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岛滨海鸥形目调查初报刘岱基,李声林,辛美云青岛市鸟类保护环境站崂山266100青岛市地处山东半鸟西南端,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1’-12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 相似文献
2.
3.
鸟类能量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鸟类能量学是研究鸟类能量代谢的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基础代谢和热调节代谢是其主要研究焦点,能量支出渠道是鸟类能量学研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隼形目鹰科四种鸟类线粒体DNA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采用ApaI,fBamHI,BgiII,EcoRI,EcoRV,HindⅢHpaI,KpnI,PstI,PruII,SalI,ScaI,XbaI和XhoI1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鹰科4种鸟类即雀鹰(Accipiternisus),松雀鹰(A.virgatus)苍鹰(A.gentilis)和灰险鹰(Buftaturindicus)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结果表明,4种鸟类中雀鹰和松1主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以骨髓细胞常规空气干燥法和Sumner(1972)的方法(C带),Howell(1980)的方法(银带),对近年来昆明过冬的红嘴鸥的核型及其C带和银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红嘴鸥的2n应为68±。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Z染色体上有一个微小而模糊的C带,而W染色体大部分染色质被深染。其染色体经快速银染后表明,2对NORs均在微小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红嘴鸥的骨骼系统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红嘴鸥(Larusridbundns)的骨骼系统进行了系统的解剖观察。下列部分作了较详细描述:头骨(颅骨背面、侧面、底面、下颌),脊柱(颈椎、胸椎和胸骨、综合荐椎、尾椎),附肢骨(肩带、前肢骨、腰带、后肢骨)。红嘴欧属新腭型(neognathoustype)中的裂腭型类型。文中还对红嘴鸥的体重、体尺、头骨和附肢骨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王峙山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岛西北五海涅外的海域上,由五个自然小岛组成。每年的5月小旬,中白鹭和黑尾鸥陆续上岛栖息、产卵、孵化,至8月中旬离岛,滞留期约100天。5月中旬开始产卵。中白鹭、黑尾鸥产卵延续时间分别为40-45天及30天左右,孵化时间分别为27天、26天,孵化率分别为76.9%、72.1%。通过近几年的保护,岛上中白鹭和黑尾鸥的种群明显扩大,例分别从1988年的96只和450只,增加到199 相似文献
12.
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嘴鸥大规模进入昆明城区觅食形成人鸟互动的重要生态现象,其在城区的停留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基于常年统计和定点连续观察,本文探讨了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① 1987~2006年,红嘴鸥到达和离开滇池的日期分别是10月3日~11月3日和翌年的3月18日~4月18日;停留177±9 d,在滇池停留32±11 d 后才进入城区,而不进城34±21 d 后才离开滇池;② 2007年2月12日~3月4日,红嘴鸥每日7: 25~9: 50进城觅食,10: 30~16: 30返回滇池夜宿,在城区停留 4.7±1.5 h/d(2.5~8.5 h/d);③人工投喂食物是吸引红嘴鸥进城并长时间停留的决定性因素;而突发声响,特别是水面划船等人为干扰,促使红嘴鸥过早返回滇池.作者认为,为了促使红嘴鸥进入城区并长时间停留,需要限制游船等人为干扰和深入了解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分布地及其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13.
14.
圈养条件下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食物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食物对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Latin ridibundus)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为18只红嘴鸥提供2~6种食物连续圈养4个周期共28 d后放飞,以探讨其食物选择特点.结果表明:1红嘴鸥偏爱新鲜的泥鳅、小鱼、小虾等,但也取食干鱼,以及面包、专用饲料、白菜等;2红嘴鸥昼夜取食,全天食物总消耗量随食物类别增多而增加,为14.4~118.6 g/d,平均(62.67±30.10)g/d,但受取食行为及食物可口性的影响;3红嘴鸥有群体取食特点,少数个体的取食诱导,导致某种食物或者某天的食物日消耗量增大;④改变食物构成时,红嘴鸥要经过1~2 d的取食试探才能正常取食,短期饥饿弱化了这种试探过程;⑤食物不是影响越冬红嘴鸥体重的惟一因素,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但其体重减少,而同期野外红嘴鸥的体重则从274 g增加到369 g.作者认为,在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取食大量面包和专用饲料是对食物短缺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15.
16.
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主要是通过氧完成的。氧的生物功能包括通过氧化有机营养物质向细胞内提供能量,参与某些氧化性代谢和生物合成等,其基本反应相当于有机物的完全氧化:C,H+O2→CO2+H2OC,H被氧化成CO2和H2O,这一反应实质上是光合作用的逆向反应... 相似文献
17.
昆明翠湖是昆明越冬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了解红嘴鸥越冬期的日间行为模式,掌握其活动规律,2017年11月—2018年2月和2018年11月—2019年2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在翠湖水域对越冬红嘴鸥日间行为节律及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时段内越冬红嘴鸥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采用Pearson检验法检验了各行为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越冬期红嘴鸥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为:觅食(44.01±1.70)%、休息(18.84±0.93)%、修整(9.44±1.00)%、警戒(2.45±0.57)%、行走(3.01±0.39)%、游泳(13.77±1.01)%和飞行(8.47±0.68)%。其中,行走和飞行行为在日间各时段内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明显的日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觅食(F=9.112,P<0.01)、休息(F=12.798,P<0.01)行为在不同月份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而警戒行为在不同月份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 相似文献
18.
林麝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能量代谢特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本文对饲养条件下林麝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能量需要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妊娠初期和妊娠后期能量摄取量分别比孕前增加了48.9%和95.6%。哺乳期总摄入能比妊娠期分别高2.27倍(双胎)和1.89倍(单胎)。根据在繁殖期对麝的行为观察,我们推断:麝是通过增加采食时间来增加能量的摄取,并通过减少活动,增加躺卧时间来减少能量消耗,以此满足繁殖期的能量需要。这些将结果为制定麝繁殖期的饲养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病人内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其体内红细胞的葡萄糖摄取率、胞内糖酵解酶活性、能量代谢中间产物含量以及ATP的储存与利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红细胞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使病人红细胞能量代谢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红细胞自身的结构、性质以及功能,引起机体组织微循环紊乱、供氧不足等,促进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本文对糖尿病病人红细胞能量代谢的相关研究及分子机制进行总结,这些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病人红细胞能量代谢发生的改变,并为糖尿病病人微血管病变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