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促进红系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为促进红细胞增殖,应用于临床各种贫血治疗。随着研究进展,学者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为一种多功能营养因子及神经保护因子,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作用。脑缺血性卒中实验研究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本文主要概述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所经由的分子机制。相信随着实验研究进展,其在脑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方面将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rt-PA溶栓为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脑血流再通后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同时,也可能发生更为严重而持久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局部亚低温(32-35℃)及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通模型,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亚低温组、硫酸镁组、亚低温+硫酸镁组,每组10例,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干湿重法、TUNEL技术,检测和比较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凋亡细胞数。结果:与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与亚低温+硫酸镁组的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与亚低温组相比,亚低温+硫酸镁组局灶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凋亡细胞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亚低温相比,局部亚低温与硫酸镁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可发挥更有效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及减轻脑水肿有关。二者联用可能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一种减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有效脑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3.
腺苷在脑缺血过程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大志  朱兴族 《生命科学》2005,17(3):227-230
随着内源性腺苷系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提出,派生出新的课题——腺苷及其类似物能否治疗脑卒中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已逐渐成为神经药理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工作集中在腺苷及其类似物对脑卒中的治疗作用,但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传统上认为系统性给予腺苷引起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脑供血减少,从而限制了腺苷的应用。因此,提出了合用外周腺苷受体拮抗剂、腺苷转运蛋白抑制剂及代谢阻断剂,这既能对抗其心血管副作用,又使得脑缺血区的内源性腺苷维持在较高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在脑缺血的病理条件下,腺苷浓度已显著提升,逾越了其自调节的范围。在此情况下,继续强化腺苷的作用,是否有悖于机体自稳态的恢复?诚然,腺苷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但近年的研究又显示腺苷及其某些代谢产物具有神经损伤作用,如何解释这些相互矛盾的现象?又如何评价腺苷在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作用机制上,综合评述腺苷在脑缺血过程中可能发挥的神经保护及损伤作用,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灯盏花总黄酮(EBF)和灯盏花醇提物对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 min再灌注5 d,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EBF和灯盏花醇提物对沙土鼠死亡率、卒中指数、脑电图(EEG)、脑组织钙、钠、水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的影响.结果EBF和灯盏花醇提物60 mg·kg-1灌胃能明显降低动物的卒中指数,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脑水肿和脑缺血所致EEG改变,促进再灌注后EEG电位幅度的恢复,减轻大脑皮层组织钙钠累积及降低脑组织LPO含量.结论EBF和灯盏花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且灯盏花醇提物作用强于EBF.  相似文献   

5.
活性氧簇是细胞有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化学基团。线粒体是活性氧簇的主要生成位点。一般观点认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活性氧簇发挥神经细胞损伤作用。活性氧簇不仅直接参与神经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也可通过外源性途径和内源性途径,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然而,除神经细胞损伤作用外,活性氧簇也可发挥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活性氧簇可激活低氧诱导因子、核转录因子κB、PI3K/Akt通路和MAPK通路等,参与神经细胞存活机制,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本文对活性氧簇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双重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维甲酸(retinoic acid,RA)是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产物,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13-顺式维甲酸(13-cis-retinoic acid,13-cRA)和9-顺式维甲酸(9-cis-retinoic acid,9-cRA)等是其同分异构体。维甲酸通过与其受体包括维甲酸受体和维甲酸X受体结合调控靶基因表达,在胚胎发育和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开创了分子靶向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治疗的先河,目前研究发现,维甲酸及其受体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或凋亡等密切相关。就维甲酸及其受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一旦发生,往往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缺血脑组织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一组称为细胞因子的多肽调节物质在脑缺血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包括神经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能够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它们的表达时相性和作用各不相同。脑缺血引起TNF-α、IL-1、IL-6、IL-8、IL-10和FKN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和释放,进而触发有关损伤和修复的应答。这些参与脑缺血损伤的细胞因子能通过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对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着毒性或保护效应。探究它们在脑缺血损伤中的确切作用将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现对几种关键的细胞因子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由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引发的急性脑血管病,约84%的临床脑卒中患者由脑缺血引起。研究表明,自噬广泛参与并显著影响脑卒中病理生理进程。自噬是一个将陈旧蛋白质、损伤细胞器及多余胞质组分等呈递给溶酶体进行降解的代谢过程,其包括自噬的激活、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产物在自噬溶酶体内消化和降解等过程。自噬流通常被定义为自噬/溶酶体信号机制。最近发现,自噬流障碍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损伤的重要原因,而在自噬过程中任一步骤发生障碍均可导致自噬流损伤。本文重点对自噬体-溶酶体融合的机制,以及该机制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障碍的致病机理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基于自噬体-溶酶体融合机制对神经元自噬流进行调节,进而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保护。本文可为脑卒中病理机制研究指明方向,为脑卒中治疗探寻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范宁宁  赵瑞波 《生物磁学》2014,(1):180-182,51
近20多年来人们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研究很多,但真正能将脑缺血保护从基础研究应用到临床治疗的措施甚少。多数基础研究表明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然而由于脑缺血的不可预见性,研究者们将目标转向了缺血后处理。远端缺血后处理是指在非缺血器官交替实施短时间的缺血和再灌注后对缺血器官所产生的作用。由于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的敏感,很难控制缺血后处理的程度,因此远端缺血后处理被应用到脑缺血的保护研究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神经传导、蛋白质、内质网应激、Akt信号通路、线粒体途径、mitoKATP和阿片受体有关。本文主要就近几年远程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保护的概念、实施方法、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自噬是一种溶酶体参与的细胞内降解过程,在维持细胞稳态和存活中发挥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自噬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中承担重要角色,具有双重作用.多个小分子被发现可以通过调控自噬对脑缺血再灌注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有望成为缺血性中风的新治疗药物.本文主要阐述了自噬在脑缺血中的双重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脑缺血和自噬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本文总结了近3年来研究发现的通过调控自噬治疗脑缺血的小分子化合物及其作用机制,讨论了其在中风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维甲酸类药物对多种癌症有效,其作用包括诱导凋亡、抑制生长、促进分化等,这主要通过调节维甲酸受体包括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RAR)和维甲酸X受体(rexinoid X receptor,RXR)的表达实现。目前发现,一些患者癌细胞的RAR、RXR或RAR/RXR表达缺乏,可能导致癌细胞对维甲酸产生耐药性。鞘脂代谢异常和维甲酸类受体表达缺失密切相关,在癌细胞对维甲酸产生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鞘脂代谢异常与维甲酸受体表达异常及维甲酸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性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脑是人体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脑缺氧后会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当缺血脑组织恢复血流供应后,其损伤反而加重,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是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同时也是新型的内源性神经调节物。不同浓度的H2S对神经元的作用有所不同。低浓度的H2S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调节细胞自噬等多种途径,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诊治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H2S对损伤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取得巨大成功,为治疗肿瘤开辟了新思路,但诱导分化治疗实体瘤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二甲基亚砜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如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对实体瘤细胞的作用研究却不多。本文将二甲基亚砜试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食管癌细胞株,同时设维甲酸作参照,从形态和细胞周期改变、角蛋白表达及成瘤性等多方面证实二甲基亚砜和维甲酸一样可诱导食管癌细胞分化,并且发现二甲基亚砜的作用优于维甲酸,强烈提示二甲基亚砜对实体瘤治疗的可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硫化氢(H2S)是一种新型内源性气体信使分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尤其在神经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既是神经调节剂, 也是神经保护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2S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它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及抗细胞凋亡等多个途径,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简介脑内H2S生成途径,综述H2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对脑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卒中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损伤,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作为一种内源性的保护机制,通过远端器官或组织缺血/再灌注而产生的保护性物质经体液运输作用于神经中枢,发挥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有望被应用于卒中的临床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RIP过程中分泌的外泌体极可能是其产生的保护性物质,本文通过对外泌体在RIP中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为探索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同型半胱氨酸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风险因子,并且参与缺血后引起的的一系列损伤,其机制包括氧化应激、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同时,同型半胱氨酸也对卒中的复发、血管性痴呆、脑出血、卒中后肾功能不全等卒中后相关疾病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将分别从同型半胱氨酸参与卒中分子神经功能损伤机制以及卒中预后两个方面阐述同型半胱氨酸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及康复训练。64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舍曲林口服,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及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310)评估患者抑郁状况、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8周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35±2.21vs 14.84±4.26,P〈0.05);观察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56±16.94 vs 51.29±10.22,P〈0.05);SIS 310各项评分及总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舍曲林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状况,改善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G-CSF时体外模拟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脑缺血损伤提供理论的依据.方法:应用体外培养原代大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模型模拟脑缺血损伤,氧糖剥夺4h,制作模型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CSF进行干预,通过观察细胞活性、死亡率、细胞色素C释放量判断G-CSF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G-CSF可明显降低氧糖剥夺神经元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活性,明显降低神经元由线粒体向胞浆内释放细胞色素C,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CSF对氧糖剥夺所致的神经元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并建立卒中后抑郁小鼠动物模型。方法先利用结扎颈总动脉造成小鼠不完性全脑缺血再灌注病理损伤,利用悬尾和强迫游泳方法诱导小鼠抑郁模型,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全面考察其影响因素,确定最佳造模条件。结果以缺血5min,再灌10min,再缺血5min所诱导抑郁模型最为明显,且死亡率较低。结论利用此方法所造卒中后抑郁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较高且经济的特点,适用于该类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20.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摄入过多维甲酸可致各种发育缺陷,其中神经管畸形最为常见. 因此有必要探明维甲酸致各种发育缺陷的发生机制,以便为各种生长缺陷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用 RT-PCR 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探测了过量维甲酸对昆明小鼠胚胎神经管中维甲酸受体α/β及β-catenin 和 caspase-3 基因表达的调整. 结果显示,在神经管闭合期过量维甲酸显著降低了维甲酸受体α/β及β-catenin 和 caspase-3 的基因表达,神经管闭合后,维甲酸受体β、β-catenin 及 caspase-3 的基因表达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升过程. 提示,过量维甲酸改变了昆明小鼠胚胎神经管中维甲酸受体α/β及β-catenin 和 caspase-3 基因的正常时间表达模式,这种异常的基因表达模式可能参与了维甲酸致昆明小鼠胚胎畸形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