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生态平衡是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最优协调。为了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我们对宁夏盐池县草原畜牧业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讨论。1.作好草原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为牧草转化为畜产品创造良好条件草原畜牧业生产过程要完成从牧草生产到畜产品生产的年度生产周期。如果某一环节失调或配合不好,就会直接影响产品获得。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是牧草转化为畜产品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草原毒蛾(尚未定名)在青海牧区叫作“红头黑毛虫”,廿五族藏民称为“莫凯木”与“莫恼”,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3700公尺左右的高寒地带,为害莎草科植物(当地主要牧草)。常年受害严重地区,莎草科植物生长衰退,非牧草——蓼科、菊科及蔷薇科等植物的发展渐占优势。因此,此种害虫的为害性不同于一般农作物害虫,它对草原具有一种“永久”性的破坏性质,使肥美的草原变为不能放牧的荒原。  相似文献   

3.
长期过度利用导致我国草原的生产功能严重衰退,适量补充关键性养分元素是提升牧草产量的关键.以往研究表明,氮素输入可提升牧草产量,但对牧草品质的影响鲜有涉及.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退化草地为对象开展控制试验,旨在明确氮素补给如何通过改变不同植物类群的牧草品质和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群落水平上的牧草品质.结果表明: 氮素输入显著提升了牧草产量达23%,主要得益于根茎禾草类群的贡献; 氮素输入对其他植物类群的生产力无显著影响.不同植物类群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氮素输入显著提高了根茎禾草、丛生禾草、豆科植物、苔草类植物的粗蛋白含量,提高了根茎禾草的粗脂肪含量,而对所有类群的粗纤维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在群落水平上,氮素输入显著提高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这对于理解氮素补给对草甸草原牧草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对农业生态平衡的认识农业是人们依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活机能,通过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取得人们需要产品的活动。农业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植物栽培业(种植业)和动物饲养业(养殖业)。从系统观点看,农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系统过程,实质就是人类利用绿色的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环境的无机物(水、CO_2、无机盐等)转化为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  相似文献   

5.
1964和1965年夏秋,作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负责主持、并有北京植物研究所参加的草场资源考察队,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昂欠两县进行了昆虫调查,发现该地牧草害虫以草原毛虫(Gynaephora alpherakii Grum-Grschimailo)为最严重,其次是草原叶(Geina invenusta Jacobson)。草原毛虫之为重要牧草害虫,早已有过报导,但是关于叶的为害,却尚未见记载,因特将此虫的形态特征及分布、为害情况,作简略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海晏县克图地区是我国特有动物普氏原羚 (Procapraprzewalskii)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我们于 2 0 0 1年 6月、7月和 8月在该地区开展了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围栏内无家畜放牧 ,主要草食野生动物为普氏原羚 ;围栏外为草食家畜放牧区。我们发现 ,自从 1999年建立草原围栏以后 ,围栏内外植物群落产生了明显差异 :(1)地上生物量。 6月份围栏外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39,p <0 .0 5 ) ;7、8月份围栏外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围栏内 (df=39,p <0 .0 5 )。 (2 )植物高度。 6月份围栏外的植物高度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39,p <0 .0 5 ) ;7、8月份围栏外的植物高度与围栏内植物高度差异不显著 (df=39,p >0 .0 5 )。 (3)植物盖度。 6、7月份围栏外植物盖度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19,p <0 .0 5 ) ;8月份围栏内外的植物盖度差异不显著 (df =19,p >0 .0 5 )。(4)牧草的比例。围栏外明显低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 ;围栏外非牧草的比例明显高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 (5 )生物多样性。植物生长季节围栏外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在草原生态系统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研究结果比较的基础上 ,讨论了草食动物采食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影响和围栏与野生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苜蓿口服疫苗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成熟,利用转基因牧草生产人或动物可食性疫苗更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苜蓿以其营养价值高,粗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氨基酸平衡、适口性好等优点,成为研制植物口服疫苗最为理想的生物反应器.该文分别从植物口服疫苗的优点、苜蓿的遗传转化技术、外源基因在转基因苜蓿中的表达水平及免疫效果等,介绍国内外以苜蓿作为受体生产植物可食疫苗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草原的形成可追溯到中新世初,它是中纬度内陆丰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下所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草原植物组成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而动物组成以善跑的大型食草动物(目前多为家畜取代)和啮齿类占优势。草原植物区系的发展促进了草原动物区系的演化,而草原动物区系也促进了某些植物特征的形成。草原第一性生产力变动于50—1425克·米~(-2)·年~(-1),太阳能利用率约为0.07—1.4%;食草家畜的转化效率约1—15%。自然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氮素输入以共生固氮为主,养分的输入及输出大体平衡而略有节余。随着人口的增长,草原利用强度日增,加之滥垦、过牧及管理不善,引起了草原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使生态平衡失调,草原生产力持续下降。今后应加强草原管理与动态监测,在保证资源更新、系统平衡的前提下适度利用,以获取永续最高报酬。  相似文献   

9.
草原,是牲畜的“摇篮”。我国大群牲畜的饲草约有五分之三取自天然草原。家畜能把人类不能食用的植物转化为人类喜欢食用的动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中所含的蛋白、动物奶中的乳搪,对人体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广阔的草原就象“动物性食品制造厂”一样,为我们廉价地生产肉、奶、蛋等畜产品和内脏、血骨、毛皮等畜副产品,对发展经济起着重大作用。所以,搞好草原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割草频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羊草(Leymuschinensis)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割草频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7年的割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均随割草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根据割草频率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变化,提出较为合理的割草频率是割1年休1年,其次是割2年休1年。但是,多年围封不割草,不仅造成大量牧草资源的浪费,也削弱了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自1976年以来作者先后在内蒙古、宁夏等草原地区以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接近草原地区的农区、半农半牧区,采到黄芪属(Astragalus)和锦鸡儿属(Caragana)植物上的一种类似黑痣病症状的黑斑病标本。据调查,黄土高原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豆科牧草兼固沙植物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cv.Shadawang)受害严重。引起该两属豆科植物黑斑病的病原真菌是扁裂腔孢属(Diachorella)的成员。  相似文献   

12.
P_(1B)-ATPases是在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可通过水解ATP跨膜运送重金属离子的蛋白,是P型ATPase家族的一个亚类。研究发现P_(1B)-ATPases在植物中主要负责重金属离子的主动转运,在植物重金属平衡调节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从P_(1B)-ATPases的结构与分类出发,介绍了P_(1B)-ATPases的作用机制,综述了目前P_(1B)-ATPases功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P_(1B)-ATPases在改良作物品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受到人为破坏的影响,目前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蔓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中最重要的两种小型哺乳动物,其采食行为和挖掘洞穴的生活特性必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但其与有毒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尚未揭示。基于此,在甘肃省玛曲县河曲马场自然生长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开展了有毒植物的分布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毒植物27种,分属于菊科、豆科、毛茛科等11科。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该地区有毒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并探究了单位面积条件下有毒植物的分布特征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该地区高寒草原有毒植物的蔓延与高原鼠兔的密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高原鼢鼠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是大兴安岭森林与呼伦贝尔草原接壤的关键区域。由于过渡带本身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区域内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剧烈变化。然而,气候变化和放牧双重作用对森林草原过渡带草地植物群落动态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森林草原过渡带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8、2009、2010和2019年沿着草甸草原—森林草原过渡区域—林间草地—森林的梯度进行野外调查,对比分析11年间受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的双重干扰下,该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Raunkiear生活型功能群、牧草饲用价值以及群落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与2008—2010年均值相比,2019年植物物种数量明显下降,其中禾本科牧草减少10余种;植物Raunkiear生活型功能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一、二年生植物物种数增加4%,地面芽植物降低8%;牧草饲用价值中优等牧草所占比例下降5%,劣等牧草比例增加7%;总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35%。在过渡带各区段中,草甸草原群落结构和功能受气候和过度放牧影响更加明显。与2008—2010年均值相比,2019年草甸草原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若干年来,人们对利用植物细胞培养物生产精细化学药品就很感兴趣。但是,除少数情况外,商品化生产的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许多未分化培养物的生产能力很低并且(或者)不稳定。新近用发根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遗传转化植物以后,产生了生长迅速、器官化的“毛状”根(hairy root)培养物。这对于植物细胞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可能是一场革命。本文将讨论应用毛状根技术生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问题。植物至今仍然是药物和其它精细化学药品的主要来源。目前使用的许多化合物在结构上是复杂的,使得它们的化学合成在经济上是难以实行的。很久以来,人们就认识到利用培养的植物细胞生产这些称为“次生”的代谢产物,以取代从植物组织中抽提是合算的。但是,  相似文献   

16.
典型草原啮齿动物密度与牧草损失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啮齿动物密度对牧草损失量的关系,对于计算草地经济损害水平至关重要,可以为草地畜牧业管理决策提供指导。本研究于2012 - 2016 年,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应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对啮齿动物密度以及9 月份植物地上生物量进行调查,用啮齿动物密度及其日食量来估算鼠类对牧草的损害程度,确定牧草损失量。研究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密度与牧草损失量的最佳拟合曲线是三参数S 型曲线,为:Loss = k/(1+e a - rdensity);(2)当啮齿动物密度>906 个标准鼠单位/hm2 时,牧草产量发生最大损失(牧草产量损失比=23.30% );(3)根据所拟合的曲线,得出该类型草地啮齿动物对牧草损害的危害阈值为174 个标准鼠单位/hm2 。  相似文献   

17.
AM真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樑  孙莉  王强  董梅  王晓娟  王茜  张亮 《生态学报》2016,36(3):873-882
AM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类群,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中80%以上的高等植物建立共生体系。目前,AM真菌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功能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此,从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探究AM真菌在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功能。分析发现在个体水平上,AM真菌对宿主植物具有促生效应、抑制效应或中性效应。在种群水平上,分析AM真菌对不同宿主植物吸收土壤矿质营养的分配和调控策略,围绕构成草原植被的两大组成成分:牧草和有毒植物,论述AM真菌对植物种群增长和衰败的调控机制,并从草原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角度,探讨AM真菌与植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围绕AM真菌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演替和退化草原的修复等展开论述,以期为利用AM真菌开展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草原菌根生态学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不同放牧率下糙隐子草种群补偿性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Trin.)Keng)是研究草原植物在放牧利用条件下补偿性生长及其机制的较理想的实验植物,通过对该草生产力的形成及其构成的研究表明,在适牧条件下,糙隐子草种群明显地存在超补偿性生长。适牧可以刺激糙隐子草个体地上净光合效率,而地下净光合效率不受影响;但在高强度牧食下,糙隐子草个体则通过降低地下简略主的生产来达到地上较低的补偿性生产。糙隐子草种群的超补偿性生长主要是形成小株丛和高密度的种群结构以适应较贫瘠的生境条件。因此,糙隐子草与食草动物的关系,在适牧条件下可能是互惠的,即既可提高牧草的光合效率和利用效率,又可提高动物的生产;而在重牧和条件下,可能是交换的,对牧草是以降低地下生产而获得地上生产的;对食草动物,也只能是暂时较高比例的利用牧草。这种“互惠”和“交换”的关系较好地支持了放牧优化假设。  相似文献   

19.
豆科植物在中国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科(Leguminosae)植物在改良土壤肥力、保持水土、提供多种经济产品方面功能显著,但我国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草场的退化使豆科植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有的面临灭绝的危险。本文明确了豆科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综述了其光合、固氮等重要生理过程的研究进展,总结出自然生态系统中豆科植物的高光合机理和环境胁迫对固氮特性的影响,同时指出在豆科植物的适生机制和固氮潜能的发挥等还有很大的研究前景,在生产实践中,播种豆科灌木和豆科牧草是解决大面积人工林、草场“氮缺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放牧时,动物采食及其排泄物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但动物采食及其排泄物的空间异质性可能会影响这种效应。在位于我国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多伦县,我们研究了模拟放牧斑块和施氮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模拟放牧采食斑块(刈割半径分别为0、10、20、40和80 cm)和土壤施氮(分别为0、5、10、20 g N/m2)两种处理,植物地上部收获后分为绿体和立枯两部分,并分析其含氮量。结果表明,刈割降低了植物的生物量(41.5%),而施氮可增加生物量(57.8%)。刈割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在面积最小又施肥的斑块上表现更明显。土壤施氮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并且影响刈割效应。同时植物的绿-枯比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氮会延迟植物的衰老。以上结果表明,刈割(模拟动物采食)斑块的大小会影响草原植物的生长,土壤施氮(模拟动物尿氮)可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并且影响刈割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