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动情周期中生殖轴系微循环血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素英  张珉 《生理学报》1990,42(5):509-513
本文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对雌性大鼠动情周期中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系的微循环血量进行了测量。结果指出,周期各期丘脑下部和垂体的血流量无显著差异(p>0.05)。卵巢血流量在动情后期最大,动情期最小,两期血流量的差异显著(p<0.02)。子宮血流量以动情后期最大,间情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动情期最小。动情后期和间情期与动情期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输卵管血流量动情期最大,动情前期最小,两期血流量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由此表明,卵巢、子宫和输卵管血流量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血流量的多寡与其生理机能状态和性激素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动情周期中大鼠子宫和输卵管壁肥大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动情周期中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进行检测;取子宫、输卵管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肥大细胞,于光镜低倍视野下计数。结果显示:动物血清雌二醇浓度依次为:动情期(E)组>动情前期(PE)组>动情后期(ME)组>动情间(DE)且,各组间差异均有显性;在子宫,肥大细胞分布于宫壁肌怪平滑肌束间的结缔组织内、近小血管处,以微血管周居多,常见单个散在,于ME子宫内膜尚偶见肥大细胞;输卵管肥大细胞局限于其外膜层内、近小血管周围,亦多散在。子宫、输卵管壁内的肥大细胞镜下呈圆形、椭圆形或略不规则形,胞浆内充满紫红色粗大颗粒,子宫肥大细胞数量依次为:ME>DE>PE>E,各组间差异有生(DE与PE、PE与E,P<0.05,余组间P<0.01);输卵管壁内肥大细胞数量各组间差异无显性(P>0.05)。本尚对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波动与子宫、输卵管壁内肥大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其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用酶谱法测定了大鼠动情周期以及正常妊娠早期和假孕早期不同时间卵巢中明胶酶A活性的变化,并观察了甾体激素对明胶酶A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周期及妊娠期卵巢中均存在67kD为主的明胶酶A,但未发现有明胶酶B存在。明胶酶A活性变化如下:1)在大鼠的动情前期明胶酶A的活性最高,间情期最低;2)在妊娠早期(1-7天)的卵巢中,明胶酶A的活性在妊娠第4天达到最高,第1-3天及第5、6天其活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小白鼠缺氧耐受形成中不同脑区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组的研究证实,在重复缺氧产生缺氧耐受过程中,小白鼠体内通过某些机制的调节,减少了全脑组织NO合成。本实验通过观察小鼠在缺氧耐受形成中不同脑区NO水平的变化,旨在进一步探讨缺氧耐受产生的机制。1 材料和方法(1)试剂 4Hydroxycoumarin(4羟基香豆素,Sigma公司),乙腈(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所,上海脑海生物科技公司)。(2)方法 ①缺氧耐受模型 选体重为(18~22)g昆明小白鼠雌雄不拘,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1次缺氧组、4次缺氧组(n=10~13)。1次缺氧组、4次缺氧组,按急性重复缺氧方法,将小白鼠置于含有新鲜…  相似文献   

5.
生物机体的衰老过程与其不同层次有序结构逐渐损耗有关,归根结底是由于遗传信息的丢失所致。很多实验表明,老年生物的蛋白质活性降低,DNA 损伤积累,修补代偿能力下降(郑集,1983;张昌颖,1987)。但对于老龄化过程基因组 DNA 组织结构的变化研究的尚不多。最近,Holliday(1989)报道,随着老龄化过程 DNA 的甲基化程度降低,X-染色体上的基因又重被活化。Flores 等(1988)测定了老龄过程小白鼠心组织小的分散环状 DNA(Small polydisperse circular DNA)的变化。我们按照 Britten 和 Kohne(1968)的DNA 复性动力学方法,测定了不同龄小白鼠脑组织 DNA 的零时复性序列、高重复序列、中等重复序列和单拷贝序列。发现它们的相对含量有明显的差异,暗示了基因组DNA 组织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众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晕动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别是雌激素对晕动病易感性可能存在某些易化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为探讨“异食癖”模型上大鼠动情周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对晕动病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大鼠在不同的动情周期,给予足够的旋转刺激以后,通过摄取高岭土量的变化评价大鼠的晕动病反应,同时测定血浆雌激素(E2和P)水平,观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对晕动病易感性的影响。结果:大鼠体内的雌性激素(E2和P)水平随着动情周期而发生波动,在动情期时,E2水平达到最高,而在动情前期则达到最低。P水平在动情间期和动情前期较高而在动情期与动情后期较低。足够的旋转刺激之后,大鼠的摄取高岭土量显著增加,并且呈现与大鼠动情周期雌激素水平波动的一致性,即动情期时摄取高岭土量最多。结论:大鼠动情周期雌激素水平的升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大鼠的晕动病反应。可为进一步探讨雌激素水平与晕动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从而也可能为发现晕动病新病因的研究打下基础,还可能为晕动病预防策略和措施启发新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小白鼠发育过程中胃和大肠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活性电泳方法对小白鼠发育过程中胃和大肠蛋白酶活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出生前、胃和大肠蛋白酶种类少、活性弱,出生后,胃和大肠蛋白酶的种类多,活性增加;(2)胃肠蛋白酶可能与其结构的构建和功能建立有密切关系;(3)食物 刺激可能对胃肠蛋白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11.
维持一定的跨质膜电势,关乎到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基本代谢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是所有细胞生存的前提。这是生物的单细胞祖先发展出的有效生存手段,当进化到多细胞生物体后却遇到麻烦。多细胞生物为细胞营群居生活,在物理导体的静电荷分布规律的支配下,个体细胞所携外正内负的净电荷有向细胞集团边缘汇集的趋势,导致多数细胞失去本身所携净电荷,不能维持正常跨膜电势,从而逐渐失去活力。这可能就是多细胞生物衰老的根本原因。衰老是生物体在发育中随细胞数量增多不可避免的自然发生的效应。有证据显示以上描述的电荷分布变化过程的假说是真实存在。植物体中细胞所携电荷的汇集,以及随之发生的带电离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流失,可导致产生有趣的植物生电的现象,例如大树发电。对植物电压、电的极性、高密度电荷位点分布的测结果与此假说理论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P物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的建立。用此方法测定了大白鼠脑不同部位(下丘脑、垂体、嗅球和小脑)中P物质的含量,还测定了大白鼠不同情期垂体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观察到间情期垂体P物质的含量最高,动情前期显著降低,动情期仍维持在低水平。因此认为P物质在垂体水平对LH和FSH的分泌有抑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动情周期中大鼠输卵管上皮凝集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鼠动情周期包括动情前期(PE)、动情期(E)、动脉后期(ME)和动情间期(DE)。采用生物素标记的5种凝集素(ConA、PNA、RCA、UEA-I以及WGA)对大鼠动情周期中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凝集素受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大鼠动情周期中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凝集素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ConA的阳性反应以PE组最强,DE组最弱(P<0.01);PNA的阳性反应以E组最强,DE组为阴性;RCA的阳性反应强度以PE和E组最强,DE组最弱(P<0.01);UEA-Ⅰ的阳性反应颗粒可见于动情周期各期,但以PE组为强(P<0.01),其它各期间的反应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WGA的阳性反应以DE组最强,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它各组之间阳性反应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输卵管上皮细胞的糖组分在动情周期中发生了某些变化。推测这些变化有利于输卵管功能活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1.本文介绍一种研究小白鼠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形态学变化的苏木精压片法。应用此法将小白鼠精原细胞清楚地区分为A型、中间型及B型三类,并对三类精原细胞核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 2.制定了用压片标本鉴别小白鼠生精上皮周期各期的方法。 3.应用精细管的连续石蜡切片测定了小白鼠生精上皮周期各期在精细管上所占的长度,并观察了它们在精细管上的排列顺序。确定了切取200—300μ长的精细管制作压片标本,有可能得到处于生精上皮周期同一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高压液相柱前衍生色谱法,比较了不同年龄小白鼠皮肤中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小白鼠皮肤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各年龄组之间羟脯氨酸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幼年鼠>中年鼠>老年鼠。给小鼠皮肤涂抹复合氨基酸能增加羟脯氨酸的含量,有利于延缓皮肤老化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抗衰老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布氏田鼠动情周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我国呼伦贝尔草原的害鼠之一。为配合布氏田鼠的防治工作,我们对该鼠的动情周期进行了研究。关于这个问题,迄今,尚未见国内外有过报道。动情周期的出现,是决定动物是否具繁殖能力的一个因素,弄清这个问题,对阐明布氏田鼠的繁殖规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对表皮LDH、ATP酶、組織蛋白酶的某些性貭作了初步研究。(二)在甲基胆蒽誘发皮肤癌过程中,观察到:(1)組織提取液的蛋白貭含量有所增高;(2)GDH、GOT、谷氨酰胺酶的活性显著降低;(3)LDH的活性显著增高;(4)組織蛋白酶与二肽酶活性在增生期有所增高;在乳头瘤及皮肤癌則略有降低;(5)ATP酶活性无显著变化;(6)在增生期蛋白—SH基增多,非蛋白—SH基減少;乳头瘤与皮肤癌的蛋白—SH基接近正常,非蛋白—SH基增多。(三)在皮肤引癌早期,如滴甲基胆蒽一次后2斗小时,GDH活性即显著下降,而LDH活性仍接近正常。(四)滴非致癌物,蒽对表皮GDH及LDH活性无显著影响。(五)結合形态学的观察,对上述酶活性及—SH基变化在皮肤癌变中的可能意义,作了簡短討論。  相似文献   

19.
对细胞膜内电位变化的称呼,目前在多种生理学教科书中或文献资料中很不统一,较为混乱。以膜内电位从-90mV变为-70mV为例,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在以湖南医学院主编的全国生理学大学教材第一版中称为“膜内电位降低”,而在修改后的第二版教材中改称为“膜内电位减小”。在全国统编的生理学中专教材中更不一致,有的称“膜内电位降低”;有的称“膜内电位上升”。在其它教材和许多杂志中,亦有类似情况,这儿不一一列举。  相似文献   

20.
大鼠动情周期以及胚胎着床过程中,子宫内膜会发生结缔组织的降解与重构。胶原酶3(MMP-13)是降解纤维类胶原的主要蛋白水解酶类之一。其活性在这些过程中的变化值得研究。采用液体闪烁计数测定^3H标记胶原的方法,对大鼠动情周期及早期妊娠子宫中胶原酶3(MMP-13)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动情周期中,激活型MMP-13在间情期最低,酶原型及激活型的MMP-13在动前期达高峰,动情后期酶原型和激活型MMP也明显高于间情期(P<0.05)(Fig.1)。妊娠第1、2天酶原型的MMP-13的活性显著高于第3-7天,第3、4天酶原型和激活型MMP-13的活性均低于妊娠第1、2天(P<0.05);而第5天酶原型MMP-13的活性却显著高于第4、6两天(P<0.05),激活型MMP-13的活性也高于第4天(P<0.05)(Fig.2)。着床部位酶原型MMP-13的活性明显高于非着床部位(P<0.05),而激活型MMP-13的活性则无明显差异(P>0.05)(Fig.3)。大鼠假孕早期子宫中MMP-13的活性变化与正常早期妊娠相似,但其活性却明显低于正常早期妊娠(Fig.4)。结果提示:粝鼠子宫中MMP-13参与大鼠动情周期及早期妊娠过程,尤其是在胚胎着床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