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属植物一新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2.
8种蒲公英属植物叶柄解剖学特征与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8种蒲公英属(Taraxacum)植物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8种蒲公英属植物不同种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不同,可分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扁椭圆形.维管束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周韧和近周韧,且每种蒲公英的维管束数目和大小都不尽相同.这些特征在种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作为种间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并为蒲公英属植物亲缘关系鉴定提供了解剖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藁本属叶柄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对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作了全面、系统的综述,为杨属植物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产瓦韦属植物叶柄与根状茎的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观察了已发表的60种瓦韦属植物叶柄和根状茎的横切面。瓦韦属植物叶柄维管束条数最多7条,最少2条,其中2个较粗,其余较细,排成一字型、三角型、四角型、半轮型等。根状茎上的维管束条数最少5条,最多16条,属于网状中柱,维管束不规则环形排列,夏绿种类厚壁组织较少或没有,常绿种类厚壁组织较多。叶柄与根状茎的研究对瓦韦属组的划分和种的确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参考这些特征,瓦韦属相应地划分成六个组,即:大叶瓦韦组、扭瓦韦组、瓦韦组、革质叶瓦韦组、纸质叶瓦韦组、网眼瓦韦组。一些种类相应地进行了合并。  相似文献   

6.
中国部分杨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国杨属Populus L. 5组14种(银白杨P. alba L.、河北杨P. hopeiensis Hu & Chow、毛白杨P. tomentosa Carr.、欧洲山杨P. tremula L.、小叶杨P. simonii Carr.、辽杨P. maximowiczii Henry、大青杨 P. ussuriensis Kom. 、青杨P. cathayana Rehd.、小青杨P. pseudo-simonii Kitag.、香杨P. koreana Rehd.、毛果杨P. trichocarpa Torr. & Grog.、大叶杨P. lasiocarpa Oliv.、欧洲黑杨P. nigra L.、胡杨P. euphratica Oliv.),3变种(新疆杨P. alba L. var. pyramidalis Bge.、箭秆杨P. nigra L. var. thevestina Bean.、钻天杨P. nigra L. var. italica (moench.) Koehne),3杂交种(小钻杨P.×xiaozhuanica W. Y. Hsu & Liang、北京杨P.×beijingensis W. Y. Hsu、加杨P.×canadensis Moench、晚花杨P.×canadensis Moench cv. “serotina” 、沙兰杨P.×canadensis Moench cv. “Sacrau 79”和意大利214杨P.×canadensis Moench cv. “I-214”)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发现白杨组的毛白杨P. tomentosa Carr. 、 黑杨组的沙兰杨P. ×canadensis Moench cv. “Sacrau 79”和意大利214杨P. × canadensis Moench cv. “I-214”为三倍体(2n=3x=57),其余均为二倍体(2n=2x=38)。  相似文献   

7.
木犀属植物叶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木犀属(Osmanthus)26种植物叶柄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犀属植物叶柄的解剖特征存在比较丰富的变异,叶柄横切面形状有3种类型(U型、V型、Y型),周缘波状、浅波状或近平滑;表皮毛有或无;维管束一般为1大2小,维管束轮廓在种问变异丰富,维管束类型有周韧、近周韧、外韧3种;小叶月桂、牛矢果、厚边木犀、美洲木犀叶柄中央具髓腔,部分种叶柄有硬化细胞或石细胞存在.木犀属植物叶柄的解剖结构特征比较稳定,可作为该属的分种特征.  相似文献   

8.
自林奈建立杨属(Populus)以来,众多的学者对杨属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较多的分类系统。目前的国际杨属分类,总体上还停留在传统形态分类阶段,存在明显的地域和国别特征。尽管各国在主流上都采用“属—组—种”的分类阶元,但在种、亚种、变种的划分上,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和美国分别是细分派和聚合派的代表,两国的分类系统存在很大分歧,但各有优点和缺点。即使在国内,杨属分类也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为杨属的分类修订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但总体贡献不大。国际杨属分类的趋势和终极目标是建立基于系统发生的统一分类系统。这需要基于种群和综合物种概念,融合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综合系统分类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该文采用光学显微镜,首次对九种瘤足蕨属植物的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进行了解剖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九种瘤足蕨属植物在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表皮、基本组织和中柱以及营养叶羽片的表皮、叶肉和主脉等结构特征是相似的,如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表皮不被毛或是鳞片,表皮细胞形状呈类圆形,具有厚壁组织,中柱为周韧型维管束;营养叶羽片横切面的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表皮细胞形状呈扁平状,主脉的结构类型属于周韧型维管束。在系统的演化中,瘤足蕨与桫椤科植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两者既有相似的特征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支持瘤足蕨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的观点。九种瘤足蕨属植物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有梯形、椭圆形和三角形,叶柄中部横切面维管束的形状成"U"字形、"V"字形或"品"字形;维管束数目1个或3个;维管束结构中的木质部成"八"字形、"U"字形或"一"字形;羽片主脉下侧形成了以三角形、弧形或梯形的突起;叶柄中的木质部形态有两种,即典型的海马形状以及非典型的海马形状,其中典型的海马形状的特点为叶柄的木质部两侧都呈现弯曲成钩的形态,非典型的海马形状特点为2个木质部束的两侧都未出现弯曲成钩的形态或者是其中的一个木质部一端无弯曲成钩的形态,这些形态解剖特征稳定且具类群特异性,为瘤足蕨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依据其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解剖叶柄学特征列出了瘤足蕨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义当归属及其相关类群的叶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38种广义当归属及其相关类群植物的叶柄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考察了其横切面形状、髓腔的有无、周缘变化、厚角组织的形状和数目,以及维管束的数目和排列等基本特征,为该类群的分类鉴定和系统进化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上述特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良好的种内稳定性,说明叶柄解剖学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综合上述特征,将广义当归属植物及其相关类群的叶柄划分为4个类型:中空环状类型(Ⅰ)、Φ形维管束型(Ⅱ)、U/V形维管束型(Ⅲ)、同心圆形维管束型(Ⅳ)。依据各类型的结构特点,认为该类群叶柄结构可能的演化关系为:实心叶柄是次生类型,中空环形叶柄(单轮环形维管束)相对原始,Φ形维管束型叶柄是过渡类型,而U/V形维管束型和同心圆形维管束型叶柄是相对高级的演化类型。  相似文献   

11.
12.
湖北产八角莲属3种植物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湖北产八角莲属3种植物八角莲,小八角莲和乌云伞的根,根茎,茎和叶的显微构造特点。茎部构造不同于一般双子叶植物的茎,近皮层有8-22个大小不等外韧维管束排列成环状,而髓内又有3-6个内轮维管束。整个茎轮廊类似于单子叶植物的散生维管柱(中柱)。根,根茎及叶的构造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本研究为开发和利用湖北产八角莲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国特有单种属-马蹄香属进行了细胞学研究,首次报道马蹄香花粉母细胞的单倍体染色体数目n=13,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x=13,核型公式为2n=12m+4sm+10st,染色体的范围2.51-6.80μm,为中型染色体,2B核型。这与前人报道的2n=24,2A核型和2n=4x=52,染色体长度不超过1μm、是多倍体等结果均不相同。马蹄香是马兜铃科中最原始的属,核型资料表达它与细辛属部  相似文献   

14.
大叶杨花部形态及其在杨属的分类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叶杨的雌花、雄花和两性花均具有较发达的花被;雌蕊具3(—5)枚分离的花柱,子房1室,具16—34枚胚珠,每朵雄花具41—110枚雄蕊,花药的药隔突出;出现两性花、杂性花及雌雄同株现象。根据大叶杨和其他各种杨树的形态比较,初步设想:大叶杨是杨属中最古老最原始的树种之一,我国中部至西南部(包括大叶杨原产地在内的地区)是世界最古老最原始的杨树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5.
李林初   《广西植物》1989,9(3):233-241
杉科共由10属(包括金松属)、20种(变种)组成。本文整理了19种(占95%,隶10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16种(占80%,隶9属)的核型资料,核型的模式图如图1所示。通过对这些细胞学资料的分析,笔者支持2n=20、x=10的金松属从杉科(2n=22、x=11)分立成金松科。根据其他各属间的亲缘关系,本作者认为可以把它们分隶于5个亚科:Ⅰ.柳杉亚科:Cryptomerioideae(Cryptomeria);Ⅱ.落羽杉亚科Taxodioideae(Glyptostroous,Taxodium);Ⅲ.红杉亚科Sequoideae(Metasequoia,Sequoiadendron,Sequoia);Ⅳ.杉木亚科Cunninghamioideae(Cunninghamia,还可能有:Athrotaxis);Ⅴ.台湾杉亚科Taiwainoideae(Taiwania)。这些亚科和属的进化水平依序渐增,它们分别位于进化路线A(亚科Ⅰ、Ⅱ、Ⅴ)和进化路线L(亚科Ⅲ、Ⅳ)上。这些结果是前人的演化系统所没有涉及的,表明了染色体资料在杉科的系统演化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部分裸子植物假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对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植物假种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把红豆杉科植物分为两类,即具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红豆杉属和具无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白豆杉属、穗花杉属和榧树属。在后三属中,穗花杉属的穗花杉和白豆杉属的纹饰特征更为相近,同属厚网脊亚型。而云南穗花杉和榧树属的特征相近,属薄网脊亚型。假种皮表面纹饰特征显示不宜将红豆杉(T.chinensis)再分为两个独立的种,认为设立红豆杉和变种南方红豆杉(T.chinensisvar.mairei)的处理方式更加合理。三尖杉科(属)蓖子三尖杉(C.oliveri)假种皮纹饰的网脊、网底分化程度、细胞大小、单位面积细胞数和本届的其它植物差异很大,为建立蓖子三尖杉组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假种皮的微形态特征还支持把宽叶粗榧(C.sinensisvar.latifolia)上升为种C.latifolia的观点。罗汉松科假种皮纹饰类型的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松属和陆均松属是自然分类群。尽管罗汉松属竹相组假种皮纹饰的网脊变异范围相对较大,但是变异范围仍在属内,不支持将其独立为新科的观点。假种皮的表面纹饰特征还表明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之间的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椭圆斜羽叶的解剖研究及斜羽叶的系统分类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对椭圆斜羽叶(Plagiozamites oblongifolius)钙质石化化石的研究,认为其主要特征如下:羽状复叶,叶肉无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分化。羽片叶脉维管束外韧式,木质部外始式,与现代苏铁属叶脉特征相近。羽轴维管束为“U”形,外始式木质部、梯状纹孔管胞,与现代苏铁属的羽轴维管束相似。根据上述特征,目前可将斜羽叶属归入原始苏铁类植物。但是,如果斜羽叶的生殖器官同 Noeggerathia 一样,为异孢型孢子囊穗,则斜羽叶可能为一种与苏铁类起源有关的原裸子植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中国石黄衣(X. mandschurica)和刺盘石黄衣(X. alfredi)的共生菌,尤其是刺盘石黄衣共生菌的分离培养物进行了首次研究。对于上述三种地衣体及其共生菌的化学物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石黄衣地衣体化学物质,即蒽醌类化合物完全一致。此外, Lindblom从15种北美石黄衣地衣体中检测出了彼此一致的5种蒽醌类化合物。因此,该作者认为石黄衣属的蒽醌类化合物不具有种级分类学意义。本文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本文对于通过子囊孢子释放法获得的中国三种石黄衣共生菌的化学物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其结果呈现出比较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刺盘石黄衣共生菌化学物质与丽石黄衣和中国石黄衣共生菌所含的化学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刺盘石黄衣共生菌化学物质在该种地衣的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文章亦检测和分析了丽石黄衣的10株共生菌化学物质。供试菌株均在相同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下获得。其化学物质的TLC图谱,除Nos. 5, 7, 及10稍有差异外,几乎完全一致。由此看来,它们稳定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地衣系统生物学研究中,除了对于地衣体化学物质进行常规检测与分析之外,对于分离培养的各种地衣共生真菌化学物质的检测与分  相似文献   

19.
新疆10种沙生植物旱生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新疆10种沙生植物的形态解剖研究表明,它们为适应沙生环境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叶器官的形态呈三种类型:叶片退化成膜质或鳞片状,而由同化枝执行光合功能;叶片上下都具栅栏组织,表皮角质膜厚,表皮毛发达,气孔下陷,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都发达;叶片肉质化,叶肉组织不分化,贮水组织发达而输导组织不发达。轴器官中厚壁组织发达,围绕维管组织,维管组织内部也有发达的厚壁组织。根中普遍具有周皮,一些植物存在异常的维管组织,部分植物还具有粘液细胞或结晶。沙生植物形成各种旱生结构,以不同的方式适应沙生环境。  相似文献   

20.
角叶铁破锣的核型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本文首次报道了角叶铁破锣的核形态。其静止核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属于复杂中央染色微粒型和中间型;中期染色体数目为2n=16;核型公式为2n=10m+4st十2t(2sat)。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有关资料,本文讨论了铁破锣和角叶铁破锣之间的核型差异以及铁破锣属的系统位置,指出铁破锣属可能与升麻属等类群关系较近而与金莲花属等类群关系较远,因此将该属置于升麻族中比置于金莲花族中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