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醛糖还原酶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性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醛糖还原酶基因 5′调控区存在的可引起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的遗传变异及这些变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 ,应用PCR SSCP分析对醛糖还原酶基因 5′调控区 - 60 9~ + 4 0的DNA片段进行了筛选 .所有变异体均进行DNA序列分析并克隆至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告基因载体(pCATreportervector) ,然后将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 ,通过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活性求出启动子的相对活性 .同时进行凝胶滞留试验与足纹分析以确定DNA与核蛋白的相互作用 .结果显示 ,在 1 45名 2型糖尿病患者及 1 2 3名正常对照的醛糖还原酶基因 5′调控区除野生型外 ,共发现 2种多态性 [C( - 1 0 6)T、C( - 1 2 )G].在正常对照与患者中 ,基因型WT WT ,WT C( - 1 2 )G和WT C( - 1 0 6)T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在有视网膜并发症与无视网膜并发症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中 ,WT C( -1 0 6)T的发生率分别为 35 5%和 1 7 9% ( χ2 =4 0 0 ,P <0 0 5) ,WT C( - 1 2 )G的发生率分别为1 5 5%和 3 3% ( χ2 =3 43,P >0 0 5) .在有并发症的患者中 ,WT C( - 1 2 )G和WT C( - 1 0 6)T两者的总发生率为 42 3% ,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 ( 2 0 0 % ) ( χ2 =6 2 3,P <0 0 2 5) .野生型 ,C( - 1 2 )G和C( - 1 0 6)T等 3种调控序列的相对活性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醛糖还原酶(AR)基因启动区C(-106)T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235例江苏汉族人群,其中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63例,2型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DR)82例,正常对照组(YC)90例,用PCR-RFLP方法检测AR基因C(-106)T基因型,比较各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结果:未发现NDR组和NC组之间AR基因C(-106)T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4505,0.7279);DR组中CT及TT基因型频率均高于NC组,CC基因型频率低于NC组(P=0.0239),DR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C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NC组(P=0.0038)。结论:AR基因启动区C(-106)T多态性与江苏汉族人群DR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DR的遗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醛糖还原酶(AR)基因启动区C(-106)T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235例江苏汉族人群.其中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63例,2型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DR)82例.正常对照组(NC)90例,用PCR-RFLP方法检测AR基因C(-106)T基因型.比较各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结果:未发现NDR组和NC组之间AR基因C(-106)T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4505,0.7279);DR组中CT及TT基因型频率均高于NC组,CC基因型频率低于NC组(P=0.0239),DR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C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NC组(P=0.0038).结论:AR基因启动区C(-106)T多态性与江苏汉族人群DR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DR的遗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醛糖还原酶基因5′调控区新的点突变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研究醛糖还原酶 (AR)基因 5′调控区存在的可引起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的遗传变异及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应用PCR SSCP对中国人 2型糖尿病患者的AR基因 5′调控区进行筛选 ,在两名糖尿病患者中发现一新点突变C- 1 6 7→A ,使AR基因 5′调控区产生一个新的CCAAT盒。含点突变的两名患者尽管患病多年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 ,但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而且他们的红细胞中AR活性都很低 ,处于无视网膜病变患者组的下限范围。将含野生型和点突变DNA片段分别克隆至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告基因载体 (pCAT) ,检测CAT的活性确定野生型和突变型序列的转录活性。同时进行凝胶滞留试验以观测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 :含C- 1 6 7→A的启动子相对转录活性 (5 .7% )明显低于野生型(15 .7% )。凝胶滞留试验中 ,突变序列迁移速率较野生型慢。以上结果说明 ,AR基因 5′调控区C- 1 6 7→A点突变干扰了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的结合 ,导致AR基因转录活性降低 ,使患者组织中AR活性下降 ,从而阻止或减缓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欧文氏菌2-酮基醛糖还原酶基因敲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已知基因序列,利用PCR技术,从克隆质粒和欧文氏菌(Erwinia sp.)SCB125染色体中重新扩增得到含有2-酮基醛糖还原酶A和B(2-KRA和B)基因的片段,分别用于基因表达和敲除。用于表达的片段定向连接到表达载体pBL并转化大肠杆菌BH5α后,获得高酶活表达。在证实发生了突变的基因表达产物仍具有酶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基因敲除的研究。在体外将链霉素抗性基因插入到tkrA内部使其突变失活 相似文献
6.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是糖代谢多元醇(山梨醇)通路的第一个关键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正常血糖(3.8-6.1mmol/L)下,细胞中的葡萄糖主要由己糖激酶将其磷酸化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并进入糖酵解途径。只有微量的非磷酸化的葡萄糖(约3%)进入多元醇通路。然而,在高血糖状态(7 mmol/L)下,大于30%的葡萄糖通过多元醇途径代谢。多元醇途径中的第一步反应是由AR催化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依赖性还原反应,将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并消耗NADPH。第二步反应是由山梨醇脱氢酶催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依赖性氧化反应,将山梨醇氧化为果糖,并消耗NAD产生NADH。AR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R活性增高可以引发细胞内渗透压的改变,非酶糖基化的激活,氧化应激等,不同结构的AR抑制剂可以有效的阻止白内障的形成。本文主要对AR引起的这些改变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参与的机制以及AR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联合采用DEAE-纤维素层析、色谱聚焦、NADP亲和层析与SephadexG-100的凝胶过滤,对人脑醛糖还原酶(EC1.1.1.21;ALR)进行纯化.现测得该酶的等电点pH值为5.85.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和Western印迹证实,获得了满意的酶纯度.同葡萄糖,葡糖-6-磷酸与NADPH保温后,人脑ALR纯品的活性与对照酶组相似,且不被糖酵解途径的一些磷酸化中间产物抑制.苯基硼酸琼脂糖柱层析洗脱谱峰和氢硼化钠还原反应提示,当同葡萄糖保温时,人脑ALR(特别是其均一态)可能未被进一步糖基化.在糖尿病并发症和按结构完成药物设计的研究工作中,纯品ALR的应用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技术以酿酒酵母CICC1747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醛糖还原酶基因GRE3,插入到pET-15b载体的NdeⅠ和BamH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了酿酒酵母醛糖还原酶原核表达载体pET-15b-GRE3。将该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菌株Rosetta(DE3)中,重组菌株用IPTG诱导表达,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醛糖还原酶活力,并对其表达条件进行初步优化。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在分子量约37 kD处有明显的特异性蛋白质条带。发酵液的比酶活最高为54.94 mU/mg,与酿酒酵母野生菌株相比提高了近10倍。 相似文献
9.
根据已知基因序列,利用PCR技术,从克隆质粒和欧文氏菌(Erwinia sp.)SCB125染色体中重新扩增得到含有2酮基醛糖还原酶A和B(2KRA和B)基因的片段,分别用于基因表达和敲除。用于表达的片段定向连接到表达载体pBL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后,获得高酶活表达。在证实发生了突变的基因表达产物仍具有酶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基因敲除的研究。在体外将链霉素抗性基因插入到tkrA内部使其突变失活并作为阳性筛选标记,再将此突变基因构建到分配不稳定型质粒pBR322上,导入宿主菌后与染色体上正常基因进行同源重组交换,筛选质粒丢失的阳性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这项工作将为阻断旁路代谢,实现从葡萄糖一步发酵产生维生素C前体2酮基古龙酸(2KLG)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Calpain10基因多态性与2 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钙蛋白酶10(Calpain10)基因第3内含子SNP19多态性在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同胞对(家系内对照)和随机病例-对照两种实验设计,结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共403个样本的Calpain10基因第3内合子SNP19多态性,并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和空腹血糖等生理指标。结果:两种实验设计中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均无显著差异(PO.05)。结论:Calpain10基因SNP19多态性在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黑龙江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家系的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来自于黑龙江地区120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的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19例正常对照的LEPR基因Gln223Arg(668 A→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LEPR基因Gln223Arg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整体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34,df=2);除AG基因型(x2=4.550,P〈0.01)外,其余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黑龙江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有关,LEPR基因可能为中国人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黑龙江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家系的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来自于黑龙江地区120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的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19例正常对照的LEPR基因Gln223Arg(668 A→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LEPR基因Gln223Arg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整体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34,df=2);除AG基因型(x2=4.550,P<0.01)外,其余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黑龙江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有关,LEPR基因可能为中国人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受体基因(INSR)的第8外显子NaiⅠ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同胞对(家系内对照)和随机病例-对照两种实验设计,并结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224个样本的INSR基因第8外显子NsiⅠ多态性,并洲定了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和空腹血糖等生理指标;结果:两种实验设计中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INSR基因在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屎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谢毅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5)
2型糖尿病(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与ApoE基因的多态性存在密切关系。本文从ApoE基因与脂代谢、ApoE基因与T2DM、ApoE基因T2DM并发症的关系讨论了ApoE基因多态性在T2DM及其并发症在发病方面的机制,为临床治疗T2DM及其并发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与多个基因累加效应及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已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研究过的与T2DM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包括:全基因组相关研究中的CDKAL1、CDKN2A/B、SLC30A8、IGF2BP2、HHEX、FTO以及KCNQI基因;脂联素基因;核呼吸因子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等。探索这些易感基因可以为人类治疗T2DM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至今已明确的基因依然很少,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尚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杜纪坤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6):44-46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PvuⅡ酶切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GR-RFLP)方法,分析了156例样本LPL基因第6内含子PvuⅡ多态性(病例组98人。对照组58。其中40个2型糖尿病同胞对,病例组40人,对照组40人)。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湖北汉族人群脂蛋白脂酶基因PvuⅡ酶切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黑龙江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家系的PON2基因9 Ser311C→G多态性,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来自于黑龙江地区120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的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19例正常对照的PON2基因9 Ser311→Cys(C→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PON2基因9 Ser311C→G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整体分布没有统计学意义(P=0.610,df=2);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N2基因9 Ser311C→G多态性与黑龙江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无关,PON2基因可能不是中国人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8.
磺酰脲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磺酰脲受体1(sulfonylurea receptorl,SUR1)基因外显子16-3c/t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同胞对(2型糖尿病人及其正常同胞)和随机病例一对照两种实验设计,应用PCR-RFLP方法分析共405个样本的SUR1基因外显子16-3c/t多态性,并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两种实验设计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湖北汉族人群中未发现SUR1基因外显子16-3c/t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关联,该基因座可能不是该人群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