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急诊抢救的556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2.88%;其余患者均经紧急抢救及行必要实验室检查,病情稳定,好转率达97.12%。平均抢救时间为(1.37±1.05)h。结论强化多发伤的急诊科早期救治,树立创伤急救"黄金1 h"观念,是提高多发伤患者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吴玉英 《蛇志》2006,18(2):153-154
我科自2003~2005年抢救82例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病人,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2例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14~76岁,损伤部位达246处,其中颅脑损伤并多处骨折43例,骨盆骨折并腹部脏器破裂伤18例,胸腹部及其它多处损伤21例,经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本组7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发生在新疆垦区颌面部创伤患者的损伤特点及诊治方法状况.方法:通过病案资料对新疆垦区五家医院收治的607例颌面部骨折患者性别、年龄、原因、全身损伤、骨折类型、治疗方法及术后疗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颌面部骨折男性占85.83%,20-40岁年龄段占68.04%,交通事故伤占54.04%,发生下颌骨骨折占75.45%,伴有全身损伤占18.62%和外伤性昏迷占20.76%;下颌运动受限(51.07%)、咬合紊乱(38.22%)和颜面畸形(40.69%)是颌骨骨折的三个主要体征;349例的骨折行手术复位和钛板坚固内固定(57.50%),均获满意疗效.结论:颌面部骨折中年轻男性多见,交通事故伤是其最主要原因,直接复位和固定是骨折治疗的有效方法,颌间牵引在新疆各垦区的颌面部骨折患者治疗中作用不可忽视,坚固内固定技术促进了颌骨骨折的治疗发展.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9,(3)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血气胸危重患者在急诊快速胸腔闭式引流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多发伤合并血气胸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胸腔闭式引流对多发伤合并血气胸的救治措施。结果影响救治效果的因素包括引流时机、输血方式、有无合并其他致命损伤、止血药的使用、损伤控制手术止血时机等情况。结论影响多发伤合并血气胸急诊救治效果的因素较多,应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等救治措施,采取有效的急救干预手段提高机体的恢复能力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类、特点及救治注意事项。方法:对136例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交通事故致胫腓骨骨折以多发伤及复合伤多见,经早期彻底清创、恰当的骨折固定、抗生素应用等,治愈77例,截肢2例,伤口浅表感染6例,骨髓炎1例。结论: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大多伤情严重,感染率高,且开放性居多,早期及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瞿红 《蛇志》2003,15(4):41-42
随着公路交通及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 ,导致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病死率亦有上升趋势。做好严重多发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科于1 9 93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严重多发伤病人 89例 ,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89例中 ,男 61例 ,女 2 8例 ;年龄 1 4~81岁 ,其中 1 8~ 50岁者 75例 ,占 84.3%。伤后至来院就诊的时间为 1 5min~ 4h,均同时损伤 2个以上器官。以颅脑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 30例 ,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 2 3例 ,以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 2 2…  相似文献   

7.
姚敏 《蛇志》2007,19(4):322-323
下肢骨折后行内固定术具有无痛康复,达到解剖复位,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和降低费用,以及减少外伤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和避免畸形愈合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若内固定器植入后,缺乏科学的动态指导与管理,造成内固定器的断裂,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据报道,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器的失败率(断裂、弯曲)约11%,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器的失败率约8%~10%,而髓内针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器的失败率为6%~14%[1]。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35~56岁;其中45岁以上的患者10例,占76·9%。…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脑外伤患者、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NGF,neuritin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根据其含量的变化,判断与骨折愈合速度的相关性,寻找骨折愈合的关键因子。方法:收集单纯脑外伤、单纯骨折患者各80例、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60例、健康体检人群20例。选取外伤后3天、10天、2周抽取所有实验对象的静脉血,应用ELISA技术测定标本中NGF与Neuritin的含量。结果:损伤后每个时间段里,患者血清中NGF、neuritin含量有不同程度升高,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又以脑外伤合并骨折组最高。血清NGF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伤后第3天含量明显升高,为(0.86±0.21),伤后10天为(1.47±0.29),14天为(2.0 7±0.21),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neuritin血清含量在伤后第3天略有升高为(83.47±18.85),10天(108.50±31.65),2周(91.86±21.12).脑外伤合并骨折病人血清NGF、neuritin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合并骨折病人血清NGF、neuritin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说明与骨折愈合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两种因子可能在骨折愈合修复过程中共同起作用,从而,推测可能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对本院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根据创伤救治原则,首先正确评估患者伤况同时,将护理人员合理分工,分别紧急施行止血、建立静脉通路以及严密观察病情等措施。结果治愈102例,治愈率89.47%;好转6例,好转率2.63%;伤残4例,伤残率4.38%;死亡2例,死亡率1.75%。结论护理合理分工能为抢救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类、特点及救治注意事项。方法:对136例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交通事故致胫腓骨骨折以多发伤及复合伤多见,经早期彻底清创、恰当的骨折固定、抗生素应用等,治愈77例,截肢2例,伤口浅表感染6例,骨髓炎1例。结论: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大多伤情严重,感染率高,且开放性居多,早期及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X线征象,以提高乳腺癌诊断水平。方法:对70例乳腺癌X线征象作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直接征象:肿块58例,其中圆形肿块16例,分叶状肿块14例,毛刺状肿块28例。钙化32例。间接征象:皮肤增厚,乳头内陷16例,血管增粗增多12例,乳腺实质结构紊乱8例,腋窝淋巴结增大8例。结论:乳腺X线片中不同形态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6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与数字化摄影(DR)平片检查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诊治的8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DR平片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骨折发生部位,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漏诊情况。结果:8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经影像学与临床诊断明确发生骨折179处,多发性骨折发生率为62.20%,单发性骨折发生率为37.80%,骨折肋骨段位中4-10段骨折发生率最高为69.83%,骨折肋骨水平阶段中腋肋骨折发生率最高为59.78%。相较于DR平片,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更高,漏诊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DR平片检查,应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外伤性肋骨骨折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减少漏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焦健  宋艳  邹淑丽  孟玫  毕晓静  孙红 《生物磁学》2014,(6):1101-1103
目的:与经阴道彩超检查相比较探讨经阴道彩超联合腹部超声检查在异位妊娠中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 年3月至2012 年12 月之间诊治的136 例疑为异位妊娠患者,其中70 例经阴道彩超联合腹部超声诊断,66 例经阴道彩超诊断,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数资料均行x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70 例经阴道彩超联合腹部超声检查的病例中,有68 人与手术结果相符合,诊断符合率达97.10%,1 例误诊,1 例漏诊;在另外66 例经阴道彩超检查患者中,有59例与手术结果相符合,诊断符合率为89.40%,6 例误诊,1 例漏诊。结论:经阴道彩超与经腹部超声的联合相对于经阴道彩超而言,诊断的准确率有所提高,决定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在于腹部超声减少了误诊例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3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扫描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观察组(125例),对照组患者行髋关节X线正位扫描,观察组行髋关节正位64排螺旋CT扫描,两组均根据扫描结果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内固定手术后2年的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结果:两组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对照组股骨头坏死5例(22.73%),骨不连6例(27.27%);观察组股骨头坏死1例(3.70%),骨不连1例(3.70%),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能够全面、准确显示股骨颈骨折的损伤情况,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院内感染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院内收治的186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对存在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类型、病原菌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研究。结果:1860例患者中共计65例出现医院感染情况,发生率为3.49%,感染类型主要为骨髓炎占35.38%,肺部感染伴血气胸占23.08%,颌面部创伤后发生颅内感染占18.46%;65株病原菌中包括38株革兰氏阴性菌,占58.46%,23株革兰氏阳性菌,占35.38%,4株真菌,占6.15%;病程、骨折部位、损伤程度及住院时间为开放性骨折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有利于医院防治工作的开展,为医院感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通过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快速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结果的分析,探讨其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抢救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腹部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均实施快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记录血型定型结果与交叉配血结果,对血型定型正反不一致,交叉配血结果不相合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6例入组患者实施快速血型定型显示有40例存在正反定型不一致,占比为25.64 %(40/156),其中男性21例,占比52.50 %(21/40),女性19例,占比47.50 %(19/40),年龄分布10岁以下占比15.00 %,10~30岁占比37.50 %,31~60岁占比35.00 %,61岁及以上占比12.50 %,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8例,检出率为5.13 %,其中男性2例占比25.00 %,女性6例占比75.00 %,有输血史7例占比87.50 %,无输血史1例占比12.50 %,比较显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有输血史高于无输血史(P<0.05);进行卡式交叉配血87例,其中有主侧相合而次侧不合2例,主侧不合次侧相合2例,在抢救用血过程中均采用配合性输血原则。156例患者经过快速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救治成功的有137例,成功率为87.82 %。结论:及时准确的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为创伤患者的输血救治提供有力保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及最佳复查时间。方法:选取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部外伤患者95例,在首次检查时均接受了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检查,比较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比较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对不同类型骨折的诊断情况,比较各个时间段复查病例的肋骨骨折数与首次检查时的差异。结果:95例患者中最终86例确诊存在肋骨骨折,首次检查时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为95.35%(82/86),高于X线平片的82.56%(71/86)(P0.05)。86例患者最终确定共存在骨折289处,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共检出246处,多排螺旋CT共检出274处,多排螺旋CT对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伤后11-20d、伤后41-50d、伤后51-60d的复查肋骨骨折数与首次检查肋骨骨折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21-30d、伤后31-40d的复查肋骨骨折数高于首次检查肋骨骨折数(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首次诊断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伤后21-40d这个时间段是进行复查的较佳时间段,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的临床救治要点和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陕西省森工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我院10年间收治单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37例及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86例,单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为9.5(13/137),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内出血(36/26.3%)、脑挫裂伤(31/22.6%)、呼吸衰竭(27/19.7%)等;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死亡率为17.4(15/86),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18/20.9%)、脑挫裂伤(18/20.9%)、脑内出血(15/17.4%)等。单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间为187.6±11.3分钟、术后住院时间为10.9±1.8天、肢体运动障碍12例(8.8%)、植物生存2例(1.5%);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手术时间为265.4±18.9分钟、术后住院时间为14.3±2.1天、肢体运动障碍10例(11.6%)、植物生存3例(3.5%)。其中,两组间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较单纯重症颅脑损伤的致死率更高,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术后住院天数较长。对于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的患者,应尽量保全肢体功能,提高患者存活率和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致脑疝的临床救治方法并总结救治体会,以提高重型颅脑外伤致脑疝患者的临床救治水平,提高其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年收治的220例重型颅脑外伤致脑疝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综合性救治措施对重型颅脑外伤致脑疝患者的临床意义。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全组预后:45例恢复良好(20.5%),34例中残(15.5%),41例重残(18.6%),25例植物生存(11.4%),75例死亡(34.1%),其中7例术中死亡,28例术后死于感染、消化道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40例死于脑损伤及继发脑功能严重衰竭。结论:颅脑外伤致脑疝患者致死率高,预后差,采取术前、术中、术后的综合救治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不规则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16排螺旋CT对25例怀疑颅骨、脊柱或关节附近骨折的外伤患儿进行扫描并进行后处理(MPR、VR)。结果:25例病例中颅骨骨折15例,脊柱骨折5例,四肢关节骨折5例(其中3例关节内骨折伴有骺软骨损伤)。结论:对于不规则骨骨折,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重建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应横断位、MPR及VR三者相结合判断,为临床提供丰富的、科学的、准确的信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