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贵瑞  杨萌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5):1153-1165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繁衍发展提供各式各样的生活、生产和生计的环境条件与自然资源。基于自然规律的生态系统管理是人类社会不断认知自然生态价值、保护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创造积累生态资产、维持社会经济系统永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以此为核心认知的区域生态经济学或经济生态学,正在成为探讨人类世地球系统演变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科学研究前沿。本文以大尺度区域宏观生态系统科学为学术视角,以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与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综合论述了自然生态价值、生态资产、生态产品等基本概念;从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融合角度,分析讨论了生态资产形成与变化、生态产品生产与消费、生态投资与生态资产损益等过程原理;提出了区域生态资产的系统经营与生态价值实现途径,期望为我国及区域生态系统价值及生态资产的评估,生态产业及生态价值实现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该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物物理指标),给出一个核算全球、国家、地区以及家庭和个人对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该方法通过测算人类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定量地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给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11年来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预测了未来10a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1~2001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009hm^2增加到1.369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348hm^2逐年减少到0.994hm^2,表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需求)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向发展趋势。1998年甘肃省出现生态赤字,2001年人均生态赤字已达0.375hm^2。预测甘肃省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65hm^2左右,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6hm^2左右,生态赤字加剧.说明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最后,分析了生态足迹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和修正生态足迹模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然资源生态伦理观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首先论述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并从生态论理道德的角度对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当代人承担着为子孙后代留有生存和发展充分空间的道义责任和义务,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和维护子后代的利益需求是同等重要的,文中还指出把生态伦理观纳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此外,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主要措施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道德和道德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以推动道德进步。现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发展新阶段,因而,时代要求转变以往支配人们行动的旧道德观,打破狭隘的视野局限,把原有道德观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生态文明时期的道德准则。这种新的道德观要求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坚持公正和平等的原则。以约束人类行为,提高人的生态道德修养为宗旨。使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倡导过一种适度消费的文明生活。  相似文献   

5.
郭艳华 《生态科学》2001,20(Z1):140-146
道德和道德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以推动道德进步。现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发展新阶段,因而,时代要求转变以往支配人们行动的旧道德观,打破狭隘的视野局限,把原有道德观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生态文明时期的道德准则。这种新的道德观要求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坚持公正和平等的原则。以约束人类行为,提高人的生态道德修养为宗旨。使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倡导过一种适度消费的文明生活。  相似文献   

6.
刘云南 《生态学报》2007,27(5):2012-2020
生态市建设规划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而生态足迹理论作为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状态的一类生物物理方法对于定量描述区域发展现状、判断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生态足迹分析应用到生态市建设规划中可以(1)分析可持续发展进程,明确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2)明确城市一定人口的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资源问题;(3)为合理开展生态市建设规划、减少生态足迹提供决策信息。本研究根据海口生态市建设规划实践剖析了生态足迹理论在明确上述3个方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海口市2002年生态足迹为生态承载力的5.6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出现赤字的土地类型依次为耕地、水域、化石燃料用地和草地,其中耕地赤字为各项需求之首。海口市2002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为0.93hm^2,表现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但海口市生态占用率较小,生态环境压力相对较小。根据海口市生态环境现状,减少生态足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规划途径主要为:通过保护土地资源和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改善耕地和草地赤字的现状;通过构建城市生态交通和构建生态建筑与节能体系来缓解化石燃料用地的压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转变消费模式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来提高人均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郭艳华 《生态科学》2001,20(1):140-146
道德和道德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以推动道德进步。现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由人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发展新阶段,因而,时代要求转变以往支配人们行动的旧道德观,打破狭隘的视野局限,把原有道德观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生态文明时期的道德准则。这种新的道德观要求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坚持公正和平等的原则。以约束人类行为,提高人的生态道德修养为宗旨。使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倡导过一种适度消费的文明生活。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598-1598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和Elsevier出版集团共同发起并由国际生态学会、美国生态学会、东亚生态学联盟等23个国内外学术机构共同组织的“2007世界生态高峰会”将于2007年5月22-27日与“东亚生态学会联盟第三次国际学术大会”在中国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行.会议主题为“生态复杂性和可持续性:21世纪生态学的机遇和挑战”.内容覆盖当前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交叉性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议题.会议将针对不同大陆的多元性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机理和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多样化目标的技术手段开展学术交流,对相关科学、政策及实践方面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目的是推动人类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领域中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会议将特邀十几位全球知名的科学家做主题报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出席本届大会的代表预计千余人,是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在我国举行的规模较大的一次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大会.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态位的扩充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类生态位的扩充与可持续发展朱春全雷静品(中国林科院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91)ExpansionofHumanNich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ZhuChunquan,LeiJingpin(TheFores...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的机理与准则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毛锋  曾香 《生态学报》2006,26(11):3841-3846
分析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生态补偿的基本内涵;通过对生态系统自组织与反馈、恢复机制的剖析,提出了生态补偿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结合国情,探讨了生态补偿亟待解决的实践困惑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弘扬生态文明深化学科建设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王如松  胡聃 《生态学报》2009,29(3):1055-1067
阐述了"生态"的"耦合关系、整合功能与和谐状态"三大内涵;提出了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贫穷落后、超常消费和野蛮开发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和社会生态福祉下降等世界三大生态焦点议题;探讨了生态文明的认知、体制、物态和心态内涵及其研究、发展和管理战略.提出了深化与创新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研究、献身生态学教育与科普工作、参与生态学决策与管理的对策和倡议.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地区生态空间识别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迟妍妍  许开鹏  王晶晶  张丽苹 《生态学报》2018,38(23):8555-8563
生态空间识别是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和减缓生态退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生态学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京津冀地区自然禀赋先天不足,由于持续高强度的开发活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生态压力增大,脆弱的自然生态本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冲突激烈。为了探索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空间管控有效方法,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生态保护重要区域识别,确定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空间。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冀北燕山山区和冀西太行山山区,这些重要的区域关系到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是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空间识别将为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如何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以厦门市为例,基于“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的基本框架构建陆域生态安全格局。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生态源地,该方法兼顾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使得所识别的生态源地更具全面性。选取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构建生态综合阻力面,并用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生态综合阻力面,以减少主观赋值的影响,识别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差异,使生态阻力面的构建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利用重力模型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并根据重力模型结果划分重要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由14个生态源地、21条生态廊道、15个生态节点及若干个踏脚石所组成。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合计为558.64 km2。生态廊道长约159.40 km,其...  相似文献   

14.
中小尺度生态用地规划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荣冰凌  李栋  谢映霞 《生态学报》2011,31(18):5351-5357
生态用地指以发挥自然生态功能为主,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或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土地。它是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直接联系,关系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生态用地的研究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系统,完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不同尺度下,生态用地的内涵、性质、主导功能以及规划方法都有所不同,结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规划的层次划分,选取市域和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其中市域为中尺度代表范围,中心城区为小尺度代表范围,分别分析了两种尺度下生态用地的内涵及区别,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方法及侧重点。定量规划方面,中心城区生态用地主要结合国家相关法规、规定、政策等确定;而市域生态用地采取借鉴法、土地利用结构数量优化方法以及情景分析三种方法综合确定。空间规划方面,城区生态用地采取分类规划方法,分别对点线面三类生态用地进行提取,主要步骤为辨识重要生态源,构建面状生态用地;结合水体和交通缓冲区,构建线状生态用地;提取关键节点,构建点状生态用地;生态用地分类。市域生态用地则采取综合规划方法,主要步骤为提取特殊生态用地、基于生态用地结构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等的生态建设重要性评价、生态用地空间提取及分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区划研究进展:从格局、功能到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然好  李卓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18,38(15):5271-5278
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区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现有的生态区划方案,总结出生态特征和类型区划、生态地理和格局区划、生态功能和服务区划三大类,分别对每个区划的指标、技术、方案、特点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缺少面向服务供需的生态系统区划,生态制图和更新的标准化技术也存在不足。为此,提出明确不同生态区划的科学或管理目标、强调人类需求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现实作用和未来影响、加强现代制图技术在生态区划的作用、整合现有多原则和多目标的生态分区方案等五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开发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马一丁  付晓  田野  王辰星  吴钢 《生态学报》2017,37(13):4505-4510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的建设,对我国华北和华东区域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锡盟大型煤电基地的开发,其对锡林郭勒盟这一具有重要生态屏障功能的典型草原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区域生态敏感性、生态弹性及生态压力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弹性及生态压力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对该区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锡盟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特征。研究为锡林郭勒盟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的开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李彤  贾宝全  刘文瑞  张秋梦  姜莎莎 《生态学报》2023,43(15):6154-6169
生态安全网络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与功能多样性的重要框架,连接其中的生态要素对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以三峡大坝所在地宜昌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节点分析”的网络范式,对2000—2020年不同生态安全网络要素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基于核心区筛选、生境质量热点提取、景观连通性判断以及自然保护地检验等步骤综合识别的宜昌市生态源地在三个时期分别为43.41、49.03万hm2和47.76万hm2,集中分布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区;生态廊道数量、里程及覆盖面积逐渐减少,其中廊道数量与里程集中在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区,而廊道覆盖面积聚集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区,生态夹点数量与面积先增后减,均集中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区,生态障碍点集中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区和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区;(2)生态阻力结构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不同时期阻力值分别为38.90、42.19和40.66,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区内生态阻力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分区;(3)以降水量为代表的气候要素对生态源地空间分布驱动效果最为显...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将生物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一些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蕴含了这一思想;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将生态学的“平衡态范式”引入风景园林学科,形成以自然优先和科学实证为特征的生态决定论思想;20世纪80—90年代,生态学发生以复杂性为特征的范式转变,规划设计开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重视景观动态格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0世纪末出现了将生态作为复杂系统的隐喻的趋势,生态都市主义思想和实践应运而生。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是多层次的,并综合体现在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问题及其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姬晓娜  朱泮民 《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84-1889
目前,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态破坏现象,严重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区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破坏问题,并运用景观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解决生态旅游区生态问题的景观生态调控对策和措施,包括进行旅游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合理的旅游生态管理容量、对旅游景观结构进行生态化设计、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旅游生态教育和旅游环境监测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