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染色体形态大致关系到三个方面:细胞遗传学、细胞分类学和染色体各种鉴定。历来染色体的研究多结合遗传性状的传递和变异,例如染色体结构的变化(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与数目的变化往往就反映出不同的遗传性。另一方面,应用染色体变化,探讨植物的演化与分类,也已是染色体形态的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这一领域在我国,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至于染色体的鉴定应用在组织  相似文献   

2.
植物染色体G—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 G-带技术在动物和人类遗传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是在植物方面由于它仅能显示带纹很少的 C-带、N-带或 Q-节,这就大大限制了染色体显带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和植物育种上的进一步应用。近十年来,植物染色体 G-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上,尤其是我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仅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作者首创的双周期BrdU二次标记法研究了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带,得到了分布在整条染色体上的清晰稳定的多条带纹.这是复制带首次在植物染色体上取得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带型.为进一步制定植物染色体的标准带型和研究植物染色体的复制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白皮松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是我国特产的三针型松属(Pinus)植物。松柏类植物的染色体的细胞学研究自本世纪初以来已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仅松属中已作过组型分析的物种已有六、七十个。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报告尚不多见,对白皮松的染色体组型分析亦未见报道。本文对白皮松体细胞的染色体组型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证明了它与它种松类植物在染色体的组型方面有许多基本共同之处;也发现了在第12对染色体短臂上的小随体,是这个物种的显著的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5.
植物染色体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植物研究中较重要和常用的技术手段。从它们的产生开始一直不断发展,已应用到植物研究中的很多方面。介绍了这两个技术的发展、原理和在植物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际上在植物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开展了染色体Giemsa显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积累了大量资料,但是,迄今大量的研究工作都集中在体细胞染色体的显带方面,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显带,仅在黑麦、小黑麦、Anemone blanda等少数植物上进行过研究。 国内植物染色体显带研究,近年来在黑麦、洋葱、蚕豆、小黑麦、小麦、大麦、玉米等一些植物上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的显带研究,而在玉米上还进行了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显带研究。 我们曾进行过黑麦体细胞染色体Giemsa显  相似文献   

7.
真核细胞中,染色体DNA由许多复制子组成。一个复制子所需的复制时间短于S期时长,这意味着染色体DNA的各个复制子并非同时复制,而是按某种先后次序进行复制的。许多学者以人和动物细胞为材料进行了有关染色体DNA复制顺序的研究,但是关于植物染色体DNA复制顺序的研究报道还不很多。植物根端分生组织细胞在周期时长方面差异很大。Evans曾经研究过蚕豆根端细胞染  相似文献   

8.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分析,物理图谱的构建,转基因植物的鉴定等多个方面。在植物显微技术实验中,以研究生的科研选题与兴趣为主导选材进行石蜡切片、显微摄影直至获得照片;同时合理安排木材切片、压片技术、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等多个其他实验,有的放矢、因人施教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多倍化(或全基因组加倍)是植物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现存的被子植物可能都发生过一次甚至多次多倍化事件。多倍化传统的定义是染色体数目相对于祖先类群呈整倍性增加。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核型分析,核型能够提供物种的基本细胞学参数,包括染色体数目、倍性水平、核型不对称性、核型变异系数等。目前核型研究的趋势表现出从物种基本核型参数分析逐渐演化到多类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一方面植物核型分析从种群、物种、科属的类群到生命之树,探讨染色体核型在各支系的进化特征、趋势以及驱动植物系统进化的细胞学机制;另一方面探讨和分析区域或生态系统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谱或倍性等细胞学特征,可以探究区域地质环境变化或生态环境对染色体倍性等的影响,或通过区域染色体谱的构建,分析区域植物区系的形成和进化历史。因而,植物核型研究为系统发育、分子系统进化、生命之树以及植物区系地理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植物核型分析与多倍化研究中得到运用,从而揭示了植物类群或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进化以及细胞地理特征。今后植物细胞学研究趋势会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各研究领域证据,从不同水平角度综合分析植物核型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植物物种多样化与物种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多倍化(或全基因组加倍)是植物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现存的被子植物可能都发生过一次甚至多次多倍化事件。多倍化传统的定义是染色体数目相对于祖先类群呈整倍性增加。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核型分析,核型能够提供物种的基本细胞学参数,包括染色体数目、倍性水平、核型不对称性、核型变异系数等。目前核型研究的趋势表现出从物种基本核型参数分析逐渐演化到多类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一方面植物核型分析从种群、物种、科属的类群到生命之树,探讨染色体核型在各支系的进化特征、趋势以及驱动植物系统进化的细胞学机制;另一方面探讨和分析区域或生态系统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谱或倍性等细胞学特征,可以探究区域地质环境变化或生态环境对染色体倍性等的影响,或通过区域染色体谱的构建,分析区域植物区系的形成和进化历史。因而,植物核型研究为系统发育、分子系统进化、生命之树以及植物区系地理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植物核型分析与多倍化研究中得到运用,从而揭示了植物类群或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进化以及细胞地理特征。今后植物细胞学研究趋势会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各研究领域证据,从不同水平角度综合分析植物核型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植物物种多样化与物种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有70属,约1750种,广布世界,主要分布于温带和寒带。我国有31属372种,分布全国。该科部分种为观赏植物,药用的近50种。关于石竹科植物的染色体研究,国外报道较多,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从已报道的资料来看,该科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很大。因此,对该科植物进行较系统的染色体研究,探明该科染色体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丁海燕 《植物研究》2017,37(5):797-800
探索一种简便快速的植物材料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制作技术,获得良好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以供原位杂交研究、遗传学实验教学等方面研究使用。以植物材料小麦、黑麦花药为材料,卡宝品红染色,冰冻揭片法制得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结果表明,这些用快速简便的方法获得的标本效果良好,染色体图像清晰,可较好的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染色体分带、原位杂交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锁平 《生命世界》1993,20(2):36-37
植物染色体工程自西尔斯(E.R.Sears)70年代初在小麦上提出以来,随着各种染色体操作的广泛开展,这一概念目前已完善即按一定目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对染色体数量和结构人工操作(可概括为加、减、换、易)进而改变其遗传性的工程.它的具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工合成新物种、异源有利基因向栽培种导入和创造探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材料等方面.近几十年来,植物染色体工程在理论和应用上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拟就其各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近来的研究表明,一定条件的盐胁迫可导致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本文利用DNALaddering、石蜡切片原位检测以及染色体涂片原位检测,从组织、细胞以及DNA等多个方面对盐胁迫下的玉米、水稻和烟草根尖细胞死亡作了研究,形态特别是生化方面的证据表明盐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凋亡可能在植物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各个物种之间有一定差异。本实验结果对盐胁迫下的植物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我们还对基于染色体制片和石蜡切片的原位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我们认为,基于染色体制片的原位标记技术适合于定性和定量检测单个细胞的凋亡,具有一些石蜡切片所不可及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染色体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首先在动物和人类上得到应用,随着PCR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在植物遗传与进化研究等方面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本文就植物染色体显微切割和微克隆技术的原理、主要操作规程以及在植物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植物远缘杂交中的染色体行为及其遗传与进化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李再云  华玉伟  葛贤宏  徐传远 《遗传》2005,27(2):315-324
远缘杂交与多倍体化在高等植物的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矛盾和令人费解的现象是“自然界在合成多倍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人类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自然多倍体是长期自然选择和进化的产物,人类难以在短期内重复和完成这一过程;另一方面可能对不同的染色体组结合后的遗传与互作机制还不太了解。故多倍体化后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成了目前多学科研究的重点。在有些有性和体细胞杂种内亲本染色体在细胞内分开排列,但此染色体行为的遗传和生物学意义还不太清楚。在植物远缘杂交中出现的假配生殖、半配生殖、染色体消除和亲本染色体组分开等异常染色体行为,也反映出不同物种在配子和染色体水平上的不亲和。需对植物远缘杂交中的染色体行为和遗传进行不同层次与系统的研究,才可能深入了解杂交后新种的形成及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大麦染色体G带技术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自立  杨晓峰 《遗传》1988,10(2):11-12
染色体G带技术在细胞遗传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推动了人类细胞遗传学在近几年中的迅速发展。可是,在植物方面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应用价值却很有限,因为它仅能显示C, N及Q带。这些带纹在每条植物染色体上数量太少,且多数集中在染色体端粒、副溢痕和着丝粒附近。为此,突破G带技术已成为植物染色体分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细胞学家和遗传学家对染色体的鉴别是根据染色体的长度、长短臂的比率、着丝点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特征;但对那些染色体的数目多,形态相似不易区分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分析存在不少困难。自从染色体分带技术获得成功以来,不仅克服了上述困难,而且为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的研究展开了新的前景。 国外自从1972年以来,吉姆沙分带技术被应用到研究植物染色体,几年来在核型分析、亲缘关系、染色体结构变异、远缘杂种鉴定等方面都作了不少工作。我们以黑麦为材料进行了吉姆沙分带的研究,现将我们所用的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苎麻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苎麻属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将为探讨苎麻起源、进化与分类以及苎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育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概述了苎麻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以及植物形态学、染色体、同工酶与DNA分子标记等研究方法在苎麻属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开展这方面研究提出了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15种25居群葱属根茎组植物进行核型研究,首次报道荒漠韭Allium tekesicola、蓝花韭A.beesianum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增补了一些根茎组植物的细胞学资料。结果表明:供试类群为二倍体或四倍体,核型类型为1A、2A或2B;高山韭A.sikkimense壤塘居群和荒漠韭具短臂随体,宽苞韭A.platyspathum的和布克赛尔居群、奇台居群具居间随体;野黄韭A.rude雅江居群和荒漠韭中各存在1条B染色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我们讨论了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随体染色体的多型性、B染色体的进化意义和该组植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了天蓝韭A.cyaneum、齿丝山韭A.nutans的地理分布成因,得到了如下推论:(1)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x=8;(2)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核型进化趋势为:1A→2A→2B→2C;(3)中国根茎组植物的随体染色体具多型性;(4)多倍化和结构变异是中国根茎组植物进化的两种重要方式;(5)天蓝韭和齿丝山韭以多倍化和无性生殖来克服扩大新的生存空间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