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明确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对抑郁的作用及其机制。用动物跑台建立小鼠HIIT运动模型,用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制备抑郁模型,用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的抑郁相关行为。结果显示,HIIT运动可改善CUMS模型小鼠的抑郁相关行为。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CUMS模型小鼠海马、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杏仁核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含量增加,而HIIT运动能够有效逆转CUMS模型小鼠的这些变化。以上结果提示,HIIT运动能够产生抗抑郁作用,这为临床治疗抑郁疾病带来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木豆素于抗抑郁方面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模型(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进行糖水偏好实验评价经木豆素处理的小鼠的快感缺失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小鼠血清皮质酮的含量,采用LC-MS/MS法检测小鼠皮层和海马中多种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木豆素可以逆转CUMS引起的糖水偏爱指数降低和血清皮质酮水平升高。并且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层和海马中相关神经递质的含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而木豆素给药对于CUMS小鼠体内相关神经递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木豆素可能通过降低血清皮质酮水平和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来实现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3.
揭示油莎草须根油树脂抗抑郁作用及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油莎草须根油树脂化学成分;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小鼠模型,从动物行为学、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海马组织病理学考察油莎草须根油树脂抗抑郁作用。结果表明:油莎草须根油树脂含有酮类(68.891%)、酯类(8.787%)、醇类(4.258%)、烯类(0.374%)及其他物质(12.879%),主要成分为α-香附酮(59.536%)、吉马酮(5.875%)。CUMS抑郁模型小鼠给药后,油莎草须根油树脂显著缩短了小鼠强迫游泳静止时间,悬尾静止时间;显著提高了中央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持续时间,油莎草须根油树脂高剂量组明显提升了小鼠血清中5-羟色胺(5-HT)含量、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油莎草须根油树脂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细胞排列整齐,神经元细胞膜基本完整。油莎草须根油树脂可能通过参与调节CUMS抑郁模型小鼠血清中5-HT和NE的表达,修复小鼠海马组织损伤来改善抑郁样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C57BL/6小鼠抑郁模型,初步探究莫扎特K448奏鸣曲中的高频段声波改善C57BL/6小鼠抑郁症状的效果。方法 1)慢性应激模型的建立:小鼠依据自主活动实验结果剔除活动次数差异较大者,其余分为空白组(n=10)、模型组(n=36),模型组经历5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and mildstress,CUMS),建立小鼠抑郁模型。(2)治疗干预: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小鼠随机均衡分为模型对照组(n=12)、氟西汀组(n=12)和音乐组(n=12)。氟西汀组每天腹腔注射盐酸氟西汀溶液(10 mg/kg),其余两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音乐组每天进行2 h高频音乐干预,其余两组不进行音乐干预。干预持续2周。(3)效果评价:实验前3 d及实验中每周称量体重并记录,实验第1周、第5周、第7周进行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和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第7周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脑组织制备匀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含量。结果1)成功构建CUMS小鼠模型。第5周模型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2)氟西汀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缩短,差异无显著性(P>0.05);音乐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悬尾不动时间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无明显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小鼠相比,脑组织匀浆中的BDNF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氟西汀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脑组织匀浆中的BDNF含量明显回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音乐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莫扎特K448奏鸣曲高频段声波可一定程度优化小鼠抑郁模型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apelin receptor(APJ)拮抗剂F13A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起效时间。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F13A组(F13A)和氯胺酮组(ketamine),每组9只,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ip)+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每职1μl,i.c.v),F13A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ip)+侧脑室注射F13A(6 μg/μl,i.c.v),氯胺酮组小鼠腹腔注射氯胺酮(10 ml/kg, 2 mg/ml,ip)+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μl,i.c.v);实验分三批进行,第一批实验在注射后30 min,进行第一次强迫游泳测试(FST1),FST1后24 h进行第二次强迫游泳测试(FST2);第二批实验在注射后30 min进行第一次自发活动测试(LMT1),LMT1前24 h进行自发活动习惯化,LMT1后24 h进行第二次自发活动测试(LMT2);第三批实验注射后30 min进行FST1,FST1前24 h进行强迫游泳应激(FSS),FST1后24 h进行第二次强迫游泳测试(FST2)。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无FSS时,氯胺酮组小鼠不动时间显著性减少(P﹤0.01),而F13A组小鼠无明显变化;在FST2中,F13A组小鼠不动时间显著性增加(P﹤0.01),而氯胺酮组小鼠无显著性差异;在LMT1和LMT2中各组小鼠活动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经历FSS后,在FST1中氯胺酮组、F13A组小鼠不动时间均显著性减少(P﹤0.01);在FST2中,F13A组小鼠的不动时间显著性减少(P﹤0.05),而氯胺酮组小鼠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J受体拮抗剂F13A在强迫游泳测试中发挥快速起效(30 min)且持久作用(24 h)的抗抑郁样潜力,并且这种作用可能与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通过“微生物-肠-脑”轴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精神健康相关的益生菌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小鼠模型(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研究了一株分离自西藏Kefir粒的马乳酒样乳杆菌1207对小鼠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的缓解作用。【方法】本研究构建了CUMS模型,并利用马乳酒样乳杆菌1207 (109 CFU/d)灌胃进行2周的干预。随后,分别利用旷场实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评估了该菌株对小鼠的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通过测定下丘脑、血清和脾脏中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变化,研究了该菌株对色氨酸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HPA)轴和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结果】与对照小鼠相比,灌胃马乳酒样乳杆菌1207可显著增加小鼠在旷场实验中中央区域的滞留时间(P<0.05);降低小鼠在悬尾实验(P<0.01)和强迫游泳实验(P<0.05)中的不动时间;可通过降低小鼠下丘脑中5-羟基吲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抑郁的发生机制不清及药物的临床疗效不佳,导致其成为世界难题。已有研究发现甲醛的气态暴露或液态腹腔注射都可直接诱发小鼠抑郁样行为,而内源甲醛是否参与抑郁的发生尚不清楚。本研究探索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否通过刺激内源甲醛产生而诱发小鼠抑郁的分子机制;并观察非侵入物理疗法——630 nm红光照射是否能激活甲醛脱氢酶而降解甲醛,从而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方法 雄性成年C57BL/6J小鼠随机分组:a.对照组,腹腔注射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b.抑郁模型组,按浓度梯度腹腔注射LPS;c.红光干预组,按浓度梯度腹腔注射LPS后并定时进行630 nm全身红光照射。采用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糖水偏爱(suorose preference test,SP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强迫游泳(forced swimming test,FST)等方法,评估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用甲醛荧光(Na-FA,特异甲醛荧光探针)定量法及整脑甲醛荧光成像法,检测小鼠脑...  相似文献   

8.
认知缺陷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已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重大挑战。花榈木是一种多年生绿色乔木,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先前的研究表明它有抗抑郁作用。然而,花榈木对认知缺陷的影响尚未被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花榈木对慢性应激引起的认知障碍的影响。建立小鼠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模型,评价花榈木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采用新物识别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认知行为。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海马组织中GFAP和Aβ蛋白的水平。结果表明,花榈木显著改善了以识别指数增加为表现的短期记忆,也缓解了以减少逃逸到达平台潜伏期和增加平台跨越次数为表现的空间学习记忆缺失。花榈木能显著提高海马组织中5-HT、DA、NE的水平。此外,它增加了应激小鼠海马CA1区的GFAP水平并减少了Aβ阳性细胞数量。总之,本研究首次证实,花榈木显著改善慢性应激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上调GAFP和下调Aβ蛋白有关,表明花榈木可能是治疗慢性应激引起的认知障碍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低剂量氟西汀对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压力(CUMS)抑郁小鼠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取4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7只)和抑郁症模型组(Model,35只),Model组小鼠给予限制塑料管内、鼠笼倾斜、不筑巢、拥挤环境、明暗颠倒、白噪声等6种刺激,每种刺激随机且不同时出现2次,共刺激4周建立CUMS模型。随后35只Model组鼠随机分为CUMS组(8只)、氟西汀组(Fluoxetine,9只)、rTMS组(9只)和rTMS+Fluoxetine组(9只)。Fluoxetine组给予腹腔注射氟西汀5 mg/(kg·d),rTMS组给予10 Hz频率刺激,rTMS+Fluoxetine组给予腹腔注射氟西汀5 mg/(kg·d)和10 Hz频率刺激,Control和CUMS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伪刺激,各组均连续干预4周,随后进行行为学实验,最后运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方法分析Fluoxetine与rTMS的交互作用。结果:与Control组比,CUMS组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升高(P<0.05),蔗糖实验中糖喜好程度、旷场实验中心运动次数和体重变化率均显著下降(P<0.05)。与CUMS组比,rTMS组、Fluoxetine组和rTMS+Fluoxetine组抑郁症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降低(P<0.01)、蔗糖实验中糖喜好程度和旷场实验中心运动次数显著升高(P<0.05),其中rTMS+Fluoxetine组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P<0.05),但体重变化率仅rTMS+Fluoxetine组有变化(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或氟西汀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CUMS小鼠抑郁状态,其中联合应用的干预作用优于单独使用氟西汀或rTMS的效果,且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与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在慢性应激抑郁发生中的作用与关系。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海马单侧分别微量注射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MK-801、NPY-Y1受体阻断剂GR231118和NMDA后,利用体重测量及糖水偏爱测试、强迫游泳及敞箱实验等方法观察动物行为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3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内NPY的表达。结果显示,CUMS组大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变化,海马NPY表达显著降低;海马微量注射NMDA或NPY-Y1受体阻断剂GR231118,动物行为学表现均与CUMS组相同,注射NMDA可使NPY表达显著降低;海马微量注射MK-801能明显改善应激引起的抑郁样行为表现,并使海马NPY表达增加。联合注射GR231118与MK-801后,GR231118可以显著减弱MK-801的抗抑郁样行为的效应。以上结果表明,CUMS可能使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过量释放,NMDA受体过度激活,抑制NPY表达,导致抑郁发生。NPY抗抑郁作用主要是通过NPY-Y1受体实现。  相似文献   

11.
张丹  杨春  何永林  徐蕾  靳志栋  张鹏  冯鑫 《四川动物》2012,31(1):139-142,146
目的用不同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抑郁症模型,为探讨GalR蛋白对小鼠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打下基础。方法 C57BL/6J小鼠经体重、敞箱实验及反抗抓获实验初筛后,随机分为4组:Ⅰ.CUMS组,Ⅱ.CUMS+CORT组,Ⅲ.CORT组,Ⅳ.正常对照组。每天记录小鼠体重及摄食量。28d后进行液体消耗及强迫游泳实验测试。结果小鼠抑郁模型在第28d建立成功。Ⅱ组小鼠短期内体重迅速下降并死亡。与Ⅰ组小鼠相比,Ⅲ组小鼠液体消耗和强迫游泳实验指标改变更明显。结论成功建立C57BL/6J小鼠抑郁症模型。CUMS和CORT模型结合,小鼠不能耐受,短期内死亡。单独CORT模型造模效果要优于CUMS模型。在后续试验中,将用CORT法建立C57BL/6J小鼠抑郁症模型。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观察天麻素对小鼠抑郁症模型异常行为的改善以及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 -STAT3)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方法: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经过4周CUMS刺激建模,第6周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以验证建模效果。随后将模型组分为CUMS+生理盐水、CUMS+氟西汀以及CUMS+天麻素3个亚组,第7-8周继续进行CUMS刺激,同时对3个亚组小鼠腹腔注射给药。第9周再次进行行为学检测。取小鼠脑组织进行HE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第6周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增幅显著降低(P<0.001),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01、P<0.001),糖水消耗率显著降低(P<0.001)。第9周检测结果显示:与CUMS+生理盐水组相比,CUMS+氟西汀组和CUMS+天麻素组小鼠体重增幅显著增加(P<0.001,P<0.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降低(P<0.001,P<0.001),悬尾不动时间显著降低(P<0.01,P<0.01),糖水消耗率显著增加(P<0.001、P<0.001)。与CUMS+生理盐水组比较,CUMS+天麻素组小鼠JAK2、STAT3、IL-1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1、P<0.05);HE染色结果提示,CUMS+生理盐水组小鼠神经元形态发生改变,细胞结构不清晰,细胞核固缩、深染;与CUMS+生理盐水组相比,CUMS+天麻素组小鼠神经元形态得到改善。结论:天麻素可以有效改善CUM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其作用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人们从猪和牛的卵泡液中发现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T)以来,关于FST的研究从未停止,并通过多种的体内体外实验发现了FST的多种功能作用。FST作为一种分泌型蛋白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内,并由多种组织器官分泌,在激素调节,能量代谢,肌肉脂肪组织增殖分化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由于FST是从性腺中发现的,人们对于FST调节性激素分泌与信号传递,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研究的较为透彻,进行过多个物种的动物实验,查明其作用机制。并且FST作为TGF-β超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superfamily)的抑制剂,可以特异性与其一员抑肌素(Myostatin,MST)相结合并产生拮抗作用,促进机体肌肉增殖、分化和膨大。棕色脂肪作为哺乳动物体内重要的代谢组织,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发现FST可以促进棕色脂肪分化,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并在细胞实验与小鼠实验中得到验证。对FST及其重要功能进行介绍,简要阐述了不同功能的作用机理及发展前景,旨在为日后FST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型和动态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西洋参抗缺氧(hypoxia)的作用及潜在靶点。以AB系斑马鱼为实验动物,无水硫酸钠为造模剂诱导形成斑马鱼幼鱼缺氧模型,综合评价西洋参的抗缺氧作用。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西洋参活性成分以及缺氧相关共有靶点;并使用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蛋白-蛋白作用网络图,寻找西洋参抗缺氧可能的潜在靶点;利用动态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和稳定性。斑马鱼体内实验显示,西洋参提取物可明显增加斑马鱼在缺氧条件下的存活率,减轻因缺氧导致的神经行为状态(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相关。共筛选获得西洋参7个潜在活性成分和5个抗缺氧潜在靶点;动态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西洋参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之间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其中TNF、HSP90AA1与活性成分稳定结合,可能为西洋参抗缺氧的关键潜在靶点。综上,本实验建立的斑马鱼幼鱼抗缺氧模型可以快速简便地评价西洋参样品的抗缺氧活性,动态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该作用可能通过TNF以及HSP90AA1等靶点发挥作用,为后续西洋参抗缺氧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二氢杨梅素(DHM)对慢性社会挫败应激小鼠认知与情感障碍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慢性社会挫败应激组(CSDS)和慢性社会挫败应激+DHM组(CSDS+DHM),每组14只,每天将两个应激组小鼠放入ICR攻击鼠的饲养笼中10 min,之后取出放于ICR攻击鼠饲养笼的旁边笼中,连续应激10 d,在应激5 d后,每天按10 ml/kg的量分别腹腔注射一次2%的DMSO或20 mg/kg的DHM(分散于2% DMSO中),连续注射5 d,之后每组取10只小鼠进行新颖物体识别测试、Y迷宫测试、社会交互和旷场测试、行为学测试,剩余4只小鼠于实验结束后24 h内断头取脑,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SIRT1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CSDS组小鼠的学习记忆显著降低,焦虑水平显著升高,在悬尾测试(TST)和强迫游泳测试(FST)中的不动时间显著升高,海马SIR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或P<0.01);与CSDS组比较,CSDS+DHM组小鼠学习记忆显著提高,小鼠焦虑水平显著降低,在TST和FST中不动时间显著降低,海马SIRT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或P<0.01)。结论:DHM可改善CSDS诱导小鼠的认知障碍、焦虑样行为和抑郁样行为,并提高海马SIRT1蛋白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两种不同电针方法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CUMS)下丘脑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正常喂养)、模型组(仅建立CUMS模型,不予治疗)、观察组A(建立CUMS模型后,脉冲电针治疗)、观察组B(建立CUMS模型后,音乐电针治疗)、氟西汀组(建立CUMS模型后,氟西汀治疗)各12只,对除对照组之外的其他各组大鼠进行1只/笼的孤养结合方式建造CUMS模型,利用开野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TRH m 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TRH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刺激21 d后,模型组大鼠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A、实验组B、氟西汀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实验组B、氟西汀组大鼠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实验组B、氟西汀组大鼠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的下丘脑TRH m RNA、TRH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实验组A、实验组B、氟西汀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实验组B、氟西汀组大鼠的大鼠的下丘脑TRH m RNA、TRH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实验组B、氟西汀组大鼠的大鼠的下丘脑TRH m RNA、TRH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UMS大鼠下丘脑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表达水平降低,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能有效逆转这一现象,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基因敲除小鼠,初步分析Lag-3基因敲除对小鼠表型影响,为后续Lag-3体内功能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结合受精卵显微注射构建敲除小鼠,通过分子鉴定筛选基因敲除阳性小鼠,利用RT-PCR和流式检测方法进一步验证Lag-3基因敲除小鼠体内Lag-3基因敲除效果;通过建立Con A诱导的肝损伤模型研究Lag-3基因在体内的功能。结果 PCR和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获得了exon 2缺失的Lag-3基因敲除小鼠;该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Lag-3~(-/-))经刀豆蛋白(Con A)刺激后,小鼠心脏、脾、肺、巨噬细胞和淋巴结中仅能检测到Lag-3 mRNA本底表达信号,小鼠巨噬细胞、脾细胞和淋巴结中仅能检测到非常低数量的Lag-3阳性细胞。表型分析发现,Lag-3基因的缺失显著减少了Con A诱导的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CD3+T细胞的数量,减轻了Con A诱发的急性肝损伤情况。结论成功构建Lag-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肝损伤过程中的体内功能研究显示,Lag-3缺失可以显著缓解Con A引发的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乳香精油抗抑郁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乳香精油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以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建立小鼠抑郁症模型,造模同时每日灌胃给药。用旷场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对小鼠进行行为学评测,并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检测小鼠大脑内5-HT含量。试验显示,0.1、0.2 m L/100 g的乳香精油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小鼠的行为学行为,显著提高小鼠脑内的5-HT含量(P0.05)。乳香精油具有抗抑郁作用,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5-HT的调节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罗布麻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传统中药,本研究提取它的主要有效成分罗布麻总黄酮,采用经典抗抑郁评价模型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对罗布麻叶总黄酮进行抗抑郁活性评价.试验中给小鼠罗布麻叶总黄酮提取物25 mg/kg、50 mg/kg和100 mg/kg后,观察罗布麻叶总黄酮对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罗布麻总黄酮提取物能显著缩短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药效与氟西汀相似,表明罗布麻具有明显的抗抑郁活性.在此基础上,应用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模型,采用荧光相对定量RT-PCR法检测罗布麻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中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皮质酮处理后PC12细胞中BDNF、CREB基因的表达量最低,罗布麻处理后,表达量显著增加,较处理前增加了近十倍,且呈剂量依赖性.本研究结果提示罗布麻抗抑郁机制可能是通过(AC-cAMP-CREB)信号通路促进BDNF、CREB的基因表达而发挥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藏药翁布(Myricaria germanic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作用及机制。采用UHPLC-Q-Exactive-Orbitrap-MS技术对翁布原植物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和筛选翁布治疗UC的核心成分、靶基因和主要通路,并对核心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 DSS)诱导UC小鼠模型,观察翁布对UC小鼠的治疗作用。筛选出翁布治疗UC活性成分23种,作用于111个共同靶点;PPI网络分析显示AKT1、TNF、CASP3等可能是核心靶点;GO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靶点TNF、CASP3等与核心活性成分结合良好;翁布可以改善DSS诱导的UC小鼠的结肠长度和结肠黏膜损伤,降低结肠和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翁布通过大黄酸、异鼠李素、鞣花酸、蟛蜞菊内酯和去甲蟛蜞菊内酯等化合物调节TNF-α、PTGS2等靶点发挥治疗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