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期的孢粉组合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苏州绰墩遗址马家浜期的文化层展开孢粉分析研究,结合绰墩遗址前期的研究成果,可以推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期人类生存与发展,影响甚微。预测未来数百至数千年间冰期的气候事件,也不会对这一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威胁。孢粉分析的结果再次证明长江下游是中国稻作起源地之一,但在马家浜文化期,绰墩遗址可能存稻作活动的间断。  相似文献   

2.
新石器文化与全新世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筛选出的中国典型地区孢粉记录的生态环境和具有年代数据考古遗址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1)典型地区全新世生态环境变化与新石器文化之间具有较密切的关系,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的生态环境宜于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 2)东亚季风是影响典型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水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3)约4.3~4.2 ka BP的全球事件在典型地区表现明显,太阳辐射减少和东亚冬夏季风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和新石器文化衰退乃至消失的主要因素; 4)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生态环境、考古遗址的系统测年、生态环境与文化发展的耦合机制等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1985年7月至8月,作者前往河西走廊对各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古农业遗存进行了考察。民乐县六坝乡于1975年在东灰山开挖水渠时,发现了新石器遗址,获得许多石器和陶片,经甘肃省和北京的考古学家对文化遗物的研究,将此遗址定为“四坝式”文化类型,即新石器时期的晚期,相当于齐家文化,距今  相似文献   

4.
牛头岗遗址是江苏南京较大的古文化遗址,遗址文化层中植硅体组合揭示在新石器晚期(约3500Cal.aBP前),南京地区气候偏暖偏湿;商代(约3500—3000Cal.aBP),气候温暖湿润;西周早期(约3000Cal.aBP后),气候又偏暖偏湿。明显的气候波动与全新世中晚期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对比。相邻何颖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哺乳动物遗存,与牛头岗植硅体组合反映的植被与生态比较一致。新石器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气候与环境适宜古代先民的繁衍与生存,南京及滁河流域古文化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5.
正2008年,考古学家在以色列的Atlit-Yam遗址中发现一些疑似有结核病理损伤的人类骨骼遗存。之后通过对其中两具骨骼遗存(一例妇女,一例婴儿)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其生前的确患有结核病。Atlit-Yam遗址为一处前陶新石器遗址,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9000年。所以,该遗址中发现的病例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结核病例。这是结核病古病理研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那么先让我们来了解一  相似文献   

6.
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瑞虎 《古生物学报》2005,44(2):314-321
根据绰墩遗址考古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遗址中的孢粉组合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兴衰与该区地势、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太湖碟形湖盆体系的发育有密切关系,绰墩遗址中之所以形成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较高的地势有关。  相似文献   

7.
沂蒙山腹地蒙阴县,广布遗存,富含文物。据统计,该县发现的文化遗址达20余处,其中属省级保护单位者2处,县级9处,另有革命遗址2处。同时还有许多化石、旧石器、新石器地点。遗憾的是,该县的文物管理条件很差。前不久  相似文献   

8.
宝鸡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叙言在我国,新石器遗址的发现几乎遍于全国,这些遗址的发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建放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人类遗骨,对解决我国各民族起源问题与新石器时代人种问题极为重要。考古学家不仅给予了足够的注意,也采集了大批资料,当然这些资料所联系的人种问题还有待于人类学和考古学互相配合去解决。  相似文献   

9.
哈克地区全新世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克遗址是呼伦贝尔地区一处重要的细石器遗址,对划分和确立东北地区细石器文化的类型及其渊源具有重要的价值。遗址位于海拉尔河东、北、南三面环绕而形成的半封闭式高平台小岛上,自下而上基本存在着四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包含细石器文化遗存的堆积物的厚度最大。岩性、岩相、碳酸钙含量检测和植物孢粉分析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表明,全新世以来地层垂直沉积和气候变迁波动是同步发展的。人类依环境优劣而留居或迁徙,其文化发展从早到晚经历了新石器、辽至蒙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变化始终伴随着气候的波动,表现出以适应为特征的生存与繁衍轨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的石制品, 并进行简要讨论。该遗址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新石器时代多个文化阶段的遗存。石器工业在不同文化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除了旧石器晚期较早阶段的石片石器组合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组合之外, 还在新石器早期文化乃至裴李岗文化阶段的文化遗存中发现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与典型细石器共存的磨刃石锛与陶片。通过对石制品的初步观察可知, 打制石器并不只存在于旧石器时代, 而是延续到新石器早期甚至可能裴李岗文化时期, 打制石器仍然在继续使用。这种情况说明, 李家沟以及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的变化过渡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1965年至1972年间,根据广大群众的发现和提供的线索,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采回不少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择其有代表性的西畴仙人洞、昆明花红一号洞、昆明小石坝野猫洞和元谋大墩子新石器遗址等四个化石点作一简要的报导。一、西畴仙人洞这是1965年11月9日,西畴县商业局杨心  相似文献   

12.
香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石组合及其环境考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香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石组合表明:自新石器时期以来该遗址周围植被以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为主;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莎草、藜科等主为;在遗址附近的高地及山坡上生长了常绿阔叶林,其成分包括:阿丁枫香属(Altingia)、栲属(Castanopsis )、常绿栎(evergrenn Quercus)、棕榈(Palmae)等;植被面貌是人类活动干扰的结果。新石期时期,遗址受海水影响,人类活动以采集、捕捞为主;唐宋时期,禾本科花粉及典型水稻硅酸体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稻作农业的发展及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桃花三赏     
阳春三月,春意正浓。随处盛开的桃花,给沧桑的大地涂上了一抹亮丽的彩妆。不同于杏花惯常的素白,梅花冷漠的清高,桃花是那样热烈直接,毫无保留地向人们袒露自己的心迹,也把人们的心染成了桃红。往往,一树桃花的生命要经历三段历程:始于春风,沐于春雨,落于春水。在其中的每一段,桃花都会展示出一种独有的风韵,与春天诸物合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被人们寄托一种特别的情思。  相似文献   

14.
桃花三赏     
阳春三月,春意正浓。随处盛开的桃花,给沧桑的大地涂上了一抹亮丽的彩妆。不同于杏花惯常的素白,梅花冷漠的清高,桃花是那样热烈直接,毫无保留地向人们袒露自己的心迹,也把人们的心染成了桃红。往往,一树桃花的生命要经历三段历程:始于春风,沐于春雨,落于春水。在其中的每一段,桃花都会展示出一种独有的风韵,与春天诸物合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被人们寄托一种特别的情思。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并测定了从15个位于黄土高原北部的遗址中浮选的炭化植物遗存的年代及数量,讨论了该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结构的变化、发展及自适应。研究表明,该地区粟的占比随着遗址年代的推移呈现出上升趋势,证明了先民的农业技术随时间变化而发展;受季风降水特征影响,东南部灌丛草原区粟的占比随时间变化上升趋势明显,西北部干草原区则变化较弱,证明环境的差异也造成了农业模式的不同;在干旱气候条件限制下,自中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北部地区的主要作物始终为粟和黍,粟作农业奠定了黄土高原乃至中国北方的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16.
《遗传》1985,7(6):36-36
本刊讯,为研究我国栽培植物起源与遗传资源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瑶同志于1985 年7月下旬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张掖地区考察古农业遗存时,在地区科技处白品同志、文教处卢哗 和姜廷珠同志提供线索和协助下,于7月28日前往民乐县六坝乡,对东庆山新石器遗址文化层是 否保存有麦类遗存问题,做了一次复查  相似文献   

17.
榆林火石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羊、牛、马、兔等食草动物,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其间有虎、猫等食肉动物和各种鹿类动物及羚羊的出没。动物中虎、梅花鹿、马鹿、狍、羚羊、岩羊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区的种类。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浙江省4个地点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的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进行了扩增与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有的桃花水母ITS区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计算了它们的遗传距离,利用MEGA 4.1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这4个地点的桃花水母与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的ITS区基因相似度极高,同源性都在97%以上,遗传距离保持在0~0.008之间,在进化树中与索氏桃花水母聚为同一支。研究结果表明,这4地的桃花水母都属于索氏桃花水母(C.sowerbyi)。  相似文献   

19.
水洞沟遗址的环境与地层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水洞沟第四纪地层可与萨拉乌苏河组上段对比。水洞沟遗址包含有新石器和旧石器晚期文化,其旧石器晚期文化发生在距今20,000多年至10,000多年间的黄土状粉砂土中,即发生在末次冰期主冰期的干冷环境下,比发育在距今约35,000—50,000年间的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文化为晚。  相似文献   

20.
板栗野生资源的利用秦岭(北京农学院园艺系102208)板栗是我国的古老果树之一,在5000~6000年前西安新石器时期半坡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栗果存在,说明当时原始人已开始食用栗果。板栗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产品,外贸地位高,供不应求,随着近几年板栗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