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是一种临床上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技术观察臂丛神经撕脱后慢性疼痛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选择左侧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行脊髓后根入髓区(DREZ)切开术后疼痛减轻>75%的患者,共5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4天行PET扫描采集数据,同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尔顿(Hamilton)抑郁和焦虑评分.用统计参数图(SPM2)软件分析数据.与术前疼痛状态下相比,术后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的脑区有双侧尾状核,眶额回(OFC)(BA11),对侧扣带下回(BA25)和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域(DLPFC)(BA46/47).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的脑区有对侧丘脑,枕核和同侧项叶(BA7).研究结果提示,涉及情绪、注意和疼痛内在调节的脑区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的调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病理性疼痛又称为慢性疼痛,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炎症性疼痛和癌性疼痛.以上3种疼痛类型主要来源于多种疾病的并发症或后遗症.病理性疼痛作为一种感觉,不同于视觉和听觉等独立存在,而是与其他感觉混杂在一起,难以准确区分,给临床治疗及患者恢复带来极大困难.虽然镇痛靶点的寻找在疼痛相关领域已经有较为广泛及深入的研究,但临床仍然缺乏...  相似文献   

3.
慢性疼痛与皮层-边缘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疼痛作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已被认为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然而,目前急性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即疼痛慢性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如何防治急性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像学研究表明,编码疼痛情绪、动机和记忆的脑区涉及皮层-边缘系统,而编码持续性疼痛的脑区也主要涉及该系统.基于此,本文概述了慢性疼痛患者在情绪、动机和记忆等方面的行为异常,并详细讨论了慢性疼痛患者皮层-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其次,本文以慢性腰背痛为例,总结了可能预测疼痛慢性化的影像学指标,如内侧前额叶皮层与伏隔核以及海马的功能连接、背内侧前额叶皮层-杏仁核-伏隔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均可预测1年后腰背痛疼痛慢性化的发展.此外,基于现有的疼痛慢性化理论模型,本文指出疼痛慢性化可能涉及患者对负面情绪的强化学习以及奖赏和应激系统的功能失调.最后,根据目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物磁学》2009,(22):I0002-I0002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实验室,最近在神经源性疼痛调节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发现并证明脊髓D-型氨基酸氧化酶是一个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新靶点分子。D-型氨基酸氧化酶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发现的慢性疼痛药物治疗靶点,相关研究论文刚刚在《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杂志》和《细胞与分子神经生物学》(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发表。并应邀在日本举行的D-型氨基酸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第10届药理学大会作大会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5.
正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来自全国疼痛学会议上的一个数据:1.我国患有疼痛疾病的人数占总病种的10%~15%,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仅次于感冒;2.成年人中有30%患有慢性疼痛;3.我国至少有1亿疼痛患者,老年人的疼痛发病率在50%以上。如果你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字,就看看你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同学,你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慢性疼痛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或许你就是这些患者中的一位,那么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了解究竟什么是慢性疼痛吗?  相似文献   

6.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慢性疼痛,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线粒体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ATP合成、氧化应激、细胞内Ca2+稳态维持和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线粒体数量、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M)是指育龄女性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的痉挛性月经期疼痛,具有急性、慢性疼痛双重特点。PDM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社会经济的损失,PDM普遍没有得到根治,患者日后常罹患其它慢性疼痛。PDM的临床治疗现状、流行病学上PDM与慢性疼痛的共病,以及PDM患者表现出的异常生理和心理特征都表明PDM不仅与子宫周围的炎症有关,也可能与患者中枢系统疼痛加工调节功能异常相关。因此,探究PDM的脑神经机制是理解疾病病理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为探寻干预PDM的靶点带来新的启发。本文立足于PDM脑神经机制研究进展,系统归纳了来自神经影像与动物模型研究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植物杂志》2010,(2):7-7
神经病理胜疼痛是指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占到了各类慢性疼痛的30%以上。第四军医大学完成的—项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机制,创建两种能够分别模拟神经病理性痛不同临床表现的动物模型为研究神经病理性痛和制定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疼痛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有许多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研究证实了人类的疼痛存在性别差异.临床迹象表明疼痛存在性别差异,许多慢性疼痛疾病(偏头痛、颞下颌关节痛、纤维肌痛、风湿痛等)的发生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对一些实验性疼痛(机械刺激痛、电刺激痛、热刺激痛等)更加敏感,痛阈和对疼痛的耐受性比男性低,而且女性月经周期与疼痛有关.啮齿动物实验研究也发现存在疼痛的性别差异.但是在不同动物研究或不同实验性疼痛刺激下雌雄性别的反应不完全相同,这些差异可能是由很多影响因素所导致的.目前许多研究对疼痛存在性别差异的解释也有所不同,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性激素、内源性镇痛、基因等)、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慢性疼痛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治疗效果不佳,与其机制不明有很大关系。解决机制问题,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伴随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以及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门生物相关学科的发展,RNA干扰技术,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基因芯片等这些功能基因组学中常用的实验手段,通过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的功能,为研究慢性疼痛发生机制,发现新的疼痛调节相关基因以及探索疼痛治疗的新途径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持续性疼痛是病人就医最常见的原因.总体来说,保守治疗,如药物疗法是疼痛的一线治疗方法.局部麻醉封闭和介入技术,如脊髓刺激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是二线治疗方法.然而,顽固剧烈的疼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新出现的技术手段有分子或基因治疗,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分子或基因治疗技术可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从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治疗策略、导入手段、调节水平以及分子生物学潜在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社会疼痛,指在生活中因为关系破裂、低社会评价和拒绝等负性事件引发的痛苦体验.本文从神经影像学、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学等角度对社会疼痛发生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系统地阐述.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进一步对社会疼痛和身体疼痛的关系进行阐明,对精神疾病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社会疼痛的特点和机制进行探索,以及对社会疼痛记忆加工的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疼痛是烧伤患者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从烧伤后的剧烈疼痛,到日常伤口护理时产生的痛苦以及后续的物理治疗和恢复治疗都能带来巨大的疼痛。现阶段阿片类药物仍然被用作临床上烧伤镇痛的首选药物,但是相关副作用也不容忽视。随着医学的发展,烧伤产生的急慢性疼痛有很多的治疗手段,除了阿片类药物之外,非阿片类镇痛药,镇静药和麻醉药等都在进行研究和应用。本文就烧伤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疼痛是烧伤患者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从烧伤后的剧烈疼痛,到日常伤口护理时产生的痛苦以及后续的物理治疗和恢复治疗都能带来巨大的疼痛。现阶段阿片类药物仍然被用作临床上烧伤镇痛的首选药物,但是相关副作用也不容忽视。随着医学的发展,烧伤产生的急慢性疼痛有很多的治疗手段,除了阿片类药物之外,非阿片类镇痛药,镇静药和麻醉药等都在进行研究和应用。本文就烧伤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疼痛研究的新亮点:星形胶质细胞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Li HL  Qin LY  Wan Y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1):45-48
一直以来疼痛被认为仅仅是由神经元调节的。目前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与疼痛有密切的关系。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许多重要功能如参与信号转导、被激活而表现出激活的特性,如释放促炎性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在疼痛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星形胶质细胞与疼痛关系的研究,必将为疼痛机制的阐明及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state fMRI)研究慢性疼痛患者脑默认网络结构.通过选择双侧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20例和正常志愿者20名,以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d cortex,PCC)为种子点,分别进行fMRI扫描,分析配对两组受试者的脑功能连接情况.结果显示相对正常受试者,KOA患者存在异常脑功能连接,主要表现为PCC呈负激活,边缘叶、脑岛呈正激活.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40年里,治疗严重慢性疼痛一直没有理想的药物。随着对离子通道与疼痛的深入研究,现已研发出一个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肽类药物齐考诺肽(ziconotide),它通过阻断N型钙离子通道而达到镇痛的目的。目前,齐考诺肽在欧美国家已上市,其对慢性疼痛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确证。以N型钙离子通道为靶标研发新型慢性疼痛镇痛药受到药理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这为无成瘾性镇痛药的研究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简要阐述了齐考诺肽的结构、主要药理作用机制、应用现状及前景等。  相似文献   

18.
伍莎  魏蓉  李芳  潘浩  李昌琪 《生物磁学》2009,(21):4146-4148,4132
目前已有许多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研究证实了人类的疼痛存在性别差异。临床迹象表明疼痛存在性别差异,许多慢性疼痛疾病(偏头痛、颞下颌关节痛、纤维肌痛、风湿痛等)的发生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对一些实验性疼痛(机械刺激痛、电刺激痛、热刺激痛等)更加敏感,痛阈和对疼痛的耐受性比男性低,而且女性月经周期与疼痛有关。啮齿动物实验研究也发现存在疼痛的性别差异。但是在不同动物研究或不同实验性疼痛刺激下雌雄性别的反应不完全相同,这些差异可能是由很多影响因素所导致的。目前许多研究对疼痛存在性别差异的解释也有所不同,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性激素、内源性镇痛、基因等)、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等。  相似文献   

19.
非侵入性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潜力巨大的非药物镇痛手段,具有经济、易操作、安全性高等优点,已被应用于各类临床疼痛的治疗。然而,目前仍缺乏对不同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镇痛特性的深入理解。本文从镇痛效果和镇痛机制两个方面入手,评述非侵入性外周神经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和中枢神经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在镇痛方面的研究结果,总结各技术在缓解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中常用的刺激参数和其镇痛效果,探讨可能的镇痛机制。最后,本文对比和总结各技术的镇痛特点,讨论了现有研究的若干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克服这些局限将促进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最终达到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的目的,减轻疼痛对患者、其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正疼痛科缘起临床上,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多为某些疾病或创伤的伴随症状,随着原发疾病的痊愈而缓解。而慢性疼痛,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本身即是一种疾病,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了疼痛症状外,并无其他表现,是一种典型的疼痛性疾病,治好了疼痛,就治好了疾病。又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疾病,因为其疼痛剧烈而顽固,有的患者疼痛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