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日本东亚蜘蛛学会理事长、大阪市追手门学院大学生物研究室八木沼健夫教授应武汉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求恩医科大学和湖南师范学院的联合邀请于1984年5月16日至6月5日来我国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八木沼先生分别做了题为“日本蜘蛛学的现状和日本的蜘蛛”的报告,内容分5方面:1.日本蜘蛛学的沿革,2.日本蜘蛛学研究者实态,3.日本的蜘蛛研究团体,4.日本蜘蛛学的现状以及5.主要日本蜘蛛的生态。并与中国蜘蛛学者就共同关心的中日两国蜘蛛分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通过这次交流,加强了两国蜘蛛学者的协作,并推动了研究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蜘蛛生态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尹长民 《蛛形学报》1999,8(2):122-127
简要综述我国蜘蛛生态学研究,包括生态因子的研究;蜘蛛种群研究:蜘蛛群落及其多样性研究;蜘蛛的捕食以及运用血清学方法研究以及蜘蛛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坝上地区农田及两种恢复生境中蜘蛛多样性与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蜘蛛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自然天敌,其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直接决定了农田的害虫控制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农田及其周边的恢复生境是蜘蛛重要的栖息地。本研究采用陷阱法,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871、1360、1635 m 3个海拔农田、自然恢复草地及人工修复林地的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恢复生境中蜘蛛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蜘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人工修复林地蜘蛛的多度为124.3只,显著高于自然恢复草地(70.1)及农田(38.6)的蜘蛛多度;人工修复林地(16.3)与自然恢复草地(21.4)的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差别,但均显著高于农田(8.9);人工修复林地(2.04)及自然恢复草地(2.05)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高于农田(1.55)。3种生境的蜘蛛群落组成均具有显著差异;蜘蛛体长与蜘蛛捕猎类型呈正相关,大型蜘蛛倾向于通过捕猎获取食物;自然恢复草地与农田蜘蛛以游猎型为主,而人工修复林地倾向于拥有更多的结网型蜘蛛,高海拔地区的蜘蛛体积通常较小。自然恢复草地与人工修复林地均可以提升蜘蛛群落多样性,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生境蜘蛛群落组成出现了显著分化,即蜘蛛群落总体的功能特征发生改变和保留了部分生境特有种。2种恢复生境蜘蛛多样性指标优于农田生境,且2种恢复生境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均具有保护特有种的功能,研究结果对农田及区域尺度蜘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蜘蛛是一类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捕食性动物(新发现的名为Bagheera kiplingi的跳蛛除外)。超过60%的蜘蛛感染了各种内生菌。内生菌在调节蜘蛛生长、繁殖、传播、防御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蜘蛛及其内生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和各种酶学资源,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在前期蜘蛛内生菌菌群调查的基础上(工作另文发表),本研究构建了蜘蛛内生菌宏基因组文库,并从中筛到一段核心序列(NCBI登录号:KX115406),该序列与Pseudomonas mosselii SJ10菌株编码的青霉素G酰化酶(EC.3.5.1.11)序列部分同源。序列分析表明这很可能是一种新型青霉素酰化酶。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地蜘蛛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的影响因子,该研究于2019年9月—2020年1月结合样方、陷阱、样线取样三种方法对黔西北油杉河新西兰牧场的蜘蛛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影响蜘蛛分布的生境因子开展调查。结果表明:(1)捕获蜘蛛1642头,隶属于15科53属69种,不同功能群排序为:结圆网型蜘蛛>伏击型蜘蛛>游猎型蜘蛛>结皿网型;优势科4科,分别为园蛛科(25.15%)、球蛛科(20.52%)、逍遥蛛科(15.1%)、和蟹蛛科(13.28%);优势种2种分别为远亲园蛛(17.17%)和虚逍遥蛛(14.49%)。(2)12月时蜘蛛个体数量、物种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1月时蜘蛛优势度指数、11月时蜘蛛的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0.05),而蜘蛛丰富度指数先减后增,12月时最低,且11月、12月的蜘蛛丰富度指数均显著低于9月、10月、1月(P<0.05)。(3)对9个生境因子与蜘蛛多度进行线性拟合发现,海拔、空气湿度、植被物种数3个环境因子对蜘蛛多度有显著正效应(P<0.05)。(4)对9个生境因子与蜘蛛物种多样性进行CCA...  相似文献   

6.
稻田蜘蛛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稻田蜘蛛研究是稻虫生态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介绍中国近年稻田蜘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进展,阐明蜘蛛的保护利用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稻田蜘蛛生态研究的可行性,探讨蜘蛛群落研究方向,主要任务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单季稻田的蜘蛛群落及与褐飞虱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向东  刘天龙 《生态学报》1999,19(6):876-881
通过对南京地区4种不同类型单季稻田蜘蛛群落的结构及其与褐飞虱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蜘蛛群落由10科21种组成,其中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拟水狼蛛为优势种。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化防田低于生防田,而均匀性则施药田大于不施药田。不同移栽时间的稻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迟栽田低于早栽田。蜘蛛与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蜘蛛与褐飞属长翅成虫相关性好,而与低龄若虫相关性差;蜘蛛与褐飞虱的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蜘蛛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1年1月更新的世界蜘蛛名录第11.5版,本文对中国蜘蛛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1)目前中国共记述蜘蛛67科670属3667种,种数占世界蜘蛛的8.72%,仍有许多物种尚待发现;(2)目前中国特有蜘蛛物种共计2376种,占中国蜘蛛种数的64.79%、世界蜘蛛种数(42055种)的5.65%,表明中国蜘蛛特有物种极为丰富,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及气候的历史演变和蜘蛛的系统演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3)已知蜘蛛物种数最多的省份为云南(728种,占19.85%)、湖南(612种,占16.69%)、四川(454种,占12.38%)等,一定程度上表明上述各省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这一结果也与各地蜘蛛多样性研究不均衡有关。蜘蛛各科名录及统计数据可参见“中国蜘蛛特有物种网”。  相似文献   

9.
棉田蜘蛛群落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李代芹  赵敬钊 《生态学报》1993,13(3):205-213
本文对武汉地区棉田蜘蛛群落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棉田蜘蛛种类较多,有30种;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蛛、八斑鞘蛛和棕管巢蛛;2)控制打药区群落的多样性高于常规打药区;棉花生育后期群落的多样性高于生育前期。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曲线由结网型蜘蛛亚群落的多样性曲线决定;3)棉花生育前期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种类丰富度,后期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均匀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蜘蛛目中几个科的代表种的毒腺形态特征及其位置进行了解剖观察。并在测量其毒腺的形态度量参数与蜘蛛体长和体重的基础上,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原理,分析了其毒腺的形态度量参数与蜘蛛体长和体重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了不同种类蜘蛛毒腺的解剖方法。结果表明:蜘蛛毒腺的位置和形态与蜘蛛的进化、生活方式和蛛体形态有一定关系,即低等及地下穴居种类(如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 huwena等)的蜘蛛毒腺多前位(型)于螯基内;其余的多后位(型)于头胸部前段内。蜘蛛毒腺的重量与其体重之间为正相关,如大腹园蛛Araneus ventricosus的相关系数rAl=0.9846(P<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38 0.1829x;蜘蛛毒腺的长度与其头胸长之间为正相关,如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的相关系数rc3=0.9858(P<0.01),方程式为:y^=-0.1641 0.5325x;蜘蛛毒腺的宽度与其头胸宽之间为负相关,如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 huwena的相关系数rD3:=-0.9704(P<0.01),方程式为:y^=0.2498—0.0072x。  相似文献   

11.
张旭珠  张鑫  宋潇  宇振荣  刘云慧 《生态学报》2018,38(23):8442-8454
通过管理半自然生境提高农田中天敌多样性及农田害虫的生物控制效率是当前生态农业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为探讨不同类型半自然植被边界带对相邻麦田地表天敌的发生以及对小麦蚜虫生物控制潜力的影响,在北京顺义区赵全营镇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不同类型植被边界带(人工林地、人工种植草带、自然演替草带)相邻的小麦田中,距离边界0,15 m和30 m处步甲和蜘蛛两类重要地表天敌的多度分布及小麦田蚜虫发生情况,同时分析了边界带植被群落结构对步甲和蜘蛛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地相邻的小麦田中维持了显著较高的步甲、蜘蛛和蚜虫发生密度;不同类型植被边界带相邻小麦田中步甲和蜘蛛群落组成显著不同,植被边界带宽度以及乔木层盖度是影响相邻麦田步甲和蜘蛛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距离植被边界带不同取样界面处,不同迁移方向的步甲和蜘蛛的活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与林地相邻的麦田中,蜘蛛活动密度从农田边界向农田内部处依次降低,与人工种植草带以及自然演替草带相邻的麦田中,农田边界处蜘蛛的活动密度显著高于农田内部。研究显示,半自然植被边界带与麦田交界处维持了较高的蜘蛛活动密度,并具有向农田内部扩散的趋势,然而,并非高天敌密度就意味着低害虫发生率,深入研究天敌群落与害虫发生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是未来天敌保护和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方面。同时,因为不同类型植被边界带维持的天敌群落具有高度异质性,未来的研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植被边界带对天敌维持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生境界面地表天敌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2.
湖南稻田蜘蛛群落生态特点及控虫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近年来对湖南省境内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的研究结果;报道湖南稻田蜘蛛198种,隶属25科87属,及其常见类群和主要优势种: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八斑鞘腹蛛。并应用测定群落结构特征的多种指数公式比较分析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稻田蜘蛛群落的时空格局特点、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优势种差异以及农药对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和蜘蛛群落对目标害虫的控制效应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蜘蛛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对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杨树(Populus spp.)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为了解干旱荒漠地区杨树人工林内的蜘蛛多样性特点,本文在克拉玛依市碳汇人工林基地选择3种不同林分类型(片林、林带和农田防护林),设置126块固定样地,在调查其林下植被的基础上,采用陷阱法和扫网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蜘蛛多样性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e,NMDS)和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ANOSIM)比较不同林分类型的蜘蛛物种组成相似性及其多样性,并结合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林下植被结构对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的蜘蛛个体数量最多,但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林分类型;片林和林带的蜘蛛群落组成相似,但与农田防护林的蜘蛛群落有一定的差异。结网型蜘蛛的数量在林带中最少,但多样性高于其他林分类型,农田防护林中的游猎型蜘蛛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林分类型。林下草本及灌木的密度、覆盖度及多样性对蜘蛛数量具显著影响,其中结网型蜘蛛群落结构主要...  相似文献   

14.
不同放牧强度对赛罕乌拉草原蜘蛛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蜘蛛作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 对维系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原最普遍的方式, 了解放牧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原上5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中的蜘蛛多样性,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比较各样地中的蜘蛛多样性, 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e, NMDS)和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比较各样地间的蜘蛛物种组成相似性, 再结合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植被高度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重度放牧强度样地的蜘蛛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未放牧及轻度放牧样地; 具体到常见科上, 放牧强度对织网型的园蛛物种数和个体数影响显著, 而对游猎型的狼蛛、跳蛛却不明显; 织网型蜘蛛主要受植被结构影响, 而游猎型蜘蛛更可能受潜在猎物可得性的影响。NMDS分析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 蜘蛛类群的物种组成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 放牧强度越低, 物种组成和未放牧样地越相近。相关性分析表明草原植被高度与蜘蛛多样性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 即植被高度越高, 蜘蛛多样性越高。其中依靠植物构建蛛网的园蛛科和在植物上层伏击猎物的蟹蛛科、逍遥蛛科等与植被高度显著相关。这说明植物资源及其空间异质性可能对草原蜘蛛多样性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降低放牧强度有助于保护草原蜘蛛群落的多样性, 特别有利于织网型蜘蛛。  相似文献   

15.
种群扩散能够避免生物类群在同一栖息地中的资源竞争和同类相残, 促进基因流动, 具有重要的进化和生态意义。相比于昆虫的迁飞行为, 某些不具翅的节肢动物也能够借助细丝的作用而实现远距离扩散, 即飞航。蜘蛛为肉食性动物, 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系统中防控害虫方面作用显著。飞航是蜘蛛的一种重要扩散方式, 在其物种形成、生态位分化及害虫防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有关其飞航扩散的报道较少。本文回顾了蜘蛛飞航的研究历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总结了其研究现状, 包括飞航蜘蛛的优势类群及特征、飞航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即起飞、空中航行和降落)及影响因子、两种飞航机制及四种相关模型、飞航蜘蛛采集和研究方法。同时基于过往研究, 指出了未来蜘蛛飞航研究的重点领域: 加强飞航蜘蛛类群鉴定工作, 继续深度挖掘飞航数据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探索蜘蛛飞航的全过程(包括起飞、空中航行和降落), 更加明确蜘蛛飞航作为一种扩散方式的意义。本综述将为蜘蛛飞航的知识普及、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单季稻田的蜘蛛群落及其与褐飞虱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京地区4种不同类型单季稻田蜘蛛群落的结构及其与褐飞虱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蜘蛛群落由10科21种组成,其中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拟水狼蛛为优势种。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化防田低于生防田,而均匀性则施药田大于不施药田。不同移栽时间的稻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迟栽田低于早栽田。蜘蛛与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蜘蛛与褐飞虱长翅成虫相关性好,而与低龄若虫相关性差;蜘蛛与褐飞虱的相关性主要由褐飞虱田间第1次若虫高峰时的蜘蛛量和蛛虱比决定,模拟的回归方程为:r= - 0.1997+ 0.00756x1+ 0.3371x2(F> F0.023)。  相似文献   

17.
刘继亮  赵文智  李锋瑞  巴义彬 《生态学报》2020,40(21):7987-7996
干旱区人工植被恢复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强烈影响了地表和土栖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然而,我们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关键类群-蜘蛛和甲虫对固沙植被恢复的响应及与环境变化关系的认识还很有限。以天然固沙灌木林和2种人工固沙灌木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干旱区天然和人工固沙植被区地表蜘蛛和甲虫分布特征及影响要素。结果表明,天然灌木林与人工梭梭、柽柳林地表蜘蛛和甲虫群落组成明显不同,人工梭梭、柽柳林地表蜘蛛活动密度和甲虫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天然灌木林,而地表甲虫密度和蜘蛛多样性变化与之相反。两种人工固沙灌木林之间蜘蛛和甲虫群落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人工柽柳林地表蜘蛛活动密度、多样性和甲虫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人工梭梭林。进一步分析发现,蜘蛛群落中狼蛛科、平腹蛛科、皿蛛亚科和球蛛科与甲虫群落中拟步甲科、步甲科和象甲科等一些甲虫种属对3种生境的选择模式不同决定了蜘蛛和甲虫群落聚集结构。植被、土壤环境因子与蜘蛛和甲虫pRDA和pCCA结果表明,草本生物量、凋落物量、土壤含砂量、电导率和灌木盖度是影响蜘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它们解释了82.1%的蜘蛛群落变异;灌木盖度、草本生物量、土壤pH和砂含量是影响甲虫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它们解释了60.6%的甲虫群落变异。总之,人工固沙灌木恢复影响了植被和土壤环境,它们相互作用改变了荒漠-绿洲过渡区蜘蛛和甲虫等地表节肢动物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用五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对武汉市油菜和蚕豆田内蜘蛛群落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多样性指数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判别力,探讨了其物种多样性值的行为变化,分析测定了油菜及蚕豆田内蜘蛛群落多样性的时间格局。并讨论了群落多样性与丰盛度、均匀度及其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Shannon—Weaver指数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对蜘蛛以虫为食的捕食性特点,作为农业害虫的天敌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行的分类方法一般是以蜘蛛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形、眼的数目和排列、外生殖器官的构造等为依据的。但对蜘蛛的组织学、特别是体壁的分化、还未见报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  相似文献   

20.
王智 《四川动物》2007,26(1):101-102
枇杷园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其空间分布型主要由枇杷园蜘蛛本身的生殖水平、游猎型和定居型数量的多寡,主要目标害虫的数量及分布,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其越冬生态习性,枇杷园蜘蛛的种群密度及其种间竞争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