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蛇足石杉中两个新的过氧羟基取代的石松生物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民间中药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Trev.)的全草的总碱部位分得3个石松生物碱。经光谱分析鉴定为11α-过氧羟基马尾杉碱乙(1),7-过氧羟基马尾杉碱乙(2)和马尾杉碱乙(3),1和2为首次发现的过氧羟基取代的石松生物碱。  相似文献   

2.
用层析方法从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3 β,21β,24-tnhydroxyserrat-14-烯-16-酮(1),3α,2β,24-trihydroxyserrat-14-烯-16-酮(2),3β,21β,24-trihydroxy...  相似文献   

3.
从东北石杉中分离得到7个石松生物碱,通过NMR、MS及IR等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luciduline(1),dithydroluciduline(2),lycocline(3),huperzine B(4),serratinine(5),serratidine(6),mecleanine(7)。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石松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东北产的2科3属8种(含变种)石松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对每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各属、种间的差异,为石松植物的系统分类及粉学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民间中药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Trey.)的全草的总碱部位分得3个石松生物碱,经光谱分析鉴定为11α-过氧羟基马尾杉碱乙(1)、7-过氧羟基马尾杉碱乙(2)和马尾杉碱乙(3).1和2为首次发现的过氧羟基取代的石松生物碱.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石松科6属9种1变型植物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石松科植物孢子为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具三裂缝,裂缝为孢子半径的1/2~3/4或几达赤道线,有些种裂缝具唇状边缘;极面观一般为圆角三角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扇形或近椭圆形;极轴长为23~50 μm,赤道轴长为24~54 μm;由外壁形成孢子表面网状、棒状、脊状、拟网状、瘤状和颗粒状纹饰的轮廓;周壁薄,通常只有1层.从孢粉学特征看,石松属和扁枝石松属孢子形态有交叉,属间特征不明显;而小石松属、卡罗利拟小石松属、垂穗石松属和藤石松属的属间孢子形态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7.
简要论述了近十年来泥盆纪石松类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支系统学研究增进了对石松类起源与谱系分异的认识,新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石松纲与真叶植物互为姐妹群,并识别出原始鳞木目和异孢石松类两个单系。基于化石数据库和定量统计分析,揭示了泥盆纪石松类的多样性演变模式:早泥盆世布拉格期(Pragian)石松类的属种数量显著增加,在埃姆斯期(Emsian)至艾菲尔期(Eifelian)逐步取代工蕨类,至晚泥盆世进一步辐射。依据华南、新疆及全球其他地区丰富的化石材料,大量泥盆纪的石松植物新类群得以建立,一系列已有属种得到详细的再研究,明确了这些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也促进了对石松类根系、生长和繁殖习性演化的深入理解。对华南早泥盆世的镰蕨类和挪威中—晚泥盆世乔木状石松的研究分别揭示了这一时期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及热带森林群落面貌,为了解早期维管植物对地球环境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江西石松类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风  程景福 《植物研究》1998,18(4):403-406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江西产2科5属8种(含变型)石松类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2科植物孢子形态相似,但外壁纹饰有差别,所观察的各属间、种间在孢子形态上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伸筋草类药用植物资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6种商品伸筋草类药用植物的本草考证、理化分析及药理试验。豚鼠离体肠平滑肌实验结果表明:玉柏石松(Lycopodium obscurum L.)和华中石松(L.centro-chinese Ching)的总提取物有较强兴奋作用,其次是扁枝石松(Diphasiastrum complanatum (L.) Holub),再次是垂穗石松(Palhimhaea cernua (L.) Franco et Vase)、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及藤石松(Lycopodiastrum casuarinodes (Spring) Holub)。这与各自的总生物碱含量相吻合。从抗血小板凝聚试验来看。玉柏石松总提取物作用最强,其次是扁枝石松。  相似文献   

10.
李岩  曹伟  何欢  张粤  苏道岩  陈玮 《植物研究》2022,42(3):321-328
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最丰富地区,对其区系的系统研究是区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和标本查阅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及其特征。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19科48属141种(含种下分类群)。②东北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属温带性质,且包含一定的热带和寒带性质的成分,体现其地理成分的复杂性。③优势科属明显,7个优势科的种数占全部种数的63.83%,6个优势属的种数占全部种数的46.10%;单种和寡种属较多,占总属数的83.33%,所包含的种却只占总种数的47.52%。④东北地区是木贼科(Equisetaceae)在中国的重要分布区。⑤东北地区分布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中国特有种30种,东北地区特有种4种(长白石杉Huperzia asiatica、宽鳞蹄盖蕨Athyrium yokoscense var. kirismaense、长齿对囊蕨Deparia pycnosora var. longidens和长白山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changbaishanensis)。本研究是东北地区植物区系研究的必要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射干叶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产射干叶中分得8个异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其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鸢尾黄酮新苷A(iristectorin A,1)、野鸢尾苷(iridin,2)、鸢尾苷(tectoridin,3)、鸢尾苷元(tectorigenin,4)、次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5)、染料木素(genistein,6)、染料木苷(genistin,7)、樱黄素(Prunetin,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射干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鸢尾科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南海海底沉积环境分离了一株放线菌SCSIO1635,经16S rDNA的序列分析将该株菌鉴定为链霉菌属。我们从该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经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解析,确定为抗霉素类化合物:异构体antimycin A1a和A1b(1)、deisovalerylblastmycin(2)、kitamycin A(3)和antimycin A9(4)。  相似文献   

13.
蓝桉果实中的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Labill.)果实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结构鉴定为:5-羟基-4′,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1)、blumenol A(2)、蓝桉醇(3)、绿花白千层醇(4)、β-谷甾醇(5)、二十二烷酸(6),其中化合物1~4和化合物6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首次从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据笔者对采自云南勐腊的“矩叶蓝果树”模式标本及曾被定为该变种的标本研究,该变种具聚伞花序,花梗长3-5mm,雌花子房上位,核果果皮极薄,内具1种子,并非蓝果树属植物,与茶茱萸科粗丝术属之粗丝本完全同种。粗丝木产中国西南至东南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支那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灵芝Ganoderma lingzhi子实体的化学成分。采用正相硅胶、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prep-HPLC等方法分离与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灵芝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降羊毛甾烷三萜类化合物,分别是ethyl 20(21)-dehydrolucidenate A(1)、lingzhi-20(21)-en-24-oic acid A(2)、20(21)-dehydrolucidenic acid A(3)、赤芝酮A(4)、lucidadone H(5)。化合物1和2是两个新的降羊毛甾烷三萜化合物;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在白血病(HL-60)、肺癌(A549)、肝癌(SMMC-7721)、乳腺癌(MCF-7)、结肠癌(SW480)五种不同的癌细胞株上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5在40μM时无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从灵芝一共生真菌 (CalcarisporiumarbusculaPreuss)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 7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 :zythiostromicacidA(1) ,zythiostromolide(2 ) ,7,8 二甲基苯并 [g]蝶啶 2 ,4 (1H ,3H) 二酮 (7,8 dimethylbenzo[g]pteridine 2 ,4 (1H ,3H) dione ,3) ,麦角甾醇 (ergosterol,4 ) ,琥珀酸 (butane dioicacid ,5 ) ,狼毒甲素 (5 ,5’ [oxybis(methylene) ]bis 2 furancarboxaldehyde ,6 ) ,5 羟甲基糠醛 (5 hydrox ylmethyl 2 furancarboxaldehyde ,7)。 1,2 ,3首次从齿梗孢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兜铃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7-hydroxy-10-oxodehydrodihydrobotrydial(1)、格链孢酚(2)、5-甲氧基格链孢酚(3)、链格孢毒素I(4)、腾毒素(5)和二氢腾毒素(6)。以上化合物均为从该菌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对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溶剂萃取,大孔树脂、硅胶和聚酰胺的色谱法,对缘毛紫菀的正丁醇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4个三萜皂苷,经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及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续断皂苷B(1)、臭瓜皂苷A(2)、三褶脉紫菀皂苷A(3)和东风菜皂苷A4(4)。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2、3和4为首次从缘毛紫菀中得到。  相似文献   

19.
从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 Havil)的乙醇溶液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并与已知样品对照段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翅果定碱(3)、乌苏酸(4)、丁香色原酮甙Ⅰ(5)、美商陆甙A(6)、东莨菪素(7)和乌苏醛(8).其中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坚龙胆中的一个新裂环烯醚萜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的根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裂环烯醚萜甙,命名为坚龙胆甙A(1),以及8个已知化合物:龙胆苦甙(2),6'-O-β-D-吡喃葡萄糖基-龙胆苦甙(3),马钱子酸(4),6'-O-β-D-吡喃葡萄糖基.马钱子酸(5),獐牙菜甙(6),2'-(邻,间-二羟基苯甲酰基).獐牙菜甙(7),獐牙菜苦甙(8),四乙酰开联番木鳖甙(9)。它们的化学结构通过现代波谱解析得以鉴定。化合物3,5和9为首次从坚龙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