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通过三峡库区8个植被类型370个样地的群落调查和土壤分析,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海拔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规律为阔叶林>竹林>针叶林>灌丛>草丛,森林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平均含量丰富;速效磷平均含量表现为草丛>落叶阔叶林>灌丛>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竹林>常绿阔叶林,草丛与其他植被类型差异显著;速效钾平均含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竹林>草丛>常绿阔叶林,竹林、草丛、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差异显著.(2)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黄棕壤中有机质、全氮含量高,分别为6.83%、0.44%,紫色土中速效磷含量高,达到54.24mg/kg.(3)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退化红壤的侵蚀裸地、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类型及常绿阔叶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型植被的土壤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弹尾虫2亚目7科23属,其中符跳属、类符跳属、小圆跳属等为优势类群.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弹尾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裸地最低,基本没有弹尾虫存在;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得到了一定恢复,但各类型之间土壤弹尾虫群落没有明显差异,均处于恢复的早期阶段;Bray-Curtis指数显示,侵蚀裸地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最大(0.99),其它植被恢复类型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也较明显,但各植被恢复类型间弹尾虫群落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3.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退化红壤的侵蚀裸地、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类型及常绿阔叶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型植被的土壤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弹尾虫2亚目7科23属,其中符跳属、类符跳属、小圆跳属等为优势类群.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弹尾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裸地最低,基本没有弹尾虫存在;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得到了一定恢复,但各类型之间土壤弹尾虫群落没有明显差异,均处于恢复的早期阶段; Bray-Curtis指数显示,侵蚀裸地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最大(0.99),其它植被恢复类型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也较明显,但各植被恢复类型间弹尾虫群落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4.
浙江西天目山主要森林类型的苔藓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苔藓是森林的重要组分, 是森林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 在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中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浙江西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7种主要森林类型(落叶矮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内的苔藓植物为对象, 调查了32个10 m × 10 m的样地, 记录地面生苔藓植物盖度和树附生苔藓植物多度, 采用重要值、相似性系数、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森林类型间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差异。共采集969份标本, 隶属41科84属142种, 其中苔类植物13科18属33种, 藓类植物28科66属109种, 优势科为灰藓科、青藓科和羽藓科。2种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余5种森林, 其中物种丰富度以针阔混交林最高, 苔藓植物多样性则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 竹林两者均为最低。海拔等环境因子较为接近的植被类型的苔藓植物多样性相似性较高, 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相似性最高, 而落叶矮林和竹林相似性最小。  相似文献   

5.
复杂的自然条件导致面积仅为36 000多平方公里的台湾兼有热带和寒温带的群落类型,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植被之缩影.它的植被分类也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植被分类的补充.台湾植被分类采用的是外貌-区系原则,分类单位和系统自上而下是:植被型纲、植被型目、植被型、群团组、群团和群丛.高级单位(植被型纲、植被型目和植被型)以群落的生态外貌为依据;中、低级单位主要依据种类组成,兼顾优势种和标志种的指示意义.在中级单位中(群团组、群团),重视优势种的作用,在低级单位中(群丛)更重视特征种(或标志种)的意义.按此原则将台湾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纲(森林、灌丛、草本植被、岩原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29个植被型目(寒温性针叶林,凉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苔藓林、常绿硬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海岸林、暖性竹林、常绿针叶灌丛、革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刺肉灌丛、竹灌丛、草甸、疏灌草地、干热早生草地、岩屑堆稀疏群落、石隙植被、木本沼泽、草本沼泽、藓类沼泽、淡水水生植被和咸水水生植被),53个植被型.列举了各个植被型中的重要群团.  相似文献   

6.
台湾植被分类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的自然条件导致面积仅为36000多平办公里的台湾兼有热带和寒温带的群落类型,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植被之缩影。它的植被分类也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植被分类的补充。台湾植被分类采用的是外貌-区系原则,分类单位和系统自上而下是:植被型纲、植被型目、植被型、群团组、群团和群丛。高级单位(植被型纲、植被型目和植被型)以群落的生态外貌为依据;中、低级单位主要依据种类组成,兼顾优势种和标志种的指示意义。在中级单位中(群团组、群团),重视优势种的作用,在低级单位中(群丛)更重视特征种(或标志种)的意义。按此原则将台湾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纲(森林、灌丛、草本植被、岩原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29个植被型目(寒温性针叶林,凉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苔藓林、常绿硬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海岸林、暖性竹林、常绿针叶灌丛、革叶灌从、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刺肉灌从、竹灌丛、草甸、疏灌草地、干热旱生草地、岩屑堆稀疏群落、石隙植被、木本沼泽、草本沼洋、藓类沼泽、淡水水生植被和成水水生植被),53个植被型。列举了各个植被型中的重要群团。  相似文献   

7.
沈琪  张骏  朱锦茹  江波  葛滢  刘其霞  常杰 《生态学报》2005,25(9):2131-2138
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域的现状植被中分析了6种主要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格局,包括演替系列中的2种灌丛、松优势林、2种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结果表明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常分布在环境退化较严重(土层瘠薄)的生境中,其中灌木层主要由阳性的映山红、木、白栎等组成,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在其中偶见,因此推断其自然恢复为常绿林的速度慢;含常绿阔叶树较多的灌丛及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分布在土层较厚处,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的频度和重要值都较大,较容易自然恢复为常绿阔叶林。各种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指数——Gleason、Shannon-Wiener、Simpson指数基本上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其次是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各种多样性指数最低。本研究显示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植被恢复途径有3条:(1)灌草丛→针叶林(松)→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2)灌草丛→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灌草丛→常绿阔叶林。这意味着本区域的常绿阔叶林恢复可以不必经历松林阶段,在生境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人工干预、补种常绿阔叶树可以加速常绿阔叶林恢复。  相似文献   

8.
朱华 《广西植物》2019,39(1):62-70
大陆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植被研究情况鲜为人知,至今仍无系统研究资料。该文依据数次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介绍了东南亚植被的研究情况和文献资料以及对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的分类和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大陆东南亚地区在植被分类上包括七个主要的陆生及湿地的森林植被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季风林(季雨林)、干旱刺灌丛/萨王纳植被。其中,针叶林植被型包括温性针叶林和热性针叶林二个植被亚型;针阔混交林包括温性针阔混交林和暖温性针阔混交林二个亚型;热带雨林植被型包括热带低地常绿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低地半常绿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及泥炭沼泽森林四个植被亚型。该文还对大陆东南亚地区植被研究历史、植被分类系统、类型特征及植物区系组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天然针叶林在热带地区虽较为少见, 但其对维持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境异质性具有特殊意义。在我国热带天然针叶林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海南霸王岭林区, 作者选择伴生阔叶树种优势度不同的两种典型南亚松(Pinus latteri)天然林(简称纯林和混交林), 采用点格局法分析了其林冠层、亚林层和林下层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 (1)纯林中林冠层的南亚松主要为聚集分布, 混交林中在较小尺度上为聚集分布, 在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2)纯林中亚林层树种在较小尺度上为聚集分布, 在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 在混交林中主要为聚集分布。(3)纯林中林下层树种主要呈现为随机分布, 而在混交林中主要为聚集分布。(4)随着尺度的增加, 林冠层与其他两个层次的树种, 在纯林中表现出从空间无关联到正关联的变化趋势, 而在混交林中则表现出从空间无关联到负关联的变化趋势。(5)亚林层与林下层树种在各个尺度上都表现为空间正关联。由此可见, 热带天然针叶林中优势种南亚松对伴生阔叶树种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伶仃岛位于不拘珠江口伶仃洋的东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有: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红树林、南亚热带竹林、南亚热带常绿灌丛、南亚热带灌草丛、滨海砂生灌草丛等,包括8个植业型、18个群系。人工植被主要有台湾相思林等4个群系,以及果园林4类、作物园4类。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党绿阔叶林;优势植被类型为台湾相思林、马尾松林,两者的建群  相似文献   

11.
侯沁文  铁军  白海艳 《生态学报》2014,34(23):6954-6962
选择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叶混交林、阔叶落叶林、杂木林和灌木林4种植被类型为调查样地来初步了解蛾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共采集蛾类标本4709只,隶属24科184种,其中螟蛾科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在4种植被类型中,灌木林的蛾类种数最多,有20科132种,灌木林中螟蛾科为优势科;阔叶落叶林中最少,14科74种,尺蛾科为优势科;针阔叶混交林和杂木林居中,其中前者优势科不明显,后者以草螟科占优势。对4种植被类型中蛾类物种丰富度、多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蛾类的多度指数在阔叶落叶林中显著低于其余3种植被类型;蛾类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灌木林中均最高,在针阔叶混交林和杂木林中则相近。蛾类种-多度曲线在针阔叶混交林、杂木林和灌木林中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而在阔叶落叶林中不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12.
贡嘎山东坡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李萌  吴鹏飞  王永 《生态学报》2015,35(7):2295-2307
为了掌握贡嘎山垂直植被带间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2012年5月至10月间对贡嘎山东坡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暗针叶林4种典型植被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347只,隶属于10纲29目68类,其中山蛩属(Spirobolus)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的群落密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呈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趋势,其中密度、类群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间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其他植被类型间的差异性受季节影响。从各功能群结构来看,腐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占主要地位;各功能群的生物量均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较高,针阔混交林和暗针叶林较低,而相对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仅有腐食性功能群的生物量及植食性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在各垂直植被带间有显著差异(P0.05)。群落密度、生物量、类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腐食性和捕食性功能群的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贡嘎山东坡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功能群结构在各典型植被类型间有明显差异,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泰国的主要森林植被大致可分为常绿林和落叶林两大类(森林植被型组)和热带雨林、山地常绿林、半常绿林、针叶林、红树林、干旱龙脑香林及落叶混交林等七亚类(森林植被型).本文简要阐述了各类森林的地理分布、层次结构和主要树种组成.  相似文献   

14.
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概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近20年来多次调查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将百山祖植被主要划分成6个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林和山地灌草丛,其下可分为22个群系:同时对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和演替趋势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内伶仃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的东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有: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红树林、南亚热带竹林、南亚热带常绿灌丛、南亚热带灌草丛、滨海砂生灌草丛等,包括8个植被亚型、18个群系。人工植被主要有台湾相思林等4个群系,以及果园林4类、作物园4类。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植被类型为台湾相思林、马尾松林,两者的建群种均为衰退种群,已形成多个发育阶段。论文对各主要植被类型及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钟山自然保护区计有种子植物101科273属514种,落叶栎林分布面积最广。随海拔升高,植被依次呈现出4个分布带:沟谷落叶阔叶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该区主要有4个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其中热带分布占总属数的75.21%,表明本保护区的植物分布具有热带性质。其天然植被类型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含暖性针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草丛,2个植被亚型含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阔叶矮林,以及33个群系。  相似文献   

17.
甲烷是仅次于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森林表层土壤中甲烷好氧氧化作用是大气甲烷重要的汇,在碳循环和减缓全球变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被演替、人为干扰和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甲烷氧化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与地上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在贡嘎山东坡海拔梯度上的4种不同植被类型中采集了92个土壤样品,利用Miseq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评估了甲烷氧化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在4种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变化,并探讨了其变异的潜在原因.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较为相似,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土壤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较为相似.4种不同植被生态系统中,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α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被生态系统(P<0.001),且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土壤中甲烷氧化菌β多样性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甲烷氧化菌的相对丰度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模式不同.造成α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子可能是土壤总氮、电导率和土壤温度.偏Mantel检验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而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土壤中甲烷氧化细菌多样性变化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或者机制.降水可能是造成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与高海拔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土壤甲烷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贡嘎山海拔梯度上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气候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是典型的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为了解该区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选取该区阔叶红松林与云冷杉林(又称暗针叶林)群落交错带内优势乔木树种长白松和鱼鳞云杉作为对象,获取树木年轮宽度资料建立标准年表,明确限制2个树种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结果表明:长白松和鱼鳞云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峨眉山40个样点表土孢粉组合及其与植物群落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1)花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含量(83.3%)占绝对优势,松属、杉科、桤木属、蔷薇科、桦属、枫杨属、蒿属、毛茛科和水龙骨科为主要孢粉类型;(2)中山常绿阔叶林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被的群落特征;低山常绿阔叶林间人工次生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花粉组合只能反映母体植被的部分组成;针叶林花粉组合基本可以指示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灌丛草甸花粉组合能够较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组成;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不仅可以很好地指示群落特征,花粉高含量类型还可以与植物群落优势种很好地对应;(3)主要花粉类型冷杉属、杜鹃花科、蔷薇科、珙桐属、槭属和盐肤木属具低代表性;枫杨属、栲属/柯属、桤木属和杉科花粉具超代表性;(4) DCA表明,通过花粉百分含量,能较好地区分人类扰动植被、阔叶林和针叶林,但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针叶林和灌丛草甸之间难以区分;(5)利用孢粉学恢复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代表类群樟科群落和第三纪孑遗落叶阔叶属种珙桐群落时,受其主体植物花粉外壁薄,易破碎影响,原生植被优势种缺失;因此,孢粉实验改良和保存环境研究,与其他生物学指标(植物大化石和气孔器)综合分析在重建古植物群落中具有重要意义;(6)植物(如冷杉)花粉含量一定程度上能够指示其林分结构。本研究可为热带亚热带山地及相似地区利用孢粉学进行地质时期气候与环境重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资料,并对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实践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怒江流域中段植被动态变化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晖  白杨  杨树华  朱雪  赵凯 《生态学杂志》2009,28(2):371-376
运用GIS、RS和GPS技术,采用1994和2004年2个时期的TM影像建立了植被分类系统,分析了2个时期的植被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未来该区域植被景观的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段植被景观以灌草丛为基质,其他景观类型镶嵌于其中。1994—2004年,各种植被景观类型之间发生转移最多的是在灌草丛、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变化最大的是海拔较低的灌草丛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等;海拔较高的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等的变化均不明显。结果预示,未来10年,人为干扰对整个流域植被演替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强,灌草丛、寒温性针叶林等面积不断增加,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面积不断减少,景观整体趋于破碎化,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