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口腔变异链球菌生长及其菌斑生物膜粘附的抑制作用。方法二倍稀释法梯度稀释测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将MIC以上2个梯度浓度对应的培养物涂布于BHI培养基上进行次代培养获得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酶标仪测A值观察不同浓度大蒜素抑菌效应;抑制产酸试验观察抑制细菌产酸效应;结晶紫法研究亚抑菌浓度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粘附能力及生物膜总量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观察常态牙菌斑生物膜生长过程中及药物处理后牙菌斑生物膜中死菌和活菌的构成,研究其对牙菌斑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结果抑菌试验中,得到大蒜素MIC为12.8 mg/L,MBC为25.8 mg/L。MIC及亚抑菌浓度抑菌试验显示均有一定的抑菌性,抑制率为2.17%~67.12%,并且抑菌性与浓度梯度成正相关。产酸试验显示24 h内大蒜素明显抑制细菌产酸(P0.01),细菌粘附试验结果显示大蒜素在MIC时生物膜的生成速度最慢,生物膜的总量最低(P0.01)。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可见大蒜素组随药物浓度增加,菌斑生物膜较薄,绿色的活菌及团块明显减少,抑制生物膜的生长。结论大蒜素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与粘附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型mucA突变的粘液型菌株PA17和野生型菌株PAO1生物膜(biofilm,BF)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比较2株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差异。方法 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PAO1和PA17,体外建立1d,3d,5d,9d时间点PAO1及PA17的BF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两株菌BF动态形成的过程。结果通过SYTO9/PI双染可以动态观察PAO1菌株和PA17菌株的BF形成过程;PAO1菌株和PA17菌株的BF形成过程有差异:PAO1菌株1d时已形成微菌落,3d时形成覆盖整个玻片的生物膜结构,而PA17菌株1d时仅有散在的不可逆粘附细菌,3d时才形成微菌落,5d时形成生物膜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2株菌生物膜形成的厚度均逐渐增加,且死菌的比例也逐渐增加。结论 PAO1和PA17BF的动态形成过程存在差异,而PA17与PAO1生物膜形成存在的差异可能与其mucA基因突变造成大量藻酸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金属螯合剂依地酸钠(EDTA)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成熟生物膜的杀菌作用和对其结构的影响。方法平板法培养成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EDTA、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平板计数法计算EDTA、环丙沙星单独及联合对生物膜菌落数的影响,荧光探针FITC-ConA染细菌胞外多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DTA作用前后多糖差别,荧光探针SYT09/H标记生物膜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SA)对EDTA作用前后的生物膜结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当EDTA浓度为5MIC时达到对PA生物膜的最大杀菌效应,可使菌落数由10^7CFU/ml降至10^4CFU/ml,0.1MIC、5 MIC的EDTA均可增强环丙沙星对生物膜的杀菌作用,高浓度组效果更明显、使菌落数降至10^2CFU/ml。EDTA作用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多糖被破坏,明显减少。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EDTA作用后生物膜死茵比例增加,菌落变稀疏。IS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5MIC的EDTA作用后生物膜厚度(d)由(22.59±4.13)μm降至(8.97±2.45)μm,t=8.515,P〈0.05;AP(区域孔率)由0.89±0.07增加至0.97±0.02,t=-2.653,P〈0.05;ADD(平均扩散距离)由3.08±0.96降至1.59±0.24,t=4.510,P〈0.05;TE(结构熵)由6.25±0.79降至3.02±0.67,t=9.375,P〈0.05;0.1MIC的EDTA效果没有5MIC明显。结论EDTA可以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结构,增强抗生素对生物膜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群体感应抑制剂—溴化呋喃酮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鳗弧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和致病因子的抑制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抑菌浓度溴化呋喃酮对鳗弧菌van I/R和luxS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利用鞭毛染色观察溴化呋喃酮对鳗弧菌生物膜以及鞭毛形成的作用,通过平板扩散法检测溴化呋喃酮对鳗弧菌胞外酶的作用。结果表明,溴化呋喃酮能够显著抑制鳗弧菌van I和luxS基因的表达量,溴化呋喃酮能够降低鳗弧菌分泌蛋白酶和明胶酶能力,能抑制鞭毛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并降低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及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粘附、生物膜形成及活性的影响,评价其抗龋效果。方法市售白及95%乙醇浸提;纸片法、打孔法测定直接抑菌作用;液体稀释法检测MIC;结晶紫法研究亚抑菌浓度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粘附能力及生物膜总量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常态牙菌斑生物膜生长过程中及药物处理后牙菌斑生物膜中死菌和活菌的构成,研究其对牙菌斑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观察白及药液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白及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IC为16~62 mg/m L;结晶紫法定量研究生物膜结果显示白及药液作用4 h对变异链球菌的粘附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8.63%~60.08%;作用20 h对生物膜总量抑制率达77.08%;白及药液作用20 h,荧光染色显示生物膜活性明显被抑制,抑制率达62.03%;梯度浓度白及药液分别作用20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随着药液浓度增加,绿色的活菌、团块状结构减少,生物膜形成明显被抑制;扫描电镜下可见药液作用后细菌间粘性物质减少。结论高浓度白及提取液对变异链球菌有直接抑菌作用,亚抑菌浓度能抑制其粘附和生物膜的形成,进而具有抗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香叶挥发油对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叶挥发油,GC-MS分析其成分,测定其对白色假丝酵母的MIC、MB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的形成,制备小鼠白色假丝酵母菌阴道病模型,观察香叶油治疗效果。结果 香叶挥发油提取率为1.83%,分析出22个成分,主要成分为5-甲基-2-异丙烯基环己酮、3,7-二甲基-2-辛烯-1-醇、(顺)香叶醇、异香叶醇、香叶醇和甲酸香茅酯,MIC值为0.3625%,MBC值为0.6250%,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香叶油均可显著抑制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形成,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香叶油可抑制小鼠阴道炎症改变。结论 香叶油用于治疗白色假丝酵母引起的阴道炎机制可能与其影响细菌生物膜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丹皮酚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作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丹皮酚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方法梯度法测定丹皮酚对变形链球菌的MIC(最小抑菌浓度)、MBC(最小杀菌浓度);体外构建变形链球菌生物膜模型,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丹皮酚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作用后形态结构的影响并进行红绿荧光定量分析其活性变化。结果丹皮酚对变形链球菌的MIC为6.25mg/mL,MBC为25mg/m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丹皮酚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作用后其生物膜结构变稀疏,细菌链变短,生物膜活性也随丹皮酚浓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结论丹皮酚对变形链球菌和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结构及其活性均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1.近来,对囊泡肺纤维化病(cystic fibrosis)患者的细菌群体研究发现,在生物膜中非致病菌可分泌信号,诱导周围的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的毒力基因,引起肺部阻塞性病变.虽然早已了解生物膜中群体细菌的生物活性与浮游的细菌不同,但要证明这一点有一定技术上的问题.加拿大学者Surette等发展了一种技术将细菌混合接种于磁珠上,磁珠上已有不同组织特异的蛋白,形成生物膜后,可利用磁珠吸引法,将生物膜中的细菌与游离菌分离,转人微量孔培养板分析其特性.这一技术称为Magna Film.通过研究发现,口咽部的正常菌群可以启动绿脓杆菌的毒力基因,包括弹性酶和外毒素基因.诱导毒力基因的过程是由自身诱导素-2(autoinducer-2,AI-2)介导的,虽然绿脓杆菌自身不产生AI-2,但自患者痰中分离的咽正常菌群却可产生不等量的AI-2,因此口咽部正常菌群通过分泌信号可诱导绿脓杆菌的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金诺芬对表皮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的作用。方法利用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检测金诺芬对表皮葡萄球菌浮游菌生长的影响,并利用结晶紫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金诺芬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金诺芬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125~0.250μg/mL和2.000~4.000μg/mL。同时,4μg/mL金诺芬还能显著抑制表皮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生物膜的形成(P0.05)。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金诺芬能有效抑制生物膜的形成,降低生物膜的聚集,并增加死亡细菌的比例。结论金诺芬能显著抑制表皮葡萄球菌浮游菌的增殖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纳米银水凝胶涂膜对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表面铜绿假单胞菌粘附及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共设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涂纳米银3.5、7.0、10.5、14.0和17.5μg/cm^2组。参考Brown平板法,制备ETT、表面铜绿假单胞菌BF模型。通过超声振荡-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体外培养6、12、18h时各组ETT表面BF中的活细菌粘附数量。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F中的活死菌分布情况,并测量BF厚度。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最小量涂膜组(3.5μg/cm^2)体外培养6h时,导管表面活细菌的粘附量显著减少(P〈0.05),12h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最大量涂膜组(17.5μg/cm^2)体外培养6h时,ETT表面几乎未见细菌粘附(P〈0.05),18h时BF中的活菌数量及BF厚度均显著减少(P〈0.05)。(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培养6h时,空白对照组ETT表面粘附的死活菌呈不规则散点样分布,未见明显的细菌菌落形成,而各实验组ETT表面仅有细菌零星分布,其数量少于空白组。18h时空白对照组表面可见大量活死菌堆积粘连,有小菌落形成并相互交通成地图状,可见典型BF结构,而此时最大量涂膜组(17.5μg/cm^2)表面仅见数量不等的菌落形成,菌落周围可见数量不等的细菌分布。结论纳米银水凝胶涂膜可有效减少ETT表面铜绿假单胞菌的粘附数量,延缓导管表面细菌BF形成,其作用强弱随培养时间及单位面积中的纳米银剂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表面最深的海沟,环境极端多样,如高压、低温及无光,拥有独特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旨在探究马里亚纳海沟不同深度水生细菌形态特征并挖掘可培养细菌资源.[方法]采集马里亚纳海沟7个层位海水(2-8727 m),利用原子力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水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采用2种常规培养基(1/5×2216E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亚抑菌浓度(亚-MIC)穿心莲内酯及其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连续稀释法测定穿心莲内酯和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棋盘格法测定穿心莲内酯和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的作用;体外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XTT减低法评价亚-MIC穿心莲内酯及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内细菌代谢及初始黏附能力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用药后表皮葡萄球菌形态和生物膜结构改变.结果 穿心莲内酯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的MIC大于1000 mg/L,穿心莲内酯和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的FIC指数(联合抑菌分数)>2;亚抑菌浓度穿心莲内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黏附及膜内菌代谢均有抑制作用;穿心莲内酯和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能力的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对悬浮菌和膜内菌代谢作用表现为拮抗.结论 亚抑菌浓度穿心莲内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黏附及膜内菌代谢均有抑制作用;穿心莲内酯和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及膜内菌代谢存在拮抗,提示临床治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时应避免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及其生物膜的抑菌作用,并测出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率。方法采用对倍稀释的方法,测定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的MIC、MBC;在96孔板中体外建立微小小单胞菌生物膜模型,采用MTT法检测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在六孔板中建立生物膜模型,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不同浓度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生物膜作用后的变化。结果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的MIC为0.0195 mg/mL,MBC为0.3125 mg/mL;CLSM观察结果显示,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及其生物膜的生长和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纳米银离子对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的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摇床法,以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 acetate,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模拟体内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BF形成的微环境,建立体外BF模型;将培养3 d的空白标本分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下及用FITC-ConA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含纳米银EVA中BF的形成情况;将生长0.5、1、2、3、5 d的BF模型行SYTO9/PI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下摄取不同层面的图像,然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TCS SP2自身具有的分析软件及ISA分析软件获得PAO1菌株BF的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 (1)运用SEM及荧光显微镜的方法,在以不含纳米银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上培养3 d的标本中均观察到流线状的BF形成。(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TCS SP2自身具有的分析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含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平均厚度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天组都达最高值;纳米银离子的含量对BF厚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1,P>0.1),作用时间对BF厚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5.81,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含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AP值、ADD值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同一时间组的含有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AP值都高于空白对照组的AP值;同一时间组的含有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ADD值都低于空白对照组的ADD值。各含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TE值随着时间的延长,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天组都为最高值;同一时间组的TE值随着含纳米银离子的增加都呈降低趋势。结论运用摇床法成功建立了体外PAO1菌株BF模型;纳米银离子对PAO1菌株BF空间结构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酒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配制不同浓度的酒精(1.25%、2.5%、5%和10%),作用于培养24 h形成成熟生物膜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利用FDA/PI荧光染料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生物膜并分析活菌与死菌比例.结果 不同浓度的酒精对两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均有一定破坏作用,5%、10%浓度酒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破坏最大,活菌与死菌比例为0.142 ±0.007、0.006±0.001;10%浓度酒精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破坏最大,活菌与死菌比例为5.751±1.779.结论 较低浓度的酒精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形成,且10%浓度的酒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细菌分泌的胞外多糖在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测定白花丹素对大肠埃希菌10389菌株(E.coli 10389)藻酸盐合成的影响及其对rse A和rpo E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讨白花丹素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白花丹素能抑制E.coli 10389生物被膜的形成,其抑杀E.coli 10389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分别为16和64μg/mL。白花丹素对成熟BF内的细菌也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其抑杀E.coli 10389成熟BF内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64和128μg/mL。白花丹素能够抑制E.coli 10389藻酸盐的合成,其中1/2MIC的白花丹素作用E.coli 10389 24 h后,与对照组比,藻酸盐的合成量降低了34.83%(P0.01)。白花丹素可显著影响E.coli 10389 rse A和rpo E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其中1/2MIC的白花丹素作用E.coli 10389 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rse A的表达量上调了17.43%,rpo E的表达量降低了12.8%(P0.05)。结果表明,白花丹素能够抑制E.coli 10389 BF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通过影响rse A和rpo E的基因表达量,进而抑制藻酸盐的合成来抑制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原白头翁素衍生物5-溴甲基-2(5n)-呋喃酮的合成和抗癌活性及其抑制农作物病原菌活性的探讨结果,表明在5~20μg/mL范围内,5-溴甲基-2(5H)-呋喃酮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有明显的抑制生长的作用;在50~200μg/mL范围内,其对玉米大斑病菌等的生长抑制率可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张凯  陈菲  谷劲松  谢明杰 《微生物学报》2022,62(7):2521-252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和厚朴酚(honokiol)抑制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供试菌株10389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比色法(TTC)和四唑盐减低法(XTT)测定honokiol抑制E.coli10389生物被膜形成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及其抑制作用与时间的关系;通过q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的honokiol对E. coli 10389生物被膜形成基因和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通过生物发光法和qRT-PCR法检测亚-MIC honokiol对E. coli 10389呋喃糖基硼酸二酯(AI-2)及其调控的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下游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Honokiol能抑制E.coli10389生物被膜的形成,但不同浓度的honokiol抑制E. coli 10389 BF形成的作用机制不同。其中,与对照组相比,MIC的honokiol能使E. coli 10389 BF形成相关基因编码毒素(hha)和细菌酸性调节因子(ari R) mRNA的表达量显著提高,抗毒素...  相似文献   

19.
群体感应抑制剂对海洋生态功能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天然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分子对海洋生态功能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对污损生物幼虫附着具有诱导作用的海洋细菌为目标菌,通过在其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添加天然群体感应抑制剂,研究其对目标菌成膜细菌数和浮游细菌数、生物膜形态以及生物膜表面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呋喃酮和吡啶在50 mg/L时,对8株目标菌的成膜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80%左右,吲哚、青霉烷酸和香豆素在较高浓度800 mg/L才有比较好的抑制活性.生长抑制实验结果显示,同等浓度下,QSI分子对目标菌成膜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其对浮游细菌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QSI分子主要通过干扰目标菌群体感应系统以抑制生物膜的形成.[结论]研究证实QSI分子在海洋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通过添加QSI可能能够间接抑制由生物膜诱导的污损生物附着,从而以新的角度研制新型抗污损物质.  相似文献   

20.
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对其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h)的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BF) 体外形成模型, 并对11种抗菌药物对BF细菌和浮游(Freecell, FC)细菌的清除作用进行了研究。将Ah J1株在放有硅胶膜的TSB中培养7d,用银染法鉴定,发现可形成良好的BF。FC细菌对青霉素具有耐药性, 最低杀菌浓度(MBC)为256μg/mL;对蒽诺沙星和氟哌酸最敏感,MBC分别为003μg/mL和0.25μg/mL。氟苯尼考对BF细菌的清除能力最强,作用于BF细菌和FC细菌的MBC之比为2∶1;卡那霉素、青霉素、新霉素的MBC比值在32∶1以上。扫描电镜观察蒽诺沙星作用于FC及BF细菌前后的形态变化,并测定其杀菌曲线。发现4×MBC时可完全清除FC细菌,但不能完全清除BF细菌;在32×MBC时,4h内可完全清除FC细菌,而24h内完全清除BF细菌。结果表明形成BF的Ah对抗菌药物可形成强耐受性,其潜在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