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我们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基础上,1973年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在市、县各级领导支持下,全县19个社镇进行了大面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示范,共用柞蚕茧1,100斤,从5月15日开始育蛾采卵,6月15日以卵繁蜂,到7月下旬共繁蜂两亿多头。于7月16日放蜂防治玉米螟(一年一代),放蜂面积达8,000多亩。据几个公社10个大队的360亩玉米地的调查统计,放蜂后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平均为96.1%,卵粒寄生率为87.9%,玉米被害株率减少58.7%,越冬残虫量减少64.1%。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相似文献   

2.
1975年我们利用赤眼蜂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获得了良好效果,1976年全大队放蜂面积扩大为1,160亩,其中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600亩,1977年又增达1,416亩,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为757亩,先后放蜂三次,每次每亩放蜂一万头左右。在三代玉米螟发生期放蜂于玉米诱集带上,第二、三次放蜂于棉花上,每隔三天放蜂一次。经调查夏玉米诱集带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达100%,棉花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为91%。1976年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1974年在山东省邹县进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结果。重点是摸索放蜂时间、次数、数量和蜂菌配合的防治效果,同时还探明了玉米的不同播种方式、长势及玉米螟落卵量的不同与放蜂效果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明显,卵寄生率一般可达70—90%,防治效果达60—80%。赤眼蜂每次放逢量一般以1万头为宜,寄生率可达80%左右,蜂量再多似无必要。放蜂时间要掌握在卵初期,防治效果可达82.6%,若在卵盛期放蜂,防治效果降低34.8%。放蜂的次数主要根据玉米螟全卵期的长短和赤眼蜂在当时的田间温度下发育一代所需时间而确定,一般放蜂3—4次即可。玉米的长势与赤眼蜂寄生率的关系极为密切,长势好的地块赤眼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长势差的地块。以蜂灭卵,以菌扫残(幼虫),蜂菌配合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应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的蜂种及合理的放蜂时期。【方法】2016-2017年,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人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防治亚洲玉米螟。于6月30日第1次释放蜂15 000头/hm~2,8月5日第2次释放蜂30 000头/hm~2。【结果】释放不同蜂种田的亚洲玉米螟卵块被寄生率间差异显著,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田的寄生率最高,平均为95.7%,比未放蜂对照田的自然寄生率提高了49.0%。其次为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5.0%和71.0%。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的玉米田平均被害株率、百株残存虫量和蛀孔数差异显著,综合防治效果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最高,为78.1%,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分别为66.2%和60.2%。【结论】玉米螟赤眼蜂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防治玉米螟的适宜释放蜂种,第1次放蜂时间提早到6月30日左右。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10余年的大面积试验、示范.肯定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果.放蜂区卵的校正寄生率达70%左右.效果优于化学防治。从夏玉米田寄生卵块中回收蜂种结果看出,在放蜂期12—15天内,橙毛虫赤眼蜂所占的比率为68.9%.证明释放的与收回的基本上仍是同一蜂种,但放蜂结束后蜂种结构发生了倒置变化。同时探明了松毛虫赤眼蜂的种型、放蜂时间、放蜂置、田间生态环境、玉米螟卵置等诸因素与防治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和棉铃虫卵壳结构特征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邦颖 《动物学研究》1981,2(4):355-361
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为害玉米、大麻、泽麻、甜菜、粟等,蛀食茎内,使作物受害甚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属鳞翅日夜蛾科,于幼虫期蛀害棉铃,是使棉花减产的重要害虫。如何消灭玉米螟和棉铃虫于卵期,即消灭于其危害之前,是人们关切的问题。近年我国许多省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已取得显著成绩。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的许多省市日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放蜂后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可达96%,卵粒寄生率可达85%以上。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卵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效,据报导在吉林、湖北和山西等省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卵,寄生率达70—100%,放蜂后蕾铃被害率减少1—2倍,百株虫口也  相似文献   

8.
我从1973年接受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课题。一开始就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的教导,到农村蹲点,和群众一起搞研究。四年来,在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关怀下,我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共同战斗,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使这项科学试验推广工作件到了迅速的发展。1976年全地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二十一万亩,防治效果在70—80%以上,桦南县金沙公社已经全面推广了利用赤眼蜂冶螟。几年来还扩大了防治对象,对高粱螟、谷螟和甘兰夜蛾善都有限好的防治效果。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育蜂治虫,工省效宏”。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提高赤眼蜂放蜂技术和治螟效果,我们于1975年在海林县新合公社斗银大队,设计研究了“重叠放蜂法”、“田间放繁并举放蜂法”,与普通三次放蜂方法的治螟效果比较试验,效果均很理想。这两种新放蜂方法,有三大优点:(1)使赤眼蜂本身适应田间环境,提高生活力;(2)提高螟卵的被寄生率和防治效果;(3)节省劳力,降低成本费用。 一、放蜂方法及蜂卡 加温和放蜂适期 (一)蜂卡加温和放蜂适期指标 在我省东部玉米螟发生一代区,蜂卡加温指标是按照6月底7月初灯下开始见到玉米螟成虫之日起,以及玉米秸堆垛内羽化率达到5%左右时,即开始将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赤眼蜂在甜玉米地寄生率和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在甜玉米地的年消长动态、日活动规律,以及对不同甜玉米品种和不同防治类型地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卵的寄生率。玉米螟赤眼蜂田间扩散规律为:在苗期,按每点2000头的蜂量相距32m左右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即可达到50%以上的寄生率;在穗期,按每点2000头的蜂量相距24m左右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可达到80%以上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11.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县委、县革委的领导下,在地区农科所植保站的具体指导和山西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班全体师生的协助下,我们在全县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试验。投入这个试验战斗的有九个公社、五个棉花加工厂、八十个大队、一个农科所等四百五十余人。所用蜂种,采自本地寄生棉铃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在全县范围内发动广大群众饲养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蓖麻蚕九十八万头,繁蜂二亿五千余万头,在八个公社、七十二个大队、一个农科所共放蜂治虫九千二百五十五亩。放蜂后分别在八个公社、十四个大队的七百五十亩放蜂区和对照区进行了群众性的典型调查。调查结果: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明确玉米田中常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安全性。【方法】室内用田间推荐剂量在玉米叶片上施用4种杀菌剂(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以及4种杀虫剂(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施药后1, 3, 5和7 d调查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玉米叶片24 h时的死亡率、寄生能力(寄生的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量)及子代羽化率。【结果】施药后不同时间,不同杀菌剂和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虫的死亡率、寄生能力和羽化率产生显著影响。4种杀菌剂中,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持续影响时间长,在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其寄生的麦蛾卵量分别为20.25和20.80粒;戊唑醇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最大,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戊唑醇残留的 玉米叶片24 h时子代羽化率为18.48%,施药3 d后接触时死亡率高达37.03%。4种杀虫剂中,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持续影响时间长并且毒性较大,在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阿维菌素和吡虫啉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的寄生的麦蛾卵量为3.43和9.19粒,施药后1-3 d时死亡率分别高达96.21%和74.00%;高效氯氰菊酯对玉米螟赤眼蜂子代羽化的持续伤害时间长,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高效氯氰菊酯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的子代羽化率为27.92%。总体来说,4种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较4种杀菌剂大。【结论】田间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前7 d不建议喷施戊唑醇、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3种杀菌剂以及阿维菌素和吡虫啉两种杀虫剂,前5 d不建议喷施甲基硫菌灵和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使用时应该根据该药的田间推荐浓度合理喷施。  相似文献   

14.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果树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大面积试验示范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寄生率可达90%左右,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放蜂园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始终稳定在80.8~98.65%的范围内,而对照园波动幅度颇大。果园赤眼蜂释放技术主要是:①适期放蜂,用性诱剂诱捕,确定始蛾期,后推3~5天即为放蜂始期;②在害虫产卵盛期末前,分4次将蜂放完;③在虫情发生稍重时,亩放12万头蜂即可获得较高寄生率。  相似文献   

15.
本项研究工作系我所玉米螟研究课题内容之一,参加工作人员尚有安玉山、汪文娟和马文兴等同志。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国内外已取得成绩的事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作者等于1957、1960、1961及1962年在山东济南地区对当地玉米螟和赤眼蜂的田间发生消长情况和赤眼蜂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作了小规模的田间放蜂试验,兹将所得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赤眼蜂来防治甘蔗螟虫,在广东经过了四年的田间试验,获得了比较确实的防治效果。1958年分别在广东顺德县沙滘农业社和中山县群众农业社举行了放蜂治螟结合农业防治的综合措施的示范。前者放蜂治螟蔗田面积共500苗,对照区蔗田200苗;后者放蜂面积共350苗,对照区165亩。自3月20日至5月3日在群众农业社先后放蜂7次,每亩每次放蜂1,500—5,000头。自3月26日至5月8日在沙滘农业社先后放蜂三批,第一批每亩放蜂4,500头,第二批8,000头,第三批10,000头。两社的放蜂治螟蔗田,都显著地减轻了螟害。沙滘农业社新植蔗田的放蜂治螟区,  相似文献   

17.
利用拟澳洲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放蜂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几年大田放蜂治虫的实践中,发现防治效果除受蜂群素质、天气的影响外,还与防治对象田虫口密度(蛾量)的高低,蜂量的多少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据外地介绍在总放蜂量相等的条件下,各次放蜂量的比例与效果也有较大的关系。为此,要提高赤眼蜂田间寄生率,就必须提高放蜂技术,摸索出一套经济有效的放蜂方法。1976年我们在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进行了不同蛾量、不同放蜂量(简称蜂量)及不同蜂量比例(简称蜂量比)对防治效果影响的复因子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北方玉米田广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地区间相互引进蜂种,其中存在着选用合宜的蜂种以获取较好的防治效果问题。1974年我们在开门办学中,深入农村,调查了天津自然界寄生玉米螟卵的赤眼蜂种类,同时鉴定了自河南省开封县、兰考县引入天津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以及河北省博野县、唐山市郊区为防冶玉米螟繁殖的赤眼蜂。我们观察到天津自  相似文献   

19.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我们于1972年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三结合”的生物防治实验小组,经过二年来的反复实践和大面积放蜂试验,取得了利用澳洲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显著效果(见表1、2)。广大社员群众一致认为,利用寄生蜂防治害虫,不但花工少、成本低、效果大,而且可以避免使用化学农药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今后必须大力提倡,积极推广。 我们对利用澳洲赤眼蜂的技术问题,初步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会议简讯     
为了普及和提高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作物害虫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最近农林部委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柳河县举办了由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生物防治人员参加的全国赤眼蜂应用技术训练班。 赤眼蜂是寄生性的天敌昆虫,能寄生于多种害虫的卵,有效地控制玉米螟、松毛虫等多种害虫,并且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有利于保护天敌昆虫。目前,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生物防治工作正在全国迅速发展,不少地区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积累了繁蜂、放蜂的技术经验和组织经验。 柳河县委十分重视研究和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工作。这个县的生物防治实验站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协助下,从1972年以来,坚持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现在,这个生物防治实验站繁殖赤眼蜂,从贮存、加工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