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江系福建第一大河,干流全长2,872公里,在全国排第七位,流域面积6.09万平方公里,流经34个县市,工农业产值占全省70%。该流域是全省工农业产值翻番的战略基地,下面根据三年的综合考察,对全流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建溪为闽江支流之一,位于福建北部,全长约296公里。为了对这个地区渔业的开展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959年12月在省水产局和水产科学研究所的主持下,组成一个“闽江鱼类资源调查队”进行了一次为  相似文献   

3.
闽江是福建主要的淡水鱼类产区。对于闽江鱼类区系的研究,尼可尔斯Nichols J.T.(1925—1930,1931,1943年)、伍献文(1931年)、朱元鼎(1931年)、张春霖(1932年)、林书颜(1934年)、林秀卿(1959、1962年)等在有关研究报告中有所提及,但还没有专门论述。本文根据1975—1979年,由厦门水产学院、厦门大学海洋系、福建农学院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组成的鱼类资源联合调查队的调查和1980—1984年建阳、三明两地(市)所属县的县级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所采集的鱼类标本及有关文献报告,试图对闽江鱼类区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珊毒蛾工Lymaniria vlola Swinhoe是福建闽江沿岸橄榄产区的一种重要害虫,间歇性大发生.福建闽清一年3代,以卵在树干上越冬,各代卵孵化高峰期均与橄榄梢期相吻合.每一雌蛾产卵500-1000粒.孵化的幼虫停息在卵块上3-4天后爬到枝梢取食橄榄新叶.老龄幼虫每日可食叶片8-10张.本还记述了珊毒蛾的各虫期形态,为害习性以及田间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海瓣鳃纲贝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 言 福建东南临海,沿海表层平均水温周年变化幅度为11—28℃,属于亚热带区。 本省海岸线迂曲,港湾、岛屿极多,闽江、九龙江和晋江等河流由本省西北向东南流入东海。 对福建省沿海瓣鳃纲贝类的资源分布,叶希珠(1954)、李复雪(1959)、蔡如星(1962)、蔡英亚(1960,  相似文献   

6.
青凤蝶又名绿青凤蝶、樟青风蝶,在国内已知分布于江苏、江西、云南、广东、贵州、广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西藏、海南、台湾、香港、福建(三明、永安、南平、福州、宁化、沙县、尤溪、将乐、建宁、诏安、东山、云霄、龙岩、长汀、漳平、武平、建阳、建瓯、浦城、宁德、连江、闽侯);  相似文献   

7.
杨平  金宝石  谭立山  仝川 《生态学报》2018,38(6):1994-2006
以福建闽江和九龙江河口陆基养虾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开展了河口陆基养虾塘养殖期间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及养虾塘沉积物-水界面碳交换通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在闽江河口呈现8月中旬10月中旬6月中旬的特征,在九龙江河口表现为随养殖阶段推移而增加的趋势;空间变化上,闽江河口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显著高于九龙江河口;沉积物释放溶解性碳速率与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沉积物碳释放过程是引起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表明河口区水产养虾塘碳循环研究时需考虑不同形态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江西武夷山发现黑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松林  袁荣斌  邹思成 《兽类学报》2013,33(1):94+93-93
黑麂自1885年由Sclater定名以来,其分布区信息主要来自20世纪30~80年代,且局限于安徽省的东部和南部,浙江省的西部和南部以及与安徽、浙江交界的江西省玉山、婺源、浮梁和福建省浦城等四十几个县域(Allen,1940;Sheng and Lu,1980;盛和林和吴天荣,1981;盛和林和陆厚基,1982;夏武平,1988;张荣祖,1997),最近一次的黑麂新分布地报道为1980年在武夷山脉东坡的福建坳头地区采得一只雄性黑麂(郑秀芸和唐兆清,1981).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几十年里,河流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向沿海生态系统输送不平衡的营养盐负荷导致了严重的区域或全球富营养化问题。闽江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明显,为了研究闽江水体营养盐输送比例的变化特征,于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对闽江下游表层水体碳、氮、磷、硅营养盐进行了季节观测。结果表明:闽江下游表层水体溶解态硅(DSi)、成岩硅(LSi)和生物硅(BSi)的年平均含量分别为5.30、4.58和2.37 mg·L-1,但季节性差异大,夏季表现为溶解态硅>成岩硅>生物硅,秋季为溶解态硅>生物硅>成岩硅,而冬季为成岩硅>溶解态硅>生物硅。其中溶解态硅在总硅中的比例沿向海方向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生物硅与之相反。从化学计量比来看,闽江水体明显地受碳、磷限制,基本不受硅、氮限制。据估算,闽江每年向河口输送1.03×1010 mol溶解态硅和0.46×1010 mol生物硅,并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碳、氮、磷负荷则呈上升趋势,这种营养盐比例关系会导致河口及近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研究闽江水体碳、氮、磷、硅...  相似文献   

10.
闽楠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RAPD分子标记分析了闽楠主要分布区江西和福建两省的8个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分化.应用12条引物从160个植株中共检测到13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34个.RAPD数据经Lynch-Milligan矫正后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出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73;利用Shannon多样性表型指数估算出46.4%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分子方差分析(AMOVA)亦显示种群间变异占43.3%(P<0.001).尽管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但闽楠种群间亦存在强烈的遗传分化,这可能与闽楠种群生境片断化、地理隔离等有关.根据闽楠的遗传变异特点,建议尽可能多地保护闽楠天然种群,对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福建西芹、浦城、明溪等种群应予以重点保护,同时收集各地闽楠遗传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并通过种群扩繁以及合理回归自然等方式扩大种群规模、增强种群间的基因流,以维持其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兽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昙石山遗址是福建境内保存比较完整、遗物相当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在福州以西22公里的闽侯县内。位于闽江北岸一座孤立的花岗岩小丘上。文化层中堆积有大量的贝壳,是华南特有的贝丘遗址之一。从1954年发现以来,先后经过六次发掘,获得大量文化遗物和遗迹。出土遗物中计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以及人骨、兽骨等。本文所研究的是1964年至1965年在第六次发掘中出土的将近二百件兽骨。标本大多非常破碎,其中可鉴定者只有六、七十件,其  相似文献   

12.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闽江流域10个野生蕉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条ISSR引物共检测出117个条带,10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89.7%;野生蕉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4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81,其中三明野生蕉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且不同自然居群间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总遗传变异系数为0.589,基因流为0.349,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于居群内;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与模型聚类结果均聚为3大类,分别为沙溪支流的三明野生蕉类群、闽江上游及附近支流的南平野生蕉类群和闽江下游的福州野生蕉类群。研究认为,闽江流域野生蕉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源于自然居群间生境异质化所引起的高频率遗传变异,且三明野生蕉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最高,可能是福建野生蕉的起源中心,也是野生蕉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主要群落。此外,水流是闽江流域野生蕉遗传迁移最关键的自然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摸清华东中南部山区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阐明其在动物地理区划中的位置, 研究先后5次对本地区所属长江下游、鄱阳湖、钱塘江、瓯江、闽江和韩江水系的132个河段作了实地调查, 采集鱼类标本13000余尾。结合标本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 发现华东中南部山区自然分布的纯淡水鱼类有5目22科99属255种, 其中有鲤形目182种、鲈形目40种、鲇形目27种、合鳃鱼目4种和胡瓜鱼目2种。特有鱼类多达58种, 包括鲤科20种、虾虎鱼科17种、腹吸鳅科16种、鳅科2种, 及沙鳅科、爬鳅科和钝头科各1种, 主要发现于韩江(20种)、闽江(20种)和瓯江(16种)等南部水系。6个水系之间的物种相似度在50.8%—79.8%, 全部9种拟腹吸鳅属及7种缨口鳅属中的6种集中分布于本地及邻近区域。区系分析显示, 江河平原鱼类所占比例, 从北面水系的50.0%逐渐下降到南部水系的40.0%, 暖水性鱼类则从南部水系的32.5%下降至北面水系的15.6%。文章认为: 南岭—武夷山—洞宫山山脉是东洋区南东亚亚区华南小区与华东小区的分界线, 南面的闽江和韩江水系属于华南小区, 此线以北属于华东小区; 鉴于区域内特有种多又是属级分化中心等特点, 将包括闽江、韩江在内的福建及广东南部水系定名为华南小区的闽粤分区, 瓯江、钱塘江至长江下游水系定名为华东小区的浙苏皖分区, 鄱阳湖水系则是华东小区赣湘分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亮进  涂燕玉  宋永昌 《生态科学》2006,25(4):330-334,338
根据闽江河口湿地比较系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及其受人为活动影响的原因,提出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研究表明,闽江河口区西自闽侯竹岐,东至连江川石岛,共划分10个湿地类型,总面积约459.2km2。闽江河口众多的湿地串珠状排列,有6块面积较大的湿地,是鸟类的主要栖息、繁殖和迁徙地。闽江河口湿地的维管束植物107科337属465种,被子植物89科317属438种,大型水生无脊椎动物61种,鸟类29科118种,植被类型4种类型、18个群系和22个群丛。文中分析了环境污染、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围垦等人为活动对闽江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闽江和漓江暗鳜mtDNA控制区序列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解决暗鳜(Siniperca obscura)在分类上的争议,利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分析了闽江和漓江13尾暗鳜mtDNA控制区的序列差异。在长度813bp的同源序列中,共发现71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8.73%;定义了11个单倍型,其中闽江群体7个,漓江群体4个,两群体之间没有共享单倍型,且有37个鉴别位点。两群体间的核苷酸歧义度(Dxy)为5.421%±1.129%。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出两群体间的固定指数(Fst)为0.852(P<0.001)。构建的NJ亲缘关系树中,闽江暗鳜和漓江暗鳜各自组群,明显分为两支。这些表明闽江和漓江暗鳜群体之间出现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其分化可能与南岭山脉的隆起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封面故事     
正人工繁育的胭脂鱼苗。胭脂鱼是我国也是亚洲特有物种,分布于长江和闽江,在鱼类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目前,胭脂鱼在闽江已近绝迹,长江种群也日趋枯竭。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以该物种目前面临的生存环境和资源量来看,人工  相似文献   

17.
闽江叶形吸虫新种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寄生在闽江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膀胱及输尿管中的闽江叶形吸虫新种Phyllo-distomum mingensis sp.nov.。本新种以其成虫的虫卵大小、睾丸卵巢形态、不具劳氏管及后蚴的焰细胞排列公式等特征不同于现有的已知种。本新种的生活史经阐明,其第一中间宿主是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第二中间宿主是河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与M.aspergillus。本文尚对叶形属吸虫各发育结构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虾类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兆礼  孙岳 《生态学报》2013,33(22):7157-7165
本文利用2008年4月和9月闽江口和兴化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这两个不同类型海域虾类密度的时空分布,优势种特征、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闽江口虾类生物量(22.05kg/km2)低于兴化湾生物量(23.33kg/km2), 而尾数密度(12.34?103 ind./ km2)高于兴化湾尾数密度(8.42?103 ind./ km2),9月也是如此,闽江口虾类生物量(205.54kg/km2)低于同期兴化湾生物量(329.60kg/km2),但尾数密度(131.25?103 ind./ km2)大于兴化湾尾数密度(95.79?103 ind./ km2)。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闽江口和兴化湾虾类资源种类规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依据优势性分析,在兴化湾,优势种以广盐性大规格的哈氏仿对虾为主,其它主要优势种优势性不明显,对总生物量变化的贡献不大。反观闽江口的优势种,除了广盐性的哈氏仿对虾,还有个体数量巨大的半咸水小规格中国毛虾,其中,中国毛虾尾数密度的百分比占了虾类的大部分。不同盐度环境,种类对不同盐度环境盐度适应是形成闽江口和兴化湾优势种不同格局的主要原因。在闽江口,南部渔场是当地的主要渔场,9月是主要的渔汛,与闽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闽江口地形地貌特征有关。在兴化湾,湾口是虾类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场,湾外则是虾类越冬场,与构成资源主要种类哈氏仿对虾暖水性和兴化湾水团特征有关。不同季节比较,在9月,兴化湾和闽江口虾类资源品种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兴化湾和闽江口比较,闽江口虾类资源品种呈现更加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占昕  潘文斌  郑鹏  柯锦燕  陈奇亮 《生态学报》2017,37(20):6895-6904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译2003年和2013年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自然景观特征、生态学干扰和景观破碎化程度3项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2个层次的景观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层的权重,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研究区域的景观自然性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距离的环状带对湿地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的影响,对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景观自然性降低,降幅为9.17%,景观自然性有随着距离自然保护区距离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景观自然性变化的自然驱动力为气候、水文、植被演替,人为驱动力为人类开发活动和政策导向。据此,提出3条建议以便更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区域的自然性,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83年8月作者在浙江泰顺县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缨口鳅属鱼类25尾,经鉴定为1新种.新种吻褶发达,吻须较长,最长吻须约为眼径的1.5倍;吻须排成1排,基部均与吻褶相连,与缨口鳅Crossostoma davidi Sauvage,1878相似,而明显区别于属内其它物种,但两者在以下性状上又存在明显区别:1)新种体侧具有18~22条横纹;2)腹部中央无鳞区延伸到胸鳍和腹鳍中点之后;3)分布区亦不同,新种仅分布于浙江飞云江水系,缨口鳅分布于福建闽江水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