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梵净山野花     
正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 572米,得名于"梵天净土",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梵净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单位。梵净山有野生动植物7 000余种,其中植物有4 300余种,包括梵净山冷杉、梵净山点地梅、梵净  相似文献   

2.
贵州梵净山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总面积434平方公里,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动植物物种及其独特的景观资源为主。198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湘潭→怀化→大龙→铜仁→梵净山。地方特产:梵净山绿茶、梵净山野生藤茶、猕猴桃、江口豆腐干。  相似文献   

3.
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的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区系研究对于揭示一定区域植被的起源与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我国贵州省梵净山及周边地区藤本植物(被子植物)区系,该研究基于馆藏标本信息、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等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的空间地理分布格局,分析了其物种丰富度及地理分布,同时在全国藤本植物地理分布的背景下,讨论了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在全国层面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贵州省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有36科、95属、299个分类群,包含235种、26亚种、38变种,占全国藤本植物66科、268属、1 560种的比例分别为54.55%、35.45%、19.17%。(2)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主要以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分布的科属为主,温带成分更为明显。(3)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在全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大巴山-巫山地区、武陵山区以及黔桂交界处,对所涉及的藤本植物而言,梵净山地区更多地充当了其分布区的南界。以上研究结果为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的利用以及今后的保护及监测提供了本底数据,也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系统碳库通常包括植被、土壤、凋落物与木质残体等几个组分。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一种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水青冈林(Fagus L.)中这些碳库的沿海拔梯度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在中国贵州省梵净山,沿海拔梯度(1095–1930 m)调查了9个水青冈林各碳库的碳储量。采用方差分解探讨了林龄、气候及其他因子对碳储量的影响,同时对梵净山与贵州和全球其他地区水青冈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比较。梵净山水青冈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190.5–504.3 Mg C ha–1之间,其主要组分包括植被碳库(33.7–73.9%)和土壤碳库(23.9–65.5%),而木质残体(0.05–3.1%)和凋落物(0.2–0.7%)对该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不超过4%。随海拔升高,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增加趋势,其中植被与木质残体碳库增加,而凋落物与土壤碳库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对梵净山水青冈林,气候与林龄是其各组分碳储量海拔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全球水青冈林,林龄是其碳储量变化的主导因子。相比全球其他地区的水青冈林,贵州水青冈林具有较高的植被碳储量积累速率,这可能与贵州较高的降水量有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中国水青冈林碳收支及其在区域碳循环中的可能作用,同时强调了林龄与气候对碳积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统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是生态系统内固有的特性,脆弱性只能在干扰的状态下才显现出来.而干扰(包括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又是引起退化生态系统的原因,种类的入侵和消亡、种类组成的变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生产力、生态位的分化及生态系统小环境变化则是研究退化生态系统形成和恢复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统诸方面的关系以及在植被恢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植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江西省5种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植物组合及合理的配置并辅以工程措施是快速启动植被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重建退化荒山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一林多用的树种组合,合理的生物体系设计和针、阔叶树种混交是改良地力、改善环境,促进退化荒山生态系统进行演替的优良途径。先进造林技术的应用和林农牧业结合的复合经营方式是提高综合治疗效益,促进并持续生态恢复过程稳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巫仁霞  熊康宁  容丽 《广西植物》2017,37(10):1348-1358
梵净山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区,是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面积约为77 514 hm~2。该研究针对当地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问题,主要通过对种子植物科属种水平的地理成分、区系古老性、区系过渡性等区系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物种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3科843属2 584种,中国特有种1 010种(含梵净山特有种46种),其中属的热带、温带地理成分比例相当,热带成分略占优势。(2)该区植物起源古老,保存有梵净山特有裸子植物梵净山冷杉、长苞铁杉、粗榧、水青树、伯乐树、领春木等大量古老树种。(3)该区与临近区系交汇、渗透现象明显、过渡性质突出,经初步确定以梵净山为典型分布边界点的植物共有120科197属288种,分别有103种、62种、87种、36种以梵净山地区为分布的北界、南界、东界和西界,即梵净山更多的阻碍了热带、亚热带植物的北迁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的东扩。(4)该区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并茂发育,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竞争激烈。因此,梵净山在中国植物区系甚至东亚植物区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恢复生态学常用的理论,并指出恢复生态学研究大多涉及植被生态系统恢复。植被恢复的目标就是要恢复植被的合理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从而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植被恢复可以把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生态系统作为参考生态系统,但目前的植被恢复工作绝大部分只是恢复了植被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结构和功能。植被生态系统恢复研究主要从退化的原因与过程、恢复的过程与机理,以及从生境恢复、种群恢复、群落恢复、生态系统和景观恢复等不同尺度上的恢复开展。在介绍华南地区的植被生态系统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对华南地区开展的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尤其是华南植物研究所(园)开展的植被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华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的方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贵州梵净山地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的成员之一,位于中国西南贵州省的东北部。报道了梵净山地衣物种119种,其中106种为梵净山新记录,79种为贵州新记录,2种为中国新记录:Dermatocar-ponintestiniforme(K rb.)Hasse.和Thelotrema similansNylander,同时对梵净山地衣进行了初步的地理学分析,从而为该地区地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地衣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有长白山、鼎湖山、卧龙和梵净山四个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这四个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我国的不同地理区域,代表着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深入研究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对我国的四个生物圈保护区作一简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北部,横跨安图、抚松、长白三县,1960年被划为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9万公顷。最高海拔2749米,是欧亚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由于火山喷发,形成了典型的火山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11.
张璐  吕楠  程临海 《生态学报》2023,43(15):6486-6498
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和土地开垦、放牧等人类活动干扰下,具有多稳态特征的干旱区生态系统可能会经历从相对健康状态到退化状态的稳态转换,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下降。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是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研究的热点,也是管理实践中防止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环节。以往预警信号研究聚焦于通用信号如自相关性、方差等统计学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对于具有特定机制的干旱区生态系统可能并不适用。基于干旱区景观格局特征所发展起来的空间指标为生态系统稳态转换提供了独特的空间视角,对于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和机理具有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介绍了干旱区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现象及其转换机制;聚焦景观生态学的指标和方法,从空间视角总结基于干旱区景观格局特征的关键预警指标(植被覆盖度、植被斑块形态、植被斑块大小频率分布和水文连通性等),重点剖析这些关键指标的概念、量化方法、识别特征及其实践应用;最后针对指标的优势和局限性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包括发掘潜在景观指标,加强干旱区生态系统变化的多种驱动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开展多时空尺度的实证研究,构建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预警信号的整体分析框架,以及加强指标阈值的量化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在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发现的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新种——梵净山铠兰Corybas fanjingshanensis Y.X.Xiong,并绘了线描图。该新种与大理铠兰C.taliensis Tang & Wang相近,区别点在于:本新种花单朵顶生,淡红色,具深红色条纹,有较短的苞片与侧萼片,唇瓣的唇盘上无褶片。报道了该种的采集过程、生境以及该种在梵净山居群的大小和保护状况,并简单介绍了铠兰属Corybas在世界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明山中山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发展研究表明: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物种数量的增减总是伴随着阳性先锋物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数量呈前期(2~20年)迅速增加,中期(50~60年)减少,后期(150年以上)维持一定水平的发展趋势。中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是朝着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方向发展的,此过程可以不经过马尾松先锋林阶段,而直接进入以阔叶树种为优势的先锋群落。因此,大大缩短了中山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向中生性顶极植被恢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梵净山的名字对您或许并不陌生,她矗立于贵州高原东部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带上,为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峰海拔2570米,其山体庞大,奇峰峻峭,溪流纵横,飞瀑悬泻。独特的天象奇观,为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这里的湿润环境使之成为华中特有植物种集中的分布区。茂密的东亚特有森林类型应有尽有,这里保存着大面积的水青冈林、珙桐林和梵净山冷杉林,林中栖息着珍贵的黔金丝猴。梵净山自古以来还是佛教名山,众多的寺庙虽然已呈遗址,但沿着8000余级石梯盘曲而上,自然风貌和文化遗迹结为一体、实为生态旅游的圣地,一年四季都有观光内容。  相似文献   

15.
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作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杨昆  管东生 《生态学杂志》2006,25(10):1252-1256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林下植被的生物量特征及其生态作用对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了森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分布特征与森林的类型、龄级和林分特征等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分析了林下植被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保持水土、指示森林环境状态变化、影响森林林分的生理生态特征和森林演替、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主要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对江西省 5种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 ,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优选的植物组合及合理的配置并辅以工程措施是快速启动植被恢复进程 ,控制水土流失、重建退化荒山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一林多用的树种组合 ,合理的生物体系设计和针、阔叶树种混交是改良地力 ,改善环境 ,促进退化荒山生态系统进展演替的优良途径。先进造林技术的应用和林农牧业结合的复合经营方式是提高综合治理效益 ,促进并维持生态恢复过程稳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对半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进行定量评估, 能够充分显化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 同时对于地方的生态补偿、环境保护及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苏州西山仰坞生态园为例, 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该地区近十几年以来的植被动态变化, 并构建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估体系, 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产品价值及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及保育土壤等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 苏州吴中区西山仰坞的植被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及东部地区植被覆盖程度较高, 而南部区域植被覆盖较低。近年来植被覆盖程度增高, 且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到总面积的92.7%, 进一步提升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 主要源于果园和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苏州吴中区西山仰坞的物质产品价值即经济林产出价值为935万元,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53.75万元, 不同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由大到小排序为: 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保育土壤>气候调节>积累营养物质, 而旅游观光价值为1647万元, 进而计算得2016年苏州西山仰坞生态园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高达3035.75万元。通过评估得出苏州吴中区西山仰坞生态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综合利用该地生态系统多方面的生态资源及经济价值, 进而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效益。  相似文献   

18.
选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与比较分析梵净山茶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梵净山茶中1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变化趋势极相似,K和Mn含量均较高,红茶具高钾低钠特点,红茶和黑茶的有益矿物质元素比藤茶高。经主成分分析可知梵净山茶中特征元素为Ca、Mn、Co、Se、Cd、Hg和Pb;相关性分析显示梵净山茶18种矿质元素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将矿物质元素分为4类,其中Na、Mg、Cr、Fe、Mo聚为一类;K、Cu、Zn为一类;Ca、Mn、Co、Se、Pb为一类;As、Cd、Sb、Hg、Sn为一类。通过对梵净山茶中矿物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以期为梵净山茶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且聚类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茶叶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需要或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沙质草原沙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赵存玉  王涛 《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43-1346
在综述了我国半干旱地区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沙地植被演替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工作。指出,①沙地植被演替的最大特点就是沙质地表基质的流动性和风沙活动伴随着植被演替的各阶段,研究中应考虑近地表风沙流的影响;②在干扰对生态系统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沙地植被的演替序列往往出现一些随机性和不规则性,应加强对沙地植被演替序列的非线性和演替顶极的多元性、多样性的研究;③应继续从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以及生态系统生态等不同水平层面上深入研究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的替代机制,还应加强沙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动态耦合、种子岛效应等的研究,以及沙地植被演替趋势和速率等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高原温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蒙古高原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对于它的研究可加深对植被分布规律的理解,且有利于该系统的保护。本文分析了该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土壤状况、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天然更新状况等,比较了草原、森林和稀树草原3个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了在内蒙古高原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是在独特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经度(水分梯度)地带性顶极植被,决定其存在的最关键因素首先是降水量和土壤的水分条件,其次才是沙质土壤。这种生态系统既不是草原,又不是森林,而是介于落叶阔叶林和草原之间的一种生态系统类型。在此纬度带上,从东到西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谱应为:温带森林、温带稀树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等。在同一纬度带上,沙质土壤的基质并不完全被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所覆盖,还有沙漠等生态系统类型。建议《中国植被》增加一个新的植被类型,温带稀树草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