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提高养殖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研究基于生物能量学原理和生产养殖数据构建了精养条件下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精准投喂管理模型, 并通过软件开发, 构建了方便使用的精准投喂管理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为可预测尖吻鲈生长周期中任一时间点的生长、任一生长点的饲料需求量及养殖周期对水体排放的氮磷次生污染。结果显示, 通过建模和分析, 发现尖吻鲈在其生长过程中含有1个异速生长点, 由此将尖吻鲈的生长周期分为2个生长期: <296 g(第一生长期)和>296 g(第二生长期); 在尖吻鲈的两个生长期中, 相比于特定增长率、日均增重和日增长系数等生长模型, 优化后的热积温系数模型对尖吻鲈的生长预测效果更佳; 采用实际蛋白含量分别为44.4%和42.6%的商业饲料投喂不同生长时期的尖吻鲈, 每生产1000 kg尖吻鲈(体重为1—1000 g), 所需要的消化能约为2.33×107 kJ, 所排放的总固态污染物约为543 kg; 验证实验中尖吻鲈体重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显著相关, 饲料系数(FCR)模型观测值大于实际预测值。以上结果表明, 实验中构建的精准投喂管理模型可以有效地估计养殖中鱼体生长情况和饲料需求, 但由于实际养殖中饲料投喂多为过量投喂, 可能导致实际投喂量大于养殖需求量, 进而导致污染排放量的增加。研究中开发的精准投喂管理辅助决策系统软件, 为养殖投喂管理精准化和信息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几种氨基酸及香味物质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黄鳝(Monopterus albus)养殖在我国发展较快,但取得成功的养殖者主要靠投喂动物饵料,而动物饵料的资源有限,限制了黄鳝养殖的发展。黄鳝的规模化养殖生产必须走投喂配合饲料的道路。从配合饲料养殖黄鳝的试验看,存在着黄鳝对配合饲料喜食性差、利用率低等问题,还不能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如何解决黄鳝对配合饲料喜食性差的问题成为攻克其配合饲料难关的关键。为此,开展了用氨基酸和香味物质对黄鳝诱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饵料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筛选稀有鲫(Gobiocypris rarus)幼鱼和成鱼阶段最适投喂方式, 实验将出膜5周末(日龄为35 day after hatching)的幼鱼随机分为5个组: A组投喂丰年虫; B组每周前6d (days)投喂丰年虫, 后1d投喂商业化微颗粒S3饲料; C组每周前3.5d投喂丰年虫, 后3.5d投喂饲料; D组每周前1d投喂丰年虫, 后6d投喂饲料; E组一直投喂饲料; 各组均采用饱食投喂策略。每2周统计生长、存活指标, 直至第21周(147 dah), 在17周(119 dah)取材用于观察性腺发育程度。在产卵后统计各组产卵量、孵化率和子代畸形率。结果显示: (1)E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2)从产卵量、孵化率和子代畸形率上看, B组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3)从性腺组织学上看, 不同投喂方法对精巢的成熟度无显著影响, 但投喂过丰年虫的稀有鲫卵巢发育成熟度显著优于E组。研究结果提示:适量加入丰年虫比单一投喂活饵或饲料更有利于稀有鲫的生长和繁殖。建议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 幼鱼和成鱼期的稀有鲫采取丰年虫与饲料投喂频次比值为6﹕1的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4.
以初始质量为(33.52±0.17)g建鲤鱼种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w)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添加0.0%(对照饲料)和0.5%(试验饲料)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等氮(35 g/kg粗蛋白)、等能(17kJ/g能量)饲料,采用5种不同的Ala-Gln投喂方式[连续8w投喂对照饲料(I,对照组);试验饲料2w交替投喂(II);前4w投喂试验饲料、后4w投喂对照饲料(III);前4w投喂对照饲料、后4w投喂试验饲料(IV);8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V)],探讨Ala-Gln投喂方式对建鲤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la-Gln连续投喂和不连续投喂的生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w交替投喂的生长率显著高于4w交替和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P<0.05),前4w投喂试验饲料且后4w投喂对照饲料的生长率要高于8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组(P<0.05)。后4w投喂试验饲料组和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血清SO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显著高于2w交替投喂试验饲料组和前4w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血清SOD(P<0.05)。Ala-Gln各种投喂方式组的肝胰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4w投喂试验饲料组和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血清GSH-Px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Ala-Gln四种投喂方式组中,除2w交替投喂组外,其他三种投喂方式组的头肾LZM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4w投喂试验饲料组和8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脾脏LZM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头肾NO要显著高于各投喂方式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la-Gln可提高建鲤的生长、抗氧化和免疫力。不同投喂方式间亦有显著差异,从生长、抗氧化和免疫的角度,结合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考虑,建议采用2w间隔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饲喂蚕豆对草鱼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喂蚕豆100d左右, 草鱼肌肉的弹性和咀嚼性增强, 肌肉品质显著改善, 此种模式养殖的草鱼俗称脆肉鲩。实验比较了投喂蚕豆与商用配合饲料的草鱼, 在养殖过程中(30d、60d、100d)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异同, 以了解脆肉鲩肌肉品质改变过程中鱼体的生物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投喂蚕豆显著影响了草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但对肝胰脏T-AOC、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血清SOD活力无显著影响。实验30d和60d时, 投喂蚕豆的草鱼机体抗氧化能力强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 但实验100d时两种养殖模式的草鱼机体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投喂蚕豆对草鱼免疫机能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100d时, 投喂蚕豆的草鱼血液红细胞数量(RBC)及白细胞数量(WBC)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投喂蚕豆的草鱼血清TP、ALB、GLB含量在实验30d时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 在实验60d时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无显著差异, 在实验100d时又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投喂蚕豆显著影响了草鱼脾指数及脾脏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实验末期, 在投喂蚕豆的草鱼脾脏中IL-1、MHC Ⅱ、IFN-1、TNF-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以上结果表明, 投喂蚕豆初期鱼体抗氧化能力增强, 随着投喂时间的增加, 鱼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至与投喂配合饲料相当的水平; 投喂蚕豆使草鱼产生了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以蛋白质含量40%, 脂肪含量9%的配合饲料为试验饲料, 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饲料颗粒长度(5、10、15、20 mm)、日投喂量(3%、6%、9%、12%)和日投喂频率(每天1 次、2 次、3 次、4 次)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 )幼螺(壳高2.37±0.03 cm)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料颗粒长度、日投喂量和日投喂频率对幼螺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各组存活率均在95%以上, 但对幼螺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水中氨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 其中饲料颗粒长度10 mm 饲料组效果最佳, 颗粒长度5 mm 组效果最差; 日投喂量为6%组效果最佳, 日投喂量为12%组效果最差; 日投喂频率为2 次·d−1 组效果最好。结果表明, 管角螺幼螺养殖以饲料颗粒长度为10 mm、日投喂频率为每天2 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6%为宜。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稀有逗鲫(Gobiocypris rarus)仔稚鱼期合适的饵料, 将初孵仔鱼随机分为3个组: 活饵组、饲料组、转食组, 每组3个平行, 均从3 dah(day after hatching)开始投喂相应饵料, 在10、15、20、25、30、35 dah时统计生长指标和存活率, 并进行35 dah仔稚鱼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性研究。结果显示: (1)35 dah时, 活饵组存活率最高; (2)从15 dah开始, 活饵组表现出最好的生长性能, 并维持这种趋势; (3)活饵组的消化道各部肌层厚度、黏液细胞数目均最高, 提示该组仔稚鱼消化道发育状态较好, 并具有较优的消化吸收能力; (4)转食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活饵组和饲料组。研究结果提示: 相对于饲料和转食, 一直投喂活饵更有利于稀有逗鲫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建议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 对仔稚鱼期的稀有逗鲫采取活饵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重为(13.640.18)g的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R.) 幼鱼为实验对象, 采用32双因子实验, 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40%、45%、50%)和投喂频率(2次/d、1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其生长、体组成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养殖实验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 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 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转化率(FCR)均影响显著(P0.05)。在40%和45%蛋白质组, 1次/d投喂的大黄鱼幼鱼的WGR和SGR均显著低于2次/d投喂组, 而FCR则相反。在2次/d投喂时, 45%蛋白质组的大黄鱼幼鱼SGR显著高于40%蛋白质组, 但与50%蛋白质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1次/d投喂时, 50%蛋白质组的大黄鱼幼鱼SGR显著高于40%和45%蛋白质组。在两种投喂频率下, 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 鱼体水分含量均有升高趋势, 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饲料的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分别对大黄鱼幼鱼的肝脏指数(HSI)、内脏指数(VSI)和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均影响不显著(P0.05)。投喂频率对肝脏的ALT和AST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同一投喂频率下, 肝脏ALT和AST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和FCR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而对血清和肝脏中的ALT和AST、HSI、VSI、肥满度(CF)以及体组成的影响均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配养滤食性鱼对投饵网箱养鱼负荷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用现场围隔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养鱼水库中配养鲢对投饵网箱养鲤负荷力的影响。共用围隔30个,每个围隔水深5m,容积14.3m~3。实验中观测了理化指标8项、生物指标5项。实验结果表明配养鲢不仅在溶氧(DO)、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等方面明显改善了水质,而且还降低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浮游细菌的数量。配养鲢对投饵网箱养鲤的净产量,生长率,饲料效率都有显著地提高;使鲤、鲢的总负荷力和总鱼产量各自都提高了35%。并已查明,投饵网箱养鲤与水库配养鲢的适宜现存量比例3:1优于2:1。  相似文献   

10.
网箱养鱼在我国始于1973年。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具有流水、密放、精养、高产等特点,所以它的历史虽然不长,却发展迅速。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网箱养鱼的有关事项。 1.选择网基凡是布设网箱的区域,水深应在2—4米为宜。在区域内最好没有水草生长、水质无污染、避风、向阳、水稍流动,但不是交通要道。能选择水质较肥、运输方便的地方更好。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不同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质量的影响,采用养殖实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和攻毒实验方法,比较了配合饲料、传统饵料和混合投喂模式培育扣蟹在成蟹养殖早期的养殖性能、免疫性能和攻毒后死亡率的变化。所检测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包括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血蓝蛋白(Hc)活性或含量。采用毒力较强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Y-2-L-1菌株进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1)无论雄蟹还是雌蟹,配合饲料组第一次蜕壳间期均短于传统投喂和混合投喂模式,且配合饲料组增重率(WGR)及体重特定增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2)就肝胰腺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而言,无论雄蟹还是雌蟹,配合饲料组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另外两组,其中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差异显著;传统投喂组酸性磷酸酶(ACP)、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均高于另外两组,其中酸性磷酸酶(ACP)和一氧化氮(NO)含量差异显著;(3)就血清中各免疫指标而言,配合饲料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高于另外两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传统投喂组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丙二醛(MDA)及血蓝蛋白(Hc)等指标含量均高于另外两组,其中丙二醛(MDA)差异显著;(4)无论雄蟹还是雌蟹,传统投喂组扣蟹攻毒后12~96 h的累计死亡率一直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雄体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接近,混合投喂组雌体累计死亡率居于传统投喂组和配合饲料组之间。综上,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扣蟹在成蟹早期的养殖性能、免疫性能和攻毒后的成活率,有利于提高蟹种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投喂频率对不同水平的复合非粮蛋白源替代饲料鱼粉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浆生化、肠道形态和抗氧化的影响,设计了棉籽浓缩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和小球藻4种非粮蛋白源混合(8:5:3:4)后替代0、30%、60%和90%的鱼粉的四种等氮等脂饲料(D1、D2、D3和D4),设置3个投喂频率(1、2和4次/d)。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体重为(14.23±0.07) g的大口黑鲈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室外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摄食D4饲料组大口黑鲈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沉积率(PRE)显著低于D1—D3组,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1次/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2和4次/d投喂组(P<0.05)。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摄食D4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浆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D1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D1组(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1次/d大口黑鲈血浆葡萄糖(Glu)含量,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草转...  相似文献   

13.
幼蛇的冬养     
顾学玲  顾孝银 《蛇志》2002,14(3):78-78
出生第一年的幼蛇宜在室内越冬 ,为了有效缩短蛇的育成周期 ,可以打破冬眠期转为冬季室内养殖。第一年的幼蛇因没有冬眠适应性 ,可在保证幼蛇所需的温度、湿度条件及能够供应充足的活体小动物 ,就可以进行冬季室内养殖 ,以下简称冬养。  幼蛇冬养的温度宜在 2 0~ 2 8℃之间 ,湿度应在 50 %~ 60 %左右 ,幼蛇大多采取人工灌喂混合饲料或流汁饲料的方法 ,来解决其所需的营养和消耗。一般 5~ 7天灌喂 1次 ,喂时可使用中型的 (容量为 2 0 ml)钝头注射器 ,每次灌喂标有刻度的 1~ 2小格 ,操作时需两人进行 ,一人持蛇使之不动 ,另一人轻掰蛇口…  相似文献   

14.
网箱养鱼属现代化养鱼方式,然而并非新的概念,不少人认为我国网箱养鱼是从1973年开始的,这个观点需要修正。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早有网箱养鱼的应用,距今700多年前,一位名叫周密的写的《癸辛杂识》中有一段关于九江贩卖鱼苗的方法和  相似文献   

15.
不同饵料养殖黄喉拟水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维官  覃国森 《四川动物》2008,27(2):283-286
用5种不同的饵料(中华鳖配合饲料、蚯蚓、鲢鱼肉、福寿螺肉和河蚌肉)分别投喂黄喉拟水龟幼龟,结果表明,①投喂中华鳖配合饲料的黄喉拟水龟,其增重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重和蛋白质效率都最高,且耗料增重比最低,其后依次是: 蚯蚓>鲢鱼肉>福寿螺肉>河蚌肉.②投喂福寿螺肉的黄喉拟水龟,其饵料成本最低,其后依次是: 中华鳖配合饲料>蚯蚓>河蚌肉>鲢鱼肉.③中华鳖配合饲料是养殖黄喉拟水龟较好的饵料,但福寿螺、蚯蚓来源方便,也不失为养殖黄喉拟水龟的好饵料.  相似文献   

16.
我国稻田养鱼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有两种形式,即“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稻鱼共生系指水稻和鱼群共同生活在稻田中,双方彼得到一定利益。这种稻田养鱼方式以培育吃草的鱼种为主,搭养当地需要的鱼种为辅。稻鱼轮作是指水稻与养鱼轮流生产,即一年当中只种一季水稻,余时则为养鱼。如利用冬闲田、固水田及湖区的低洼田水稻收获后即行养鱼,此种方式以养食用鱼或大规格(15厘米以上)鱼种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大水面网箱养殖俄罗斯鲟后备亲鱼的适宜投喂量与养殖效益,将平均体质量为(6.15±0.23) kg的4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后备亲鱼(雌性)养殖在网箱中,以养殖基地日常投饵率(feeding rate, FR)计算的投喂量(feeding quantity, FQ)为基准,设置C-1(80%×FQ)、C-2(90%×FQ)、C-3(100%×FQ)、C-4(110%×FQ)四个投喂水平,研究不同投喂水平对俄罗斯鲟后备亲鱼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并设置上游、实验点和下游三个水质监测点,评价养殖生产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C-1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2、C-3、C-4组成活率均超过99%,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C-4组增重率显著高于C-1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增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系数C-3对照组和C-4组都显著高于C-1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增重率和饵料系数均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但C-3和C-4组较C-2组提高不显著(P>0.05)。C-2组所发生的养殖成本是(6.35±0.28)元/kg,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相应地,C-2组获得的养殖效益是(11.66±0.28)元/kg,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实验区域及上下游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环境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养殖活动,尤其是投喂量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水温和pH值呈现季节性变化,各监测点总氮(total nitrogen, TN)、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氨氮(ammonia nitrogen, AN)和高锰酸盐指数(hypermanganate index, HI)的值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监测值除TN外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Ⅱ类水质标准。因此,建议将目前日常投喂量从100%×FQ降至90%×FQ,以达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复方回春生对鲤暴发性肝炎治疗效果的初步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1990年抚顺市腰堡水库网箱养殖鲤越冬中爆发性肝炎的血液学研究结果:其GPT、血脂、血清球蛋白明显高于健康鲤;血糖、血浆总蛋白量、血清白蛋白量则明显低于健康鲤;A/G明显降低。本实验应用微生态制剂复方回春生(Bifidobiogen Complex)作为饵料添加剂投喂后,检测其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投喂组鲤的GPT、血脂、血清球蛋白明显下降,均低于对照组;血糖、血浆总蛋白量、血清白蛋白量则明显上升;A/G明显升高,均超过对照组。投喂组鱼体肥满度增加,增重快,尾均重超过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蛇饲料及人工喂蛇方法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龙辉 《蛇志》1997,9(4):81-82
蛇饲料及人工喂蛇方法研究初探徐龙辉(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州510260)广东人对养蛇场归结了一句话:“十个蛇场九个亏”。可见养蛇之艰难。养蛇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收来的蛇多有内伤或经蛇仓、转运等周折而互传疾病,身体虚弱,到养蛇场以后便不断死亡。...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分析了微胶囊饲料S1和S2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性状与矿化基因nacrein与pif177表达量的影响。实验共设置了5个组合(EG1,EG2,EG3,EG4和CG),其中EG1和EG2分别单投喂饵料S1和S2,EG3和EG4分别投喂S1+亚心形扁藻与S2+亚心形扁藻,CG投喂扁藻。经过60 d的养殖后,比较了各组的生长率及nacrein与pif177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组间的壳宽、壳高绝对增长率与相对增长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G4具有最大的壳宽、壳高绝对与相对增长率,单喂饲料的EG1和EG2的壳宽与壳高增长率均小于CG或投喂混合饲料的EG3和EG4。各组间外套膜nacrein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G4中央膜nacre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EG1、EG2和EG3(p0.05);EG4边缘膜的nacre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EG1和EG3(p0.05)。各组间外套膜pif177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G4中央膜和边缘膜的pif177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EG1和EG3组(p0.05)。壳宽与壳高的增长率与矿化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正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的胶囊饲料能替代部分单胞藻饵料,为进一步研发珍珠贝人工饲料及开展工厂化养殖提高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