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卫星跟踪技术在鸟类迁徙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综述了利用人造卫星跟踪技术进行鸟类迁徙研究的现状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鸟类栖息地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的现状。指出了这两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弄清候鸟迁徙定向、迁徙路径选择的机理,揭开候鸟迁徙策略之谜,有助于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并预测环境变化给候鸟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鸟类迁徙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的迁徙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方法被应用到鸟类迁徙的研究中,为深入了解鸟类的迁徙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介绍了野外观察、雷达监测、环志、卫星跟踪、稳定同位素和室内控制实验等鸟类迁徙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介绍了近年来在鸟类的迁徙停歇地和迁徙路线以及鸟类迁徙的能量代谢方面的研究成果,供广大读者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环志是研究鸟类迁徙最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中国从1982年开始建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以来,在林业部的领导下至1990年先后建立了候鸟环志站、点60处,共计环志了候鸟186种62755只,同期回收到国内外环志鸟413只。回收环志鸟提供了东亚地区候鸟迁徙的宝贵信息,证实了:1.候鸟迁徙可自喜马拉雅山脉飞越;2.中国候鸟迁徙路线和推论是正确的;3.中国东北繁殖的白枕鹤飞往日本九洲南部越冬,丹顶鹤等迁往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几处湿地越冬,与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部分鹤在相同地区越冬;4.某些鸟种迁徙路线在与日本同种候鸟迁徙路线比较后,表明在西太平洋地区,通过中国和日本存在着两条平行的自南向北迁徙的路线。其他信息也指出了更多的情况,同时也表明中国环志研究在西太平洋迁徙候鸟研究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环志是研究鸟类迁徙最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中国从1982年开始建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以来,在林业部的领导下至 1990年先后建立了候鸟环志站、点 60处,共计环志了候鸟 186种 62 755只,同期回收 到国内外环志鸟413只。回收环志鸟提供了东亚地区候鸟迁徙的宝贵信息,证实了:1.候鸟迁徙可自喜马拉雅山脉飞越;2.中国候鸟迁徙路线和推论是正确的;3.中国东北繁殖的白枕鹤飞往日本九洲南部越冬,丹顶鹤等迁往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几处湿地越冬,与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部分鹤在相同地区越冬;4.某些鸟种迁徙路线在与日本同种候鸟迁徙路线比较后,表明在西太平洋地区,通过中国和日本存在着两条平行的自南向北迁徙的路线。其他信息也指出了更多的情况,同时也表明中国环志研究在西太平洋迁徙候鸟研究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史林波 《生物学通报》1993,28(3):43-44,37
初中动物学教材指出:“关于鸟类的迁徙至今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没有研究清楚。例如:形成鸟类迁徙本能的历史原因是什么?鸟类迁徙的生理原因是什么?今后需要对这些问题做更进一步地观察、实验和分析研究。”笔者1987年在学生中成立以研究候鸟迁徙为目的的物候观测兴趣小组,开展了活动。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这里一直是南北候鸟迁徙的"中转站"之一,更是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和停歇地.由于地处南北过渡性气候,适合南、北候鸟常年生活,再加上"百湖之城"良好水资源条件和湿地环境更为鸟类的取食及营巢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这些气候及地理条件,所以有很多候鸟在此安家.然而,随着全球气温出现了整体上升的现象,这样的气候条件对鸟类的迁徙、繁殖是十分不利的.本文结合作者及其他学者对武汉鸟类调查的结果与近年武汉市气候状况的比对分析,发现武汉作为鸟类迁徙"中转站"的生态学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讨论了全球气候变暖对武汉作为南北鸟类中转站生态地位的威胁状况,阐述了对全球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环志是研究迁徙鸟类的重要途径。云南省哀牢山北段大中山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但缺乏具体的研究数据。1997年、2010年和2011年秋季夜间迁徙鸟类环志研究的结果表明,哀牢山北段大中山捕获到的夜间鸟类有108种2330只,分属10目24科。其中,以雀形目鸟类为主,占总捕获数量的78.3%,捕获优势种为树鹨(占捕获数量的16.95%)、红喉姬鹟(13.39%)、红尾伯劳(9.83%)、红喉歌鸲(8.71%)和栗鹀(4.80%);水禽占捕获鸟类总种数的16.7%,与云南其他地点的研究结果相似。由于水禽是传播禽流感的主要载体,候鸟聚集地存在传播禽流感的风险,春季也有候鸟翻越哀牢山,因此有必要开展春季鸟类环志工作。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端 ,位于北纬 3 5°3 5′~3 7°0 9′、东经 1 1 9°3 1′~ 1 2 1°。由于濒临黄海 ,受海洋季风的影响 ,雨量充沛 ,温度适中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年平均气温 1 2 2℃ ,最低月均温 -1 2℃ ,最高月均温 2 5℃ ,植物资源丰富 ,昆虫及海洋生物多 ,是东部沿海候鸟迁徙的主要停歇地。青岛鸟类保护环志站是中国大陆最早建立开展鸟类环志研究的站点之一。迄今已环志鸟类 5 8万只。在 1 3处环志点开展了鸟类迁徙环志研究 ,积累了一些资料。目前已查明境内有旅鸟 2 52种、冬候鸟 3 4种、夏候鸟 4 9种。1 环志点及工作方…  相似文献   

9.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自然标记物是研究鸟类生态学的重要工具之一,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其呈现的信息更为真实全面,是一种日趋成熟的鸟类生态学研究方法。近几年该方法在鸟类迁徙生态学、取食生态学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展现出传统研究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目前该方法在我国鸟类生态学上的应用较少,基于此,从迁徙、取食等方面分别阐述稳定同位素在鸟类生态学上的应用,以促进我国鸟类生态学的快速发展和推动稳定同位素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10.
迁徙鸟类中途停歇期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马志军  王勇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05,25(11):3067-6075
大多数候鸟的迁徙活动由迁徙飞行和中途停歇两个部分组成。在迁徙过程中,鸟类要多次交替经历消耗能量的飞行阶段和积累能量的中途停歇阶段。从鸟类在中途停歇时期的能量积累速度、体重变化模式以及迁徙飞行中的禁食或食物限制、食物种类的改变、中途停歇的能量快速积累过程对消化器官的影响等方面,对目前迁徙鸟类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