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杨永 《植物分类学报》2000,38(4):385-385
两性木贼麻黄 新变种EphedraequisetinaBungevar.monoicaY .Yang,var.nov .Avar.equisetinadiffertplantamonoica,ramulisgracilioribus0 .8~ 1mmdiametro ,f  相似文献   

2.
中麻黄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2材料类别幼茎。3培养条件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继代培养基:(1)MS+KT0.05mg·L-1+2.4D1.1mg·L-1(单位下同);(2)芽分化培养基:MS+BA3+IAA0.2;(3)生根培养基:MS+BA0.06+2,4-D1.1。以上培养基均加30g·L-1蔗糖,9g·L-1琼脂,pH值5.8左右,高压灭菌。培养温度(25±)℃,光照12h·d-1,光照度2000lx.4生长与分化情况4.1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无菌操作下,切取中麻黄幼苗节间幼茎5mm大小,置培养基(1)上。15d后,淡黄绿色愈伤组织开始生长,愈伤组织疏松易碎。再过1…  相似文献   

3.
盐碱地种植麻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麻黄在干旱区硫酸盐,氯化物盐碱地中种植,其土壤0-30cm土层含盐量1.2%以下生长良好,初步化验分析,麻黄在盐碱地中种植其麻黄碱含量有所提高,同时可获得较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棍子植物中的麻黄科,仅有一个麻黄属,总共约40种,中国有12种及4变种。种数虽少,可分类上并不容易。尤其因为它们的植株形态相似,常常认不准确。三个县混淆的属麻黄、木贼、木麻黄三个属(种)植物分别属于探子植物麻黄科、获类植物木贼科、被子植物木麻黄科。可是它们营养  相似文献   

5.
中国麻黄属的地理分布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现有麻黄属植物15种,2变种和1变型,这些种属于膜果麻黄组和麻黄组中的麻黄亚组,没有原始类型藤麻黄亚组的代表。我国除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省区处,其他省区都有分布。麻黄花粉的化石-麻分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麻黄在过去曾遍布我国各地,发现的最早时期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早第三纪时,种类较现在丰富,将近50种,根据麻黄粉在世界各地地层中的分布和时期,结合大陆飘移和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推断,原麻黄在各  相似文献   

6.
中麻黄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用中麻黄无菌苗为外植体,其切段培养在附加2mg/L2,4-D和0.5mg/L 6 BA的MS培养基上,全部脱分化形成白色疏松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于MS+0.5mg/L2,4-D+0.2mg/L6BA+0.2mg/L NAA+4%蔗糖的培养某上。以继代培养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悬浮培养,培养基为附加0.2mg/L2,4-D+0.1mg/L6BA+0.1mg/LNAA+2%蔗糖的MS液体培养基,得到分散性好,细胞形状接近圆形,细胞大小均一,细胞团多由2-30个细胞组成的悬浮培养体系。第三代悬浮培养细胞增长率为0.35g·fw/20ml·d,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为11.2%。条件培养和高密度接种可缩短延迟期,条件培养不能提高分裂指数,1g/10ml接种密度可使分裂指数提高至21.2%。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马尾伸筋草(Lycopodium fargesii Hert.)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质疏松活性,采用硅胶、MCI、RP-18、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马尾伸筋草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分离,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得到18个化合物,综合利用NMR、HR-ESI-MS等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α-芒柄蜡素(1)、26-去甲-8-氧化-α-芒柄蜡素(2)、serrat-14-en-3β,21α,24-triol(3)、serrat-14-en-3β,21β,24-triol(4)、1,20-eicosanediol(5)、二十三烷(6)、glycerolmonolinoleate(7)、glyceryl linolentate(8)、3-(4′-formylphenoxy)-4-methoxybenzaldehyde(9)、芹菜素(10)、对羟基苯甲醛(11)、香草酸(12)、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3)、2-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基-1-酮(14)、3-甲氧基-4-羟基桂皮醛(15)、8-acetoxy-5-hydroxyumbelliprenin(16)、trans-4-hydroxy-2-nonenoic acid(17)和正十烷硫醇(18)。化合物1~18均为首次从马尾伸筋草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6对破骨细胞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1.98μM。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各种分离提取技术对芸香科植物华南吴萸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共分离纯化鉴定出13个化合物,分别为柠檬苦素(1)、6α-乙酰氧基-12α-羟基吴茱萸内酯醇(2)、12α-hydroxyevodol(3)、12α-羟基柠檬苦素(4)、臭辣树交酯A(5)、β-别隐品碱(6)、瑞特西宁(7)、野花椒甲素(8)、bis(2-ethylhexyl)benzene-1,2-dicarboxylate(9)、bejolghotin G(10)、lynoiresinol(11)、(-)-(7R,7′R,7′′S,8S,8′S,8′′S)-4′,4′′-dihydroxy-3,3′,3′′,5-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12)、3′,6-dipropyl apigenin(13)。其中化合物6、8、9和12为首次从吴茱萸属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华南吴萸中分离得到。并对其化合物进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的抑制率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对LDH释放的抑制活性较好,证明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9.
杨永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6):1275-1278
统计麻黄属属下名称33个,其中包括13个合法名称,19个不合格发表的名称和1个晚出同名。  相似文献   

10.
山岭麻黄     
<正>山岭麻黄(Ephedra gerardiana)隶属于麻黄科麻黄属。是一种矮小灌木,株高一般在5~15 cm之间,其木质茎常横卧或倾斜形如根状茎,埋于土中,直径约1 cm,外皮红褐色,纵裂成不规则的条状薄片剥落;每隔5~10 cm,从地下根状茎上生出一植株,先端有少数短的分枝,伸出地面后成粗大节结状。地上小枝绿色,短而向上直伸,通常仅具1~3个节间,纵槽纹明显,节间长1~2 cm,直径  相似文献   

11.
北豆根,防己科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的干燥根茎,是重要的中药材。为阐明北豆根的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大孔吸附树脂及高压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北豆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采用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和IL-6炎症因子的含量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北豆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香草酸(2)、丁香醛(3)、2-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4)、对羟基苯乙酸甲酯(5)、2-(4-羟苯基)-硝基乙烷(6)、对羟基苯乙腈(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fragransin B2(9)、7-hydroxy-3,6-dimethoxy-1,4-phenanthraquinone(10)、棕榈酸(11)、花生酸(12)、β-谷甾醇(13)、β-豆甾醇(14)、胡萝卜苷(15)。其中,化合物4-7、9、12为首次从防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1、14为首次从蝙蝠葛属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云上杜鹃花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系统分离方法(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对云上杜鹃花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分离与纯化,再采用1H NMR、13C NMR和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利用LPS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评价化合物抗炎活性。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26个化合物,分别为梫木毒素I(1)、梫木毒素II(2)、pieristoxin S(3)、去氢催吐萝芙木醇(4)、megastigm-5-en-3,9-diol(5)、吐叶醇(6)、5,6-epoxy-3-hydroxy-7-megastigmen-9-one(7)、hydroxy-3-oxo-α-ionol(8)、香叶芳樟醇(9)、negunfurol(10)、2,6,10-trimethyldodeca-6,11-diene-2,3,10-triol(11)、9,10-dihydroxy-6,10-dimethylundec-5-en-2-one(12)、(2Z)-2,6-dimethyl-2,7...  相似文献   

13.
红树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胚轴为京族常用治疗乙肝中草药。为研究木榄胚轴中化学成分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该文采用MT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木榄胚轴不同萃取部位抗HBV活性,使用现代色谱和波谱方法对活性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测试获得的化学成分抗HBV活性。结果表明:(1)红树木榄胚轴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具有抗HBV活性;(2)从中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1)、胸腺嘧啶(2)、腺嘌呤核苷(3)、oryzalactam(4)、正丁基-O-D-吡喃果糖苷(5)、nortetillapyrone(6)、(4R,6S)-4-methoxyl-2,3-dihydroaquilegiolide(7)、(4R,6S)-2-dihydromenisdaurilide(8)、没食子儿茶素(9)、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1,2,3-tri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1,3-propandiol(10)和(-)-南烛木树脂酚-9-O-β-D-木吡喃糖苷(11),其中化合物4、5、7和8为首次从药用红树木榄中获得,化合物4具有抗HBV 活性,其抑制率为23.59%。该研究丰富了木榄胚轴抗HBV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4.
对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结晶、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鉴定。从新鲜大白菜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5-羟甲基糠醛(2)、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3)、(6S,9S)-长寿花糖苷(4)、尿嘧啶核糖核苷(5)、琥珀酸(6)、琥珀酸甲酯(7)、对羟基肉桂酸(8)、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谷焦氨酸正丁酯(10)、环(酪氨酸-亮氨酸)(11)、环(L-脯氨酸-D-亮氨酸)(12)、氯代正十六烷(13)、油酸酰胺(14)、豆甾烷-3,6-二酮(15)。化合物3、6~15为首次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5为首次从大白菜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检测了分离所得化合物3体外抑制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宝  刘佳  匡维米  蒋礼  李勇军  李悦 《广西植物》2023,43(11):2149-2158
为了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文利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及Toyopearl HW-40F等色谱技术对蛇含委陵菜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和HR-ESI-MS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体外炎症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heptadecanoyloxy)propane-1,3-diyl distearate(1)、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2)、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2,2''-氧代双(1,4-二叔丁苯)(4)、大黄素(5)、大黄酚(6)、(6R,9R)-3-酮-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7)、新穿心莲内酯(8)、甲基-α-D-呋喃果糖苷(9)、1-O-β-D-吡喃果糖-α-D-吡喃阿洛糖苷(10)、对香豆酸(11)、cesternosides A(12)、koaburaside(13)、荭草素(14)、异荭草素(15),均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8、11-15具有一定NO释放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8在 25 μmol·L-1浓度下抑制率为72.5%。该研究丰富了蛇含委陵菜的植物化学信息,明确了脂肪酸衍生物、酚性成分及二萜类成分是其抗炎活性成分,为蛇含委陵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L.)Dryand.]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其结构为:(3β,5α,14β,17α)-3,14-二羟基孕甾-20-酮(1)、环氧松柏醇(2)、丁香酸乙酯(3)、原儿茶酸(4)、没食子酸(5)、4-O-乙基没食子酸(6)、β-谷甾醇(7)、豆甾醇(8)、胡萝卜苷(9)。其中化合物1~6为首次从牛角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牡丹籽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毛茛科芍药属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子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12,13-dehydromicromeficacid(2)、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3)、山奈酚(kacmpferol,4)、木犀草素(luteolin,5)、芹菜素(apigenin,6)、柯伊利素(chrysoeriol,7)、反式葡根素(trans-ε-viniferin,8)、顺式葡根素(cis-β-viniferln,9)、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10)、β-谷甾醇(β—sitosterol,11)、豆甾醇(stigmasterol,12)和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3)。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的种子部位中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毛果巴豆枝叶中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HPLC等多种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毛果巴豆枝叶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从中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比对,将其鉴定为2β-hydroxyteucvidin acetate(1),2β-hydroxyteucvidin(2),crotoeurin B(3),山奈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奈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栗苷A(6),cerevisterol(7),尿嘧啶(8)。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展毛野牡丹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Diaion HP20SS、MCI gel、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展毛野牡丹根和茎的醇提物分别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从展毛野牡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数据分析和鉴定。它们分别是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3,4-二羟基苯乙醇4-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龙胆酸5-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4)、甲基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乙基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6’-O-没食子酰基黑樱苷(7)、没食子酸甲酯(8)、没食子酸乙酯(9)、2,6-二甲氧基对苯二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甲氧基对苯二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展毛野牡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0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辽宁西部晚侏罗世晚期义县组的似麻黄属植物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辽西义县组单子叶植物化石的发现》中被归入被子叶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和禾 本科的化石,经与现代麻黄科植物对比研究后,发现它们应归入裸子植物门麻黄科似麻黄属。讨论似麻黄属植物的命名,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