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池塘养殖半滑舌鳎消化道和池水、池塘底泥、颗粒饵料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证实,养殖池塘池水、底泥和饵料中的细菌种类多样性要远高于半滑舌鳎消化道中的细菌多样性,但消化道中的菌群结构与池水和池塘底泥中的细菌没有相关性,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颗粒饵料中菌群的影响。而半滑舌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细菌种类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优势菌群的组成并没有明显的结构差异,优势菌种的构成和相对数量比例非常相似,并且大部分的优势菌种在NCBI数据库中没有同源菌株。研究说明半滑舌鳎消化道菌群这一微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对独立,在池塘养殖这一阶段几乎不受养殖环境中菌群的影响,而且定植肠道中的一些优势细菌种类可能具有宿主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浮游甲壳类定量采样计数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浮游生物是养殖鱼类特别是滤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同时又是评价水生态系统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大水面增养殖研究中,常常通过水体中浮游生物的采样分析,计算水体生物生产力.而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则又常常借助于浮游生物的采样分析来判定养鱼水质,决定增施饵肥料...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配制人工饵料提供理论依据,我们除根据饵料系数和养鱼效果来判断配合饵料的营养价值外,这两年还从鱼类营养生理方面研究了饵料的营养成份和鱼类对人工配合饵料的消化率。 测定饵料消化率主要用体外、体内试验法。体内试验法又分直接和间接测定法。直接法必需准确计算饵料摄取量和粪便排出量,在鱼类这是比较困难的。间  相似文献   

4.
汉江中下游水文特点与渔业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江中下游水文特点和渔业资源状况的研究,分析了该区域水文与饵料生物、渔业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中段的水文变化趋势适宜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由于水文状况,汉江中下游的鱼类生长与繁殖季节晚于长江干流;4—6月的水文状况适宜下游江段饵料生物的生长;汉江中下游的饵料生物丰富,为鱼类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汉江下游主要经济鱼类年龄组成简单,种群中以小型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5.
正大型浮游动物(Macrozooplankton)是指体长介于1 mm和1 cm之间的浮游动物[1]。它们主要以碎屑、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等为食,同时本身又是鱼类、虾蟹类和水鸟等动物的饵料[2,3],在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中间环节,通过能量传递联系着生产者和次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6.
甲壳动物中的桡足类,是淡水浮游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湖泊、水库、池塘和稻田中,可常年形成优势种群,生物量也相当大,所以它是淡水养殖鱼类的重要饵料。中剑水蚤和温剑水蚤属中的一些肉食性种类,是人体、家畜、家禽和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又可噬食鱼卵和侵害鱼苗,所以,桡足类与鱼类养殖和畜牧业都有密切关系。四川桡足类的研究,解放前仅由布雷姆(Brehm1923)报道了广东和四川的桡足类10种。1943年胡荣祖在重庆北碚及其附近水域采集了一些桡足类标木,经鉴定有8种。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对四川省桡足类的研究仍然不多。1975年宋大祥等报道了…  相似文献   

7.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其食性随着生长发育而改变,能利用植物性和动物性两类饵料。草鱼幼鱼期食性分为三个阶段:浮游动物食性、食性转变阶段和草食性。草鱼食性在其早期发育中变化很大。动物性饵料,如浮游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早期生长发育阶段重要的饵料成分;随着草鱼的生长,浮游甲壳动物和摇蚊幼虫则成为较重要  相似文献   

8.
饵料与青鱼的血液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的血液组成与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季节、饵料和性成熟度等都会引起血液组成的变化。苏联已证明了鲟科鱼类可根据幼鱼的血液组成判断出它所消耗饵料的质量。日本亦报道了养殖的当年(鱼师)鱼,由喂生鱼改饲配合饵料后,红血球数量和血红蛋白容量减少,且幼鱼较成鱼明显。我国对鱼类血液的研究和报道甚少。随着石油蛋白等新饵料蛋白在渔业中的应用,是否也可以用鱼类血液组成的某些指标来鉴定它们对鱼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呢?为此,我们于1978年作了探讨性试验,因鱼数少,实验中误差在所难免,测得之值,供青鱼新饵源的开辟、科学配制和评价人工配合饵料、鱼病的血液学诊断等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江河、湖海众多,海岸线长,藻类植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淡水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藻类植物生存。藻类植物与人类之间有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一)藻类植物与渔业的关系在各种水域中生长的藻类,都直接或间接是鱼类的饵料,其中尤以小型藻类为佳。所有的鱼苗都以藻类与浮游动物为食,当浮游动物缺乏时,它们就只吃藻类。某些杂食性鱼类也偏食藻类,如(?)鱼(PHoxinus)。非洲鲫鱼、遮目鱼也主要以藻类为食料。当人们对池塘中施加肥料时,藻类能够大量繁殖,如绿球藻目(纤维藻、栅藻、小球藻等  相似文献   

10.
鱼类的能量密度(能值)是指单位重量(湿重或干重)鱼体所含能量的多少,其单位一般是kJ/g wet mass或kJ/g drymass,它能够反映鱼类的营养状态和储能水平,是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同时,在对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研究中,将鱼类种群的生物量由重量单位换算为能量单位,也必须建立在已知的特定鱼类能量密度之上。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对主要养殖鱼类(如草鱼、团头鲂、鳜、乌鳢等)进行过能量密度的测定[1,2]。小型鱼类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数量在一个湖泊中一般为30—40种,超过鱼类总数的一半以上,资源蕴藏量相当丰富[3]。它们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作为饵料鱼被食鱼性鱼类如鳜、乌鳢、翘嘴等所捕食,另一方面又和与其营养级相近的经济鱼类如鲢、鳙、鲤等争夺湖中的饵料资源,可见,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生态地位,如何控制和利用湖中过剩的小型鱼类资源已成为渔业资源管理者和渔业生态学家所关注的焦点[4]。目前,已有对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某些湖泊中的种群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调查[3,5];然而,有关湖泊野生小型鱼类能量密度的研...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灯光被广泛地用于农业、畜禽和渔业生产,我们设想在养鱼网箱内设置适当的水下光源,延长箱内的光照时间,借以诱集水中浮游生物和空中的昆虫,以增加鱼类饵料和摄食生长时间,夜间由于水中灯光的作用,促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中溶氧量,适应高密度放养,达到高产的目的。我们在小型静水池塘作了如下的试验。  相似文献   

12.
轮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志泉 《生物学通报》2004,39(10):12-13
轮虫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鱼塘、污水池塘中,轮虫生物量在浮游动物生物量中常占首位,因此轮虫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常常直接影响着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消长。轮虫是鱼的重要饵料,尤其是鱼苗~夏花~鱼种阶段,因此人工大量培养轮虫,及时投饵喂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根据2019年6—12月我国鱿钓生产船在东太平洋公海采集的62尾茎柔鱼样本,对其胃含物残留的4131个耳石和75个角质颚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茎柔鱼主要摄食鱼类10种、头足类4种。从摄食饵料的出现频率和数量百分比来看,主要摄食的鱼类饵料为荧串光鱼、朗明灯鱼和墨西哥尾灯鱼,荧串光鱼在不同胴长组的茎柔鱼胃内均有出现,是茎柔鱼最重要的饵料;摄食的头足类主要有茎柔鱼、鸢乌贼和爪乌贼。随着胴长的增大,茎柔鱼摄食的饵料种类不断增加,头足类和灯笼鱼饵料比例增加,且摄食的饵料尺寸增大,摄食营养结构发生改变,摄食营养水平随之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评估不同饵料生物在茎柔鱼食性转变过程中的食物贡献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虎嘉鱼保护生物学的研究:Ⅲ.栖息区饵料鱼类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瑞华 《四川动物》1995,14(2):58-61
本文报道了虎嘉鱼栖息区饵料生物和鱼类群落的研究,以期了解虎嘉鱼与饵料鱼类群落之间的关系,为虎嘉鱼的人工和自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夏、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浮游动物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它通过摄食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和分布,同时又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主要饵料,因而其分布与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渔业资源状况[1,2].  相似文献   

16.
鱼类社群等级及其在水产增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群等级是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鱼类社群等级是指社会性鱼类通过种内竞争在群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序列,会对其生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鱼类育苗和养殖过程中,社群等级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增加、生理压力增大、生长离散加剧,对鱼类福利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鱼类社群等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指出鱼类社群等级主要受基因、个性、代谢、个体大小、社群经验等自身条件以及群体密度、饵料丰度、隐蔽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介绍了鱼类社群等级的实验设计与判别方法,探讨了以往鱼类社群等级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社群等级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应聚焦的研究内容。本文旨在为中国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借鉴,并为鱼类育苗、养殖生产中合理规避社群等级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鱼类福利,优化增养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枝角类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甲壳动物,营养丰富,是淡水鱼类的优质饵料,也是禽畜的优良促长剂。研究枝角类的培养技术,对促进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枝角类中的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是淡水鱼苗转食后的适口饵料,也是某些成鱼的终生饵料。该溞最适的生长繁殖季节正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摄食和生长旺季。它具有生长快,性成熟期短,生殖量较大等优点,可作为优良的培养种类。对发头裸腹溞的培养研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内斑尾刺虾虎鱼食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锦玉  张衡  张瑛瑛  靳少非 《生态学报》2018,38(17):6217-6227
根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盐沼湿地水域采集的斑尾刺虾虎鱼样本数据,分析了该生境斑尾刺虾虎鱼的生物学和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186尾,其中6—8月采集的数量较高,而其他月份较低。约96%个体为幼体(平均体长109 mm),平均摄食等级为1.5。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IRI(%)=69.05)、鱼类(IRI(%)=17.31)、蟹类(IRI(%)=11.51)和双壳类(IRI(%)=0.95)等11大类41小类饵料生物;虾类作为最重要的饵料类别,其生物量、数量和出现频次百分比均排列第一,以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等虾类为主要饵料。鱼类饵料中,以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valenciennes)等虾虎鱼科鱼类为主要饵料。各月平均饱满指数P(%)波动较大,6—11月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体长的增加,饵料组成中鱼类的比例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体个体的饵料中鱼类的生物量比例达65%以上,虾类的比例则下降明显。6—8月斑尾刺虾虎鱼白天样本中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夜晚(P0.01),约是夜晚的8倍;但虾类则是夜晚显著高于白天(P0.01),约是白天的2倍,而蟹类饵料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从等级聚类(即组平均法)的分类方法可知,斑尾刺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在10%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3类,即41—60、61—180 mm和181—200 mm。从营养生态位宽度来看,41—60 mm体长组生态位宽度值为0.86,而61—120 mm体长组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但121—160 mm体长组生态位有所降低。盐沼生境丰富的饵料环境为斑尾刺虾虎鱼提供了良好的摄食场所,同时盐沼植被茂密的植株也可为幼体提供躲避捕食者的最佳庇护所,初步证明盐沼对于斑尾刺虾虎鱼具有重要的生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海水混养池塘虾蛤肠道与养殖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海水混养池塘环境微生物以及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已有研究,但对混养环境中多品种动物肠道与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海水虾蛤混养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与养殖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冬季莆田市北江养殖区2个混养池塘中水体、底泥以及虾蛤肠道的菌群结构。【结果】同一池塘水体与底泥之间、不同池塘水体或底泥之间的微生物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养殖区2个混养池塘虾与蛤肠道微生物结构之间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与养殖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差异很大,表现出底泥水体肠道;虾蛤肠道微生物以厚壁细菌和γ-变形细菌为主;池塘水体以放线菌、α-变形细菌以及拟杆菌为主,底泥以γ-变形细菌和δ-变形细菌为主。养殖动物肠道微生物主要优势种为乳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池塘环境内存在较高丰度的黄杆菌类潜在致病菌,而在虾和蛤的肠道中基本未检出。2个池塘底泥硫还原细菌含量较高,增加了底质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风险。【结论】比较混养池塘中水体、底泥以及虾蛤肠道三者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揭示虾、贝混养模式微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为池塘养殖虾、贝疾病防治和混养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我省淡水养鱼历史悠久,群众经验丰富,池塘、外荡、水库、江河遍及全省各地,为全国淡水养鱼中心之一。但是,由于鱼类被寄生虫的侵袭,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鱼类的死亡。为此,进行鱼类寄生虫调查,查明各种水体中不同年龄的饲养鱼类,在各地区不同季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