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尔纳病病毒p24重组蛋白的表达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嗜神经病毒.研究表明,BDV不仅可以引起马、羊等家畜的自然感染,从啮齿类动物到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均易受到BDV的实验性感染,而且BDV感染还可能与人类的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生相关.本研究对含有BDV-p24重组质粒PGEX-3X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进行了优化表达BDV-p24蛋白,在IPTG 2 mmol/L、3 h表达量最大,同时用BDV-p24单克隆抗体证实了其特异性.从而为建立检测待检血清中BDV-p24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博尔纳病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伟  谢鹏 《病毒学报》2002,18(1):89-92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它能引起动物的进行性脑脊髓灰质炎(博尔纳疾病[1,2]。)  相似文献   

3.
郭振元  徐平  姚能云 《病毒学报》2008,24(2):160-164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引发新发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一种,是一种非细胞溶解性,嗜神经性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具有广泛的感染宿主,能感染从鸟类到灵长类的多种动物,并造成Borna病(Borna disease,BD),[1]临床以中枢神经精神行为功能障碍为特征,早期主要表现为行为改变、易激惹、步态紊乱,终末期表现为认知障碍、记忆丧失、抑郁、共济失调和部分麻痹等,但大多数感染动物为无症状性感染.  相似文献   

4.
博尔纳病病毒感染的非免疫病理性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负单链病毒目、博尔纳病病毒科的原型病毒。BDV有包膜,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其基因组全长约8.9kb,非分节段,含有6个主要的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分子量为40kDa、24kDa、10kDa、16kDa、56kDa和180kDa的蛋白质。BDV具有嗜神经性。能够引起很多种属温血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边缘系统的持续性感染,并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近年来,有关血清学BD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脑组织中BDV核酸的检测以及病毒分离的研究数据等,均提示BDV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人类的神经精神疾病有关。但是由于BDV的传播方式、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以及人类脑组织标本取材的限制等,BDV是否为人类神经精神疾病的致病因子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5.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的病毒。近年,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病毒感染与人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了。一些研究认为BDV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可能是其致病的重要基础。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对沙鼠、小鼠、大鼠及转基因鼠等各种BDV感染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BDV感染主要通过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干预HMGB 1蛋白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等途径干预神经元的可塑性,影响脑内神经元的功能及其存活和发育,从而引起脑功能损害,导致宿主精神、行为异常。今后随着新的BDV转基因模型的成功建立将进一步揭示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给临床预防和治疗博尔纳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X蛋白真核表达载体,为BDV X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BDV持续感染的人少突胶质瘤细胞(oligodentrocyte,OL)的总RNA中,通过逆转录和PCR获得BDV X基因的完整序列,将其连接到pc DNA6-myc-His(A)载体上,转化至E.coli感受态细菌后,提取质粒筛选阳性克隆,通过PCR法和DNA测序进行鉴定,并转染至OL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重组蛋白的表达。结果测序鉴定目的基因序列正确插入至pc DNA6-myc-His(A)载体的酶切位点,PCR扩增的基因片段大小与目的基因相同,Western blot证明转染至OL细胞后可表达BDV X-His融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博尔纳病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 DNA6-myc-His(A)-BDV X。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核蛋白荧光定量PCR(FQRT-PCR)试剂盒的各项指标,比较分子信标探针相对普通探针的优势,并了解其实际检测效果,本课题组使用BDVOL持续感染细胞株、非BDV病毒序列转染的OL细胞、正常的OL细胞,对BDVRT-PCR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同时检测部分临床病人和动物外周血液RNA。实验结果显示:试剂盒可以检测出的病毒RNA最低浓度为2.5×101,相当于1个病毒拷贝数,无非特异检出;不同批次的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小于0.7;加速破坏的试剂盒和正常试剂盒检测结果之间变异系数在2以内;对临床病人检测阳性率为3.6%,对动物检测阳性率为4.2%(猪)和1.5%(马)。可见该试剂盒重复性和稳定性均好;敏感性、特异性优于普通探针试剂盒,是BDV基础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测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标本中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p24基因,探讨BDV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黑龙江省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人PBMCs中BDV—p24基因片段,同时扩增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照。结果: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BDV—p24基因的阳性检出率为28.8%(19/66);47例正常人中,BDV—p24基因的阳性检出率为6.3%(3/47),经比较两者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证实中国存在BDV感染,黑龙江省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与BD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实时荧光定量PCR(FQ RT-PCR)试剂盒的各项指标,并了解其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BDV OL持续感染细胞株、非BDV病毒序列转染的OL细胞、正常的OL细胞,对BDV RT-PCR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同时检测部分临床病人和动物外周血液RNA.结果 试剂盒可以检测出的病毒RNA最低浓度为10~2,相当于1.5个病毒拷贝数.特异性好,无非特异检出.不同批次的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变异系数接近1.加速破坏的试剂盒和正常试剂盒检测结果之间变异系数在2以内.对临床病人检测阳性率为3.6%,对动物检测阳性率为4.4%.结论 试剂盒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均佳,是BDV基础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测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磷蛋白的细胞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鉴定。方法重新扩增和鉴定已有的BDV磷蛋白(GFP-P24)质粒,使用转染试剂将该质粒转入PC12细胞,并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的方法对所构建的细胞模型进行鉴定。结果重新扩增的质粒PCR鉴定阳性,其浓度符合转染的需要,测序后未发现核苷酸的突变;转染PC12细胞的效率高,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均为阳性。结论成功构建了BDV磷蛋白的细胞模型,为研究BDV感染过程中磷蛋白所起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H1766株对BALB/c小鼠的感染性。方法选择病毒滴度为2.0×107FFU/ml的BDV病毒液分别对新生和成年BALB/c小鼠进行脑内接种,并用相同病毒液对原代培养的新生BALB/c小鼠脑细胞进行接种。经过一定时间的病毒作用后分别提取总RNA,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BDV-p40基因,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内接种脑组织中BDV-P40蛋白。结果脑内接种病毒的小鼠脑组织中可以检测到BDV-p40基因和BDV-P40蛋白,培养的小鼠脑细胞中可以检测到BDV-p40基因。结论BDVH1766株可以感染新生和成年的BALB/c小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检测博尔纳病病毒(BDV)RNA的原位PCR方法。方法首先设计BDV特异性引物以及检测BDV-RNA的原位PCR扩增系统.然后对BDV持续感染细胞(BDV/OL)和正常细胞(OL细胞)爬片进行原位PCR扩增,进而分别用DNA酶或RNA酶消化处理BDV/OL细胞爬片后,再进行原位PCR扩增。结果经原位PCR扩增后.约60%~70%的BDV持续感染细胞核中出现了阳性反应信号,但正常细胞无信号出现,并且病毒感染细胞中的阳性信号在RNA酶消化作用下消失,但不受DNA酶作用的影响。结论该研究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具有BDV和RNA特异性,可以应用于检测相关动物或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的脑组织中BDV-RNA,为进一步证明BDV的致病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检测博尔纳病病毒(BDV)RNA的3′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方法根据已知的BDV p40基因序列设计上游引物sp1;提取BDV(H1766株)持续感染OL细胞的总RNA,用引物sp1和oligo dT进行3′RACE扩增,将PCR产物克隆到pGEM-T载体并转化到大肠埃希菌中,制备阳性菌落的目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对;同时对检测BDV RNA的3′RACE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检测BDV RNA的3′RACE技术;所获得的BDV p40基因的3′末端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BDV(H1766株)p40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本方法对BDV RNA(mRNA)具有特异性,但对BDV p40基因重组质粒无扩增结果;并且可以检测到0.04 ng以上含量的BDV感染细胞的总RNA。结论检测BDV RNA的3′RACE技术可以排除实验室污染造成的BDV基因扩增的假阳性,并可用于进一步分析BDV基因序列的特点以及评价BDV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两种博尔纳病病毒株持续感染的PC-12细胞模型,为研究博尔纳病病毒感染致病机制及比较两种病毒株致病特点的差别提供工具。方法将BDV Strain V株和Hu株分别感染PC-12细胞系,并进行传代培养,最后通过Real time FQ RT-PCR、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病毒核酸和蛋白的检测。结果在培养传代6代后,两种病毒株感染的PC-12细胞均可检测到BDV核酸及蛋白。结论 BDV Strain V株和Hu株均可在PC-12细胞中复制和表达,两种博尔纳病病毒株持续感染PC-12细胞模型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用原位杂交法探讨博尔纳病病毒( BDV) 接种Wistar 大鼠脑组织中BDV 基因组的分布情况。DIG RNA labeling kit 标记BDV p24 正链探针后, 用斑点实验检测该探针的标记效率, 斑点杂交法检测该探针的特异性。在其标记效率与特异性均达到实验要求后, 用该探针对颅内接种BDV( H1766 株) 的Wistar 大鼠脑组织中BDV 基因组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发现, 接种3 周后, BDV 感染主要发生在皮质和海马, 仅少量发生在丘脑和下丘脑; 接种6 周后, 皮质和海马的BDV 感染仍然存在, 且丘脑和下丘脑的BDV 感染明显增强, 说明BDV 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范围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扩大。本文建立的原位杂交法可用于检测BDV 在Wistar 大鼠脑组织内的分布与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16.
探讨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CVB)对人类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OL)和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 BDV)持续感染的OL细胞(OL/BDV)中I型干扰素(interferon, IFN)、microRNA-155(miR-155)表达以及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IRF)7细胞定位的影响。CVB感染OL细胞和OL/BDV细胞0、2、4、6、12和24 h,qPCR检测I型IFN mRNA和miR-155表达水平。OL细胞和OL/BDV细胞分别转染IRF7-EGFP质粒,CVB感染4 h,观察IRF7细胞定位情况。CVB感染OL细胞2、4、12和24 h,IFN-αmRNA和miR-155表达水平显著增加,IFN-βmRNA表达水平在4、12和24 h显著增加;CVB感染OL/BDV细胞IFN-α和IFN-βmRNA表达水平除0 h均显著增加,但miR-155表达仅在12和24 h显著增加。CVB感染OL细胞和OL/BDV细胞4 h,IRF7绿色荧光蛋白由细胞浆转移至细胞核内。综上所述,CVB可诱导OL细胞和OL/BDV细胞I型IFN、miR-155的表达,促进IRF7入核,从而激活I型IFN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博尔纳病病毒(BDV)抗原免疫的杂交瘤细胞系的产生抗体能力与抗体特异性。方法随机抽取2株由BDV抗原免疫的杂交瘤细胞系H1和H2,通过体内和体外方法制备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3种试验方法对制备的抗体进行特异性鉴定及效价测定。结果杂交瘤细胞系H1和H2可以产生一定效价的单克隆抗体,并对BDV的P24和P40抗原具有特异性。结论由杂交瘤细胞系H1和H2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检测BDV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18.
科研快讯     
<正>Virology:博尔纳病毒研究新突破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及杭州景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研究人员发现在博尔纳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感染后的人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蛋白质组水平及组蛋白中乙酰化水平有着明显的变化。这项研究工作在2014年9月著名的科学杂志《Virology》上发表,题为"Human borna disease virus infection impacts host proteome and histone lysine acetylation in human oligodendroglia cells"。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的典型代表,其引起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重要免疫抑制病和致死性传染病。IBDV的自然重组给疫病防控带来了新风险。本文综述了IBDV基因组节段重组和基因内重组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提出了该类病毒遗传演化研究以及疫病综合防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博尔纳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研究表明博尔纳病毒能引起从马、羊等家畜,啮啮类动物到灵长目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自然和实验性感染,并可能参与了人类某些精神神经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就目前博尔纳病毒对人及动物致病性及免疫性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