几个极小的黑色亚端点。后翅橙色,后缘区散布红色,横脉纹有黑点,黑色亚端点或多或少。前翅反面除外缘区外染红色,横脉纹有一黑斑。♀蛾前翅反面红色较少。  相似文献   

19.
棕背伯劳两种色型繁殖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羽色多态现象,其中黑色型是否为独立种曾存在着争议。为此,于2008年2—6月在广东海丰地区对两色型(棕色型和黑色型)的繁殖生态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黑色型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 两色型伯劳窝卵数、卵的度量值及发育上皆无显著差异(P>0.05);2) 两色型雏鸟在15日龄前的体长、翼长及体重等生长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除尾长渐进值参数呈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 据14日龄的雏鸟测量值表明,两色型在身体外部器官各项生长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 易卵易雏实验表明,在孵卵和育雏过程中,两种色型棕背伯劳亲鸟之间皆可相互接受对方同一时期的卵和雏鸟,但不接受对方的异期卵;5)易雏后亲子和义子索食、站立、理羽、休息等行为差异不明显。因此认为黑伯劳只是棕背伯劳的一个色型而非独立种。  相似文献   

20.
【背景】由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黑斑病是库尔勒香梨采后贮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果实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的】筛选对梨黑斑病菌具有高拮抗活性的菌株并探究其可能的抑菌机制,为香梨采后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库尔勒香梨园健康植株根际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并进行纯化,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琼脂打孔法筛选对梨黑斑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结合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初步鉴定;通过平板对峙法对拮抗菌抑菌谱进行测定;采用特异性平板定性检测拮抗菌产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法及福林-酚法定量酶活;通过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扫描电镜观察,测定拮抗菌对梨黑斑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筛选得到2株对梨黑斑病菌有较强抑制活性的菌株JE53和JE56,经分析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发酵上清液对梨黑斑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49 mm和22.40 mm。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E53和JE56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等9种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胞外酶测定结果显示这2株菌可产生4种胞外酶;其发酵上清液能够显著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70.30%和88.87%;扫描电镜发现这2株菌可导致病原菌菌丝表面粗糙、扭曲变形。【结论】JE53和JE56对梨黑斑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具有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