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北宜昌奥陶系庙坡组疑源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宜昌地区庙坡组是达瑞威尔阶/桑比阶界线附近的地层,该段地层产出分异度较高,丰度适中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16属,28种,其中7个未定命名种,可与国内、外同期疑源类组合进行对比。庙坡组疑源类组合既产出晚奥陶世特征分子,也产出阿伦尼格期(弗洛阶上部—达瑞威尔阶底部)的特征分子,显示出一定的过渡特色。组合以Baltisphaeridium(17%—52%),Leiosphaeridia(6%—78%)占优势;反映了其沉积环境为离岸较远的外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2.
湖北宜昌黄花场大湾组一些疑源类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湖北宜昌黄花场大湾组底部的疑源类有14属34种,其中9新种和8未定种,主要由下列4属Baltisphaeridium,Gorgonisphaeridium,Peteinosphaeridium及Veryhachium的分子组成,约占总类型的53.0%,其次为Leiosphaeria及Tectiheca两属的分子,约占14.7%。其组合指示的地质时代属早奥陶世Arenigian期。  相似文献   

3.
短剑类(Machaeridia)属于环节动物(Annelida), 其主要特征为个体微小且左右两侧对称, 是一类相对稀少但是分布范围广泛的海相动物化石。在摩洛哥Anti-Atlas地区、中国华南、塔里木等地的奥陶系中皆有短剑类的报道, 但是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报道并描述了产自湖北省远安县嫘祖剖面庙坡组的短剑类标本3枚, 经初步鉴定为Plumulites sp. A (羽毛虫)和Lepidocoleus sp. (鳞鞘虫), 这项发现拓展了短剑类在华南地区的时限和地理分布, 也可看作是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短剑类在扬子台地局部凹陷区域定居的反映。此外, 本文还讨论了短剑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框架, 认为早古生代的短剑类根据形态特征和骨片结构, 可以划分为3科: 羽毛虫科 Plumulitidae Jell, 1979、鳞鞘虫科Lepidocoleidae Clarke, 1896、塔形壳虫科Turrilepadidae Clarke, 1896。  相似文献   

4.
短剑类(Machaeridia)属于环节动物(Annelida), 其主要特征为个体微小且左右两侧对称, 是一类相对稀少但是分布范围广泛的海相动物化石。在摩洛哥Anti-Atlas地区、中国华南、塔里木等地的奥陶系中皆有短剑类的报道, 但是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报道并描述了产自湖北省远安县嫘祖剖面庙坡组的短剑类标本3枚, 经初步鉴定为Plumulites sp. A (羽毛虫)和Lepidocoleus sp. (鳞鞘虫), 这项发现拓展了短剑类在华南地区的时限和地理分布, 也可看作是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短剑类在扬子台地局部凹陷区域定居的反映。此外, 本文还讨论了短剑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框架, 认为早古生代的短剑类根据形态特征和骨片结构, 可以划分为3科: 羽毛虫科 Plumulitidae Jell, 1979、鳞鞘虫科Lepidocoleidae Clarke, 1896、塔形壳虫科Turrilepadidae Clarke, 1896。  相似文献   

5.
安庆栖霞组的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南方二叠纪地层中的腕足动物群,以晚二叠世的腕足动物研究的最为详细,其次是早二叠世晚期的腕足动物,许多古生物工作者发表了论文,给予论述;而对早二叠世早期的腕足动物群研究则较差。1927年赵亚曾首先研究了长江下游栖霞灰岩中的腕足类化石,并报道了“栖霞石灰岩之腕足类化石”8属、10种、3未定种,其中1新种,但时代并未肯定。在我国栖霞组内以珊瑚及(竹蜓)科化石为主,而又比较标准,地层对比较为重要,所以对栖霞组内的腕足类研究就减少了,直至近十多年来才逐渐的对这一地层的腕足类的研究给予重视。笔者将安庆白鹿尖剖面的腕足类化石研究发表,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贺孝贵 《化石》2001,10(1):28-28
最近,湖北省恩施市统战部与市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查组,在对本市可资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遗产考查中,意外地在白果乡楠木坪村发现大面积腕足动物化石。化石分布在一道山涯中,数量多,密度高,几乎出手可拾,令人叹为观止。化石以贝类为主,保存十分完好,有的贝纹只有头发丝细,仍然清晰可辩,栩栩如生。更令人叫奇的是,动物在形成化石过程中难以保存的内脏,在个别化石标本中能够见到。  相似文献   

7.
湖北宜昌黄花场早奥陶世疑源类的新类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该文报道了湖北宜昌黄花场下奥陶统大湾组下段的疑源类(海洋微体浮游植物化石)新类型,描述和建立3新属:Papilliferumgen.nov.,1gen.nov.和Yichangiagen.nov.;2新种:Papilliferumirregularegen。etsp.nov.,Yichangiabiporosagen;etsp。nov。及重新修改和组合的3属、种:Papilliferumrhabdocladium(Lu)comb.etemend.nov.,P。striatum(Lu)comb.etemend。nov。和Stelomorphaerchunensis(Fang)comb;etemend.nov.这些疑源类新类型目前仅见于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的早奥陶世地层。它们为探讨早奥陶世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的区域分布及扬子地台的古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湘中早石炭世刘家塘组的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田奇瓗、王晓青(1932)在创建孟公坳组和石磴子组时即已指出,前者属杜内阶,后者属维宪阶,二者在岩性上呈过渡关系,不易划分。后来,孟公坳组再分为三部分(侯鸿飞,1965),即邵东组、孟公坳组和刘家塘组。刘家塘组以Pseudouralinia带为特征,石磴子组以Thysanophyllum-Kueichouphyllum带为特征。但这两个珊瑚带之间有一套厚逾百米的地层,不产前者,也不产后者。因此,如何确切划分这两  相似文献   

9.
湖北宜昌冠齿兽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产于湖北宜昌梅子溪的冠齿兽类化石的一新种:杨氏方齿兽 Manteodon you-ngi sp.nov.1936年德日进和杨钟健曾记述了一种产自同一地区的冠齿兽类化石(Eudinoce-ras cf.kholobochiensis)。它的大小和性状与杨氏方齿冠齿兽十分相近,因此被归列到杨氏方齿冠齿兽这个种。宜昌地区含冠齿兽化石的两个地点(梅子溪和洋溪)的地层,其时代与湖北玉皇顶组的时代应相当或稍晚,但不会晚于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10.
下扬子区金陵组腕足类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前言在扬子江下游,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近来,都把“金陵灰岩”认为是唯一代表图内期的海相沉积。解放后,在南京龙潭等地,于五通群与“金陵灰岩”或高骊山组之间的一层砂岩中,多次发现了腕足类化石,从而对五通群、金陵组及高骊山组的时代和沉积相的阐明,又获得了一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采自湖北宜昌分乡陈家河和远安真金两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至宝塔组的牙形刺,将该段地层的牙形刺生物带自上而下综合划分为Hamarodus brevirameus,Amorphognathus superbus,Baltoniodus alobatus,Pygodus 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Yangtzeplacognathus foliaceus,Histiodella kristinae-Eoplacognathus suecicus,Dzikodus tablepointensis,Lenodus variabilis和Lenodus antivariabilis等牙形刺生物带。其中宝塔组之Hamarodus brevirameus,Amorphognathus superbus生物带及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顶部归为凯迪阶(Katian),庙坡组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大部和Pygodus 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中上部归为桑比阶(Sandbian),而牯牛潭组的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至Lenodus antivariabilis等牙形刺生物带和庙坡组Pygodus 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下部则归入达瑞威尔阶(Darriwillian)。这一牙形刺带序列与宜昌黄花场和分乡剖面的牙形刺生物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湖北宜昌樟村坪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资料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湖北宜昌樟村坪磷矿陡山沱组化石组合主要包括球状蓝菌Archaeophycus venustus,丝状蓝菌Siphono-phycus,Oscillatoriopsis,Polytrichoides和Salome hubeiensis,以及多细胞藻类化石Wengania和可能的Sarcino-phycus。化石主要产于陡山沱组上部白云岩的硅磷质条带和结核中。樟村坪磷矿陡山沱组化石组合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华南扬子地区陡山沱组燧石相具有和磷块岩相中类似的化石组合。  相似文献   

13.
宜昌黄花场宜黄1井钻遇牯牛潭组上部灰岩地层,属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顶部,自下而上出现棕灰色生屑泥粒状灰岩、棕红色生屑粒泥状灰岩、灰色瘤状灰岩、棕红色生屑粒泥状灰岩、棕灰色与灰色生屑粒泥状灰岩夹含少量泥质条带的灰色生屑泥状灰岩。以碳酸钙灰泥和粉砂屑基质沉积为主,见少量细颗粒破碎程度高的三叶虫、介形类、棘皮类等后生动物化石碎片,部分层位的生屑颗粒长轴无定向排列,它们在偏深水区安静海底堆积后无动荡水流频繁改造,顶部的生物扰动现象可能与海退有关。牯牛潭组上部没有典型暖水浅水相的化石类型和内碎屑颗粒沉积,灰岩均形成于最大浪基面之下水温偏凉的开阔陆表海区。  相似文献   

14.
重点描述宜昌黄花场剖面中 /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重要牙形剌共 3属、5种和 2新种Bergstroe mognathussp .nov .,BaltoniodustetrachotomusLiandWangsp .nov .,并对Oepikodusevae带和Baltoniodustriangu laris带分子的首现位置及带的含义进行厘定。作者还在此剖面大湾组下段发现北美中大陆区暖水型牙形剌Tripoduslaevis和Protoprioniodusaranda ,并确定Tripoduslaevis的首现位置在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底界之上 0 .3m处。Tripoduslaevis的首次出现曾提议为中奥陶统的底界的标志 (见陈旭等 ,2 0 0 0 ) ,在宜昌黄花场剖面上Tripoduslaevis的首现位置接近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底界 ,对确定中 /下奥陶统界线很重要。由于在黄花场剖面可识别出Baltonioduscrassulus—B .gladiatus—B .triangularis演化谱系 ,作者建议以B .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作为中奥陶统的底界 ,宜昌黄花场剖面为中 /下奥陶统界线的层型剖面。同时 ,文中将本区的牙形刺带与世界其它地区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壳化石在寒武纪早期地层时代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寒武系纽芬兰统的区域和洲际对比以及第二阶全球界线层型的确定方面,它们是重要的生物地层对比化石。湖北省宜昌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含大量的小壳化石,根据小壳化石带可知岩家河组第1-3层为幸运阶,第5层硅磷质结核灰岩中出现Aldanella yanjiaheensis,表明第5层应属于第二阶。由于第4层炭质灰岩中缺乏化石记录,而不能确定幸运阶和第二阶的地层界线位置。笔者首次在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第4层上部炭质灰岩处理出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弥补了这一层位化石记录的空缺。通过28个样品的系统分析,笔者获得上千枚小壳个体,系统鉴定和描述了6属10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新种为肿瘤形盘织金壳Zhijinites tumourifomis sp.nov.。据材料中出现的纽芬兰统第二阶的标准分子Zhijinites longistriatus、其它共生化石组合以及碳同位素地层学等证据,可以推测第4层上部应该属于纽芬兰统第二阶,因此幸运阶和第二阶间的界线位置应该在第4层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6.
鄂西地区中–晚奥陶世之交的庙坡组由数米厚的页岩夹少量薄层灰岩构成,沉积于扬子陆表海区凹陷带中,深度位于最大浪基面下,含有多样性、丰度高的化石组合。宜昌北部的陈家河剖面以及远安真金剖面庙坡组中–上部页岩属晚奥陶世桑比期Nemagraptus gracilis笔石带。笔者在该层位首次采获30余枚海林檎化石,经系统古生物学鉴定均为Cheirocrinus penniger (Eichwald, 1842)。远安真金剖面产出的C. penniger标本多以萼部区数个不同类型压扁的骨板形式保存, 1枚标本保存有完整的茎部;宜昌陈家河剖面的C. penniger标本均以单个萼部骨板形式保存。奥陶纪的Cheirocrinus广泛分布于多个板块,本文描记庙坡组的Cheirocrinus化石记录实例,扩展了该属在华南板块的时空分布,它可以从黔南三都早奥陶世斜坡相的同高组延续到晚奥陶世台内凹陷带的庙坡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纪大湾组下部的一个三叶虫新种Ovalocephalus eoprimitivus sp.nov.,主要特征是头鞍缺失前颈环横沟。Ovalocephalus Koroleva为泛冈瓦纳的标志分子,在中国奥陶系分布极为广泛。这一新种的时代为弗洛期一大坪期,系该属目前所知地层层位最低的分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产于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中的蓝菌类化石Girvanella sp.,从而丰富了我国寒武系底部蓝菌类化石的新产地。文中还讨论了蓝菌类化石的保存方式和蓝菌类在硅磷质结核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本文中描了晚石炭世腕足类化石21属,23种,内有新种3个,新变种1个,种名未定的2个。化石产地有二:一是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联合旗(以下简称乌盟达茂旗)(口戈)少庙南西三公里;一是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以下简称巴盟中后旗)北部的平顶山区。两个产地均属同一层位,具有相同的化石种类。所有标本均系李寿耆与笔者在1960年研究该区地层时所采集。  相似文献   

20.
保存于华南新元古代晚期陡山沱组中的磷酸盐化化石被认为与后生动物起源、真核生物演化有重要联系。位于鄂西黄陵隆起北缘的樟村坪地区,是华南最重要的工业磷矿产地之一,主要磷矿层属于埃迪卡拉纪地层,却鲜有磷块岩化石报道。此次研究利用钻孔样品的大量连续切片,在陡山沱组磷矿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保存精美的微体化石,化石组合包括可能的动物胚胎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大型具刺疑源类Appendisphaerasp.,Cymatiosphaeroides kullingii,Dicrospinasphaera sp.,Ericiasphaera magna,Weissiella sp.;多细胞藻类Wengania globosa,W.exquisite,Sarcinophycus papilloformis,Thallophyca sp.,以及球状丝状蓝藻化石Archaeophycus yunnanensis,Cyanonema majus,Salome nunavutensis,Obruchevella minor,Siphonophycus kestron,S.typicum,S.robustum,S.septatum。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丰富了该区磷酸盐化化石资料,同时该化石组合面貌与黔中地区陡山沱组上磷块岩"瓮安生物群"以及峡东陡山沱组典型硅化生物群都具有相似性,化石层位的探讨也为华南不同沉积相区陡山沱组的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