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Kranz和Lrz报道,利用电脉冲使分离的卵和精细胞在体外受精,由此获得了可育的玉米植株。但是,电脉冲法不能研究细胞-细胞间的互作,如粘附、融合或识别。 汉堡大学的研究者E.Kranz和H.Lrz现在介绍了一种无需用电脉冲而对分离的单个玉米卵和精细胞原生质俸进行融合的方法。他们利用显微镜,用细玻璃棒通过手动操作,使滴于盖玻片上的2μl融合培养基中的2种原生质体排列成行。融合培养基由pH11.0、含0.05MCaCl_2的浓度为400~430mosmol/kg水的甘露醇溶液组成。配子原生质体的有序排列和粘着需30分钟,粘着后10~20分钟发生融合。有序排列  相似文献   

2.
电场诱导营养缺陷型酵母原生质体的融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以酿酒酵母营养缺陷型单倍体菌株; Jz-25,a,ura。和Jz-22,a,trp’ade一的原生质体为材料,采用改进的大尺寸电融合小池,以频率为1MHz,强度为450V/cm的正弦交变电场作电介质电泳,使原生质体沿电力线方向排列成串,建立起质膜间的紧密接触;接着以高强度4.5kv/cm、短时程40μs的Rc放电脉冲触发并列质膜的可逆电击穿,引起膜的通透性瞬时增大,从而导致原生质体的融合.为了进一步增大从电极间取出的融合体数目,而克服由于增高交变电场引起的使溶液过热的副作用,实验中还设计了以PEG聚集原生质体后,加高强度7.0kv/cm短时程45μs的可逆电击穿脉冲触发融合的程序。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两种电融合程序的融台频率都要比以相同材料所作的纯PEG对照实验的融合频率有所提高。通过对融合产物作交配型检验和测量细胞的尺寸,初步可以证明融合子在质融后已发生核配,产生出二倍体菌株。看来细胞电融台方法可成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细胞电融合(cell electrofusion)是一种发展迅速的细胞工程技术,在细胞融合研究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细胞电融合利用细胞在相对电极之间的介电电泳,诱导细胞按特定方向排列,通过电极间产生的较高场强的电脉冲使相互接触的细胞发生电穿孔,进而发生电融合。融合后的细胞得到了不同细胞的遗传物质,具有新的遗传或生物特性。目前,细胞电融合技术对生物医学、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细胞电融合技术及其最新研究动态,并简单介绍了本实验室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电脉冲介导金鱼囊胚细胞融合及其发育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虹  曹明丹 《动物学报》1990,36(2):199-204
本实验首次成功地利用电脉冲介异法使金鱼的囊胚细胞融合,融合率高于95%,并通过细胞核移植方法,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移入金鱼成熟未受精的去核卵内,以了解融合后细胞核的发育能力。实验中共移植111个细胞核,得44个囊胚、7个原肠胚和1条活了8天的幼鱼(因不进食而死亡)。并对移核后发育至囊胚的胚胎用静态光度计测定了DNA含量,共测定了11个移核胚胎的细胞,其中9个移核囊胚细胞核的DNA含量增加,这一结果证明:利用电脉冲介导法能有效地转移外源染色体,供体核有促进个体发育的能力。为人工干与鱼类染色体组的组成,进一步研究鱼类个体发育对染色体倍性的依赖关系以及体细胞遗传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初次报道紫云英根瘤的超微结构。用根瘤中段的中心组织作实验材料,以显示受根瘤菌侵染的宿主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菌借助于侵入线进入宿主细胞,发育成拟菌体,为包囊膜所裹。一个包囊膜内一般只有一个拟菌体。包囊膜可以与细胞质内的囊泡和小液泡融合而扩增,导致膜对拟菌体的包裹由紧密到疏松的变化。包囊膜和拟菌体表面都有突起,两者的突起相对接触和融合。对拟菌体包囊膜的动态变化与衰老的关系以及宿主细胞和拟菌体之间物质交换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指出包囊膜的扩增和电子透明区域的存在,是拟菌体发育成熟的一个阶段,包囊膜和拟菌体通过互相突起、融合沟通的结构,可能是宿主细胞和细菌之间物质交换功能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哺乳动物细胞电融合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胞电融合技术是指利用电脉冲促使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细胞融合在一起的过程。由于可以获得较高的融合率,而且可以在显微镜下定向诱导细胞融合和直接挑选杂种细胞,故电融合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融合技术对于哺乳动物杂种细胞的构建;哺乳动物四倍体发育的研究;以及胚胎细胞核移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人们对哺乳动物的电融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电融合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悬于平行电极之间的低电导率溶液中的细胞,在适当强度与持续时间的直流电脉冲的刺激下,其细胞膜可发生可逆电击穿,此时如两个具有膜微孔的细胞紧穿接触,可导致细胞质桥的形成,进而发生细胞融合。  相似文献   

7.
抗新霉素基因对草鱼肾细胞的磷酸钙共沉淀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3年 Graham 和 Van der Eb 首次成功地应用 DNA-磷酸钙共沉淀法转化哺乳动物培养细胞以来,又提出了电脉冲法;显微注射法;磷脂载体法及细菌原生质体融合法等多种培养细胞基因转移方法。然而,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哺乳动物细胞,鱼类培养细胞方面的报道却很少。建立鱼类培养细胞基因转移的方  相似文献   

8.
所谓细胞融合,是指细胞彼此接触时,原生质膜的双层磷脂层相互连接,异种细胞的核、颗粒和酶等互成混合体系。细胞融合的种类 1.自然融合在生物界中,自然融合的现象很多,受精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卵子和精子都是各自独立的细胞,当它们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接触时,就能融合成受精卵。试管婴儿,实际上也是卵子和精子在试管内融合的产物。此外,在生物的发育和老化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融合现象。例如,肌肉的发达是成肌细胞沿胶原纤维的轴向排列而融合的结果;细胞激素的分泌也是内部的颗  相似文献   

9.
融合蛋白与病毒入膜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M  Nie SQ 《生理科学进展》1998,29(3):221-225
包膜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即病毒与靶细胞膜的融合,它由病毒包膜上的融合蛋白诱发,融合蛋白与受体分子相互作用后暴露出融合肽,它伸向靶膜使两膜紧密接近后,多肽周围的脂质分子进一步重排,通过中间态最后发生融合,本文将介绍近年来病毒融合蛋白及入膜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花背蟾蜍眼早期形态发生中其主要部分空间联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子仁  仝允栩 《动物学报》1990,36(3):231-235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花背蟾蜍眼早期形态发生中视泡和预定晶状体、晶状体和预定角膜上皮间的紧密接触,此后在接触处出现间隙,其中存在呈网状的原纤维(fibril),这些原纤维的数量随两侧相连组织的分化,表现出增多、减少和逐渐消失的规律性变化,据此推测其成分属细胞外基质,对促进相连组织的分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场对生物细胞的作用及其实际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电场对细胞作用的研究是细胞生物物理学的传统领域之一。近年来由于引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使电场在生物与医学的实际应用方面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在所应用的电场中,无论是高电压强脉冲或是弱的交变场电脉冲都能对生物细胞的活动产生作用,并伴随许多后续的影响(见表1)  相似文献   

12.
西德Christian-Albrechts大学的H.Binding等人描述了一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新方法,步骤是:用一种含有0.2M Ca(No_3)_2的薄层琼脂糖于pH6.2下复盖培养皿底部,把沉积的原生质体制备物置于凝胶表面,然后,用琼脂糖-硝酸钙溶液的小滴包覆原生质体,以形成夹层式或条纹状的琼脂糖透镜体。最后用0.18M Ca(NO_3)_2水溶液于pH10.3下包覆透镜体。琼脂糖透镜体使原生质体相互紧密接触,加入0.18M Ca(NO_3)_2(pH10.3),使原生质体挤在一块。温育20分钟后,用培养基替代Ca(NO_3)_2溶液。  相似文献   

13.
胡汛  余海 《细胞生物学杂志》1993,15(3):138-140,126
用一系列电融合参数(脉幅2—6kV/cm,脉宽10—90μs)处理K562,NS-1及小鼠脾脏细胞。结果说明,在以上电脉冲范围内,K562细胞的存活率不发生显著变化,其存活率均在80%左右波动。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其存活率与脉幅或脉宽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NS-1细胞经脉幅为4kV/cm,脉宽为70μs的电脉冲处理,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仅为对照细胞的31%,并且细胞存活率与脉幅呈显著性负相关。小鼠脾细胞则在脉宽为50μs,脉幅为2kV/cm的电脉冲处理后,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3H-Tdr掺入明显受到抑制,并且~3H-Tdr掺入与脉幅呈显著性负相关。3种细胞对电击穿的耐受性依次是K562细胞>NS-1细胞>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根据Zimmer-mann的理论推导,细胞膜电击穿主要与细胞直径有关,细胞直径越大,细胞膜击穿电压所需外加电场越小,反之亦然。然而本实验结果并不符合此规律。本文探讨了影响细胞膜电击穿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方刚  顾国贤 《生物技术》1992,2(2):40-43
本研究用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使两株酵母发生融合,通过用营养要求测定,交配型测定、细胞体积测定、DNA含量测定,筛选出13株融合株,再经免疫测定,得到同样的鉴定结果.表明免疫测定技术在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中作为亲本细胞标记是可行的,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模拟植物体内的代谢环境及微生物的发酵培养而建立的植物细胞固相培养技术在有用的次生产物,如:药品、香料、甜味剂和食品色素等的商业化生产中有着重大意义。 由于固相培养技术有以下优点,因而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已得到了迅速发展。 (1)固相细胞间紧密接触及细胞的拟组织化可形成同一结构组织,从而促进合成途径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流式核型分析是用流式细胞光度术(FCM)定量分析染色体的 DNA 分布,以便得到某种染色体在物种或细胞群体中的频数。其原理是把染色体分散于悬浮液中,用荧光染料对DNA 进行染色后,染色体以百万分之一秒的速度逐个通过激光束的焦点,产生的闪光被接收,并转换为电脉冲后,以频率分布图表示。流式分类是上述方法的延伸,使带有特殊 DNA  相似文献   

17.
完整植物细胞的电击基因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高压电脉冲对大白菜悬浮细胞通透性和成活率的影响。与原生质体比较,完整细胞可以耐受更高幅值的电脉冲。采用45℃热激,酸性介质(pH4.0)或巯基乙醇预处理黄瓜、水稻和小麦完整植物细胞,有效地提高了导入率。于黄瓜和水稻未去壁的完整细胞,成功地实现了外源 cAT(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的电击导入和瞬间表达。  相似文献   

18.
模仿植物体内的代谢环境及微生物的发酵培养而建立的植物细胞固相培养技术在有效次生产物,如:药品、香料、甜味剂和食品色素等的商业化生产中有着重大意义. 由于固相培养技术有以下优点,因而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取得了迅速发展. (1)固相细胞内紧密接触及细胞的多样性可形成同一结构组织,从而促进合成途径的表达. (2)固相细胞生长在有浓度梯度的营  相似文献   

19.
运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对蜡菊总苞苞片的不同部位做横、纵切片,用HCl-间苯三酚染色进行细胞壁成分定性研究.显微观察发现:在总苞苞片背面表皮细胞及以下的1~2层细胞排列紧密整齐,细胞次生壁强烈加厚,且木质化,特别在干湿敏感区域,背面细胞表皮细胞外侧壁更厚,这些加厚的细胞壁具有数目繁多的纹孔,而腹面的几层细胞为薄壁细胞,当水分条件发生变化时,形成了苞片内外巨大的形变张力差,使蜡菊的总苞能够湿润闭合、干燥开放.  相似文献   

20.
将大分子导入完植物细胞的简易方法 美国弗古尼亚州立大学的F.-S.Wu、A.B.Cahoon及M.Shulleeta的研究证实:向完整植物细胞直接转移基因或其它大分子的困难不是由于其细胞壁本身的存在,而是由于细胞壁与质膜之间的紧密接触(限制了大分子通过细胞壁而进入质膜)引起的。他们发现,当利用渗透压变化使细胞壁与质膜之间产生空隙后,大分子就可通过细胞壁,利用直接转移技术(目前需用原生质体)就很容易把大分子导入细胞。 研究还报道,当洋葱表皮细胞或烟草茎细胞进行质壁分离时,蛋白质和DNA就能够穿透进入细胞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