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 年5 月在海南省万泉河河口采集到2 尾溪鳢(Rhyacichthys aspro), 该物种属濒危物种, 为海南省新纪录。该种主要形态特征包括: 体延长, 前部平扁, 后部侧扁; 口较小, 下位, 马蹄形, 唇厚, 上颌突出包住下颌; 背鳍VII, I-7-8; 臀鳍I-7-8, 与第二背鳍相对, 同形, 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 胸鳍1+19+1, 宽圆, 平扁, 扇形,下腹位, 基部宽大, 向前、向头腹面扩展; 腹鳍I-5, 腹鳍小, 前腹位, 平扁, 起点在胸鳍基部中央下方, 左右腹鳍相隔颇远, 腹鳍鳍棘外侧成平行皱褶; 尾鳍2+12+1; 纵列鳞38-39 枚; 横列鳞9-10 枚; 背鳍前鳞15-16 枚; 椎骨28枚。标本现保存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线鱼科鱼类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0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渔港码头采获金线鱼科Nemipteridae、金线鱼属Nemipterus鱼类标本2尾,经鉴定为红棘金线鱼Nemipterus nemurus(Bleeker,1857),系我国鱼类1新纪录.其主要特征为:体延长,侧扁,体背缘前部陡高;眼较大;上颌前端具大犬牙3~4对;第1鳃弓上鳃耙钝而短,鳃耙数12~13枚;体被中等大薄弱栉鳞,侧线鳞50~53枚;背鳍X-9,臀鳍Ⅲ-7;胸鳍和腹鳍长,末端可达肛门;尾鳍叉形,上叶末端呈丝状延长.新鲜标本全身桃红色,具银白色金属光泽;体侧有2条较宽的黄色纵带;背鳍鳍膜浅黄色,背鳍前2枚鳍棘间的鳍膜上半部鲜红色;尾鳍浅红色,尾鳍上叶丝状延长呈金黄色.  相似文献   

3.
依据《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鲽形目》,本研究近年在中国大陆从东海至南海海域采集到14尾样品,前期鉴定为鲆科(Bothidae)鳒鲆属(Psettina)的丝指鳒鲆(P. filimana Li &Wang, 1982),但同时发现这些样品也具有土佐鳒鲆(P. tosana Amaoka, 1963)的主要特征。因此,有必要明确这些样品种名以及丝指鳒鲆和土佐鳒鲆之间的关系。为了准确的鉴定这些样品,本研究采用和模式标本形态特征比较分析以及COI分子条形码K2P遗传距离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首先将采集样品的29个形态特征分别与21或25个丝指鳒鲆或土佐鳒鲆模式标本特征进行了比较,然后比较了两个模式标本的18个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所有土佐鳒鲆原始描述的可数和可量特征均与丝指鳒鲆模式标本及本研究样品的形态特征为重叠或包含关系,描述性状为一致;同时本研究以胸鳍条长度不同这一李思忠(1987)区别两种类的特征为依据,分别选取了胸鳍条突出成丝状2尾和不显著突出成丝状3尾共5尾代表样品进行COI条形码分析,获得的这些序列的K2P遗传距离为0.000 0 ~ 0.004 7,并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上已有的土佐鳒鲆序列进行了比对,K2P遗传距离为0.002 3 ~ 0.007 0。基于Hebert等(2003)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通常大于0.02的物种鉴定标准,本研究的分子结果显示,前期鉴定为丝指鳒鲆的本研究样品与土佐鳒鲆不存在种间差异。因此,基于形态特征和COI分子条形码结果均支持本研究样品与丝指鳒鲆和土佐鳒鲆为同一物种,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的优先权原则,丝指鳒鲆应为土佐鳒鲆的次同物异名。土佐鳒鲆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故为新记录种。同时,根据本研究11尾样品的形态特征数据并整合前人研究结果对土佐鳒鲆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再描述。  相似文献   

4.
云南鲿科鱼类一新记录——越南拟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11月5日在云南省河口县八字河采集到鱼类标本共57尾。其中6尾标本经鉴定为云南省鲿科鱼类一新记录种——越南拟鲿(Pseudobagrus kyphus)。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须四对,颌须短,不达胸鳍起点;脂鳍存在,后缘游离,不与尾柄相连;臀鳍条16–18;胸鳍和背鳍骨质硬刺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背鳍上部具一明显黑斑,尾鳍上、下叶具很宽的黑缘。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禄洞村珠江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 (Yunnanilus)一新种。新种靖西云南鳅(Yunnanilus jinxiensis)属于侧纹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pleurotaenis group)。但新种全身除胸腹部外被有鳞片;侧线较长,具有15—20个侧线管孔;背鳍分枝鳍条8;胸鳍分枝鳍条13—14;鳔两室,后室发达;尾鳍凹形;体长为体高的3.9—4.6倍,为头长的4.1—4.4倍,为尾柄高的7.5—9.0倍;头长为眼径的5.5—6.7倍,为眼间距的2.2—2.4倍等特征,可将新种与该种组内的其他种类相区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了中国鲽形目8科45属94种鱼的椎骨、肋骨及肌隔骨刺等。据此(1)拟有亚目及科的检索表;(2)探讨了演化,认为鳒科最原始,鲽亚目较高,鳎亚目、尤其舌鳎科最高;(3)因本目椎骨均有脊索孔,鲆科与冠鲽科有肌隔骨刺和鲽科腹椎仅有肾脉突而无肾脉弓等原始特征,认为本目不可能起源于鲈形目而同意Amaoka(1969)起源应早于鲈形目;(4)Amaoka所示鳒属的尾下骨1是尾杆骨的脉棘,各为尾脉棘似较妥。  相似文献   

7.
广西岭鳅属鱼类一新种——罗城岭鳅(鲤形目:爬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J  Wu TJ  Wei RF  Yang JX 《动物学研究》2011,32(2):208-211
2008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天河镇附近一洞穴采集到一批条鳅亚科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岭鳅属(Oreonectes)一新种。新种与岭鳅属的其他已知种类在以下组合特征上有区别:背鳍条3,7;臀鳍条2,5;胸鳍条1,11~12;腹鳍条1,7;尾鳍分枝鳍条为14~16。头平扁;眼正常;下唇表面具浅皱。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垂线下方之前,尾柄上、下缘无明显鳍褶;尾鳍后缘平截。体侧具不明显的细小鳞片,或鳞片隐于皮下。头部无侧线感觉系统管孔。成体粉红色,无色素,各鳍透明;浸泡标本体呈乳黄色,不透明,通体无色斑。  相似文献   

8.
李帆  钟俊生 《动物学研究》2009,10(3):327-333
记述了分布于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溪流中的吻虾虎鱼属一新种,定名为周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zhoui。该新种可由如下特征区别于相近种:第二背鳍条I, 8—9;臀鳍条I, 7—8;胸鳍条16—18;纵列鳞29—31;背鳍前鳞10—12;椎骨数10+16=26;成年雄性个体第一背鳍无黑斑,各奇鳍具宽大的亮白色边缘,颊部与鳃盖膜无斑纹,体侧具6—8个红色斑块。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海蛇鳗科一新纪录属及一新纪录种(鱼纲,鳗鲡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南海蛇鳗科1新纪录属Echelus Rafinesque,1810和1新纪录种Echelus uropterus(Temminck et Schlegel,1846).该属的特征为:尾鳍、胸鳍存在;背鳍起点在胸鳍后端之前;头部无额骨孔、眶后孔和上颞骨孔;鳃孔中等大;鳃膜骨条连于舌骨或上舌骨尖前.该种的特征:尾尖柔软;颌齿和犁骨齿颗粒状,带形;后鼻孔在上唇边缘外侧.  相似文献   

10.
2012年9月,在中国南沙群岛渚碧礁采集到猪齿鱼属标本1尾,经鉴定为中国新纪录种——腰纹猪齿鱼(Choerodon zosterophorus)。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吻稍突出;背鳍ⅩⅢ-6;臀鳍Ⅲ-10;体被中大圆鳞,侧线完全,侧线鳞片27;从最后几个背鳍鳍棘基部下侧至胸鳍基部上侧之间有1条较宽白带;背侧有1较大黑色斑点,白斑背鳍后端处腹鳍位置上背部也有1较大黑点,通常在白斑处以黑色边缘线形式向前腹端延伸至腹部后侧;成体尾鳍为灰色。  相似文献   

11.
刘东  唐文乔 《动物学杂志》2017,52(5):886-890
本文根据采自海南岛的标本描述了中国南海一新记录种:颈斑尖猪鱼(Leptojulis lambdastigma)。本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形,体长为体高的3.7~4.0倍,为头长的3.1~3.6倍;头长为吻长的2.7~3.3倍,为胸鳍长的1.45~1.65倍;头裸露无鳞;两颌前端各具2对大犬齿,外侧1对犬齿弯向外后方;背鳍Ⅸ-12,臀鳍Ⅲ-12,胸鳍i(不分支)+11-12(分支);侧线完整,侧线鳞27;颈部具一个"V"形大黑斑,胸鳍后部的上方、侧线的下方具一小黑斑。新鲜标本头部具2条黄色纵带,沿体侧分别经眼和胸鳍基部向后达尾鳍基部;体侧背部具1条浅棕黄色条带;胸鳍基部棕红色,后部浅色;臀鳍浅蓝色;尾鳍下部淡蓝色,上部橙色。本种与尾斑尖猪鱼(L.urostigma)形态较为相似,主要差别在于颈斑尖猪鱼的颈部具有一显著的"V"形黑斑,尾鳍基部无黑斑(尾斑尖猪鱼具此黑斑)。  相似文献   

12.
广西高原鳅属鱼类一穴居新种记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一批盲鱼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天峨高原鳅Triplophysa tianeensis sp.nov.与个旧盲高原鳅T.gejiuensis、石林盲高原鳅T.shilinensis、阿庐高原鳅T.aluensis和南丹高原鳅T.nandanensis相似;本新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分枝鳍条16,可进一步与个旧盲高原鳅和石林盲高原鳅(腹鳍末端达到肛门,尾鳍分枝鳍条14-15)相区别;本新种背鳍起点位于体之中点、腹鳍起点之后,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可进一步与阿庐高原鳅(背鳍起点靠近吻端、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肛门距臀鳍起点仍有一段距离)相区别。本新种与同分布于红水河水系的南丹高原鳅Triplophysa nandanensis Lan et al.较为相似;但二者区别明显:新种背鳍分枝鳍条7、胸鳍分枝鳍条9、腹鳍分枝鳍条6、背鳍外缘平截、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后者背鳍分枝鳍条8、胸鳍分枝鳍条10~11、腹鳍分枝鳍条7、背鳍外缘凹入、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此外,新种的穴居特征更为显著:眼极度退化、头长为眼径16.8—32.8(25.0)倍、部分个体无色素斑且各鳍无斑点,而南丹高原鳅眼小、头长为眼径4.7~9.0(7.5)倍、体和头背侧密布云状斑且各鳍均具点状斑。  相似文献   

13.
伊洛瓦底江中国境内江段裂腹鱼属二新种描述及分类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伊洛瓦底江水系的裂腹鱼属进行分类订正。发现了两种未被描记的鱼类新种,即白体裂腹鱼(Schizothorax leukussp.nov.)和奇异裂腹鱼(Schizothorax heteri sp.nov.)。白体裂腹鱼下唇完整不分叶、表面具发达乳突,下唇后缘平直呈横带形;下颌内侧角质突起甚厚,充满整个口腔,角质前缘锐利;胸鳍末端之前的峡部和腹部裸露无鳞;须长约等于眼径;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软,基部~1/3扩大变硬、后缘具明显锯齿;侧线鳞94~105,侧线上鳞26~34,侧线下鳞21~27;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6~20;体侧暗褐色,无明显黑斑。这些特征可将白体裂腹鱼与本属其他种类相区分。奇异裂腹鱼吻皮与上唇约等厚;下唇发达,分三叶,中间叶小,约与触须基部直径相当;唇后沟连续;下颌无锐利角质;胸鳍末端之前的峡部和腹部裸露无鳞;须长约等于眼径;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扩大,为粗状的硬齿,后缘具强锯齿;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侧线鳞89~104,侧线上鳞24~33,侧线下鳞19~29;通体浅灰色,体侧无斑纹;这些特征可将白体裂腹鱼与本属其他种类相区分。该研究否定了圆颌裂腹鱼(S.rotundimaxillaris)的有效性,澄清了墨脱裂腹鱼(S.molesworthi)、灰裂腹鱼(S.griseus)和保山裂腹鱼(S.paoshanensis)等在伊洛瓦底江水系的记录均属误订,确定该水系中国境内裂腹鱼属有效种为8种,并制定了伊洛瓦底江裂腹鱼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云南怒江高原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7月和2004年7月,分别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保山市怒江干流采集到一批高原鳅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怒江高原鳅Triplophysa(Triplophysa)nujiangensa sp.nov.在形态特征和食性方面与唐古拉高原鳅、斯氏高原鳅、粗唇高原鳅和细尾高原鳅较为相似。本新种身体相对短圆,头部近圆筒形,吻端钝圆,颊部正常,吻部在鼻孔之前明显向下倾斜,下颌铲状,边缘锐利而水平,上唇缘无突起,下唇中央中断,后部无突起,眼间隔稍隆起,眼问距为尾柄高0.6~0.8倍,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0~19,肠绕折3个环,前背长为体长71.1%~77.2%,体长为头长4.6.5.5倍,偶鳍短圆,背鳍分枝鳍条8根,胸鳍分枝鳍条10~11根,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尾鳍高度向尾鳍方向不明显降低,尾柄起点处的宽小于该处的高,尾柄长为尾柄高1.6~2.8倍,胸鳍长为胸腹鳍起点间距47.5%~63.5%,尾鳍内凹。本文列出了中国高原鳅属5种铲状下颌种类的检索表,本新种可藉之与这些相似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15.
黄海中部高眼鲽的摄食及随体长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波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8):1849-1854
对2004年1月-2005年10月在黄海中部采集的622尾高眼鲽样品的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眼鲽摄食的食物种类包括11类38种,其中甲壳类和瓣鳃类为优势饵料类群,共占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99%;食物中的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脊腹褐虾和樱蛤.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黄海高眼鲽的摄食强度下降,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鱼类不再是优势饵料类群,鳀鱼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通过聚类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高眼鲽摄食随体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长在51~370 mm范围内的高眼鲽的摄食强度没有显著的体长变化,但不同体长组摄食的食物种类有一定差异.<119 mm的主要以磷虾类和底层虾类为食;体长在120~199 mm的除以磷虾类和底层虾类为主要食物外,还摄食相当比例的瓣鳃类和鱼类;>200 mm的则主要摄食底层虾类和鱼类,磷虾类所占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16.
Yang J  Wu TJ  Lan JH 《动物学研究》2011,32(5):566-571
2007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川山镇乐衣村附近一洞穴采集到一批盲鳅类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一新种,被命名为环江高原鳅(Triplophysa huangjiangensis)。该新种以以下组合特征与高原鳅属的其他已知种类相区别:无眼;通体无鳞;尾鳍分叉;尾柄上、下叶具发达的软鳍褶;背鳍后缘平截;背鳍起点距尾鳍基的距离短于距吻端的距离;背鳍分枝鳍条数为8~9;胸鳍分枝鳍条数为10~11;腹鳍分枝鳍条数为6~7;臀鳍分枝鳍条数为6;尾鳍分枝数为13~14;胸鳍长为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间距的52.3%~70.7%;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下方;外侧吻须最长,为侧面头长的47.0%~73.8%;前鼻孔位于一短管中,末端延长呈须状;鳔后室发达,末端可伸达腹鳍起点。  相似文献   

17.
宽头四须鲃,新种Barbodes laticeps sp.nov.(图1) 根据模式标本8尾描记。 背鳍条3,7—8,臀鳍条3,5;胸鳍条1,12—13,腹鳍条1,8。鳃耙8—14。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38×[6/(5—V)]×42;背鳍前鳞12—17;围尾柄鳞14—16。脊椎骨4+34—36(X光检视8尾)。  相似文献   

18.
谭锴  王曦  卢立伍 《古生物学报》2015,54(2):174-183
本文记述的标本采自宁夏中卫晚石炭世土坡组下部,属于个体较小的扁体鱼类,身长与身高近相等,约3cm。眼眶大,眶下感觉管明显。鳃盖骨大致呈长条形,下鳃盖骨大小与鳃盖骨相近,前鳃盖骨呈椭圆状,匙骨强壮。锁骨保存于匙骨前上部。背、腹棘鳞发育。胸鳍小,腹鳍没有保存。背鳍中等长,臀鳍与背鳍等长,均起点位于身体最高点后。尾鳍呈外形对称的歪型尾。全身覆盖长条形鳞,胸鳍下方具有一枚异常大型的鳞片。经过与北美、澳洲以及中国浙江的扁体鱼类标本对比,发现其间有明显差异,应为一新属新种——小型宁夏扁体鱼(Ningxiaplatysomus parvus gen.et sp.nov.),归于扁体鱼亚目,科不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贵州省穴居盲鳅一新种(鲤形目,爬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集于贵州省荔波县佳荣镇水井湾溶洞(25°28’N,108°06’E)适应洞穴环境的鳅类1新种:佳荣盲高原鳅Triplophysa jiarongensis sp.nov.。新种与之前记录的7种分布于西江水系的高原鳅(阿庐高原鳅、个旧盲高原鳅、长须盲高原鳅、巨头高原鳅、邱北盲高原鳅、石林盲高原鳅和天峨高原鳅)同属典型洞穴鱼类,都具有一系列与洞穴环境有关的适应性特征。新种与本属其它种类的区别主要为:胸鳍长,后伸达腹鳍起点;尾鳍微凹形;体表色素退化,光滑裸露无鳞;背鳍截形,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略后方;腹鳍后伸盖过泄殖孔;臀鳍截形;尾柄上下缘存在脂状鳍褶;背鳍分支鳍条8;臀鳍分支鳍条6;胸鳍分支鳍条11;脊椎骨总数4+34;眼完全退化,外观无痕迹;鳔前室被骨质鳔囊包裹,后室发达膨大呈游离膜质鳔。此外还介绍了其栖息地概况和部分生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黄顺友 《动物学研究》1985,6(3):209-217
为编写中国动物志,对分布于云南的裂腹鱼类进行了全面整理,发现其中有五个以往文献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新种和新亚种,现报道如下。少鳞裂腹鱼 Schizothorax oligolepis,新种(图1) 〔地方名〕冷水花 全模标本21尾,1978年2月采自盈江县铜壁关。体长110—176毫米。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Ⅱ—5;胸鳍条I—17—18;腹鳍条Ⅰ—9—10。侧线鳞第一鳃弓鳃耙,外侧13—14,内侧17—20。下咽齿3行,2.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