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在我区分布面广,种群数量大,1988年4—11月我们对其产卵情况作了初步观察,结果见下表:表嗜人按蚊4—11月产卵情况月份捕嗜人按蚊(只)产卵蚊(只)总产卵数(粒)单蚊平均产卵(粒)产卵范围(粒)428233210139.68—208527263591138.160—233622202640132.052—205736344339127.678—174823233285142.859—184921202984149.2106—196104130294698.238—16511402180638.42—93合计23819723801120.822—233通过上述观察不难看出,我区嗜人按蚊繁殖季节长,单蚊产卵数量大,对本区嗜人按蚊分布及种群数量有较大影响。嗜人按蚊4…  相似文献   

2.
向邦成等(1987)曾报道我区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幼虫可以越冬。1986—1988年连续两个冬季对其越冬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观察,并进行了一个冬季的模拟现场实验,结果如下:方法冬季各月分别设点对成蚊、幼虫、卵进行调查,将所获按蚊幼虫置水温18—22℃的实验室内,待羽化出成蚊后结合蛹皮进行鉴定,成蚊和卵则直接鉴定,并对入冬前成蚊体内脂肪体进行了观察。模拟现场则于11月2日起分别投入Ⅰ—Ⅳ龄幼虫各100条以上,于11月上、下旬分别投入该种蚊卵100粒以上并逐日进行观察。结果两年共查人房372间,牛房69间,自1986年12月23日至翌年2月…  相似文献   

3.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实验室自然交配种群的建立,对于这一重要蚊媒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及疟疾防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本文为报道在饲养过程中对大劣按蚊产卵数量、产卵天数及昼夜产卵规律等所作的初步观察。材料与方法受试蚊虫均为本室培育的自然交配种群,产卵观察期小蚊笼处蓝光,照度为2—4Lux,其他如实验室条件、蚊笼结构及大蚊笼内部装置以及饲养方法、卵的收集等见刘连珠等(1985,1986)报道。结果一、大劣按蚊饲养初期产卵的情况饲养初期,在改进了饲料配方和长时间微弱蓝光诱导刺激情况下,大劣按蚊雌蚊可有1—3.7%的交配受精率。在…  相似文献   

4.
<正> 紫腹巨蚊Toxorhynchites gravelyi是我国巨蚊中分布较广的一种,但对它的生态习性迄今无详细研究。1978—1979年,我们在长宁县万岭公社对该种巨蚊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调查和  相似文献   

5.
喷水对提高中华按蚊卵孵化率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有关影响中华按蚊卵孵化的某些因素,我们选用本所饲养传代的驯化中华按蚊所产蚊卵为实验观察对象。以同日收集的同批卵平分成两组进行实验观察。一组为喷水实验组,于蚊卵下水后,用手揿喷水壶对盛蚊卵的水盆喷以脱氯自来水,每日4—5次,每次约1分钟;另一组不喷水作为对照组。置19—30℃室温中,分别于蚊卵下水后8小时和每日分离、计数孵出的幼虫。连续观察10天,至基本不再有幼虫孵出为止。实验重复10次,共观察蚊卵10批,13385只。结果:喷水组蚊卵孵化率为59.34—88.93%(平均72.41%),对照组孵化率为12.25、—68.73%(平均29.56%)。各批喷水…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昆虫化学不育剂噻派(Thiotepa)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的不育作用,以及对雄蚊交配竞争力和副腺的影响。试验证明用噻派处理雄蛹,浓度范围在0.5—0.8%,处理时间为1—3小时,其不育率可达90%以上。0.7%浓度的噻派处理雄蛹1小时,不育雄蚊的交配竞争力胜过正常雄蚊。经用遗传标记蚊虫测试,表明雄蚊副腺未发生损伤,与其交配的雌蚊仍保持单配性。  相似文献   

7.
蚊虫体外寄生物的研究可为蚊类防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990年7—9月分别对沐川、合江及珙县等地牛房内吸血按蚊进行了观察,且记录了按蚊体外寄生物的种类、数量及部份有寄生物的按蚊的产卵数等。观察的283只按蚊中,八代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贵阳按蚊体外均有程度不同的水螨和嗜蚊库蠓Culicoides anophelis寄生;微小按蚊、帕氏按蚊体外未发现有寄生物。一般一种按蚊体外只被一种寄生物寄生,仅在沐川发现极少中华按蚊体外同时有水螨和嗜蚊库蠓寄生,寄生数量各为1只(详见表1)。表1螨、蠓寄生按蚊的情况水螨嗜蚊库蠓蚊种检(只查数)寄生…  相似文献   

8.
我国赫坎按蚊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报告作者等在1962—1965年对我国代表性地区赫坎按蚊类群的初步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地区各种按蚊生活史各期,包括卵、幼虫、蛹皮和成虫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赫坎按蚊类群至少包括9种按蚊,即赫坎按蚊、八代按蚊、拟中华按蚊、中华按蚊、贵阳按蚊、印度按蚊、带足按蚊、雷氏按蚊嗜人新亚种和江苏按蚊新种。文内对各种按蚊的形态作了简要的描述,提出了它们的主要鉴别特征、个体变异及地理变异,并试列出本类群内各种按蚊的成虫、蛹、幼虫及卵的检索表,以供现场的调查与防治工作参考应用。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并综合有关文献报道,本文扼要地叙述了我国赫坎按蚊类群各种按蚊的地理分布、主要习性和它们对丝虫病和疟疾传播的关系。为我国两种重要蚊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外有不少人采用了苏联 Polovodova法(卵小管膨大部观察法)来制定不同蚊种雌蚊的生理年龄。Samarawickrema(1962)在实验室内对常型曼蚊及Mansoniaannulifera产1—5次卵的雌蚊进行观察,认为此法相当满意。Lebied(1959)在非洲用同法观察了白纹伊蚊等的生理年龄,从图3中可以看出白纹伊蚊产3—5次卵者,其卵小管膨大部数不够清楚。Gillies(1958)对冈比亚按蚊及A.funestus 用 Polovodova法进行观察,认为在判定生理年龄上有一定困难。为了了解卵小管膨大部检查法是否适用于国内的常见蚊种,现首先对淡色库蚊及白纹伊蚊作实验室内饲养产卵后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除虫脲(即灭幼脲Ⅰ号)胶悬剂在广东省番禺县大岗镇地区进行防治蚊幼虫试验.结果表明,根据蚊种及其孽生地类型可施用0.1—1.0ppm的浓度,对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幼虫都有比较好的效果,而且持效也比较长.经过每15—20天喷洒一次,防治面积共564m2,基本上控制了蚊虫的发生数量.通过诱蚊箱的监测,7—9月份处理区各月份的成蚊密度均比对照区低.在使用剂量的范围内,除虫脲对鲩鱼、鳙鱼、食蚊鱼和蝌蚪安全.其杀虫作用是抑制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变态.  相似文献   

11.
陈汉彬 《四川动物》1989,8(2):28-29
在整理云南蚊类标本过程中,发观库蚊属(Culex)4种新纪录,分别隶属于库状蚊亚属(Culiciomyia)1种、簇角蚊亚属(Lophoceraomyia)2种和库蚊亚属(Culex)1种。一、佛氏库蚊Culex(Cui.)fragilis Ludlow,1903检视标本:云南,勐腊。1985,Ⅷ,10—4,14,4L,采自木槽积水。鉴别特征:腹节背板全暗。雄蚊抱肢端节齿脊自亚端部伸达亚基部。幼虫头毛5,6—C从亚基部各分出5—7芒支。前胸毛1—3P均不分支。呼吸管较短,自基部向端部渐变细。呼吸管毛1—S3对,每分2—3支。本种幼虫特征突出,不难与我国已知的库状蚊相区别。本种在国外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  相似文献   

12.
1980年7—9月份在闽北崇安县五夫乡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产卵活动作了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一、内容与方法清晨5—6时捕光法采集人房按蚊,选择胃血处于Sella氏Ⅱ期的新吸血蚊单管饲养,每4小时观察一次产卵情况,以卵定种后,统计产卵时间、产卵数以及完成一次生殖营养周期所需时间。定种后按蚊解剖卵巢,按卵巢表面微气管末端形状来判定产卵与否,并计算经产蚊比率。二、结果与讨论(一)产卵时间:观察20批,其中嗜人按蚊270只,中华按蚊193只。两种按蚊多在夜间产卵,而以在22~2时为多(表)。表20批按蚊产卵的时间蚊种观数察2产:0卵1~%6产:0卵1…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旱稻种植区农户和稻田成蚊发生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7—10月在3个成对的农户和稻田调查点,二氧化碳诱蚊灯法采集成蚊。Kruskal-Wallis和Kendall’s W分别分析组内(农户、稻田)和组间(农户和稻田间)的成蚊发生差异。线性回归法分析农户和稻田成蚊发生关系。【结果】南京江宁旱稻生长期农户和稻田捕获成蚊4种,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为绝对优势种(优势度>98%);7—10月间成蚊发生具显著的波峰和波谷消长态势。3个调查点农户间、稻田间、农户和稻田间的成蚊密度均无显著差异,7—10月间农户和稻田成蚊发生高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0.64,P<0.01,n=21)。【结论】旱作水稻田依然是蚊虫(成蚊和幼蚊)主要的野外生存环境;农村稻区的蚊虫防治、乙脑等蚊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应充分考虑当地稻田情况,以大稻区为整体开展相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光周期对三带喙库蚊发育期间体内核酸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德  陆宝麟 《昆虫学报》1991,34(2):173-177
作者测试了长短光周期处理的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nynchus(Giles)各虫态与滞育及解滞蚊体内RNA与DNA的变化.结果表明:幼虫与蛹核酸含量最高,成虫期变化比较稳定.短光周期可以降低该蚊发育期间核酸的合成作用.雌蚊卵形成期间DNA相对稳定,吸血后卵巢开始发育,RNA含量明显增加,36—48小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0—15日龄的滞育蚊体内DNA比发育蚊低,解滞蚊RNA与DNA含量均比发育蚊为高.新蚊、发育、滞育与解滞蚊间DNA、RNA含量不同,DNA、RNA减少与增加可用作判断滞育发生与解除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韩国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和八代按蚊核糖体DNA (rDNA)内转录间隔 2区 (ITS2 )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用PCR扩增的rDNA ITS2片段直接测序 ,每种蚊测定 3个个体 ,结果显示 :韩国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和八代按蚊的rDNA 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 4 6 8bp、 4 51bp和 4 53bp ,GC含量分别为 4 4 .87%、 4 6 .2 %和 4 5.7% ,3种按蚊序列差异范围为 12 .16 %— 30 .74 %。研究表明 ,rDNA ITS2序列差异可用于韩国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和八代按蚊的分子鉴别。  相似文献   

16.
测定并分析了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个成员种(多斑按蚊、威氏按蚊、伪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和塞沃按蚊)核糖体DNA 28S-D3序列,应用PCR-SSCP技术对该复合体成员种进行分子鉴别。结果显示: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个成员种的D3序列长度范围为388-394bp,GC含量为58.12%—59.79%,D3序列在种内保守,在种间存在差异,种间差异最大的是达罗毗按蚊与伪威氏按蚊为6.55%,最小的是达罗毗按蚊与多斑按蚊为2.58%,平均差异率为4.59%。用SSCP分析多斑按蚊复合体5个成员种的28S-D3扩增产物,结果显示电泳条带具种特异性,可用于鉴别各蚊种。  相似文献   

17.
凉山按蚊在我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为常见蚊种,但对该蚊种群的动力学尚缺乏研究。现在实验室人为控制下,观察该蚊种群生命的数量变化,并编制该蚊的寿命表,以便在今后疟疾、丝虫病的防治工作中,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取捕自现场凉山按蚊子2代的24小时内蛹化的蛹100个,置直径约7cm的玻缸内,在室温25±2℃、相对湿度70—92%下放入蚊笼待羽化,羽化的成蚊饲以10%葡萄糖水,并以豚鼠供血。每天定时清除死亡的成蚊,分性别记录成蚊的死亡数,观察到最后1只成蚊死亡为止。按日龄分组计算每日存活率并编制寿命表。试验共进行10次。二、结果雌蚊…  相似文献   

18.
分析蚊虫的生殖营养周期,对研究蚊媒性疾病流行病学和制定防制规划,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在乐山市中区全福乡,对我省传播间日疟和马来丝虫病的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中华按蚊(An.sinensis)的生殖营养周期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方法与结果以人房蚊帐60顶和牛栏3间为捕蚊点。于6—9月每旬捕蚊一次。将所捕Ⅱ期胃血按蚊置室内阴凉处单只饲养。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产卵情况。记录每只蚊产卵时间和产卵数。根据成蚊形态和卵型鉴定蚊种。每日6:00、12:00和20:00分别记录室内温度和湿度。观察嗜人按蚊499只、中华按蚊163只。一般在吸血次…  相似文献   

19.
横山地区近二十余年来发生过三次较大的疟疾流行,高峰年代的发病率为36.5%,虽经历年积极防治,但发病率仍维持在5%以上。为了解传疟媒介的作用及其生态习性,我们于1984年6—9月进行了定点观察,现将结果报告于后。一、种群组成:在人房共捕获按蚊351只,其中嗜人按蚊247只,占70.4%,中华按蚊104只,占29.6%;在牛房共捕获按蚊672只,其中嗜人按蚊109只,占19.2%,中华按蚊563只,占83.8%。二、叮人率:6—9月每旬进行一次人诱通宵观察,嗜人按蚊的叮人率平均为29.40只(15.3—46.3);中华按蚊为21.28只(10.7—27.0)。三、嗜血习性:嗜人按蚊在人房内的人血率…  相似文献   

20.
1986—1987年对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多斑按蚊A.maculatus和斯氏按蚊A.stephensi的产卵习性作了比较详细的观察,现报道于下:材料和方法斯氏按蚊系1976年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转引保种于本所实验室。多斑按蚊是本实验室驯化繁殖传代的蚊媒。中华按蚊来源于本所丝虫室(引自上海昆虫研究所)参照曹仲华等(1985)方法饲养。至幼虫化蛹后,捞入盛水的蛹缸内,放入蚊笼,羽化为成蚊,用10%葡萄糖液棉球,饲喂2天以后,逐日喂豚鼠血,待卵巢发育成熟,在同一蚊笼内放两个产卵器,一个是小酒杯,内装半杯清水,另一个是平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