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豢养条件下,白暨豚的游泳除背向上正常姿态外,尚有侧游、仰游、滚游、跳跃、直立、浮卧和滑行多种型式。呼吸间隔时间不均匀,最短5秒,最长243秒,呼吸率为109—143次/小时。它的昼夜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激烈活动”和“平缓活动”两种状态,后者可能是一种休息方式。 相似文献
2.
人工繁育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手段,但是也会改变物种的表型。为了探究人工繁育对于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形态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人工繁育鳄蜥与野外鳄蜥新生幼体及亚成体形态特征与细菌感染率。结果发现,人工繁育鳄蜥与野外鳄蜥的新生幼体体型无显著差异,而人工繁育鳄蜥亚成体体型显著大于野外鳄蜥;两个年龄段的人工繁育鳄蜥断尾率均显著低于野外鳄蜥;人工繁育鳄蜥亚成体细菌感染率最高,但是各年龄组种群间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人工环境促进了鳄蜥的生长,减少了鳄蜥被捕食的风险,但有增加鳄蜥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因此在鳄蜥的饲养管理中需要加强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4.
人工饲养条件下白暨豚的行为节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1985年4月至1986年3月观察了饲养6年的雄性白暨豚“淇淇”的十种宏观行为,即顺时针方向游、逆时针方向游、仰游、侧游、转游、直立、玩、性行为、捕食和休息。行为型式变换次数的统计表明,白暨豚存在明显的食前节律和昼夜节律。另外,顺时针方向游发生在夜间为多,逆时针方向游白天发生的多。以上2种行为所占的总时间大致相等。典型的休息行为均发生在夜间,全年在1月和5—8月出现2个高峰期。4—5月和8—9月出现2个性行为高峰。转游在早晨和白天摄食后共出现3个高峰期,而且与饲养池条件有关。呼吸行为的昼夜节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半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观察及影像分析法对鳄蜥(Shinisaurss crocodiluru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20种与鳄蜥求偶和交配有关的行为,其求偶和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1)炫耀;(2)接近;(3)舔舐;(4)咬颈;(5)环抱;(6)交媾;(7)分离.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57.29±33.81)s、(15.57±1.59)8、(10.86±3.05)s、(169.28±31.99)s、(66.14±16.08)s、(2 417.14±229.30)s和(26.86±9.15)s.鳄蜥的婚配制度可能是多雄多雌的婚配制,其求偶和交配模式与其近缘类群相似. 相似文献
6.
7.
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季节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哈尔滨动物园两组人工饲养的丹顶鹤繁殖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与野生丹顶鹤不同,按频率依次为:游走39.8%、休息21.9%、取食21.0%、理羽14.5%、繁殖2.8%;其繁殖期行为呈明显的日节律性,游走行为在中午呈现高峰,而其它行为则主要出现在上午和下午;在不同的繁殖阶段,行为时间分配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中期的繁殖行为仍明显高于前、后期;两性间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天气阴晴状况是影响繁殖期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的重要因素。通过与野生丹顶鹤进行初步比较分析,发现人工饲养鹤在行为时间分配及节律方面与野生鹤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10.
11.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为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我国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娄繁育基地救护的鳄蜥一直存在疾病困扰,但原因不明。为了探讨这些疾病的发生是否与其食物中的重金属及农药污染相关,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来检测其主要食物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含量。结果显示,与其食物(蚯蚓)相比,鳄蜥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更低,同时,农药残留含量在鳄蜥及其食物中均未检测出,说明重金属和农药通过食物的生物放大作用而在鳄蜥体内累积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重金属与农药这两类环境污染物对鳄蜥疾病发生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为鳄蜥的人工救护繁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利于鳄蜥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龟嗜皮菌(Austwickia chelonae)感染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造成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患皮肤病甚至死亡,近年来这种病原体在Ⅰ级保护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救护种群中暴发。传统的病原检测方法费时耗力。本文基于龟嗜皮菌全基因组序列开发了特异性高、方便快捷的龟嗜皮菌检测方法,并应用于鳄蜥的皮肤病风险预测。本研究开发的3对检测龟嗜皮菌的特异引物中,AC3引物的使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半自然状态下鳄蜥活动时间分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自然的条件下采用瞬时扫描法对鳄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池养鳄蜥的活动时间分配中,静栖占69·09%,在穴占28·82%,移动占0·80%,捕食占0·28%,晒太阳占0·44%,其它占0·58%;比较了不同性别鳄蜥的活动时间分配,其中雄性鳄蜥用在移动的时间占1·15±1·22%,雌性为0·45±1·00%,经过单因素检验显示其差异显著(P<0·01),其它行为活动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初步比较了不同生境中鳄蜥的行为差异,结果显示鳄蜥在池养的条件下弹性行为的表现频次正在下降。 相似文献
14.
15.
16.
Toll样受体(TLRs)是一类识别病原体中高度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的蛋白家族,在启动先天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toll样受体4基因(toll4)的点突变与许多疾病有关,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疟疾等,并且这种点突变往往具有种族分布特异性。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属于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遭受非法捕杀、栖息地破坏等人为干扰,目前数量极其稀少。近年来,鳄蜥因疾病造成大量的死亡,且这种疾病的分布具有种群差异性,不同种群往往疾病症状也不同,可能是因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我们设想toll4基因的点突变在鳄蜥种群之间可能具有分布的差异性,以适应不同的当地病原体。因此,本文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初步探索鳄蜥toll4基因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分布特点,验证该基因的点突变是否具有种群特异性分布特点,以及预测其氨基酸替换是否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结果获得的扩增片段长为1 694 bp,在5个种群52条序列中(登录号MN380726~MN380777),共发现27个突变位点,导致9个氨基酸替换,其中3个氨基酸替换被预测为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7个点突变中有12个只分布在单个种群,4个分布无种群特异性,即每个种群中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其余11个点突变的突变型分布在2或3个种群不等。研究表明,鳄蜥toll4基因遗传多态性在各种群间不一致,且点突变具有种群特异性分布特征,反映不同地理种群遭受不同的病原压力。 相似文献
17.
18.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大竹园管护站所辖区域内鳄蜥栖息溪沟的林型进行了调查,采用选择指数法研究了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性。共调查了154只鳄蜥的生境特征,并对5种溪沟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灌草)进行了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是非随机的,偏好常绿阔叶林,对竹林接近于随机选择,回避其它林型;鳄蜥选择常绿阔叶林可能与其植被盖度较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关。建议加强对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工作,以更好地保护鳄蜥。 相似文献
19.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食物识别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鳄蜥的捕食行为和生态学习性有重要意义。使用棉棒分别沾上去离子水、香水、黄粉虫(Tenebriomolitor L.)和蚯蚓(Pheretima sp.)的气味(蚯蚓和黄粉虫处死后绞碎以便于棉花棒蘸上),观察11只鳄蜥对4种化学刺激的反应,每个个体对每种刺激均进行24次实验重复。实验结果显示:鳄蜥对4种刺激均有反应,对黄粉虫和蚯蚓刺激的舔舌次数显著高于香水和去离子水的舔舌次数(Wilcoxon test,所有P<0.001),表明鳄蜥能检测以及识别控制刺激和食物刺激。再又对鳄蜥进行4种处理实验:(A)空白对照;(B)蚯蚓气味;(C)密封着的活蚯蚓;(D)活蚯蚓。每个个体每种处理均进行5次实验。结果显示:鳄蜥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持续时间、探究频次和攻击频次有显著差异(Friedman test,所有P<0.001)。鳄蜥在仅有视觉刺激出现的处理C以及既有化学刺激又有视觉刺激的处理D比仅有化学刺激的处理B在持续时间、探究频次和攻击频次上显著要高(所有P<0.001)。在无视觉刺激的条件下,鳄蜥在处理B的行为持续时间以及探究频次均显著高于处理A 的(所有P<0.001);而在视觉信息相同的条件下,鳄蜥在处理D中仅行为持续时间显著高于处理C(Z=3.95, P<0.001),而探究频次以及攻击频次无显著差异(前者Z=1.53, P=0.13;后者Z=1.10, P=0.27)。结果表明鳄蜥主要利用视觉捕食,化学感觉有辅助作用。鳄蜥这种食物识别机制可能与捕食模式和种系发生有关,也可能受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