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由亲水性离子液体1-辛基-3-甲基咪唑二氰铵盐([C8mim][N(CN)2])和(NH4)2SO4形成的双水相萃取体系并应用于银杏黄酮的分离纯化研究。研究了盐浓度、体系温度、pH值、NaCl量等因素对银杏黄酮萃取效率的影响;并对下相中无机盐进行回收。体系由18.52%[C8mim][N(CN)2],25.93%(NH4)2SO4构成,加入1.5 mmol NaCl,在室温下进行萃取时萃取效率最佳,在最佳的条件下[C8mim][N(CN)2]/(NH4)2SO4体系对银杏黄酮的萃取效率达96.73%。与传统的双水相体系相比,该体系的萃取效率高,粘度低,同时(NH4)2SO4的回收率达90.54%。[C8mim][N(CN)2]/(NH4)2SO4双水相体系是一种很好的分离纯化银杏黄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1、5、10、15、20 mg·L-1的离子液体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C6mim]Br)在处理斜生栅藻24、48、96 h时对其抗氧化酶系统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6 mim]Br处理24 h时,在各浓度水平均引起藻细胞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显著增高.48、96 h时,SOD 活性在各浓度水平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最大值出现在较低处理浓度下;其他指标有随着处理浓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且显著高于对照,但其数值多数比24 h时的有所下降.CAT活性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很相似,两者与MDA含量的变化趋势也较相似.[C6mim]Br造成了藻细胞的明显脂质过氧化反应,具有一定的环境毒性;抗氧化酶SOD和CAT可以作为[C6mim]Br胁迫分子水平上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表面活性剂CTAC和STAB对四尾栅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培养法考察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长状况、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分析了CTAC和STAB对四尾栅藻的毒性机理。结果表明:CTAC和STAB对四尾栅藻的生长抑制效应受浓度和时间的影响显著,STAB对四尾栅藻的毒性大于CTAC,且CTAC和STAB作用4d内,藻种蛋白质、叶绿素含量以及SOD酶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下降。根据5种指标变化与CTAC(或STAB)之间呈现的浓度-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推测,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最初攻击点是通过改变其细胞膜膜脂分子的水溶性,破坏四尾栅藻的细胞膜;表面活性剂通过刺激细胞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引起脂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可能是其对四尾栅藻产生毒害效应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浓度为0、1、5、10、15、20 mg/L的新兴离子液体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C6mim]Br)在24h、48h、72h和96h对斜生栅藻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其代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转硫酶(GS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影响。结果表明:GSH含量在24h、48h和72h时,在最低处理浓度下不变,其他处理浓度下随胁迫浓度增加而降低,96h时则与对照无差异或较小;GPX和GST的活性在72h之前明显升高(最高浓度组的GST活性有波动),96h时均降低至对照水平;GR活性在24h时,[C6mim]Br=1 mg/L时升高,之后降低,在48h增高至对照水平,72h时,[C6mim]Br≥10 mg/L的处理组高于对照水平,96h时,除最低处理组外,均降至对照水平以下。GR是GSH系统中的限速酶,GST则是该系统中活性和灵敏性最高的酶,可作为[C6mim]Br胁迫时的敏感的生物标志物。1 mg/L的[C6mim]Br可引起藻细胞的氧化胁迫,具有环境毒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铵态氮在藻类种群演替中的作用,采用纯培养和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铵态氮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生理和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5.0~20 mg·L~(-1)的铵态氮浓度适宜于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但铜绿微囊藻比四尾栅藻对铵态氮的响应更敏感;铵态氮浓度达到50 mg·L~(-1)时,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活性在第2天时由0.35降低至0.07,四尾栅藻的光合活性则在第4天时由0.63降低至0.47;随着培养时间和铵态氮浓度的增加,四尾栅藻色素体的损伤情况加剧;铵态氮浓度≥10 mg·L~(-1)时,四尾栅藻易形成两细胞形态的结构,铵态氮浓度低于10 mg·L~(-1)时,四尾栅藻易形成四细胞形态的结构;在共培养条件下,适宜四尾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铵态氮浓度范围分别是0.5~2.0和5.0~20 mg·L~(-1);铜绿微囊藻是喜高铵(5.0~20 mg·L~(-1))的藻类,控制铵态氮浓度在一个较低水平(≤2.0 mg·L~(-1))可以作为防治微囊藻水华发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首次从槐花中一步分离出2种黄酮类化合物,并利用离子液体提高分离效果。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水-冰醋酸(1∶1∶1∶1∶0.05,v/v)为两相溶剂体系,从50 mg槐花粗提物中一步分离得到芦丁18.2 mg,槲皮素9.6 mg,其纯度均在97%以上。加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化硼酸([BMIM][PF6]),使出峰时间由原来的85 min提前到55 min,分离度由0.9提高到1.8,达到完全分离,分离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为离子液体在高速逆流色谱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柳树叶浸提液对四尾栅藻生长特性及光合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尾栅藻(Scenedesmusquadncauda)为研究对象,应用柳树(sn如babylonica)叶浸提液研究了其对四尾栅藻密度、细胞形态、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柳树叶浸提液处理组四尾栅藻密度均低于对照组,且较高浓度浸提液处理组藻密度更低。浓度为10g/L、20g/L和30g/L的柳树叶浸提液对四尾栅藻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47.0%、54.6%和62.3%。根据浓度一效应关系方程,计算出对应的柳叶浸提液96h对四尾栅藻的半效应浓度(EC,。值)为23.32g/L.加入柳树叶浸提液后,四尾栅藻细胞边缘变得不规则,细胞体变透明,部分细胞溶解。在柳树叶浸提液作用下四尾栅藻叶绿素a含量始终保持在很低的水平。lO∥L、20∥L和30∥L处理组叶绿素含量最低分别为173.12t,g/L、124.18斗∥L、37.62斗g/L。实验开始第ld后各浓度柳树叶浸提液处理组Fv/Fm显著下降(P〈0.01),第24d柳树浸提液浓度效应较为明显,大致是浸提液浓度越高,四尾栅藻PSⅡ最大光合效率越低。  相似文献   

8.
沉水植物浸提液组分对三种常见附植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长江中下游湖泊典型沉水植物乡土种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外来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叶片浸提液的组分:N-苯基-2-萘胺(4种沉水植物均有)、苯丙酮(伊乐藻特有)和苯并呋喃(水盾草特有),研究不同物质种类及浓度对3种附植藻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和四尾栅藻(S.quadricanda)的相对生长率、藻细胞浓度、叶绿素含量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物质均显著降低斜生栅藻和普通小球藻的细胞浓度以及叶绿素含量,对四尾栅藻生长的抑制较弱。3种附植藻类生长指标对不同物质浓度及处理时间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现象,随时间推移藻类显示出明显的生长趋势。物质作用效果:苯丙酮苯并呋喃N-苯基-2-萘胺,表明外来种沉水植物叶片浸提液中特有物质具有较强的抑藻效应。  相似文献   

9.
[OMIm]Br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考察了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OMIm]Br)离子液体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致毒作用。结果表明:经过[OMIm]Br处理96 h,藻细胞生物量(包括藻细胞密度、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发生改变,呈现正相关的剂量-效应关系;[OMIm]Br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14.95 mg·L-1;藻细胞的抗氧化机制受到破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下降,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增加,且SOD、POD、MDA三者的变化幅度与受试物剂量呈正相关;[OMIm]Br通过直接损伤蛋白质和破坏抗氧化机制系统等途径对蛋白核小球藻产生致毒机制,运用流式细胞仪等手段证实藻细胞周期被[OMIm]Br阻滞在S期和G2/M期,并导致藻细胞坏死,阻滞程度和坏死程度与[OMIm]Br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离子液体-水双相体系中赤霉菌(Gibberella intermedia C1)双羟化甾体类底物去氢表雄酮(DHEA)生成三羟基雄甾烯酮(7α,15α-di OH-DHEA)的生物转化过程。【方法】比较5种不同种类的离子液体([Hmim][PF_6]、[Bmim][PF_6]、[Bmim][BF_4]、[Bmim][NTF2]、[Emim][EtSO_4])对底物转化率和产物得率的影响。优化该双相体系中离子液体的浓度、底物的投料浓度及投料时间等。【结果】选择[Emim][EtSO_4]作为构建该体系的离子液体。摇瓶中最适双相体系转化条件为:菌体生长12 h后,向转化培养基中加入0.8%(体积比)的[Emim][Et SO4],同时投加6 g/L底物DHEA。在5 L发酵罐上,当转化至60 h时,产物浓度高达5.03±0.21 g/L,7α,15α-diOH-DHEA产物摩尔得率达到最高75.5%。【结论】确定了离子液体-水双相转化体系的最适转化条件,并在5 L发酵罐中进行了实验,为该体系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