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是本世纪80年代的高科技技术。1980年2月首先在德国由Chaussy等治疗肾结石取得良好效果。1983年后由德国Dornier公司相继制造出HM_3、HM_4、MFL5000及MPL9000等类型的碎石机,在世界各国广泛用于临床,适应症扩展到输尿管结石,近年又成功地用于胆结石。1985年后法国、美国、以色列,我国的北京、上海、汕头、西安也制造出了类似的碎石机。ESWL揭开了物理医学新的一页,是尿石  相似文献   

2.
冲击波致伤动物模型是原发冲击伤模拟实验研究的前提和保障。目前绝大多数实验模拟冲击波是使用炸药产生冲击波和冲击波生成装置两种方法。早期建立冲击伤模型是使用烈性炸药产生冲击波致伤动物,随着技术的发展,冲击波生成装置取代烈性炸药应用到动物实验研究中。冲击波生成装置常见两种类型:生物激波管装置和激光冲击波发生装置。各种生物激波管装置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使用,激光冲击波发生装置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大大促进了冲击伤模拟实验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GABA能抑制调制大棕蝠下丘听神经元时间编码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棕幅(Eptesicus fuscus)下丘神经元对重复率为10pps(pulse per second)、30pps的串声刺激均产生跟随反应,但对90pps串声刺激的跟随反应则不尽相同,微电泳bicuculline阻断GABA能抑制作用后,所记录的58个神经元中,有13个(22%)放电率及串声刺激反应模式无;45个(78%)神经元放电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10pps、30pps串声刺激仍能产生跟随反应,但对90pps串声刺激的跟随反应模式有多种变化。其中:17个(29%)神经元为放电率增加的跟随反应;9个(15%)神经元放电率增加,对前100ms的串刺激产生反应且放电密集,而对随后200ms的串刺激只产生少量的放电;15个(26%)神经元放电率增加,在前几十毫秒范围内有较多的放电反应,后续的反应很弱;4个(7%)神经元只对第一个声刺激产生反应,且放电率增加,随后放电急剧减少。结果提示中脑下丘神经元对听觉信息的时间编码可能具有更复杂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用体外聚集冲击波治疗上泌尿道结石的临床经验。两年半以来,共对413名患者作了458次治疗,成功率达90%。作者认为,约有50~60%的肾结石病人完全能采用这种新技术进行治疗,而不需作外科手术。用水下激发放电器产生冲击波,并用一椭圆形反射器将冲击波聚集在肾结石上。液压控制病人支架能在三维空间座标上移动,确保定位精确;并用光束相交的两台TV射线摄影装置来定位。  相似文献   

5.
运用Fano因子分析法,考察豚鼠听神经单纤维的自发放电序列、小鼠海马CAl区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序列以及蟾蜍缝匠肌肌梭传入神经的诱发放电序列的时序特性,结果显示自发和诱发放电时间序列均存在Fano因子随计算窗口时间的增大而持续增长的特点,而原始数据的随机重排替代数据则没有这一特性,说明这些神经放电时间序列与一般的随机点过程不同,存在长时程相关性,在时序上具有某种结构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一时序结构特征可以通过将随机产生的一维正态分布序列数据,与神经放电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跟随排序后而体现,提示这一特征与放电间隔的分布特点无关。  相似文献   

6.
伤害性刺激和电针对大鼠中缝大核内缝-脊神经元的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中缝大核神经元放电,刺激脊髓胸段背外侧部诱发逆行动作电位,根据其潜伏期恒定性,能跟随高频刺激以及可与自发放电碰撞而消失等标准来鉴定缝-脊神经元。共记录45个缝-脊神经元,其传导速度多在15—60m/s 范围。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兴奋性(增频)反应的31个,抑制性(减频)反应的6个。两个类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分别为5.74±0.96Hz 和12.03±2.68Hz。另有3个为兴奋抑制转化型,反应的转化与背景自发放电水平有关,即放电频率低时,对伤害性刺激为兴奋性反应,而当自发放电频率增高时,则转化为抑制性反应。此外还有5个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无明显反应。电针“足三里”对兴奋型的缝-脊神经元(n=13)能明显激活并抑制其伤害性反应,后者可能是由于下行抑制而产生的继发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神经元能够将不同时空模式的突触输入转化为时序精确的动作电位输出,这种灵活、可靠的信息编码方式是神经集群在动态环境或特定任务下产生所需活动模式的重要基础。动作电位的产生遵循全或无规律,只有当细胞膜电压达到放电阈值时,神经元才产生动作电位。放电阈值在细胞内和细胞间具有高度可变性,具体动态依赖于刺激输入和放电历史。特别是,放电阈值对动作电位起始前的膜电压变化十分敏感,这种状态依赖性产生的生物物理根源包括Na+失活和K+激活。在绝大多数神经元中,动作电位的触发位置是轴突起始端,这个位置处的阈值可变性是决定神经元对时空输入转化规律的关键因素。但是,电生理实验中动作电位的记录位置却通常是胞体或近端树突,此处的阈值可变性高于轴突起始端,而其产生的重要根源是轴突动作电位的反向传播。基于胞体测量的相关研究显示,放电阈值动态能够增强神经元的时间编码、特征选择、增益调控和同时侦测能力本文首先介绍放电阈值的概念及量化方法,然后详细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放电阈值可变性及产生根源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放电阈值可变性对神经元编码的重要性,最后对未来放电阈值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中枢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其中包括对痛和镇痛作用的影响。我室曾观察到脊髓表面施予及PAG注入ACTH可抑制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放电,而脑室注射ACTH对此种伤害性放电却产生易化效应。有研究显示在PAG存在对伤害性刺激起反...  相似文献   

9.
神经细胞产生爆发性放电是癫痫发作的基础。爆发性放电的机理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钙钾系统假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钙离子引起神经元产生爆发性放电的机理,二价阳离子与爆发性放电及癫痫的关系,钙钾系统假说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在大鼠损伤背根节神经元的自发放电中发现了整数倍放电, 为了阐明这种放电所产生的原因, 首先研究神经元模型中确定性混沌所引起的整数倍放电与噪声所诱发的整数倍放电的峰峰间期(ISI) 序列,通过分析得到前者的ISI序列是非线性可预报的,具有确定的非线性特性,但由噪声所诱发的整数倍放电的ISI序列是不可预报的, 这表明这两种机制所产生的整数倍放电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着定性的差别,并且混沌运动所产生的整数倍放电是由混沌中各阶不稳定周期轨道决定的。从这种差别出发,分析了实验中整数倍放电的ISI 序列,得到该ISI 序列是可非线性预报的,这表明大鼠损伤背根节神经元自发放电中的整数倍放电更可能是由确定性机制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资料表明,Ca~(2 )参与外周疼痛感受的调控过程,如异搏定、La~(3 )和Mn~(2 )可抑制外周神经损伤脱髓鞘后产生的自发异常电活动,提高损伤神经外的Ca~(2 )浓度可得到相反结果;在离体标本中,降低灌流液中Ca~(2 )浓度,缓激肽诱发的多党型伤害性感受器(polymodal nociceptor,PMN)放电数减少,而高K~ 和高Na~ 液诱发的放电数却增多。我室的工作证实,炎症性致癌物质可使PMN产生长时间的放电,交感神经和多种体液因素可调制PMN的放电活动。为了探讨Ca~(2 )及其通透性变化是否参与PMN的敏化过程,本实验在整体条件下,用角叉菜胶引起局部炎症,观察Ca~(2 )及其通道阻断剂对PMN敏化放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神经元的稳定性与随机性整数倍放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鼠损伤背根节神经元的自发放电中发现了整数倍放电,为了阐明这种放电所产生的原因,首先研究神经元模型中确定性混沌所引起的整数倍放电与噪声所诱发的整数放电的峰峰间期序列,通过分析得到前者的ISI序列是非线性可预报的,具有确定的非线性特性,但由噪声所诱发的整数倍放电的ISI序列是不可预报的,这表明这两种机制所产生的整数倍放电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着定笥的差别,并且混沌运动所产生的整数倍放电是由混沌中各种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神经起步点自发放电的分叉和整数倍节律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在实验性神经起步点发现了放电峰峰间期序列随细胞外[Ca^2 ]变化产生的加周期分叉和整数倍节律。并用确定性Chay模型和随机Chay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从模拟实验结果的角度看,加周期分叉过程遵从Chay模型决定的确定性机制,随机因素对其有影响但影响较小;而在相应的参数区间,整数倍节律则是在随机因素驱动下产生,是随机共振现象,是由确定性机制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实验性神经起步点放电节律的分叉和随机共振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受确定性机制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但在不同参数区间,随机因素对神经放电节律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4.
入睡K-综合波产生的生理机制模型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确定人类睡眠脑电客观分期的国际标准中,有两类脑电特征波可以用来确定入睡状态(睡眠第二期),即纺锤波和K-综合波。在前文中已提出了产生纺锤波的生理机制模型。按照1998年后对K-综合波形成的生理机制的看法,建立了微观神经元环路模型,其放电节律与实验中入睡时神经元放电的振荡节律相一致。而由大量这种相同环路组成的网络模型则在皮层处可产生符合K-综合波的波形。这一结果再次启示了脑信息处理中如何由微观神经元群放电特征整合为脑的宏观功能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16只切断双侧迷走神经,箭毒麻痹、人工通气的家兔上,用3—5管玻璃微电极记录孤束核区呼吸性单位放电并观察微电泳β-丙氨酸对其放电活动的影响。在68个呼吸性单位中有53个单位的放电活动被抑制,其平均放电频率由38.23±2.13次/s 降至17.14±2.30次/s.β-丙氨酸对吸气与呼气性单位均有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强。微电泳马钱子碱可阻断β-丙氨酸对大部份呼吸性单位的作用。实验结果提示,在延髓水平呼吸性神经元抑制过程的产生可能部份与β-丙氨酸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聂琳  刘磊 《生理学报》1993,45(1):96-101
实验在24只家兔身上观察了微量注射吗啡、纳洛酮于杏仁中央核(ACE)中心区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同时监测动脉血压,主要结果如下:(1)ACE中心区微量注射m吗啡,不同动物出现两种不同的呼吸效应,一为吸气时程延长,膈神经放电积分幅值升高;二为膈神经放电积分幅值下降,呼吸时程无明显变化。(2)ACE中心区微量注射纳洛酮,呼吸频率增加,积分幅值升高,吸气时程缩短。(3)预先注射纳洛酮,可阻断吗啡在ACE中心区的吸气延长效应,而对其它的呼吸指标不产生影响。提示:ACE神经元上可能存在有内源性吗啡受体,内源性吗啡通过其受体可对呼吸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细胞外记录法,观察大鼠外侧隔核(LS)微量注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对丘脑束旁核痛兴奋神经元(PEN)放电的影响。结果如下:(1)LS注射TRH对束旁核PEN痛放电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TRH的最大抑制效应及持续时间与TRH剂量(1,2.5,5μg/1μl)的对数呈正线性相关;(2)预先 LS 注射纳洛酮(3μg/1 μl)不能改变TRH抑制柬旁核PEN痛放电效应;(3)预先LS注射阿托品(5μg/lμl)阻断了TRH对束旁核PEN痛放电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LS是TRH参与镇痛的一个有效的作用部位。LS胆碱能M受体可能参与了TRH的抑制PEN痛放电效应,而TRH的抑制效应未涉及阿片受体。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左旋千金藤啶碱 (SPD)对中脑边缘DA神经系统的作用特性 ,本研究采用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 ,观察微电泳和尾静脉给药对 6 OHDA损毁及未损毁大鼠的伏核 (NAc)单位放电的影响。结果显示 :SPD累积给药 ( 0 0 2~ 2mg/kg,iv)可诱发NAc神经元双相放电特征 ,即小剂量抑制、大剂量兴奋。预先给予D2 受体拮抗剂spiperone ,SPD则仅产生兴奋效应 ,并被D1拮抗剂SCH 2 3390所翻转或阻断 ,提示SPD对NAc神经元放电有D1激动特性。另一方面 ,大剂量SPD完全翻转D2 激动剂LY 1715 5 5和D1/D2 混合型激动剂阿朴吗啡对NAc神经元的抑制作用 ,表明SPD还具有D2 受体的阻滞特性。与静脉给药不同 ,NAc内微电泳SPD ( 30mmol/L ,2 0~ 80nA)很难诱发该神经核的兴奋或抑制性放电 ,而微电泳D1激动剂SKF 38393能产生明显的放电抑制效应。然而 ,在 6 OHDA损毁大鼠 ,微电泳SPD可使绝大多数NAc神经元 ( 91% )放电抑制 ,并为D1阻滞剂SCH 2 3390所完全拮抗 ,而不受D2 阻滞剂spiperone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 ,SPD对NAc神经元活动具有‘D2 阻滞 D1激动’的双重药理作用特性 ,后者与SPD作用于mPFC的D1受体有密切关系 ,这有利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通过改变人工呼吸的通气量使肺泡气的CO_2浓度发生变化,观察其对猫脑干中缝大核区神经细胞自发放电的影响。发现每个神经细胞都有自己稳定放电的肺泡气CO_2浓度范围。有些神经细胞,这个浓度范围很小,对肺泡气CO_2浓度的改变非常敏感,而有少数神经细胞对肺泡气CO_2浓度的改变则很不敏感。当肺泡气CO_2浓度越出稳定放电的肺泡气CO_2浓度范围后,神经细胞的放电就会减少,或者增加。根据反应的不同,可将细胞分为三类:第一类细胞,当肺泡气CO_2浓度小于稳定放电的CO_2浓度范围时,放电减少;而当大于稳定放电的CO_2浓度范围时,放电增多。第二类细胞,当肺泡气CO_2浓度小于稳定放电的CO_2浓度范围时,放电增多;而当大于稳定放电的CO_2浓度范围时,放电减少。第三类细胞,当肺泡气CO_2浓度小于或大于稳定放电的CO_2浓度范围时,放电均减少。  相似文献   

20.
随机Hindmarsh-Rose模型中产生簇(bursting)放电节律是神经放电中存在随机自共振的一个重要理论证据,但是,该簇放电节律在实验中一直没有被发现。在实验性神经起步点细胞外[Ca^2 ]([Ca^2 ]o)低于周期1节律的[Ca^2 ]o时,发现了一种簇放电节律。其簇簇间期(inter-burst intervals,IBIs)呈现出与随机自共振引起的整数倍峰放电(interger multiple spiking)节律的峰峰间期类似的整数倍特征。随机Hindmarsh-Rose模型中产生的簇(bursting)放电节律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结果验证了随机自共振簇放电的存在性,揭示该簇放电节律的统计特征。此外,该簇放电节律的参数区间以及其与整数倍峰放电节律的区别被揭示,簇放电节律的[Ca^2 ]o低于峰放电律的[Ca^2 ]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