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郁文  张翠兰  张炎 《遗传》1983,5(4):13-15
在小黑麦的醋酶同工酶研究中,一些报道 指出,六倍体小黑麦的胚乳产生5条快速移动 带,带1, 2和3来自小麦,带5来自黑麦,带4 是杂种带;小麦和黑麦胚乳样品机械混合物的 酶谱中,只有1.2、3和带5[367]。在比较六倍 体小黑麦(AABBRR)和某些八倍体小黑麦 (AABBDDRR)时,我们看到在两者的醋酶同工 酶酶谱中都有上述E,区5条标志带[3]。同时, 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八倍体小黑麦表现出另外 一种类型的酶谱,对这种酶谱还未见报道。对 于八倍体小黑麦的遗传育种,鲍文奎等曾进行 过许多研究[12]。为了研究八倍体小黑麦醋酶同 工酶的特点,我们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 所提供的14个八倍体小黑麦进行了醋酶同工 酶的电泳分析,  相似文献   

2.
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西 《遗传》1982,4(6):13-15
小麦与黑麦的属间杂交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了。直到多倍体法在小黑麦育种上应用后,才 使小黑麦育种工作取得重大的突破,相继育成 了许多小黑麦新种,如八倍体小黑麦和六倍休 小黑麦。它们的共同优点是抗病性、抗逆性强, 经济性状好(大穗、多花、品质好)。六倍体小黑 麦的主要缺点是籽粒不饱满;八倍体小黑麦的 主要缺点是晚熟秆高容易倒伏,影响了在生产 上直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这次会议于1985年12月21—24日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31名代表分别来自九个省、市的21个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大会首先宣读了15篇研究报告与专题发言:1.对水稻、小麦、小黑麦、玉米、棉花等不同作物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NR活力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作物品种耐肥性与NR活力呈负相关”的规律。2.结合小麦育种进行NR分析,表明“相关性”规律应用的可能性。3.从氮代谢、能量代谢对NR活力的调控阐述了“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小麦族中,作为小麦改良的遗传资源及新型物种,节节麦和六倍体小黑麦极受人们注目。两者杂交,一方面有可能把节节麦的有利种质转移到六倍体小黑麦中来;另一方面杂种加倍形成的双二倍体和现有八倍体小黑麦有相同的染色体组成,它将是一个结合六倍体小黑麦、节节麦于一体,在小麦、小黑麦改良中可能有重要价值的新型物种。  相似文献   

5.
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及其细胞遗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变小黑麦细胞质有可能增加减数分裂的稳定性,提高小黑麦的结实率与籽粒饱满度。作者以不同细胞质的“中国春”小麦与黑麦杂交,F_1幼苗用秋水仙素加倍获得双二倍体、或以八倍体小黑麦为父本与F_1杂交,获得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 8x)8个品系。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质不同的“中国春”小麦与黑麦杂交结实率差异显著,出苗率亦不同,F_1株型多为两亲的中间型,花药不开裂,个别组合出现雄蕊雌化现象,有的组合表现生长弱性,减数分裂中期Ⅰ常出现1至数个末端交叉的棒状二价体,其数量在不同组合间差异显著,表明异细胞质对染色体配对有影响。D类细胞质对改进八倍体小黑麦的结实率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八倍体小黑麦的酯酶同工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黑麦的酯酶同工酶研究中,一些报道指出,六倍体小黑麦的胚乳产生5条快速移动带,带1、2和3来自小麦,带5来自黑麦,带4是杂种带;小麦和黑麦胚乳样品机械混合物的酶谱中,只有1、2、3和带5。在比较六倍体小黑麦(AABBRR)和某些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时,我们看到在两者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中都有上述E_1区5条标志带。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八倍体小黑麦表现出另外  相似文献   

7.
采用已筛选出的多态性较好的分布于六倍体小黑麦21对染色体上的100对SSR引物对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进的339份六倍体小黑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00对引物共检测出323个等位变异,变幅是1~6个,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3.23;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为0~0.7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65;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439,说明供试的339份六倍体小黑麦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同时基于Nei's遗传距离对339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其中,第Ⅵ类群与其他类群的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差异较明显。研究结果为将六倍体小黑麦的优良基因应用于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经克隆到的小黑麦碳酸酐酶基因序列,将其概念地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4.1、DNAStar5.02、SOPMA、Swiss-Model Workspace和NCBI-VAST等在线软件和服务器对该小黑麦碳酸酐酶(C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进行了分子结构模型预测,并对其三维结构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小黑麦碳酸酐酶定位于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具有β类碳酸酐酶所特有的保守性基序C-[SA]-D-S-R-[LIVM]-x-[AP];SOPMA预测的二级结构显示,该酶含有α-螺旋(38.61%)、随机卷曲(54.44%)和β-折叠(6.95%)。通过VAST矢量比对工具将小黑麦碳酸酐酶与模板(lekjA)三维结构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小黑麦碳酸酐酶与豌豆β碳酸酐酶同型八聚体中的一个单体(lekjA)具有很好的匹配,故推测小黑麦碳酸酐酶全酶也可能是同型八聚体。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光能利用特性、光能利用诸因素的产量效应及其调控机理,通过2017—2019年3年田间试验,以紫花苜蓿、饲用小黑麦(C3植物)、饲用玉米(C4植物)3种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玉米两种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效应、光能利用各因子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光能利用特征差异及机理。结果表明: 两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明两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利用率都高于单作,均有高于单作的产量效益,且增产潜力较大的是紫花苜蓿/小黑麦间作模式。光能利用各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依次是: 叶面积指数(1.531)>净光合速率(0.882)>胞间CO2浓度(0.282)>蒸腾速率(-0.229)>冠层开度(-0.291)>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0.681)>气孔导度(-0.751)。其中,叶面积指数不仅是表征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以收获营养体为目标的牧草作物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光合特性诸因素中净光合速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与单作相比,间作下紫花苜蓿、小黑麦、玉米的净光合速率均存在差异,且表现为相同的规律。间作下净光合速率提高的主要途径为: 小黑麦和玉米通过增强CO2的羧化固定能力,提高对强光的利用能力,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促进产量增加;而紫花苜蓿则是通过提高功能叶的叶绿素b含量,改变叶绿素构成,增强对光能的收集和传递,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促进其在弱光下光合能力的提高和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布顿大麦Hordeum bogdanii为材料,从中分离出香柱菌属内生真菌,经纯化后接种到小黑麦植株体内,检测接菌成功后,对获得的内生真菌-小黑麦共生体以非共生体为对照进行混合碱胁迫实验,研究内生真菌对小黑麦的耐碱性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混合碱胁迫下接种内生真菌的小黑麦植株与未接种植株相比,内生真菌具有促进小黑麦植株生长,光合色素的合成,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影响显著,增强植株的根系活力的作用,可以提高小黑麦植株对混合碱胁迫的耐受能力。这将有助于培育耐盐碱品种,为盐碱地的合理利用和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小黑麦对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细菌群落与石油烃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拓  唐璐  栾玥  张淼  陈佳欣  郭长虹 《生态学报》2019,39(24):9143-9151
为了研究小黑麦对石油污染盐碱土壤中的细菌群落与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设置0 g/kg,1 g/kg和5 g/kg三个石油浓度,以未种植小黑麦的土壤作为对照,对6组不同处理的盐碱土壤样品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土壤中的石油烃降解率。结果表明:在土壤石油浓度为1 g/kg和5 g/kg时,小黑麦根际土壤中的石油烃降解率相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6.67%和33.20%。从6个土壤样品中分别获得21398—27899条测序序列。在石油污染土壤中,小黑麦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均大于对照组的土壤。同时,在"门","纲","属"的分类水平上,小黑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的一些根际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了,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烷烃降解菌科-未命名菌属(Alcanivoracaceae_norank)、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亚硝化单胞菌-不可培养菌属(Nitrosomonadaceae_unculture)等。有一些相对丰度增加的根际细菌是以石油及石油分解物为碳源的微生物。本研究证明种植小黑麦改变了石油污染盐碱土壤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促进了降解石油微生物群落的构建,显著提高了盐碱土壤石油污染的降解效果。研究结果为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植物修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进行正反交。用GiemsaC-带技术对亲本及杂种F_1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它们的性状。结果表明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与植株性状有密切的关系;并发现八倍体小黑麦的染色体数目不稳定,有自然减小的趋势。同时,用GiemsaC-带技术研究了八倍体小黑麦及F_1杂种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表明:减数分裂不规则是八倍体小黑麦结实率低、籽粒皱缩的重要原因之一;F_1杂种后代的中期染色体基本构型为21Ⅱ+7Ⅰ,减数分裂更加的不规则,但通过分离和重组,可产生各种类型的配子,从后代中可选出稳定、高产的重组品系,对改进八倍体小黑麦的不良性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Beagle等4个不含D染色体组的完全六倍体小黑麦为父本,给一个混合群体内的不育株分 株系连续5次杂交(包括回交),从中选出了一个株系,其杂交(包括回交)一代始终分离出一半左右的不 育株,从而认为MS, (Tal)基因,’巳经由4D染色休上易位到其他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去了。 新育成的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雄性不育彻底且稳定,异交结实率高,无其他不良性状,可作为六 倍体小黑麦杂交育种(特别是轮回选择育种)的好工具来使用。  相似文献   

14.
卢宝荣LU  Bao-Rong 《遗传》1993,15(2):42-44
自S.Guha和S.C.Maheshwari 1964年以曼陀罗(Datura)花药为材料,首次成功地诱导出离体幼胚以来,人们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使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花药培养技术,即通过植物花药(或小孢子)的培养,大批创制单倍体并经染色体加倍进而获得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植株。该技术被迅速而广泛地应用于作物育种程序之中。目前已有不少的栽培作物成功地获得了花粉植株,如:烟草、小麦、大麦、水稻、黑麦、小黑麦、玉米、甘  相似文献   

15.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一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做了三十年小黑麦工作,想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种间杂交,另一个是理论与实际。种间杂交在培育新品种中,到目前为止,杂交育种仍居主导地位。如果杂交的双亲是同一物种的不  相似文献   

18.
刘伟华  王同昌  何聪芬  徐香玲  李集临 《植物研究》2001,21(2):222-226,T001
本文利用17种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黑麦,小黑麦杂交,回交,研究其性状与减数分裂行为的表现。首次观察到D2型Ae.crassa.4x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配对有抑制作用,对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有促进作用,SV型Ae.kotschyi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部分同源配对均有抑制作用,S1型Ae.sharonesis细胞质对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有促进,还观察到G型细胞质T.timopheevi,T.zhukovskyi,D2型细胞质,Ae.crassa 可提高产生有功能雌配子数,首次合成G型,SV型,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八倍体小黑麦,D2型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是光敏性雄性不育,在15小时以上的长光照条件下表现不育,这对进一步了解异细胞质的作用,小黑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小黑麦的改良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黑麦(Secale cereale L., RR)是改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的重要基因资源,将黑麦优异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是小麦品种改良的有效途经之一。文章将四川地方品种蓬安白麦子(T. aestivum L., AABBDD) 与秦岭黑麦(S. cereale cv. Qinling, RR)杂交,染色体自动加倍获得八倍体小黑麦CD-13(AABBDDRR);通过顺序FISH和GISH分析,发现该八倍体小黑麦1RS端部与7DS的端部发生相互易位,是一个携带1RS-7DS.7DL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染色体的八倍体小黑麦。利用八倍体小黑麦CD-13与四川推广小麦品种川麦42杂交、连续自交,获得包含60个株系的F5群体;对F5群体的58个株系进行GISH和FISH分析发现,其中13个株系含有1RS-7DS.7DL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在这13个株系中,株系811染色体数目为2n=6x=42,是稳定的1RS-7DS.7DL小片段易位系;并且1RS特异分子标记和醇溶蛋白分析表明,1RS-7DS.7DL易位染色体1RS小片段的断裂点位于分子标记IB267-IAG95之间,不包含编码黑麦碱蛋白的Sec-1位点;同时1RS-7DS.7DL小片段易位系的千粒重与川麦42相当,远远高于八倍体小黑麦CD-13,对千粒重无负作用。因此,1RS-7DS.7DL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可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1RS小片段上的优异基因及其遗传效应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0.
小麦与黑麦杂交并对其杂种一代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是创造小黑麦初级品系、丰富小黑麦品种资源的基本工作。困难在于难以获得大量的不同遗传组成的杂交种子。只有少数小麦品种容易与黑麦杂交,极少数品种与黑麦的杂交结实率甚至可以象小麦种内杂交一样高。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