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分析电针“足三里”是否以其伤害性刺激性质引起镇痛作用,我们试探了电刺激“足三里”穴区所引起的传人(顺行)冲动是否可以减小刺激腓总神经引起的逆行 C 波。碰撞实验表明刺激“足三里”确可兴奋了腓神经的一些 C 纤维。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刺激“足三里”的强度达到或超过 C 纤维阈值时。可明显激活中缝大核神经元,当刺激强度达到可引起最大 c 波时,激活 NRM 的效应也达到最大。上述结果提示电针“足三里”除可以其非伤害性刺激性质引起镇痛作用外,可能主要是以其伤害性刺激,经 C 类纤维激活 NRM,再经过痛负反馈调制引起镇痛。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工作表明,给大鼠低频或高频电针在脊髓中分别释放出脑啡肽或强啡肽,产生镇痛效果。本工作用交叉耐受方法对此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分析其受体机制。结果表明:(1) 给大鼠2Hz电针电针6h,镇痛作用逐渐降低导致耐受后,100Hz电针仍有明显的镇痛作用;100Hz耐受后,2Hz电针仍有效。说明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之间无明显的交叉耐受。(2) 100Hz电针耐受后,k激动剂强啡肽A(1—13)的脊髓镇痛作用明显减弱,而δ激动剂[(?)]enkephalin(DPDPE)仍保持明显的镇痛作用。(3) 2Hz电针耐受后,DPDPE的镇痛效果显著降低,而强啡肽A(1—13)的镇痛作用不受影响。根据以上的交叉耐受实验结果可以认为,脊髓中δ型阿片受体参与2Hz电针镇痛,而κ型阿片受体参与100Hz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3.
吗啡受体拮抗剂翻转电针镇痛的程度决定于电针刺激的频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电针镇痛能被吗啡受体拮抗剂所对抗,被认为是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参与针刺镇痛的有力证据。给大鼠皮下注射吗啡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或纳曲酮 1mg/kg, 可以对抗低频和中频(2和15Hz)电针的镇痛效应,但不能对抗高频(100Hz)电针镇痛效应。增加纳洛酮剂量至20mg/kg才能部分对抗 100Hz电针镇痛。根据不同剂量纳洛酮(0.25—20mg/kg)对抗不同频率电针镇痛的剂量效应曲线,求得对2,15和100Hz电针镇痛产生50%翻转作用的纳洛酮剂量分别为 0.53,1.02和 24mg/kg。2—15Hz变频电针的镇痛作用也需用大剂量纳洛酮(20mg/kg)才能阻断。实验表明,在三种频率下,改变电针刺激强度(1,2,3V)并不影响纳洛酮翻转电针镇痛的百分数。以上结果表明,纳洛酮翻转电针镇痛的程度决定于电针的频率,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释放出不同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对针刺镇痛究竟起增强或对抗作用,目前的看法还不一致。本工作观察了电针镇痛时大鼠脑和脊髓 NE 及其主要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硫酸盐(MHPG·SO_4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电针刺激使脑和脊髓 NE 含量下降而MHPG·SO_4含量显著升高,提示脑和脊髓 NE 的更新加速。给大鼠脑室或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 NE 的直接前体二羟基苯丝氨酸(DOPS)来加强 NE 的功能,或注射α、β受体阻断剂来削弱 NE 的功能,从而观察其对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和脊髓中的 NE 在电针镇痛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脑内 NE 主要通过α受体对抗电针镇痛,此外兼有较弱的通过β受体加强电针镇痛的作用,而脊髓内 NE 则是通过α受体来加强电针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的目的是要确定杏仁核内的吗啡样物质(内啡素)和5-羟色胺(5-HT)是否参与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经慢性埋植套管向家兔杏仁核内微量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或5-HT受体阻断剂肉桂硫胺,可使电针的镇痛效果显著减弱,尤以注入中央杏仁核作用最为显著,双侧注射效果大于单侧,注入核外则无效。杏仁核内注入5-HT 的前体5-HTP,或脑啡肽降解酶抑制剂 D-苯丙氨酸可使电针镇痛显著加强。上述措施凡是加强或对抗电针镇痛的,也能加强或对抗吗啡镇痛。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刺激或注射吗啡可能在杏仁核内引起5-HT 和内啡素(很可能是脑啡肽)的释放,而发挥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观察到在清醒、麻痹大鼠,电刺激黑质致密部(SN_C)或网状部(SN_R)均明显抑制中缝大核(NRM)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的同时,电刺激SN_C或SN_R可完全翻转电针对NRM神经元的兴奋效应,NRM神经元放电受抑制。将谷氨酸钠微量注入黑质,对中缝大核神经元亦具有抑制作用,电解损毁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腹外侧部或将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氟哌啶醇注入该处,均可阻断此抑制效应。提示黑质对抗电针镇痛机制之一是通过其DA能投射纤维作用于PAG内的DA受体,进而抑制PAG-NRM系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钙离子对小鼠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影响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以小鼠为对象研究了脑 Ca~(2 )水平与吗啡及电针镇痛的相互关系。脑室内注射杆菌肽和亮-脑啡肽能增强电针镇痛,后者可被腹腔注射 Ca~(2 )对抗。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阿朴吗啡和拮抗剂氟派啶预处理并不改变 Ca~(2 )对电针镇痛的对抗作用,这表示脑内多巴胺类似不直接参与 Ca~(2 )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Ca~(2 )对抗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的时程十分相似。所有的结果表明,吗啡镇痛与电针镇痛的机理很可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针刺或压迫引起的肌肉神经无髓鞘纤维传入放电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我们曾经在猫的胫前肌神经有髓鞘纤维(简称A纤维)上记录牵张感受器和深部压力感受器(即A压力感受器)的单位传入放电。根据A压力感受器对针刺刺激的电反应特性及其感受野的分布,我们推想它们参与针刺期间“针感”的形成并起着镇痛作用(魏仁榆等,1973)。现已知道,在猫的肌肉神经中,无髓鞘传入纤维(简称C纤维)比A纤维多一倍(Stacey,1969),但对它们的生理功能目前了解得不多(Matthews,1972;Iggo,1961;Meuse等,1974)。它们对针刺刺激的反应特性也未见有报告。我们曾试图用相关分析的  相似文献   

9.
“足三里”穴针刺镇痛点的传入纤维速度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三里”针刺镇痛作用与腓神经Ⅱ类传入纤维活动密切相关的工作(吕国蔚等1979)说明,针刺“足三里”所产生的镇痛信号主要经由Aβγ类纤维向中枢传递;由此推论,针刺时腓神经Aβγ类纤维的活动是在穴位局部相应纤维被兴奋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了直接的验证上述结果和推论,本工作在经过镇痛实验证明具有典型效果的动物上,以剥制后根纤维细束、记录传入纤维单位放电的方法,定量地了解和比较针刺“足  相似文献   

10.
脊髓中P物质参与电针镇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发现,低频(2Hz)电针刺激时大鼠脊髓中P物质免疫活性(SP-ir)含量减少,中频(15Hz)、高频(100Hz)和变频(2/15Hz)刺激时SP-ir含量增多。脊髓蛛网膜下腔(i.t.)注射非肽类SP(NKI)受体拮抗剂CP96345和RP67580均能阻断中频、高频和变频的电针镇痛。i.t.注射阿片拮抗剂纳洛酮阻断低频和中频刺激时SP-ir含量的变化。结果提示,脊髓SP-ir在低频时释放  相似文献   

11.
视前区、下丘脑外侧区对外侧缰核“痛”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工作表明,刺激或损毁缰核可改变动物的痛阈(王绍、李淑捷等,1980),并从外侧缰核发现了与痛有关的神经元(王绍、江岩等,1980)。在痛觉调制的机能联系中,缰核可以调节中缝核(王绍、江岩等1980;Wang等,1977)、蓝斑核(王绍等,1981)的放电活动。而缰核是边缘——中脑环路中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它可以会聚许多边缘前脑结构的传入纤维(Miles等,1977)。其中,视前区、下丘脑外侧区的传出纤维直接分布于外侧缰核(Hamilton,1976)。而且电针信号可到达这两个区域(天津医学院针麻研究室,1977;孙文颖等,1979),刺激或损毁它们也可加强或削弱针刺镇痛(唐仲良等,1978;张家驹等,  相似文献   

12.
不同频率的电针对大鼠神经源性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电针能否减轻大鼠神经源性痛。方法:将大鼠右侧L5/L6脊神经结扎,用引起50%抬足的机械刺激阈值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用大鼠5min内从5℃冷权上的抬足次数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给与2Hz或100Hz电刺激。结果:①2Hz和100Hz电针均一轻痛觉超敏,2Hz起效较早。②两种频率电针均能减轻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但2Hz持续的时间长,多次电针后2Hz的镇痛效果可持续长达48h。③针刺而不通电也能显著减轻冷诱发的持续性痛。结论:电针能减轻神经源性痛,且低频(2Hz)电针的镇痛效果优于高频(100Hz)电针。  相似文献   

13.
刺激蓝斑及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的工作表明,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刺激LC和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LC或电针有明显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作用。2、损毁中缝大核和腹腔注射纳洛酮并不明显影响刺激LC的抑制效应。3、α2受体激动剂氯压啶能加强刺激LC或电针的抑制效应,而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这种抑制效应,这些实验结果提示,刺激LC和电针可激活LC神经元,通过其下行纤维,在脊髓水平释放NE,通过α2受体,阻断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4.
Zhu JX  Tang JS  Jia H 《生理学报》2004,56(6):697-702
本文旨在研究阿片受体是否参与丘脑中央下核(nucleus submedius,Sm)和顶盖前区前核(anterior pretectal nucleus,APtN)所介导的不同强度电针的镇痛作用。以辐射热诱发甩尾(tail flick,TF)反射潜伏期为伤害性反应的指标,观察了Sm和APtN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不同强度电针“足三里”穴(St.36)抑制大鼠TF反射的效应。结果表明,Sm给予纳洛酮(1.0μg,0.5μl)阻断强电针(5mA)对TF反射的抑制效应,而对弱电针(0.5mA)的效应无明显影响;相反,APtN给予纳洛酮阻断弱电针对TF反射的抑制效应,而对强电针的效应无明显影响;纳洛酮供给到Sm或APtN邻近其它脑区对强、弱电针的效应均无影响。这些结果提示,Sm内的阿片受体参与介导强电针兴奋细传入纤维(A-δ和C类)产生的镇痛,而APtN内的阿片受体则介导弱电针兴奋粗传入纤维(A-β类)产生的镇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尾核具有镇痛机能,并与针刺镇痛有关。动物实验中曾观察到,刺激尾核时痛阈升高,并可加强电针镇痛效应;而损毁尾核后电针的镇痛效应明显减弱。电针刺激“合谷”时,尾核出现诱发电位。记录尾核的单位放电也可看到多数神经元对电针有反应。某些神经元在电针数分钟后逐渐出现反应,停止电针后反应仍可持续数分钟,与临床实践中所见针刺效应的出现需要诱导期及停针后有后效应颇为相似。临床观察表明,电针人的合谷等穴位时,尾核也有诱发电反应,刺激尾核可以缓  相似文献   

16.
下丘脑弓状核区是脑内合成β-内啡肽等物质的主要部位,并与脑内中缝背核、蓝斑等结构有密切的交互纤维支配。本实验用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钠(MSG)损毁弓状核区的方法,观察对脑内β-内啡肽、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针刺镇痛的影响。MSG 处理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减少72%左右,脑β-内啡肽含量降低67%,针刺镇痛效应明显下降,电针后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高于电针对照组;将 MSG 处理大鼠的垂体摘除后,针刺镇痛效应几乎消失,同时电针后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则显著高于单纯 MSG处理组。本文对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兽医电针麻醉技术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外科临床。根据我们500余例的临床实践证明:电针能够镇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影响电针麻醉效果的因素也很多,有的还不十分清楚。因此,还存在有些家畜根本不能麻醉或镇痛不全的现象。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及解决的问题。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电针三阳络组穴对马属动物皮肤痛阈的观察,研究镇痛的规律,为提高临床效果及电针麻醉原理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抗阿片肽血清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宋朝佑  刘文彦 《生理学报》1993,45(3):231-236
本工作观察了大鼠侧脑室注射抗阿片肽血清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脑室注射抗Beta-内啡肽血清(AEPS)使电针镇痛效应明显降低,但在注射催产素前预先注射AEPS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注射抗强啡肽Al-13血清使电针镇痛明显降低,但却使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明显增强。无论抗甲-脑啡肽血清还是抗亮-脑啡肽血清对电针镇痛都无明显影响,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也不产生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虽被脑内强啡肽Al-13部分对抗,但不受Beta-内啡肽和脑啡肽的影响,表明催产素增强针刺镇痛的作用不依赖于脑内内源性阿片肽系统。  相似文献   

19.
孤束核参与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电刺激鼠尾-嘶叫法测痛,观察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效应,并采用核团损毁和核团内微量注射药物等方法分析其镇痛通路。实验结果如下:(1)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能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同时,放射免疫测定发现脑干加压素含量升高。(2)损毁孤束核能取消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效应,但对基础痛阈无影响。(3)孤束核内微量注射加压素拮抗剂[d(CH_2)_5 TYr(Me)-AVP]60ng/0.6μl 和加压素抗血清0.6μl 都可明显对抗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效应。(4)直接在孤束核内微量注射加压素60ng/0.6μl,能模拟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能产生镇痛效应,其机理之一可能是兴奋了下丘脑室旁核中加压素能神经元胞体,后者通过下行投射纤维在孤束核中释放加压素,影响孤束核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产生镇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埋植套管向家兔双侧缰核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 CaCl_2每侧15—20nmol,对痛阈并无显著影响,但可使电针镇痛和吗啡(2rag/kg)镇痛效果明显降低。注入上述核团附近脑区则无效。双侧缰核注射的作用大于单侧。PAG 内注射 CaCl_2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大于其对抗吗啡镇痛的作用。ca~(2 )对抗吗啡和电针镇痛的结果提示,吗啡或电针(释放内啡素)使神经元内 Ca~(2 )水平降低可能是吗啡或电针镇痛的共同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