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桦天然次生林植被类型是华北高海拔地带代表性的森林类型。以该地区上述3种典型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为例,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单变量O-ring统计方法,分析各群落主要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用双变量O-ring统计方法,分析各群落中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并对同一树种在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中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的变化进行比较,以探讨华北山地次生林群落空间格局形成和种群维持与动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各种群在相对小的尺度上聚集分布特征明显,随尺度增加树木种群的聚集性减弱并逐渐表现出随机分布的格局特征;(2)同一树种在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中空间分布格局差异很大。红桦、白桦和山杨在阔叶林中呈明显的小尺度聚集分布格局,而在针叶林群落呈随机分布。在阔叶次生林中混生的小龄级华北落叶松呈现聚集性空间分布格局。在华北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中,大龄级的华北落叶松表现出小尺度上均匀分布和较大尺度上随机分布的格局特征;(3)各群落中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小尺度范围,随尺度加大空间关联性逐渐不明显;(4)在阔叶树占优势的次生林,小龄级华北落叶松与桦木的分布有较明显的空间正关联性,而在华北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桦与华北落叶松并未表现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种群分布格局和种群间的空间关联性随群落结构、空间尺度和龄级结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地踏查及样方法,对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块样地内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的分布和群落特征及种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伯乐树分布于该保护区内海拔438 ~1 134 m的低山区域,大多呈零星分布,数量少(仅23株)且分布范围狭窄,分布总面积约15 hm2.根据群落外貌和乔木层优势种,可将6个样地分为3种群落类型:落叶阔叶林,主要包括香椿-枫香树群落(Toona sinensis-Liquidambar formosana community)和赤杨叶群落(Alniphyllum fortunei community);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包括杉木-甜槠群落(Cunninghamia lanceolata-Castanopsis eyrei community)、杉木-木荷群落(Cunninghamia lanceolata-Schima superba community)和马尾松-木荷群落(Pinus massoniana-Schima superba community);杉木-毛竹林,即杉木-毛竹群落(Cunninghamia lanceolata-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Pubescens' community).在针阔叶混交林中伯乐树生长最好、分布数量最多,在落叶阔叶林中生长较差.根据胸径和株高可将种群结构分为6个径级,其中Ⅰ级幼苗和Ⅱ级幼树数量为0;Ⅲ级和Ⅳ级成年株数量分别占总株数的17.39%和4.35%;而V级成熟株数量最多,占总株数的60.87%;Ⅵ级衰老株数量也占总株数的17.39%.研究结果表明:该伯乐树种群为衰退型种群,幼苗和幼树数量明显不足,因而,应加强人工繁育研究、有效扩大种群规模.  相似文献   

3.
以群落学方法和谱系地理学方法,分析广东省南昆山与大岭山珍稀孑遗植物伯乐树种群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的遗传结构并比较所处群落的异质性.群落分析发现,南昆山和大岭山伯乐树所在群落无论在区系成分上还是在物种组成上均表现出极大相似性,同时也稍有差异:大岭山伯乐树所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及南昆山;两群落内伯乐树种群龄级结构均不完整,...  相似文献   

4.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动态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2  
在粤北始兴县罗坝自然保护区以木荷、栲树和马尾松为优势的群落内,设置1000m2样地5个,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通过对优势种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栲树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幼苗贮备达1538和9763株·hm-2;种群从Ⅰ、Ⅱ级幼苗发育到幼树过程中死亡率较高;马尾松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幼苗缺乏,幼树只有4株·hm-2,但大树较多,达44株·hm-2;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群落中,马尾松、栲树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在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群落中,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但两者格局变化原因不同;木荷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上述群落中均表现为集群分布,但聚集强度不同,K值为0.4280~0.9750;木荷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其空间分布格局没有较大差别,总体上都是集群分布.栲树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差别较大,除大树是均匀分布外,幼树、中树均趋于集群分布;马尾松种群分布格局中仅中树为集群分布,而幼树与大树均为均匀分布.不同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不同区组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广西极小种群单性木兰群落空间结构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木论自然保护区极小种群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群落木本植物每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单性木兰生存群落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树种95种,隶属于55科82属,为典型的阔叶混交异龄林。群落林木以小径级占绝对优势,林木个体随着径级的增大急剧减少,整体呈倒J型分布。群落中大部分树种处于强度混交,树种间混交程度较高,林分平均混交度达0.742;群落林分大小比数为0.508,不同等级的林木在空间结构单元内分布较均匀;大部分林木介于随机分布和不均匀分布,均匀分布比例较少,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49,群落空间分布格局为轻度聚集分布。单性木兰种群径级结构呈倒J型,种群从幼苗向幼树生长过程中林木个体急剧减少。单性木兰种群混交度为0.796,处于高度混交状态;平均大小比数为0.400,处于亚优势偏向中庸状态;角尺度为0.528,呈轻度聚集分布状态。单性木兰群落不仅亟须有效保护,同时需采取适当的人为干扰措施促进种群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黑里河天然油松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内蒙古黑里河自然保护区设置1.96 hm2的油松林固定监测样地,用样方法对油松林物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分析,并用Ripley's K函数对乔木层的主要树种进行空间格局分析,以探讨油松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幼树、小树及大树)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乔木层共调查到13个树种,油松为优势种,主要伴生种包括色木槭、蒙古栎、蒙椴、山杨和白桦.油松林内各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均呈反J型分布.各主要树种在空间分布上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油松种群在1~65 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大于65 m的尺度表现为随机分布,色木槭、蒙古栎、蒙椴、山杨和白桦在所有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大树),油松种群由聚集分布趋于随机分布,体现了油松种群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7.
白果蒲桃是福建省云霄县特有极小种群植物,对其进行种群现状研究和保护评价.结果表明:现存白果蒲桃种群只有25株,母树仅1株,除母树和1株小树外,其余均为幼苗幼树,数量稀少,缺乏中树、大树等龄级阶段.幼苗幼树空间分布不均匀,绝大多数分布于距离母树10-25m的范围内.种群龄级结构不连续,种群发展呈不可持续状态.种群竞争主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珍稀濒危植物黄杉种群的生存现状和更新机制,对贵州省威宁县黄杉自然保护区内天然分布的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杉种群的中龄级个体数较多,幼龄级和老龄级个体相对较少,呈典型的“∩”型结构。种群结构动态指数V_(pi)(13.49%)和V′_(pi)(0.05%)均大于0,种群属于增长型,但增长幅度逐渐降低,对外界干扰敏感度较高。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II型,生命期望值单调下降,死亡率呈“V”型,有2个死亡高峰,第1个出现在I龄级,第2个出现在IX龄级。黄杉种群除部分样地(Q2和Q7)呈均匀分布外,大部分样地呈集群分布;随龄级的增加,空间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因此,黄杉种群濒危的主要因素是幼树个体无法及时补充种群,建议加强对幼苗的抚育和通过适度干扰,促进黄杉种群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浙江仙居俞坑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以浙江仙居俞坑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该群落优势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各优势种群中常绿阔叶树种的大小级分布图的形状基本相似,种群存活曲线均表现为极显著的线性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地树种拟赤杨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甜槠、青冈栎、红楠种群的分布格局均呈集群分布,木荷、虎皮楠种群的分布格局多为随机分布,拟赤杨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甜槠种群的幼苗、幼树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华西雨屏区白夹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以及不同龄级分株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夹竹分株种群在0~0.32 m空间尺度上呈集群分布,0.64~4.48 m空间尺度上呈均匀分布,>4.48 m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各龄级分株种群在0~8.00 m空间尺度上主要呈随机分布,龄级间略有差别.其中,Ⅰ龄级与Ⅱ、Ⅲ龄级分别在1.76~4.16 m、0.32~4.16 m尺度上接近或达到空间负关联,与Ⅳ龄级在0.32~3.04 m尺度上呈显著空间负关联,表现为随着龄级差距的加大,幼龄分株与高龄级分株的空间负关联增加.白夹竹分株种群的空间格局及不同龄级分株之间的相互关系由尺度、分株龄级及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1.
湖南八大公山黄杉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样方法对湖南八大公山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 Dode)群落进行调查,分析黄杉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群落内共有维管植物132种,隶属于48科89属。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黄杉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另有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R.Br.)Oliver)、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 Shaw)等主要伴生种,檵木为灌木层优势种,两色鳞毛蕨(Dryopteris setosa(Thunb.)Akasawa)为草本层优势种。群落区系组成以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种群年龄结构可分为稳定型向衰退型过渡和衰退型2个类型,样方中幼苗和幼树极度缺失,中龄和老龄个体居多。黄杉、钩栲针阔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高于黄杉纯林,其中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群落冠层郁闭度高造成的幼苗缺失可能是影响其濒危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人为干扰创造林窗、加快繁殖技术研究等措施扩大其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2.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黄杉林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杉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的珍贵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的中山地带。采用Braun-Blanquet的植物社会学调查方法并结合典型样方法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原生黄杉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其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300 m~2的调查样地,共有维管束植物52种,隶属24科38属,群落物种组成主要以杜鹃花科、豆科、五加科、壳斗科等种类为主;群落生活型组成分析显示,该黄杉群落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占比分别为76.9%、13.5%,地上芽和地下芽植物较少,植物的生活型谱大致呈"L"型;群落重要值分析表明,黄杉重要值为53.6,占较大优势,是群落建群种,乌冈栎、石韦分别是灌木层及草本层的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24.0、54.8;该黄杉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较低,除均匀度指数外,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总体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上坡山脊的规律;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黄杉种群年龄结构呈"L"型分布,属于增长型种群,在一定时间内,表明黄杉仍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群,林窗的出现使该黄杉群落保持持续更新。  相似文献   

13.
鄂西南后河一个典型稀有濒危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研究了鄂西南后河一个典型的稀有濒危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1400m^2的样地中自然分布有15种稀有濒危植物;群落优势种为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金钱戚(Dipteronia sinensis);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除银鹊树为随机分布外,都为集群分布的格局;水青树银鹊树(Tapiscia si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种群结构呈衰老型,金钱椒、天师栗(Aesculus wilsonii)和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var.vilkmorniana)种群表现为旺盛增长型结构,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则表现为成熟的种群结构;群落垂直分层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整个群落结构稳定,稀有濒危植物在群落中无论是在乔木层还是在其他层次中均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如果人为大量采挖稀有濒危植物小苗,群落将会演替成以水青冈等稀有濒危植物为主的群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um)种群生存现状及分布格局,对BWL、DLS、JFL三种不同分布区域的陆均松天然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天然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组成、龄级结构及分布格局三个方面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三种陆均松天然群落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均较高,基本表现为BWLJFLDLS,且远高于中高纬度温带及亚热带森林群落;群落内多为小密度种群,少有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树种,符合热带山地雨林物种组成的一般规律。(2)龄级结构有所差异,BWL和JFL种群呈衰退趋势,共同特点是幼年树数量较少,成年和老年树比例较高;DLS种群幼年树数量在所有个体中比例最高,属于增长型种群。(3)BWL和DLS种群整体呈聚集分布,幼年至老年阶段由聚集分布转变为均匀分布,JFL种群整体及不同发育阶段均呈均匀分布状态;聚集强度表现为DLSBWLJFL,幼年树成年树老年树。陆均松是热带山地雨林的关键种和建群种,对研究海南热带雨林的起源及其区系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其生存现状,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人工辅助措施如开辟林窗、合理疏伐等方式进行保护及更新复壮。  相似文献   

15.
We investigated the recruitment of saplings (across the 2 m-heightthreshold) of six species,Picea jezoensis, Abies sachalinensis,Betula ermanii, Picea glehnii, Acer ukurunduense andSorbus commixta,in a sub-boreal forest, northern Japan. Data were collectedin a 2.48-ha plot over six growing seasons (1989–1994).We used path analysis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recruitment rates of saplings and the stand structural attributessuch as mother tree abundance, stand crowdedness, stand stratification,Sasabamboo density on the forest floor, and fallen log abundance.The combination of stand structural attributes affecting recruitmentrates of the six sub-boreal forest tree species differed markedlyamong the species and corresponded to species composition. Itis suggested that the size-structure dynamics of adult treesof the sub-boreal forest are regulated largely by differentregeneration processes among the species and only slightly by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between adult trees because interspecificcompetition between adult trees was not evident. The dynamicsof species coexistence of the sub-boreal forest should be describedas a process combining the diversity of recruitment processesof saplings of the component species and the diversity of interspecificcompetition between adult trees. We propose the boundary conditionhypothesis for species coexistence in the sub-boreal forest,that the persistence of each component species is ascribed largelyto the different recruitment processes of saplings (boundaryconditions for adult tree growth dynamics) and only a littleto interspecific adult tree competition. Climax forest; safe site; regeneration niche; mode of competition; species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6.
广西弄岗五桠果叶木姜子群落结构特征与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0年和2001年分别对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五桠果叶木姜子(Litsea dilleniifolia P.Y.Pai et P.H.Huang)群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五桠果叶木姜子群落层次结构完整,植物种类丰富.2次调查结果显示,在600 m2的样方内共有维管植物50科86属102种,五桠果叶木姜子的重要值分别达到141.6和108.4,在主林层中的优势非常明显.种群大小级结构及其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表明,五桠果叶木姜子种群属介于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之间的成熟型种群,整个种群呈集群分布.在分析造成五桠果叶木姜子濒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拯救和扩大其种群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81-2016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面积 1 hm2)4次调查的监测数据,研究了阔叶红松林树种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各树种的径阶分布、空间分布、数量变化等.结果表明: 35年间,林分的树种组成变化不大,林分总密度呈下降趋势.总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 43~45 m2·hm-2和474~496 m3·hm-2,其中,红松的优势度最大,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57.8%~59.7%和62.5%~65.4%.所有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无明显变化,均呈随机分布.其中,红松的径级结构呈近似正态分布,乔木层全部树种的径级结构呈倒 “J” 型分布.小径级(10~26 cm)死亡个体的绝对数量最多,死亡比例为30%,而中径级(30~50 cm)死亡比例最高,为30%~50%.乔木层中除色木槭外的主要树种均没有明显进阶,死亡率高于更新率,特别是红松,完全没有更新或进阶,种群处于衰退状态.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紫椴等优势树种的更新受到阻碍,这些树种的种群维持可能需要自然干扰.  相似文献   

18.
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康冰  王得祥  李刚  高妍夏  张莹  杜焰玲 《生态学报》2012,32(9):2738-2747
分析了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群落乔木及木本幼苗物种特征值、更新生态位宽度及不同影响因子下(包括林分密度、坡向、海拔等)乔木更新动态。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有25种,锐齿栎占有明显地优势,重要值为149.18%。其次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千斤榆(Carpinus cordata)等;更新层共有木本植物41种,其中乔木种有28种,占所有木本植物总数量的68%,优势种有青蛙皮槭(Acer grosseri)、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林下有丰富的幼苗库,径级及龄级比较小。更新方式以实生为主;分析了10种更新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同种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均大于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锐齿栎、青蛙皮槭等。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青蛙皮槭、锐齿栎等;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数量影响不同。当林分密度(株?hm-2)从720增加到1460时,幼苗密度逐渐增大。随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又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幼树密度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一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坡向对锐齿栎次生林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的影响各异,阳坡(南偏西3)均利于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南偏西45林分内,幼苗密度急剧减少。随着坡向转为阴坡,幼苗密度又逐渐增加。而幼树密度逐渐减少。当海拔从1083 m增加到1547 m时,幼树密度逐渐增加。随后,随着海拔增加到1882 m,幼树密度则逐渐减小。而幼苗密度随着海拔的增高一直呈现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