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应用我县12年资料,把三麦粘虫发生期作为预报量,首先采用符号法选出了预报因子:4月上旬温度(X_1);3月下旬至4月中旬温度(X_2);4月下旬降雨量(X_3);卵高峰日(X_4);雌蛾高峰日(X_5)。然后对综合距平相关法的实际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湖北高海拔地区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捕和防治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2年应用性诱剂对海拔1 200 m山区甘蓝田小菜蛾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研究。在第一茬蔬菜生长期有2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11.7±2.4和9.2±1.0;第二茬蔬菜生长期有3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70.9±8.0、16.1±2.5和11.1±1.9。应用性诱剂诱捕山区甘蓝田小菜蛾时,第一茬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捕量相关性不显著,而第二茬菜生长期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蛾量相关性显著(y=0.0116x+0.1614, r=0.9213, P=0.0011)。性诱剂在光期与暗期都可诱到小菜蛾雄虫, 没有明显的诱蛾高峰。应用性诱剂可以使菜田的农药使用减少3~5次,降低田间子代幼虫密度。  相似文献   

3.
斜纹夜蛾性诱剂三种诱芯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6年7~9月在安徽省庐江县进行3种性诱芯诱捕斜纹夜蛾的田间试验,并与常用的黑光灯进行比较。3种诱芯处理各4次重复。经连续64天诱蛾,2号、1号和0号诱芯平均每盆分别诱蛾169.5,65.5,1.5头,3种型号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同时,2号诱芯诱蛾量显著高于20W黑光灯,与棉田斜纹夜蛾卵量峰期的吻合程度也高于20W黑光灯。  相似文献   

4.
北京郊区苹果小卷蛾成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小卷蛾AdoxophyesoranaFischervonR slerstamm为北京郊区大桃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试验采用黑光灯诱杀、糖醋盆诱集 2种方法在不同生态环境果园对其成虫发生期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苹果小卷蛾在北京地区 1年发生 3代 ;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5月底至 6月初 ,第 1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6月1 0~ 1 5日 ;第 1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7月中旬 ,第 2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7月下旬。  相似文献   

5.
<正> 从1975年以来,我们采用棕片诱卵预测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发生期,发现棕片放在红花草(紫云英)田的诱卵量高,卵峰明显,放在其他作物田的着卵量低,甚至诱不到。为了明确小地老虎对红花草的产卵趋性,1980年在大田及养虫笼内用不同作物的榨出液处理棕片作对比试验,结果证明经红花草液处理的棕片诱卵效力最强。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将约1×1.5尺棕片100片放在2—3亩长势较好的红花草田里,从蛾始盛至4月底诱集小地老虎产卵预测第一代发生期。经过1975年到1980年6年实际测报的结果指出,这种方法具有诱卵量多、峰期明显,而且不受油菜等蜜源作物的干扰。准确性比较高(表1)。  相似文献   

6.
黄地老虎有多在田间残留的棉茬、谷茬根毛上产卵的习性。自1966年以来,我们通过试验实践,采用根茬诱卵,预测黄地老虎的发生,取得了一定成效。根茬诱卵能较准确地反映大田产卵时期和幼虫发生程度的趋势,并结合黑光灯、杨树枝把诱蛾情况、气象资料进行分析,能较为客观及时地预报黄地老虎发生期、发生程度,并便于制订大田防治措施。方法简便,便于掌握,有利于开展群众运动。多点使用,能因地制宜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7.
用性信息素预测棉铃虫发生期的可靠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棉铃虫(Helicoveripa amigera)性信息素诱蛾,预测下一代棉铃虫的卵高峰,幼虫孵化高峰,通过田间调查印证是准确的,它比黑光诱蛾以及田间调查方法简便,省工省时,指导化学农药防治时间准确,经济效益明显。可为棉铃虫发生期预测预报增添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政  齐国君  吕利华  胡芊  袁维熙 《昆虫知识》2011,48(5):1253-1259
为了揭示广东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虫源地分布,为其精细化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广东省雷州、肇庆、曲江、梅县4个地区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GIS进行早期迁入峰的轨迹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白背飞虱的迁入在早稻和晚稻上各出现一段灯诱高峰,雷州出现的灯诱高峰最早,集中在4月上旬—5月下旬,其他地区集中在5—6月;(2)曲江、肇庆的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日数明显高于雷州、梅县;(3)广东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中北部、老挝中南部、海南以及两广南部稻区。但其虫源地的时空分布存在季节性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虫源地的分布逐渐由南向北偏移。  相似文献   

9.
芦笋木蠹蛾Isoceras sibirica(Alpheraky)是危害芦笋的重要害虫。该虫在山西省运城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薄茧越冬。翌年3~4月老熟幼虫由深土层上移至地表土壤结茧化蛹。4月中下旬为化蛹高峰。5月上中旬为蛹羽化高峰期。6月上旬为卵孵化高峰期。幼虫为害期为5月下旬至10月下旬。对该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作了描述和报道。  相似文献   

10.
粘虫是我县小麦上的一大害虫,摸清其发生规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对其准确测报,正确指导防治,确保小麦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7年春,我们在历年基本上同一地块的20亩麦田里,插小稻草把(每把10根稻草)10个,诱卵。3月中旬初见,3月19日和4月1日分别出现两个产卵高峰,4月26日以后草把上不再见卵,见卵历期共40余天,比历年见卵历期延长半月到20天;共摘卵块204个,相当于历年诱摘卵块数量的6—10倍;产卵期之长,诱摘卵块数量之多,均为历年所未见。据此,我们预报1977年息县小麦上粘虫的发生和危害均属特重年;结果相反,发生和危害则均为特轻年。 1977年第一产卵高峰日(3月19日)及其以前所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付根  王凤良 《昆虫知识》1998,35(6):347-351
1993~1996年对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棉铃虫性诱剂中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诱剂诱蛾效果最好,其效果与进口性诱剂相当。在第1代,性诱剂诱蛾效果好于杨树把。在第2代,其效果与杨树把接近。在第3、4代,其效果差于杨树把。性诱剂与杨树把诱蛾的蛾量消长基本同步并且两者与田间卵量消长基本一致。因此,在第1、2代应以性诱剂取代杨树把,在第3、4代应以杨树把进行测报和防治。  相似文献   

12.
在棉红铃虫性诱试验中,我们发现性诱区、树枝把、灯光诱蛾区内的雄蛾量比对照区多得多,这种现象是性诱剂的作用还是其它原因? 我们从第一代蛾开始,进行了雄蛾粗提液的诱蛾效果试验。其方法如下:剪取拄蛾腹部末端三节,浸泡在无水酒精里三日后备用。雄蛾来源:①引诱剂盆得来的,②杨树把、黑光灯、室内饲养羽化的,③雄蛾粗提液盆下获甜的(主要来源)。使用方法与雌蛾性引诱剂丙酮稀释液相同,并设酒精、清水对照。通过一、二代蛾的反复实践证明: (1)雄蛾粗提液诱雄蛾的效果好。诱集雄蛾多,性能稳定,各代诱蛾量的曲线与高斯剂吻台(见袁1、图1)。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棉铃虫的性引诱作用,1975年棉铃虫第四、五代发生期间,我们在潜江县三江公社三江大队进行了雌蛾诱杀雄蛾的反复试验,在53天内投放雌蛾171头(319盆次),共诱获雄蛾2,029头,平均每头诱获11.85头。第四、五代发蛾高峰期,每盆次诱蛾量均在20头以上,单盆最高一日的诱蛾量达59头。在试验中我们发现: 1.凌晨3—5时雄蛾趋向诱盆最多,诱获量最大,上半夜和天亮以后则无雄蛾投盆。 2.雌蛾羽化后3—4天,对雄蛾的引诱力最大。 3.每台诱捕器以雌蛾2—3头较为适宜。用量增  相似文献   

14.
北京郊区桃潜叶蛾成虫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果园设置糖醋盆、性诱剂对桃潜叶蛾LyonetiaclerkellaL.成虫进行诱集试验,结果表明桃潜叶蛾越冬代成虫对糖醋盆有很强趋性,糖醋盆早于性诱盆14d以上诱集到桃潜叶蛾成虫,并且诱集量大;其余各代成虫在糖醋盆中少见,而性诱盆中诱集虫量较多。通过绘制桃潜叶蛾成虫消长曲线得出,北京郊区桃潜叶蛾1年发生6代,第1代成虫峰期为5月中下旬。3月中旬在果园内设置糖醋盆,能够大量诱杀桃潜叶蛾越冬代成虫,降低发生基数,桃潜叶蛾第1代发生整齐,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15.
2009—2010连续两年,对山西省十字花科甘蓝、萝卜和杂草上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对11种杀虫剂的触杀毒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受特殊气候条件影响,山西省2009与2010年的小菜蛾种群消长动态不太一致。2009年,田间始见小菜蛾成蛾为4月1日,虫口总量分别在4月下旬和5月下旬出现一大一小2个发生高峰,秋茬作物上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第一代小菜蛾卵始见期为5月8日,第一代茧始见期为5月18日,卵总量和若虫总量分别在5月13日和9月1日、5月23日和9月16日各出现2个发生高峰。2010年,田间始见小菜蛾成蛾为3月15日,虫口总量分别在4月上旬、5月下旬~6月上旬、10月中旬出现3个大小不一的发生高峰;第一代卵始见期为5月26日,第一代茧始见期为6月5日,卵总量和若虫总量分别在5月15日和9月25日、6月15日和10月10日各出现2个发生高峰。两年调查结果,蔬菜上的小菜蛾发生量均高于杂草。5%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5%氟虫氰悬浮剂和5%茚虫威乳油等11种药剂对小菜蛾幼虫的触杀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的触杀毒性最高,LD50为0.01μg/头;10%溴虫腈水乳剂、2%阿维菌素乳油和5%氟虫氰悬浮剂的触杀毒性次之,LD50分别为0.34、0.28和0.10μg/头;5%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和97%巴丹可湿性粉剂的触杀毒性最差,LD50分别为91.53和84.36μg/头。  相似文献   

16.
性诱盆与频振灯在棉铃虫成虫动态监测中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20 0 1年在南疆棉区做了性信息素水盆诱捕器 (性诱盆 )和频振式杀虫灯 (频振灯 ,3 0W)对棉铃虫成虫诱捕效率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6个监测点平均 ,每日每只性诱盆和频振灯的诱蛾量分别为3 5 .4和 3 2 .3头 ,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在 1代成虫盛发的前期和中后期 ,性诱盆相对于频振灯的诱蛾量有先低后高的现象。考虑到经济性和可识别性等因素 ,作者认为在南疆监测棉铃虫成虫动态性诱盆优于频振灯  相似文献   

17.
月相对两种稻螟灯下诱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圆形统计分析安徽省庐江县 1 962~ 2 0 0 1年灯光诱蛾资料 ,发现三化螟和二化螟的诱蛾量受到月相的显著影响。诱蛾量的平均角或集中趋势 ,三化螟对应于农历月 2 7日 1 0时 1 3分 (P <0 0 0 1 ) ,二化螟对应于 2 4日 1 6时 2 2分 (P <0 0 0 1 )。两种稻螟诱蛾量的集中时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二者合并 ,得到平均集中时间为 2 5日 1 4时 40分。  相似文献   

18.
甜菜夜蛾在太仓菜田的发生与危害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江苏太仓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的调查、性诱、灯诱及系统解剖资料表明 ,甜菜夜蛾在太仓 1年可发生 7代 ,第 7代是不完全代 ;9月末 1 0月初大批出现的甜菜夜蛾成虫可能是即将迁出的种群 ;田间卵峰日通常比蛾峰日落后 5~ 6d ;寄主选择性调查表明 ,甜菜夜蛾喜欢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和取食。  相似文献   

19.
江苏通州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的数量与月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规及圆形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江苏省通州市 1 973~ 2 0 0 0年棉铃虫杨树枝把诱蛾量 (相对量 ,%)受到月相的显著影响。单日比较 ,农历 1 5日蛾量最高 ,3 0日最低 ,前者是后者的 4倍。按 3d时间分段 ,1 3~ 1 5日蛾量最高 ,2 2~ 2 4日最低。按旬分 ,中旬最高 ,下旬最低。按半月分 ,上半月高于下半月。以上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准 (P <0 0 1 )。圆形分析表明全月蛾峰集中角对应时间为 1 1日 1 1时 3 4分。这些日期都在月满稍前。  相似文献   

20.
杨树枝诱蛾对棉铃虫预测和防治效果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棉区使用杨树枝条诱蛾进行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或防治以来,至今尚来看到较有系统的报导。作者在1959,1964—1965年试验结果,与“棉铃虫预测预报办法”(农业部植保局,1959。棉病虫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办法,27页)以及大面积使用技术有些出入,现报导于下,以供参考。 杨树枝诱蛾的效果 预测预报效果 使用杨树枝条能诱到鳞翅目成虫十余种,其中棉铃虫的诱集量较大。1965年在一类棉田设20把杨树枝,自6月12日至9月3日共诱到棉铃虫蛾1,979头,其中雌蛾1,427头,占72.1%。 从图1看出,杨树枝诱蛾与田间棉铃虫产卵的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