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肿瘤转移是肿瘤致死的重要原因,临床发现,肿瘤最初的生长主要通过诱导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来提供所需的营养,但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并不是通过新生血管,而是通过肿瘤诱导的新生淋巴管进行转移.淋巴管新生(1ymphangiogenesis)是在原来淋巴管的基础上长出新的毛细淋巴管的过程,毛细淋巴管仅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几乎不被周细胞或平滑肌细胞包被,它是肿瘤细胞转移和扩散的重要途径.因此,肿瘤细胞通过新生淋巴管转移至淋巴结可被视为肿瘤转移的预后指标,抑制肿瘤的淋巴管新生被认为是肿瘤诊断和决定医治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缺乏淋巴特异性标记和对淋巴管新生知识的匮乏,淋巴管新生并没有像血管新生那样得到关注.近年来,淋巴管新生信号途径的阐明,淋巴内皮细胞(1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LEC)分子标记物如Prox-l、LYVE-1和podoplanin等的发现和淋巴内皮细胞的成功分离和培养,使得淋巴管新生方面的研究更深入.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除了浸润性生长侵及周围组织外,还可发生远处转移,这是影响疗效,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血道转移和淋巴转移是实体肿瘤最重要的两条转移途径。然而,直到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相继发现后,对淋巴管生成的相关研究才得以蓬勃开展起来。本文就主要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和淋巴管生成调节因子及相关治疗的新进展做一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3.
淋巴管系统在脂肪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肥胖与淋巴管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淋巴管结构与功能异常,影响了脂质吸收与代谢,引起肥胖;另一方面肥胖可影响淋巴管的生成、发育,引起结构损伤,增高淋巴管通透性,从而影响淋巴液的生成与转运。Apelin具有抗肥胖、促进淋巴管生长、保护淋巴管结构完整性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淋巴管与肥胖发生的关系以及Apelin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粘附分子PECAM-1、ICAM-3、VCAM-1和CD44在组织淋巴管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的表达.方法取狗的空肠和腹前壁皮肤,作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粘附分子在组织淋巴管内皮的表达.分离和培养狗胸导管的LECs,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粘附分子在培养LECs的表达,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粘附分子表达的光密度值(OD值),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或脂多糖(LPS)刺激细胞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组织内淋巴管内皮的PECAM-1和ICAM-3呈免疫反应阳性.培养LECs表达PECAM-1、ICAM-3和CD44,而VCAM-1的表达不明显.用TNF-α刺激细胞后,PECAM-1和ICAM-3表达的OD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CD44的OD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用LPS刺激细胞后,PECAM-1、ICAM-3和CD44表达的OD值均无显著性变化.用TNF-α或LPS刺激LECs后,VCAM-1呈弱表达.结论粘附分子PECAM-1、ICAM-3、VCAM-1和CD44的表达在培养LECs和组织内淋巴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差异.用TNF-α或LPS刺激后,LECs的VCAM-1表达增强.这可能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主要致死病因是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其机制主要是浸润的肿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并随淋巴液到达淋巴结,形成新的肿瘤病灶。由此可见,淋巴管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多种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的标记物,并用于检测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的密度和浸润情况。最新研究发现,部分乳腺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其密度和浸润情况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基于淋巴管形成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深入探讨了新生淋巴管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为淋巴管的基础研究,及其在乳腺癌转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郭立霞  谢弘 《生命科学》2003,15(1):36-38
相对于肿瘤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而言,肿瘤中的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是一个长期受到争议和忽视的问题。但近来的实验证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C和VEGF-D诱导淋巴管生成,并且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这些发现使得淋巴管生成开始成为研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焦点,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淋巴道转移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LYVE-1在肿瘤淋巴管生成领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艳  朱波  陈正堂 《生命的化学》2005,25(4):314-316
淋巴管生成可能是肿瘤转移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淋巴管生成的基本生理学知识明显落后于血管生成,主要归于缺乏鉴别淋巴管的特异性标志物。最近,随着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A receptor-1,LYVE-1)作为淋巴管内皮标志物被发现,正开辟淋巴管生成、肿瘤淋巴转移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 VEGFR-3)蛋白在大鼠第15d胚胎和第21d胚胎皮肤淋巴管和血管内皮的表达水平,探讨VEGFR-3在胚胎淋巴管和血管发生发育中的生物功能.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对大鼠第15d和第21d胚胎共61例皮肤样本进行抗鼠VEGFR-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R-3在皮肤淋巴管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胚胎皮肤淋巴管和血管内皮细胞均阳性表达VEGFR-3蛋白,VEGFR-3蛋白在大鼠胚胎第15d、胚胎第21d皮肤淋巴管内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8.71%(12/31)和73.33%(22/30),第21d胚胎皮肤淋巴管VEGFR-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第15d胚胎皮肤淋巴管VEGFR-3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VEGFR-3蛋白在大鼠胚胎第15d、胚胎第21d皮肤血管内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8.39%(15/31)和46.67%(14/30),第15d和第 21d胚胎皮肤血管VEGFR-3蛋白的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随着大鼠胚胎的发育,VEGFR-3蛋白在皮肤淋巴管的表达水平表现为明显上升的趋势,提示VEGFR-3在淋巴管发生发育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研究发现淋巴系统结构特点是淋巴转移的解剖学基础;肿瘤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明确淋巴管生成;肿瘤内和肿瘤旁组织内存在新生淋巴管,淋巴管密度的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家族的研究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转移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21例乳腺增生组和6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病灶组织内VEGF-C蛋白的表达,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D2-40标记肿瘤新生淋巴管,计数肿瘤淋巴管的密度(LVD)。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VEGF-C的表达和淋巴管的密度(LVD)都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组(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阳性组中淋巴管的密度(11.32±5.78)与VEGF-C阴性组中的淋巴管密度(8.75±3.5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蛋白的表达和淋巴管密度(LVD)都与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P〈0.05)。结论VEGF-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管的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EGF-C的高表达和淋巴管密度(LVD)的升高是促进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Qin LP  Niu CY  Zhao ZG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3):237-240
淋巴管收缩是淋巴循环的动力学基础,对于维持循环系统稳态发挥重要作用.生物活性分子一氧化氮(NO)的周期性变化参与了淋巴管生理状态下的收缩、舒张以及张力调节.NO通过提高cAMP、cGMP水平激活PKA和PKG,既可引起淋巴管平滑肌细胞(LSMC)膜超极化、降低肌浆网IP3活性,从而降低LSMC细胞内Ca2+浓度;亦可通过活化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降低LSMC的钙敏感性,最终降低淋巴管收缩性.通过调控淋巴管收缩过程中NO的生成与释放,有可能成为治疗或干预淋巴障碍性疾病的新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主要的转移途径之一,关于肿瘤内淋巴管的形成和转移机理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随着不同淋巴内皮标记物的出现,发现宫颈癌中存在新生的淋巴管。对淋巴内皮标记物及其相关作用因子行免疫组化试验,使淋巴管形成在宫颈癌淋巴转移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淋巴管形成与宫颈癌的转移和患者的预后相关。现将淋巴管生成与宫颈癌的转移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肝脏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肝脏淋巴管的形态学研究中,过去多采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法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法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从宏观到微观提示了肝脏淋巴管的大体形态结构、光镜下结构和超微结构,但关于如何在光镜下区分较小的淋巴管与血管以及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多年以来却一直没有获得较理想的方法.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大鼠肝脏组织进行了毛细淋巴管及毛细血管的染色观察,试求一种更好地显示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以便为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鉴别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肿瘤多是通过淋巴管进行转移的,随着淋巴管标志物的发现,抗淋巴管新生治疗成为近期抗肿瘤治疗的热点。VEGF-C、VEGF-D/VEGFR-3在淋巴管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R-3是VEGF-C/D的受体,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阻断其生物活性,抑制淋巴细胞增殖、迁移及淋巴管的通透性,进而抑制肿瘤淋巴管新生,降低肿瘤的转移。本文就近几年VEGFR-3在抗肿瘤淋巴管生成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髓质素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贵  魏英杰 《生理学报》1997,49(1):115-118
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象技术,观察上腺髓质素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微淋巴管的作用及其对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作用的是结果表明,ADM直接扩张肠系膜各级微血管和向一淋巴管,拮抗NE和ET引起的微血效及微循环血流液态的异常改变。ADM的上述作用可被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剂N^9-nitro-L-arginine(L-NNA)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16.
Flt4(fms like tyrosine kinase4)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成年组织主要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其配体是VEGF-C和VEGF-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D),主要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信号,对淋巴管的发生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刁健 《蛇志》2005,17(3):204-205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和组织发育畸形所致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其实质是淋巴管壁内质细胞异常增殖。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好发于口腔颌面部。我科于2001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类淋巴管瘤9例,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5’-N-ALP双重染色法观察了裸鼠皮肤及人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和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呈5’-N强阳性反应,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血管的ALP呈强阳性,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用组化方法将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区别开来.本法能显示呈褐色的毛细淋巴管,特别是呈实性条索状的毛细淋巴管,因而双重染色比HE染色更能客观、准确地显示毛细淋巴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和微淋巴管收缩的特性。方法:取8周龄Wistar大鼠、8周龄SHR(SHR8W)和13周龄SHR(SHR13W),麻醉、固定并暴露肠系膜后,微循环显微镜下观察肠系膜微循环并录像;回放录像,计算微静脉白细胞滚动数和滚动的白细胞-内皮细胞接触时间(Rolling leukocyte-endothelial contact time,RLECT),用Vas Track自动测量系统对微淋巴管口径进行动态测量,并计算微淋巴管收缩特性指标。结果:SHR13W的白细胞滚动数显著低于Wistar;SHR8W和SHR13W的RLECT均显著低于Wistar,且SHR13W的RLECT显著低于SHR8W;进一步按照管径分级后,三组间白细胞滚动数在10~20μm管径级别下未见差异;各个管径级别下,SHR8W和SHR13W的RLECT均未见差异。SHR13W的淋巴管收缩分数显著低于Wistar和SHR8W;SHR8W及SHR13W的总收缩活性指数均显著低于Wistar;SHR13W的淋巴管动力指数显著低于Wistar。结论:SHR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滚动数及RLECT减少,其中白细胞滚动数在不同管径级别微静脉中的分布不均匀,而RLECT随SHR周龄降低,意味着SHR淋巴管收缩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20.
裸鼠皮肤组织淋巴管的细微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5’-Nase-ALP双重染色法观察了裸鼠皮肤组织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呈5’-Nase强阳性反应,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呈ALP显示强阳性反应,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用组化方法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与血管毛细血管区别开来。实验结果表明:裸鼠皮肤真皮内有较多的毛细淋巴管,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内可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鼻咽癌裸鼠皮下移植后自发性淋巴道转移机理,以及癌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提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