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喉红尾鸲(Phoenicurushodgsoni)在甘肃为夏侯鸟,1990、1991年的4—10月对其繁殖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巢建于山坡的草丛中,呈杯状,4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4—5枚,孵化期11—12d,育雏期12—14d,主要以昆虫为食。 相似文献
2.
2010~2011年4~7月,在四川省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对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eus)的繁殖生态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6巢,金色林鸲2010年和2011年的繁殖成功率分别为43.8%和44.4%,孵化率分别为52.5%和60.0%;育雏成功率分别为85.7%和100.0%。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金色林鸲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包括巢位因素、苔藓盖度因素和乔木郁闭度因素。步道两侧的土坎为金色林鸲巢址选择提供了适宜条件。在瓦屋山,人类活动是影响金色林鸲繁殖、巢址选择、巢的分布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并存在两面性;人行步道的修建为金色林鸲提供了更多适宜的巢址,而游客的频繁活动限制了金色林鸲的繁殖活动。 相似文献
3.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雀形目鸟类,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北部、东亚及俄罗斯等地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等地也均有分布,是重要的食虫益鸟。为探究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北红尾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巢址因子,于2017年4—7月,在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研究。共发现北红尾鸲自然巢44个,其中29巢繁殖成功,15巢繁殖失败。北红尾鸲主要筑巢于石墙缝、空心砖墙缝及废旧电表箱中。巢址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口因子(27.738%)、巢位因子(14.195%)、光照因子(12.145%)、人为干扰因子(10.440%)、安全因子(9.266%)和隐蔽因子(7.187%)是影响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重要因子。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繁殖成功巢与失败巢参数发现,成功巢的巢口最大高度显著小于失败巢(P=0.047),且其距顶的距离更近(P=0.04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巢上方盖度对繁殖成功率有极显著影响(t=2.883,P=0.009)。总的来说,北红尾鸲虽偏爱筑巢于人为干扰较大的村庄房屋附近,但较小的巢口能有效避免巢捕食者的捕食,更近的距顶距离和更大的巢上方盖度能有效降低巢上方的可视程度和降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2016年3~9月对云南云县中岭岗村(24°15′42″N,100°02′42″E,平均海拔1 650 m)的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发现42巢,主要位于杂草丛中(n=37)和灌木丛(茶树)中(n=5),筑巢期一般5~6 d,巢材有蜘蛛丝、苔藓植物、茅草花、茅草叶、铁线莲花、竹根须、枯枝、棕丝、干枯草穗等。巢呈球状,中上部侧方开口,巢重为(8.3±1.7)g,巢长为(13.2±0.9)cm,宽为(8.2±0.5)cm,巢口长(4.9±0.7)cm,巢口宽为(4.0±0.5)cm(n=25)。窝卵数为(3.9±0.4)枚(n=21,3~4枚)。卵的底色为白色、淡绿或者淡粉,遍布褐红色斑点,有的在钝端呈环状。卵重为(1.38±0.09)g,卵长为(17.3±0.7)mm,宽为(12.6±0.3)mm,卵体积为(1.4±0.1)cm3(n=65)。孵卵期(13.9±0.9)d(n=5,13~15 d),育雏期为(13.5±1.3)d(n=4,12~15 d)。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增长,雏鸟的体重和嘴峰在5日龄左右增长最快,体长、翼长、跗跖在7日龄增长最快。对繁殖时间和地点较近的28巢进行连续观察,其中有7巢成功、21巢失败。造成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巢捕食(62%)、亲鸟弃巢(14%)、人为破坏(14%)。 相似文献
5.
6.
郭瑞;章叔岩;翁东明;程樟峰;王向军 《四川动物》2016,35(6)
2015年和2016年的5-7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期间发现一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巢址,并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红尾鸲在本地为冬候鸟,但首次发现该种鸟类夏季在此繁殖;北红尾鸲的繁殖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下旬开始营巢,持续10 d左右,巢穴外径7.5 cm×5.8 cm、巢深3.2 cm,巢材由苔藓、体羽、禾本科杂草茎等组成;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2015年产卵4枚、2016年产卵5枚),孵化期11~12 d,巢内育雏14 d。推测冬候鸟北红尾鸲在此繁殖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20 0 3年 4~ 7月 ,在四川省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对金色林鸲 (Tarsigerchrysaeus)的繁殖生态和孵卵节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金色林鸲营巢期从 4月下旬~ 6月中旬 ,孵卵期一般为 1 6~ 1 7d,育雏期为1 6d。窝卵数一般为 3~ 4枚 ,平均为 (3 . 75± 0. 45 )枚 (n =1 2 ) ,孵化率为 60 0 % ,育雏成功率为 85 2 %。仅雌鸟孵卵 ,根据对 3巢的监测 ,发现雌鸟早晨 6:0 0时左右首次离巢 ,晚上 2 0 :0 0时左右回到巢中 ,每天出巢次数 1 8~ 1 9次。孵卵雌鸟每次出巢时间一般少于 2 0min ,异常离巢时最长达到 65 6min。雌鸟出巢时间的长度和环境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Spearman,r=0 . 1 1 8,P =0 . 0 0 7,n =5 3 1 )。金色林鸲雄鸟存在羽毛延迟成熟现象 ,亚成体雄鸟可以繁殖。 相似文献
8.
蓝额红尾鸲的繁殖习性周方林四川松潘县林业局6233001994年4月至6月在四川省松潘县双河乡对蓝额红尾鸲(Phoe—一加mofb)的繁殖生态作了两个月的野外考察,现将所得资料报道如下。l求偶及配对蓝额红尾鸣4月I6日至4月ZI日开始发情。此时寒意尚... 相似文献
9.
黑眉苇莺在长白山区是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常见鸟类,栖息在近水的灌丛中。每年5月下旬迁来,在繁殖地停留约80—100天。每窝产卵5枚,孵化期为13—14天。 雌、雄鸟均参加育雏,育雏期11—12天。雏鸟体重增长的logistic方程为。育雏期食性以蚊、蝇、鳞翅目幼虫为主,可消灭大量害虫。 相似文献
10.
11.
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鸟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81-1996年经野外采集与鉴定,确定佛坪自然保护区已知鸟类211种,隶属于15目40科。其中东洋界种77种,古北界种96种,广布种38种,分别占鸟类总数的37%,45%和18%,呈古北界种稍多于东洋界种的区系特征;在鸟种组成上留鸟114种,夏侯鸟59种,冬候鸟5种,旅鸟33种,分别占鸟类总数的54%,28%,2%和16%,因而鸟类主要由留鸟和夏候鸟组成;与生态适应变幅相关,随季节的变化鸟类分布与迁移变化较大;对26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分布与数量统计显示,保护区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资源宝库,尤其是雉科为鸟类中的优势种资源。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7条巡护样线上布设130台红外相机, 对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累计相机工作日101,220天, 共捕获独立有效事件36,100次, 其中兽类独立照片30,563张, 鸟类3,244张。共记录到野生兽类6目15科29种, 相对多度较高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秦岭羚牛(Budorcas bedfordi, RAI = 11.53)、野猪(Sus scrofa, RAI = 4.80)、小麂(Muntiacus reevesi, RAI = 4.35)、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RAI = 1.81)和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 RAI = 1.13)。共记录到鸟类8目14科54种, 相对多度最高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RAI = 0.97)、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RAI = 0.74)、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 RAI = 0.51)、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 RAI = 0.13)、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 RAI = 0.12)。保护区鸟类新记录4种, 包括白眉地鸫(Geokichla sibirica)、白眉鸫(Turdus obscurus)、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和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 保护区兽类新记录1种, 为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客观记录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本底情况, 不仅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分布, 而且更新了保护区鸟类资源数据库, 为保护区未来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200~2 500 m的57条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活动频繁的巡护样线上,布设130台红外相机。累计红外相机有效工作日100 685 d,共拍摄到大熊猫有效独立照片1 831张。将红外相机拍摄的有效照片和相机工作日依据不同竹种类型及保护站归类,对大熊猫季节性空间分布与活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熊猫春季活动最为频繁,在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林和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林中相对多度分别是2.89和3.72;其次是冬季,在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分别是2.95和2.74。3月份是其活动高峰,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指数都是最高;11、12和1月份,大熊猫在巴山木竹林中相对多度指数高于秦岭箭竹林;2至10月份,大熊猫在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指数都要高于巴山木竹林。(2)大熊猫在佛坪保护区各个保护站均有分布,且存在季节性空间分布差异。三官庙和西河保护站全年的12个月都能够捕获到大熊猫的身影,是大熊猫分布相对多度最高的... 相似文献
14.
2012~2016年每年的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7种雀形目鸟类的巢共20个,分别为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2巢、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2巢、灰背燕尾(Enicurus schistaceus)1巢、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4巢、褐顶雀鹛(Alcippe brunnea)3巢、褐胁雀鹛(A.dubia)7巢和黑颏凤鹛(Yuhina nigrimenta)1巢。对其巢、卵或雏鸟以及巢址等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16.
2008年7~8月利用夹日法对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坡的佛坪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设置采集点5个.1248夹日中共捕获小型兽类247只,隶属于3目 6科11 属20 种(另有3只竹鼠和1只鼢鼠系挖洞捕获), 总捕获率达19.79 %.其中,采集到的小眼姬鼠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属新分布记录.对捕获的20种小型兽类的生态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佛坪自然保护区5个群落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在1.8608~3.2509之间,Pielou均匀性指数在0.6776~0.8515之间.利用Whittaker指数分析了各群落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农耕带和针叶林的相似性指数最低,其余3个群落的相似性指数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7.
18.
Hironori Yasuda 《Population Ecology》1990,32(1):99-111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re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oviposition modes of two sympatric dung beetle species, Aphodius haroldianus (a low fecundity/high parental effort species) and A. elegans (a high fecundity/low parental effort species) was studied at a pasture in central Japan from 1982 to 1986.
- The adult population density of A. haroldianus was high (>40 per dung pat). The density of A. elegans was low (<5 per dung pat). Oviposition of A. haroldianus was suppressed above the density of about 10 adults of conspecifics but not affected by the density of other species. The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density effects on oviposition were not detected in A. elegans.
- The number of A. haroldianus adults per pat decreased with dung age, while that of A. elegans increased until sixth day after deposition and then decreased. The number of eggs laid per pat was not different between 1-day-and 3-day-old pats for A. haroldianus. However, more eggs of A. elegans were found in 3-day-old pats than in 1-day-old ones.
- In the both species, the amplitude of population fluctuations was not remarkable; the maximum/minimum ratio for five years being 2.3 for A. haroldianus and 2.9 for A. elegans. Different density dependent processes were suggested to function for the small fluctua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i.e. intraspecific density effect on oviposition for A. haroldianus and contest type competition for food among larvae of A. elegans.
19.
2002~2004年采用检查自然死亡个体的胃内容物和在野外直接观察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采食植物种类中的两种方法,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鬣羚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在38只死亡鬣羚的胃内容物和49个采食地中共记录到鬣羚采食的植物121种,其中木本植物72种,占食物种类的60%;草本38种(包括2种竹子),占31%;其余11种分别为藤本3种、苔藓和蕨类6种、菌类2种,占9%。鬣羚在夏季采食的植物种类最多,有92种;冬季采食的只有43种。植物的嫩枝和树叶是鬣羚的主要食物。在研究地区中,鬣羚和羚牛食物重叠比例超过30%,冬季重叠的比例高达48%。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