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安徽省天堂寨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安徽省大别山区天堂寨春季开花的30科68种7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供了花粉图谱、植物生长习性和地理分布范围.同时对该地区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进行归纳总结.这些信息可为利用地层中化石花粉重建该地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必要的古生态...  相似文献   

2.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牯牛降8月份开花的26科44属44种2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供各种花粉的鉴定特征。对这些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生境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这些花粉类型植物母体生态环境的归纳总结,讨论了它们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结果为皖南山区沉积花粉的准确鉴定提供鉴别指南和标准对照图谱。  相似文献   

3.
大戟科现代植物花粉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戟科21属33种植物的现代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研究。选取的33种大戟科植物基本涵盖了该科绝大部分花粉形态类型。根据花粉的大小、形状、外壁表面纹饰, 结合大戟科亚科分类, 对该科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 每个亚科都有其独特的花粉形态, 各亚科可以根据花粉形态来鉴别。此外, 大戟科多个属(如野桐属、山麻杆属、叶下珠属等)的植物花粉形态特征较明显, 可以鉴定到属甚至种一级水平。研究结果不仅为大戟科花粉形态分类学提供了依据, 同时为地层孢粉分析中花粉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常见的28种伴人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呈球形(近球形)的花粉22种、长球形5种、扁球形1种;P/E值最大的花粉为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1.59,最小的为苦菜[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0.84;最大的花粉为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最小的为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L.)DC.Prodr.];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孔、散孔、3—4孔、3沟、3孔沟、3—4孔沟和5—7沟等7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瘤状、具刺和颗粒状等4种类型。该研究为地层中伴人植物花粉的鉴定提供了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为了解古人类的活动、研究古代伴人植物生态学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现代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皖南山区植物的花粉形态和生态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安徽省皖南山区广德柏垫和东至利安5月份开花的37科6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对这些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生境进行归纳.进而根据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生态环境条件下分布的植物花粉类型,寻取一定花粉类型综合特征与气候和环境之间可能的联系,为地层孢粉研究提供现代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国产淫羊藿属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淫羊藿属Epimedium 14种花粉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试图通过花粉形态的研究为该属的植物分类和原植物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生物显微镜观察描述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夏季开花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包含20科42属45种),其中26种植物花粉形态为国内首次观察描述。45种植物花粉形态多以近球形和长球形为主,其次为球形,少量为扁球形、瓶形和纺锤形;花粉结构以3孔沟和3沟为主,少量为单孔、4孔和散孔等;外壁纹饰多为网状和颗粒状,少量为刺状、条纹状和棒状。此外,青藏高原部分植物类型的花粉粒径明显小于其他地区,可能与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关。本研究为青藏高寒区地层花粉统计鉴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安徽安庆菜子湖早春开花植物15科22种2亚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对这些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进行了调查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域内相同或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分布的现代植物各种花粉类型,间接得出一定花粉类型综合特征所指示的现代气候和环境,为利用菜子湖湖泊孢粉资料来研究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侧金盏花属(Adonis L.)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良千  张休 《植物研究》1989,9(2):123-137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9种1变种及外国产8种侧金盏花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属的花粉可以划分为2个大类型,这与根据外部形态分类划分的两个组是吻合的。另外根据本届花粉形态的变异,又将其中的1个大类型划分为4个亚类型。为进一步讨论该属的系统关系提供依据。 侧金盏花属植物是隶属于毛莨科毛莨族中的一个小属,约有30余种,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有10种、1变种和2变型,分布于西南、西北、东北和山西等省区。本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过去在文献上曾有一些记载,如R.P.Wodhouse(1936)对本属的夏侧金盏花A.aestivalis)和A.vernalis进行了研究。《中国植物花粉形态》(1960)一书仅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描述了侧金盏花(A.amurensis)的花粉形态。T.Santisuk(1979)对本属12种(其中有4种产中国)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但是,以上学者只是对本属植物的花粉形态作了轮廓性和描述和简单的讨论。他们报道该属的花粉为椭圆形或球形,具三沟、沟长而狭,轮廓不显著,沟膜具颗粒状雕纹;外壁分二层,外层厚,表面具刺状雕纹等。本文对国产的9种1变种以及外国的8种花粉形态分别利用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松柏类植物是侏罗纪最为繁盛的裸子植物类群之一。通过室内实验和镜下鉴定,对甘肃窑街盆地中侏罗世Pityostrobus sp.的原位花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现生松科花粉的形态特征,分析对比了其原位花粉与地层中的分散花粉的关系,经对比分析,初步认为Piceites arxanensis是化石Pityostrobus sp.的花粉,而后者是前者的母体植物。化石Pityostrobus sp.的原位花粉特征的研究,对古松柏类化石植物的鉴定和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可为进一步研究古松柏类植物在中生代侏罗纪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杉木林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量的样地材料,从宏观上阐明了杉木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水热相关规律,建立的生产力地理分布模型客观地反映了杉木高产林区的地理分布规律。根据限制因子作用律建立了杉木林生物生产力水热优化模型,模型显示杉木林生长最适宜的水热组合环境为:年均气温16~17℃,年降水量1700~1900mm,温暖指数145—150℃月,潜在蒸散量920~930mm,这时杉木林乔木层的生产力达17~18t·hm-2·a-1,全林生产力达21~22t·hm-2·a-1。  相似文献   

12.
The pollination mechanisms and pollen vectors of Solarium rostratum have been examined by greenhouse experiments and field studies. Although the capacity for autogamy exists in this weedy annual, it rarely occurs because of two factors: (1) the morphology of the flower and (2) the foraging behavior of the various species of Bombus, the primary pollen vector in the regions studied. The percentages of geitonogamy and xenogamy are dependent on the flight pattern of the bees and the number of open flowers on a plant.  相似文献   

13.
沈涛  虞泓  王元忠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7):2291-2300
利用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的物种分布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MaxEnt模型对滇龙胆草适宜分布区进行模拟和验证,分析滇龙胆草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0.90,表明模型预测精度高,预测结果较准确.滇龙胆草分布区地理坐标范围:22.2°-28.75°N,98.48°-110.59°E.适宜的海拔范围为1830^1959 m.适生区总面积约63.92×10^4 km^2;其中,高度适生区4.33×10^4 km^2,中度适生区21.42×10^4 km^2.云南、四川、贵州3省适生区面积合计约59.10×10^4 km^2,占全国适生区面积的92.46%.影响滇龙胆草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有3、6和8月太阳辐射,温度年较差,最暖季均温,10月和11月平均降水量及最干季降水量.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表明,分布区以北和以东的太阳辐射(3月、6月和8月)、温度年较差、10-11月平均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是主要的限制因子;分布区以南主要限制因子是6月太阳辐射、最暖季均温、10月和11月平均降水量.限制滇龙胆草向四川盆地、广西盆地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太阳辐射、温度年较差、最暖季均温、年生物温度和年可能蒸散量.综合分析认为,滇龙胆草的适生区主要位于云贵高原,上述地区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最适宜滇龙胆草生长.  相似文献   

14.
半日花花粉形态种内变异及其花粉地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用扫描电镜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产自两个地区的半日花花粉,并首次发现花粉种内变异与其地理分布之间的显著相关,半日花花粉形态在种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以餐壁纹饰明显分为穿孔型和条纹型花粉;按形状和大小又可分为近球形较小和长球形较大花粉。外壁纹饰与形状、大小所得类型基本吻合。本种花粉,因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外壁纹饰也有明显差异,条纹型花粉分布于新疆天山地区,而穿孔型花粉出现在内蒙古伊盟桌子山,并认为花粉外壁  相似文献   

15.
采用查询资料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中国特有种川榛(Corylus kweichowensis Hu)的地理分布资料以及各分布区的气象数据;利用Kira温暖指数、Kira寒冷指数、徐文铎湿度指数、Holdrige生物温度、Holdrige可能蒸散率和Holdrige可能蒸散量对川榛地理分布格局与气候水热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川榛分布的气候水热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川榛分布于中国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平分布范围为东经102°06′~121°59′、北纬25°11′~37°38′,分布的最北端和最东端均位于山东省牟平县,最南端和最西端分别位于贵州省安龙县和四川省泸定县;垂直分布海拔为300~2500 m,集中分布海拔为500~1000 m,主要分布于秦岭、伏牛山、大别山和大巴山等山系.川榛分布区的年均温、Kira温暖指数、年降水量和Holdrige生物温度的最适范围分别为1124℃~1772℃、9153℃·月-1~14924℃·月-1、59638~160175 mm和1166℃~1754℃,Kira寒冷指数、徐文铎湿度指数、年空气相对湿度、Holdrige可能蒸散量和Holdrige可能蒸散率的均值分别为-673℃·月-1、911、7481%、86025 mm和089,其分布南界和北界的Kira温暖指数、Kira寒冷指数和年降水量的范围分别为6290℃·月-1~16910℃·月-1、-3990℃·月-1~-110℃·月-1和42550~205820 mm;按照Holdrige分类系统,川榛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湿润森林生命地带类型中的树种,生态适应性较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限制川榛地理分布的气候水热条件由高到低依次为低温条件、高温条件、湿度条件,因此,园艺化栽培川榛时可首先考虑1月均温、Kira寒冷指数、极端低温、无霜期和年均温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分布及其与水热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调查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野生资源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用温度指数、湿度指数等气候指标分析了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岛西南部山区及南部沿海地区,水平分布于108°42′40.9″~110°27′36.8″E,18°14′27″~19°20′28.5″N,垂直分布范围为0~900 m,仅发现10个现存分布点;海南龙血树属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小乔木状植物,具有强耐旱、喜阳和喜钙等生态习性,其分布区的绝大部分水热因子是其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海南龙血树地理分布的主要水热指标的排序为热量因子>降水因子>湿度因子。根据野生居群的生境特点,我们推测水分和光照强度可能是影响海南龙血树种子萌发率或幼苗成活率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The pollen grains of 33 species representing 11 genera of the family Berberidaceae, mostly from China, were examined with the light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ir characteritic details can be used for generic diagnosis. A pollen key to the genera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morphology, the pollen grains can be group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types: 1. The tetrad pollen type found only in the genus Sinopodophyllum. 2. The spiraperturate pollen type found in the genera Berberis and Mahonia. 3. The tricolpate pollen type found in the genera Diphylleia, Jeffersonia, Nandina, Dysosma, Caulophyllum, Leontice and Epimedium. A diagnostic key to the pollen grains of genera in the Berberidaceae. 1. Pollen grains single 2. Pollen grains spiraperturate .................... Berberis L., Mahonia L. 2. Pollen grains tricolpate 3. Exine with spinose sculpture ........................ Diphylleia Michx. 3. Exine with non-spinose sculpture 4. Exine with striate or striate-reticulate sculpture ...... Jeffersonia Barton 4. Exine with reticulate sculpture 5. Exine around colpus with distinct thickening ........ Nandina Thunb. 5. Exine around colpus without thickening 6. Pollen grains larger (45—50)×(32.5—37.5)μ 7. Colpus with membrane ................ Dysosma R. E. Woodson 7. Colpus without membrane ................ Caulophyllum Michx. 6. Pollen grains smaller (25—550)×(20—527.5) μ 7. Pollen grains prolate-perprolate .................... Leontice L. 7. Pollen grains spheroidal-prolate...Epimedium L., Podophyllum L. 1. Pollen grains tetrad ............................ Sinopodophyllum Ying  相似文献   

18.
蜡梅是我国的珍稀植物。本文根据1984—1985年间进行的实地考察,论述了保康蜡梅资源的分布和生态环境;根据形态学特征和花粉扫描电镜观察,对保康蜡梅分类学问题做了讨论。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角度,提出了保护保康蜡梅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荒漠柠条锦鸡儿AM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贺学礼  陈烝  郭辉娟  陈程 《生态学报》2012,32(10):3041-3049
为了阐明荒漠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根围AM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分布特点,2010年7月从河北省与内蒙古交界荒漠带选择多伦湖、黑城子和二羊点3个样地,按0—10、10—20、20—30、30—40、40—50 cm 5个土层采集柠条根围土壤样品,研究了柠条根围AM真菌物种组成、生态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共分离鉴定出4属24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16种,是3个样地共同优势属;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5种,是3个样地共有属;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2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1种;网状球囊霉(G.reticulatum)是黑城子和多伦湖样地优势种,二羊点亚优势种;黑球囊霉(G.melanosporum)是黑城子和二羊点样地优势种,多伦湖亚优势种;二羊点的AM真菌种类和孢子密度最高;黑城子和多伦湖样地无明显差异。AM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碱解N、有机质和速效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壤碱解N影响最大。结果表明,柠条根围AM真菌物种多样性丰富,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并与土壤因子关系密切,这为进一步分离筛选优势AM真菌菌种,充分利用AM真菌资源促进荒漠柠条生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上新世降温事件及其对温度纬度梯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晚上新世是现代气候形成过程根据在同一地区(剖面)获得的古地磁年代资料,发现山西榆社及河北泥河湾的孢粉资料记录了在松山/高斯极性事件界线附近(约2.5 Ma)的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山西榆社的孢粉资料还记录了在约2.7 Ma-2.8 Ma的一次降温事件.这些降温事件主要是因为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的,北极圈附近和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大大地降低了我国,特别是我国北方的冬季气温.与此同时,位于北极圈附近的阿拉斯加发生了更为强烈的降温事件.比较两地相当时期的降温幅度,可以发现因为不同纬度的降温幅度不同使得温度的纬度变化梯度比降温事件发生前大大增加了,由原来的纬度每增加一度降低约0.3℃增大到约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