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微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快速检测水样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设备,固定化微生物是其核心部件之一,对其稳定性、响应时间、使用寿命及实际应用范围等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生物膜式BOD传感器较其他类型的BOD微生物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等优点,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固定化微生物在生物膜式BOD传感器中的应用情况,概述较典型的微生物固定化方式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总结几类应用较多或具有较好前景的载体材料,并讨论载体特性与传感器性能之间的关系;综述微生物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简要介绍生物膜式BOD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及商业化现状,比较其与另外几种BOD微生物传感器的优缺点;分析生物膜式BOD传感器中固定化微生物现存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现在酶或菌体固定化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很盛行,但存在酶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在应用上进展不大。日本味之素公司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开发出优良的检测系统,其中固定化菌体与质谱仪组合而成的谷氨酸传感器已在工厂中应用了2年。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虫荧光素酶光纤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化虫荧光素酶光纤传感器蔡谨,王顺光,杨歧生,吉鑫松(浙江大学化工系生化教研室,杭州310027;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200031)关键词虫荧光素酶,ATP,固定化酶,光纤生物传感器ATP是生物体内极为重要的能量物质。如何准确快速地定量A...  相似文献   

5.
谷氨酸传感器及在流动注射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谷氨酸氧化酶(简称GO)共价偶联于硅烷化铂化铂丝(Φ0.5mm)表面。构建一种简单的微酶电极,该电极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应用于流动注射分析系统(FIA),可用来测量谷氨酸含量,测量范围。0-2.0mmo1/L,精度(CV为o.4%)、响应时间小于60秒,使用寿命大于20天,实际测量发酵液中各氨酸含量,回收率为98.7%一107.5%。  相似文献   

6.
7.
一种生物传感器新型膜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生物传感器新型膜的研制王顺光,吉鑫松,袁中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200031)关键词聚乙烯醇,生物传感器,葡萄糖,乳酸如何研制出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和传质性能、比活力较高的稳定的酶膜是生物传感器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最为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8.
漆酶是一类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它能够催化许多酚类和非酚类物质的氧化.固定化漆酶能改善漆酶的稳定性,实现酶制剂的重复连续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漆酶固定化的各种方法,阐述了漆酶相关活性、机械性能和功能等内容,并对漆酶固定化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多孔玻璃珠固定谷氪酸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分别制成相应的固定化酶管,结合流动注射分析系统测定谷氨酸的含量。测定线性范围在0.1—2.O mmol/L.精度(c.V)O.7%.测定速率每小时80样以上.使用寿命至少4个月。在各氨酸浓度低于2.5mmol/L时.pH在6.5—8.0.温度20—35℃.磷酸盐浓度在0.05—0.25mol/L范围内对测定几乎无影响.对不同发酵时间的谷氨酸发酵液测定,测定的结果与酶试剂盒及瓦氏法比较,结果一致.说明该方法已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酶电极是由传感器和酶膜(或其它形式)组成的一种生物传感器,它通过酶催化反应作用,由传感器检测底物到产物转化或其他变化来进行测定,因此具有专一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自本世纪六十年代,Updike和Hicks首先提出酶电极这一概念以来,酶电极的研究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成果已被应用于临床、发酵及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氨基酸,可通过氨基酸脱羧酶的作用,由瓦氏呼吸计检测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而定量测定。1976年,Tong和Rechnitz首先报道了应用赖氨酸脱羧酶电极测定赖氨酸。其后,White和Guilbault及Tran等人分别对之进行了改进;最近,谷氨酸脱羧酶电极的研究也有报道。  相似文献   

11.
疏水载体固定化胆碱酯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摸索了带有疏水基因琼脂珠固定化鸭血清胆碱酯酶的最佳条件,固定化酶活力回收为70-76%。探讨了不同疏水基因对固定化酶偶联率、稳定性及对有机磷化合物灵敏度的影响。α-萘氨基、P-甲苯氨基和苄氨基载体固定化酶连续操作半哀期分别为22.3h,21.7h,12.8h,对有机磷化合物Vx和GB的灵敏度分别提高了2.2~12.6倍和2.8~4.9倍,这对于在环境保护、食品检验、军事侦检等领域检测微量有机磷  相似文献   

12.
固定化酶是工业生物催化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形式。作为固定化酶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载体材料的种类、结构和性能都会对酶的固定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是成功制备固定化酶的关键。近年来,纤维素因具有可再生、可降解和廉价等优良特性而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固定化酶载体材料。纤维素基载体可以通过吸附、交联、共价结合以及包埋等方式实现酶的固定化,从而提高酶的热稳定性、酸碱耐受性、贮藏稳定性及其重复使用性。纤维素独特的结构及其可修饰性赋予纤维素基载体许多新的功能,如果以此作为酶固定化载体时,能够使固定化效率或固定工艺有更多的变化。本文综述改性纤维素、纤维素膜、纤维素小球等载体在酶固定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催化机制及应用,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生态修复等领域,对此,文章围绕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目前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在水体修复方面的应用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发展展望,期望能够为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法制备固定化谷氨酸捧杆菌T6—13原生质体及其用于生产谷氨酸脱氢酶(GDH,E.C.1.4.1.4)的研究。在一定条件下游离细胞和固定化细胞胞内可积累谷氨酸脱氢酶,但并不分泌到胞外。对数生长前期的细胞经蛋清溶菌酶处理14h后分离得到原生质体,游离原生质体和固定化原生质体可产胞外GDH。用3%海藻酸钙凝胶包埋10%的原生质体制备的固定化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产酶性,分批培养72h后发酵液中GDH活力可达到1.64×10-2u/ml,为游离细胞胞内产酶的205%。固定化原生质体可用溶菌酶处理固定化细胞而制得,与直接固定化原生质体制备的固定化原生质体具有同样的产酶能力,且制备方便。固定化原生质体可重复使用6批次(约18天),且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固定化细胞合成酯类载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海藻酸钠、聚乙烯醇为材料包埋固定化细胞。建立了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固定化方法,并与海藻酸钙凝胶剂进行了比较。该凝胶在产酯活性、机械强度、使用寿命、贮存稳定性等方面均优于后者。电镜观察也表明该凝胶适于包埋固定化细胞。  相似文献   

16.
固定化酶和细胞中应用的新载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帼萍  贾君  黄家怿 《生物技术》2002,12(1):F003-F003,F002
自固定化技术兴起以来 ,其载体的研究就广受关注 ,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如使用寿命较短 ,操作半衰期不够长 ;载体价格较高 ,而且对底物和产物存在扩散阻力 ,所以许多学者仍一直在致力于新载体的研制和应用。固定化技术中所使用的载体可分为有机高分子载体、无机载体和复合载体[1] 。1 有机高分子载体材料1 1 天然高分子凝胶载体此类载体材料一般无毒性 ,传质性能好 ,但强度较低 ,在厌氧条件下易被微生物分解 ,寿命短。常见的有琼脂、海藻酸钠等 ,近来研究的比较热门的新载体是甲壳素和壳聚糖。1 1 1 …  相似文献   

17.
孙劲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6):364-365,369
痘苗病毒载体在病毒疫苗研制中的应用孙劲(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北京10005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日臻完善,病毒疫苗的制备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继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和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之后,又出现了重组病毒活疫苗,即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以...  相似文献   

18.
固定化酶载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化酶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酶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为酶在工业上的大规模运用提供了条件,其中载体是固定化酶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已成为固定化酶技术目前研究的热点。介绍了介孔材料、纳米材料、磁性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在固定化酶领域的的优缺点、研究现状及其应用情况,综述了载体材料固定化酶研究过程中的分析表征手段,包括形貌分析、结构分析、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并提出了固定化酶载体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固定化酶载体进一步的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衡量细胞固定化载体的性能。基于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利用溶液中亚甲蓝染料在固形物表面的吸附倾向;建立了用于测定细胞固定化载体比表面的“动态染料吸附法”,方法学考察时以PVA-海藻酸钠的混合载体为例,结果表明四批次测量同一载体比表面的结果变异系数为5.5%,测量的载体比表面能精确反映载体内PVA,或是海藻酸钠浓度的变化,说明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同时讨论了文献中“染料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