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妇女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产科门诊建立产检完整档案的妊娠妇女,其中确诊为GDM妊娠妇女78例作为研究组,正常妊娠妇女99例作为对照组;定性、定量分析2组妊娠妇女肠道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梭杆菌数量,分析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并比较肠道失衡组、非肠道失衡组临床资料,分析肠道失衡发生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相关性。结果研究组SBP(收缩压)、DBP(舒张压)、FBG(空腹血糖)、HbA_(1c)(糖化血红蛋白)、IL-2、CRP、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杆菌数量大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小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发生肠道微生态失衡例数23例(29.49%),对照组发生肠道微生态失衡例数10例(10.10%),研究组肠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IL-2≥34.10 pg/mL、CRP≥19.33 mg/L、TNF-α≥89.96 ng/L、肠杆菌≥8.42 logN/g、肠球菌≥7.46 logN/g、双歧杆菌8.49 logN/g、乳杆菌6.32 logN/g、拟杆菌≥8.87 logN/g、梭杆菌≥3.13 logN/g是GDM妊娠妇女妊娠期发生肠道微生态失衡危险因素(均P0.05)。GDM妊娠妇女IL-2、CRP、TNF-α水平均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呈负相关(均P0.05),与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和梭杆菌数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高炎性应激状态下的GDM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可导致或加剧GDM发生或发展;妊娠期注意益生菌补充对防治GDM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及其与癌变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所有研究对象手术前后肠道菌群计数、肠道菌群失调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影响因素。结果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大肠埃希菌计数(10.85±0.50)、粪肠球菌计数(10.12±0.55)显著高于术前(8.34±0.41,7.76±0.37)(均P0.01),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双歧杆菌计数(2.56±0.68)、乳杆菌计数(2.83±0.71)显著低于术前(5.20±1.06,5.93±0.88)(均P0.01)。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Ⅰ度菌群失调比例(23.60%)显著低于术前(55.06%)(P0.05),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Ⅱ、Ⅲ度菌群失调比例(50.56%,25.84%)显著高于术前(34.83%,10.11%)(均P0.05)。随访3年显示89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为33.71%,性别、病理类型不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遗传史、息肉直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不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遗传史、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存在明显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肠道微生态失调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危险因素,这对临床防治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中最大最复杂的一部分,参与机体代谢、免疫等各方面的生理作用。由于内外源性的病理因素导致肠道微生态的破坏可能会引起人体疾病。随着肠道微生态与消化道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肠道微生态与非消化道疾病的相关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神经精神病、皮肤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外肿瘤、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等非消化系统疾病具有相关性。微生态制剂和粪菌移植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参与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肠道微生态系统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已被广泛研究和阐述,本文侧重对肠道微生态与非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其发病与遗传易感基因、免疫、肠道微生态、环境、饮食等多因素有关。近来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在其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目前重要的研究热点。现就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肠道微生物在IBD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基于肠道微生态的治疗方法进行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较为隐蔽,机制复杂。目前临床诊断方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寻求更为快速、准确的早期诊断指标对缓解甚至治愈AS显得极为重要。现有的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与AS关系密切,且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与遗传因子HLA-B27相互作用、肠道通透性改变介导的肠黏膜IgA免疫应答和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肠-脑轴、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机制导致AS的发生发展。本文就AS患者肠道微生物变化及肠道微生态失调与AS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慢性肠道和肺部疾病的发生与进展已被证明与微生态的紊乱和失调相关。肠道微生物改变可能促进肺部感染,肺部疾病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而微生物群可通过“肺-肠”轴介导慢性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与肺部慢性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对微生态在肺和肠相关疾病的“肺-肠”轴相互影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聂源  朱萱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8):967-970, 984
肠道微生态是由数量巨大且结构复杂的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组成,参与机体多种重要生理功能,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由于肠道与肝脏有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可通过肠―肝循环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来调节肝脏疾病的进展。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肝癌进展密切相关,肠道中关键功能菌可作为肝癌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的预测标记物与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将对肠道微生态在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的多种肝癌防治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生态调节剂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了生态调节剂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并调查抗生素对肠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预防组AA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肠道菌群失调较轻而对照组肠道菌群明显失调,应用生态调节剂治疗AAD有效率为80.3%,治疗后AAD病人肠道菌失调 明显好转。提示生态调节剂能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A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要:肝移植已成为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疾病的有效手段。由于“肝-肠轴”和“肝脏-微生态轴”的存在,肝移植术后感染和移植肝损伤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综述了肝脏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鼠肝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大鼠肝移植后移植排斥损伤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大鼠肝损伤肝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互作关系,以及临床肝移植围手术期、术前术后等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同时,指出了临床肝脏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肝移植后微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及潜在的靶向微生物治疗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肝脏与肠道微生态可谓息息相关,互为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与血内毒素水平升高相关,且可诱发肝性脑病、二重感染的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促进了慢性肝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且菌群失调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微生态制剂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抑制产生内毒素的G-数量,减少肠氨的产生,辅助治疗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