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全球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因.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糖尿病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我国DKD已逐渐成为ESRD的主要原因,且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高,糖尿病作为ESRD病因的血透患者的生存率低.高尿酸血症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DKD和糖尿病合并CKD的治疗除既往的控制血糖、血压、减少尿白蛋白及治疗并发症外,降尿酸逐渐被关注.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对于我国CKD的流行病学影响如何,以及如何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DKD和糖尿病合并CKD的发生发展均是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我国糖尿病合并肾病情况相关流行病学及诊治研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DKD的发病机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DKD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普遍认同的是,糖代谢的异常是DKD起始的重要原因。同时,能量代谢也被发现是DKD的进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述了糖代谢紊乱在DKD进展中的影响,并概述了参与能量代谢的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在DKD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杨桃根防治糖尿病肾病(DKD)的作用机制.利用PubChem Search、Chemspider、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杨桃根主要药效成分和治疗DKD的作用靶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采用Cytoscape进行构建.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靶蛋...  相似文献   

4.
Shao DC  Lu LM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4):246-25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为诱发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至今其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DKD病程中蛋白尿持续增多并伴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过度激活.阻断RAS能改善蛋白尿,有良好的临床肾脏保护作用.足细胞表达RAS的各成员,作为肾小球滤过的最后屏障,其损伤与蛋白尿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就RAS与足细胞损伤在DKD病理中作用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在高糖情况下,引起肾脏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破坏肾脏生理结构并导致肾脏间质纤维化。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能够影响机体代谢和健康。本文通过梳理肠道微生物群与DKD相关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阐明肠道微生物群在DKD的发生和防治过程中的作用。首先,阐明了肠道屏障和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与DKD的联系;其次,总结近几年抗DKD研究中的作用机制;最后,对补充益生元、益生菌和粪便移植在DKD治疗中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通过梳理相关内容,本文可为DKD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目前DKD的诊断和监测主要依靠尿微量白蛋白,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单纯依靠尿微量白蛋白存在不足,有些DKD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不断下降而尿微量白蛋白依然正常,有些早期DKD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也未见异常,这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不小的困难。因此,需要寻找能够替代或联合尿微量白蛋白的标志物,以此来早期诊断和监测DKD。本文回顾以往DKD标志物的报道,根据DKD发病机制加以总结,期望发现优于尿微量白蛋白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KD)和慢性肾脏病(CKD)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一种信号调节蛋白,近年研究发现其家族成员,特别是FGF1、FGF21、FGF23与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该文总结了近年来FGFs与DKD、CKD相关性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以期为DKD、CKD的早发现、早干预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进展过程中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水平变化及应用药物干预其变化后产生的对糖尿病肾脏病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聊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88例,DKDⅢ期43例,DKDⅣ期45例。分别检测各期患者血PAI-1水平,观察其变化趋势。针对DKDⅢ期患者分为对照组(DKDⅢ-C组)和观察组(DKDⅢ-O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保护肾脏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5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PAI-1水平、24 h尿白蛋白量、血肌酐、空腹血糖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DKDⅣ期患者血PAI-1水平明显高于DKDⅢ期患者(P<0.001)。DKDⅢ-O组患者治疗后血PAI-1水平下降(P<0.01),且尿白蛋白减少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DKDⅢ-C组治疗前、后血PAI-1、24h尿白蛋白量、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糖尿病肾脏病进展,血PAI-1水平呈上升趋势,应用药物降低其水平后可减少早期DKD患者尿白蛋白量,对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肾纤维化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重要的病理特征。肾小球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o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oMT)可促进肾纤维化,在DK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本文就EndoMT在DKD肾纤维化中的分子机制以及目前通过抗EndoMT治疗延缓DKD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DK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尿痛肾脏病进展过程中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水平变化及应用药物干预其变化后产生的对糖尿病肾脏病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聊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88例,DKDⅢ期43例,DKDⅣ期45例。分别检测各期患者血PAI-1水平,观察其变化趋势。针对DKDⅢ期患者分为对照组(DKDⅢ-C组)和观察组(DKDⅢ-O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保护肾脏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5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PAI-1水平、24h尿白蛋白量、血肌酐、空腹血糖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DKDⅣ期患者血PAI-1水平明显高于DKDⅢ期患者(P〈0.001)。DKDⅢ-O组患者治疗后血PAI-1水平下降(P〈0.01),且尿白蛋白减少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DKDⅢ-C组治疗前、后血PAI-1、24h尿白蛋白量、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糖尿病肾脏病进展,血PAI-1水平呈上升趋势,应用药物降低其水平后可减少早期DKD患者尿白蛋白量,对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2型糖尿病肾病(T2DKD)患者肾功能、胰岛素抵抗(IR)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T2DKD患者作为T2DKD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CAS亚组(n=51)和非CAS亚组(n=39),另选取46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T2DM组和42名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临床资料,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NLR、PLR、TyG指数。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T2DKD患者NLR、PLR、TyG指数与肾功能指标和HOMA-IR的相关性,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KD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T2DM组、T2DKD组NLR、PLR、TyG指数、UACR、HOMA-IR依次升高,eGFR依次降低(P<0.05)。Spearman相关系数显示,T2DKD患者NLR、PLR、TyG指数与UACR、HOMA-IR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和HOMA-IR、UACR、NLR、PLR、TyG指数升高为T2DKD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升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T2DKD患者NLR、PLR、TyG指数升高,与肾功能下降、IR和CAS密切相关,可能成为T2DKD患者发生CAS风险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及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微炎症情况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方法将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57例DKD患者(DKD组)纳入研究,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6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3组对象一般资料、血液标本和粪便标本,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对肠道细菌进行16S rDNA序列测序。比较3组对象一般资料,血液指标,肠道菌群门水平构成情况,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菌属差异性,并对患者炎性指标与菌群种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KD组患者糖尿病病程长于T2DM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DKD组患者BMI、舒张压和收缩压增加,TC、TG、LDLC、HbAlc、FBG、hsCRP、IL6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均P<0.05)。3组对象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T2DM组和DKD组患者拟杆菌门/厚壁菌门、蓝藻菌门及放线菌门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和DKD患者肠道毛螺菌属、罗氏菌属、粪球菌属丰度升高,双歧杆菌属丰度降低(t=34.269 2、23.157 8、3.589 7、12.364 8,P<0.000 1、<0.000 1、=0.012 2、=0.036 1)。DKD组患者毛螺菌属和粪球菌属丰度高于T2DM组(t=65.349 2、13.573 1,P=0.021 3、0.001 3)。T2DM组和DKD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肠道毛螺菌属、瘤胃菌科、粪球菌属、梭杆菌属呈正相关,与红蝽菌科呈负相关;血清IL6水平与瘤胃菌科呈正相关,与红蝽菌科、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衡,微炎症程度与肾脏病变和肠道菌群数量密切相关。T2DM与DKD患者在肠道菌群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肠道菌群检测有可能成为预测T2DM患者发生肾脏病变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尿铜蓝蛋白(CP)、肾损伤因子1(KIM-1)与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肾功能的关系及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60例DKD患者(DKD组)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根据是否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分为预后不良组42例和预后良好组118例,另选取同期56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T2DM组和47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尿CP、KIM-1水平,并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DKD患者尿CP、KIM-1与UACR、eGFR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KD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CP、KIM-1对DKD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3年,160例DKD患者有42例发展为ESRD,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25%(42/160)。DKD组尿CP、KIM-1、UACR高于T2DM组、对照组,eGFR低于T2DM组、对照组(P<0.05);T2DM组尿CP、KIM-1、UACR高于对照组,eGFR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KD患者尿CP、KIM-1与UACR呈正相关(P均<0.001),与eGFR呈负相关(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DKD分期4期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高)、UACR(较高)、尿CP(较高)、尿KIM-1(较高)为DK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GFR(较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CP、KIM-1联合预测DKD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DKD患者尿CP、KIM-1升高与肾功能降低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尿CP、KIM-1联合预测DKD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15.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T2DKD)患者血清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肾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C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40例T2DKD患者为T2DKD组,根据是否发生CD分为CD组41例和非CD组99例,选取60例单纯T2DM患者为T2DM组,另选取同期50名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OPN、VEGF、Hcy和计算肾功能指标[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老年T2DKD患者血清OPN、VEGF、Hcy水平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T2DKD患者CD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T2DM组、T2DKD组血清OPN、VEGF、Hcy水平和UACR依次升高,eGFR依次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T2DKD患者血清OPN、VEGF、Hcy水平与UACR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UACR、OPN、VEGF、Hcy升高为老年T2DKD患者CD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T2DKD患者血清OPN、VEGF、Hcy水平升高,与肾功能和CD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老年T2DKD患者CD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T2DKD)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与糖脂代谢、肾功能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T2DKD患者为T2DKD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选取我院同期10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IF-1α、ChREBP和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FBG(2hFBG)、血红蛋白A1c(HbA1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功能指标[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2DKD患者血清HIF-1α、ChREBP水平与糖脂代谢、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IF-1α、ChREBP水平对T2DKD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T2DM组、T2DKD组血清HIF-1α、ChREBP、FBG、2hFBG、HbA1c、HOMA-IR、TC、TG、LDL-C、UACR水平依次升高,HDL-C、eGFR依次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2DKD患者血清HIF-1α、ChREBP水平与FBG、HbA1c、HOMA-IR、TC、TG、LDL-C、UACR呈正相关,与HDL-C、eGFR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IF-1α、ChREBP水平单独和联合诊断T2DK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0.787、0.882,HIF-1α、ChREBP水平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T2DKD患者血清HIF-1α、ChREBP水平升高与糖脂代谢紊乱和肾功能降低有关,血清HIF-1α、ChREBP水平联合诊断T2DKD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GLT-2)抑制剂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成为近年来糖尿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传统降糖药相比,SGLT-2抑制剂具有多种独特优势,其肾脏和心血管保护作用最为突出。SGLT-2抑制剂肾脏保护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肾小球高滤过、降低血尿酸水平、抑制肾小管增生肥大和肾间质纤维化、调节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功能等;其心血管保护机制主要包括降低血压、缓解血糖波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以及改善机体能量代谢和脂肪分布等。SGLT-2抑制剂使用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包括生殖道感染和急性肾损伤等,这些问题也需得到足够重视和关注以保障SGLT-2抑制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非编码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调节性RNA分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编码RNA,尤其是微小RNA和长非编码RNA,可以在基因转录、RNA成熟和蛋白质翻译等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发育、分化和新陈代谢等几乎所有重要的生理生命过程,在人类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是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代谢紊乱是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它与胰岛素产生和分泌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本文将从非编码RNA的产生和作用机制、非编码RNA与胰岛素信号通路及糖尿病、非编码RNA与肿瘤代谢等方面,对非编码RNA在代谢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CKD-EPI方程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共病性肾病的百分比,并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与无肾病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通过对本院记录的临床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在最后一次尿检中显示出蛋白尿(大于30 mg/g),或使用CKD-EPI方程计算出低于60 mL/min/1.73 m~2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就会判定为肾病患者。临床资料从1 39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获得。肾病患者的百分比为29.3%(N=369)(95%置信区间,26.8%~31.9%)只有109 (7.8%)名患者在其临床病史中报告了肾病诊断。与没有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肾病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更频繁地接受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病患者比例较高,这种共病性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与无DKD的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衰老脂肪细胞对微循环内皮细胞(ECs)功能状态的影响,以及异常早衰在糖尿病肾病(DKD)中的潜在作用。方法:3T3-L1细胞被诱导分化为年轻和衰老的脂肪细胞。HMEC-1细胞分别培养在年轻、衰老脂肪细胞制成的条件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中。通过免疫荧光检测γH2AX和SA-β-半乳糖苷酶活性鉴定细胞衰老状态。通过qPCR、Western blot检测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Jun原癌基因(JUN)、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二甲基化、三甲基化(H3K4me2、H3K4me3)等指标的表达水平。利用GEO数据库对衰老肾脏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差异表达基因(DGE)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衰老脂肪细胞的SASP表达显著升高,其条件培养基成功诱导HMEC-1细胞衰老。与年轻HMEC-1细胞相比,诱导衰老的HMEC-1细胞中斯钙素1(STC1)表达上调,前炎症因子、JUN和H3K4me3均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IRS1在年轻HMEC-1细胞中显著下调,在诱导衰老的HMEC-1细胞中无显著变化。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差异基因的交集仅存在于衰老肾脏的上调基因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下调基因之间。PPI网络分析、GO及KEGG富集分析表明IL6-SOCS3-IRS1是异常早衰机制参与早期DKD发生的核心信号通路。结论:脂肪细胞衰老导致微循环内皮细胞早衰并损害其正常功能状态,异常早衰机制参与了DK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