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分布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南麂岛(模式标本产地)的伞形蜈蚣藻Grateloupia corymbcladia Li et Ding和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1)伞形蜈蚣藻藻体直立, 紫红色, 软骨质, 高15—30 cm。主枝扁平, 末端延长为亚扁形, 宽2—5 mm。藻体主枝两侧分布有小羽枝和1—2回羽状分枝; 辅助细胞生殖枝丛类型为Grateloupia型(5cpb-4auxb型), 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产生, 以上特征与亚栉状蜈蚣藻一致。(2)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亚栉状蜈蚣藻和伞形蜈蚣藻的雌配子体, 观察到二者的孢子发育类型均为“间接盘状体”型。(3)基于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6个伞形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与亚栉状蜈蚣藻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枝。基于以上结果, 确定伞形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根据优先法则, 将伞形蜈蚣藻作为亚栉状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通过对山西管涔山和五鹿山等区域采集的蜈蚣衣科地衣300余份标本的鉴定分析,结合已有报道,从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点、生境类型及区系成分等方面对蜈蚣衣科地衣进行研究,以明确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结果表明:(1)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共有7属197种54变种,饼干衣属(Rinodina)占绝对优势,约占蜈蚣衣科地衣总种数的30.5%。(2)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多分布于新疆,蜈蚣衣属(Physcia)是该科中分布最广泛的属,但其中有26.4%的物种仅分布于单一地区。(3)蜈蚣衣科地衣生境类型多样,有树生、石生、藓丛生、土生和多生境5种,以多生境地衣为主(48.5%)。(4)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的地理成分复杂,同时伴随多种区系成分,但以温带性质显著(占43.1%),东亚特色明显。(5)仅分布于中国的蜈蚣衣科地衣共4属10种,且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3.
少林蜈蚣(Scolopendra wubspinipes multilans)是模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的一个地理亚种。模棘蜈蚣分布于印度澳洲区,以及除地中海地区外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棘娱蚣  相似文献   

4.
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早在三百八十多年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曾对蜈蚣的药用价值作了记述并附有图版。其中金陵版本(1596)的蜈蚣图与目前的药用种类相似,但是江西版本(1603)蜈蚣图在目前的药用种类中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我国为地道的蜈蚣药材产地,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享有较高的声誉。以蜈蚣炮制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 将采自山东省青岛市(模式标本产地)的聚果蜈蚣藻(Grateloupia sorocarpus Li et Ding)在蜈蚣藻属中的分类地位进行重新鉴定, 结果表明: (1) 藻体直立, 单生或丛生, 质地黏滑软骨质, 紫红色, 高5—15 cm, 主枝宽1.5—2 mm, 厚约1 mm, 1—2回羽状分枝, 具有扁平或棍棒状的小羽枝, 小枝基部缢缩, 对生、互生或偏生。(2) 雌配子体的生殖结构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 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分别由6个细胞和5个细胞组成(6cpb-5auxb型); 四分孢子体表面散落分布四分孢子囊, 呈十字形分裂。以上形态学特征均与亚洲蜈蚣藻(G. asiatica Kawaguchi et Wang)一致。(3)聚果蜈蚣藻孢子的早期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型, 与亚洲蜈蚣藻一致。(4)基于rbc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本研究的8个聚果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与产自中国山东青岛和辽宁大连的亚洲蜈蚣藻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产自韩国的亚洲蜈蚣藻碱基差异为2 bp(0.124%), 与产自日本的亚洲蜈蚣藻碱基差异为3 bp(0.248%), 属于种内差异; 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本研究的8个聚果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与产自韩国和日本的亚洲蜈蚣藻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分类学方法, 证实聚果蜈蚣藻为亚洲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6.
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俗称金头蜈蚣,自古以来就一直入药。近几年来,为适应需用量的不断增长,不少药材部门正在开展蜈蚣的人工饲养工作。进行娱蚣人工繁殖的关键之一是产卵量和产卵率,而少棘蜈蚣的产卵量每条最多为70枚,一般为48枚左右。由于产卵量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因而更进一步掌握蜈蚣的产卵期,提高产卵率和孵化率是当前蜈蚣人工饲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蜈蚣藻丝状体在不同的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下的生长特征,分别观察比较了5个盐度(18~46)、5个温度(10℃~30℃)、6个光照强度(500 lx~5500 lx)和6个光照周期(0L∶24D-24L∶0D)培养条件下蜈蚣藻丝状体增重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实验中以20℃条件下,蜈蚣藻丝状体的相对增重率最大,为124.8%;盐度实验中以32盐度下,蜈蚣藻丝状体的相对增重率最高,为68.3%;光照强度以2500 lx条件为最佳,蜈蚣藻丝状体的相对增重率最高,为88.2%;光照周期以24L∶0D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快,蜈蚣藻丝状体的相对增重率达到197.3%。由此可见,在温度为20℃,盐度为32,光照强度为2500 lx,24 h光照的条件下,蜈蚣藻丝状体长势最好,是培育蜈蚣藻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报道产自海南省文昌的红藻门海膜科蜈蚣藻属一新种:博鳌蜈蚣藻(Grateloupia boaoensis Wang et Luan sp.Nov.)。博鳌蜈蚣藻的藻体紫红色,表面光滑,软骨质,高15—40 cm;主枝侧枝均扁形,叶片状;分枝顶端呈剑形,厚度为400—800μm,由4—9层皮层细胞和髓部组成,髓丝纵走,错综交织;助细胞生殖枝丛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囊果在主枝与分枝上均有分布并分布密集。在用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四个博鳌蜈蚣藻样品聚在一起并与莺歌海蜈蚣藻(G.yinggehaiensis)聚成一个小分支。通过形态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认为博鳌蜈蚣藻和莺歌海蜈蚣藻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有祛风、定惊、散结等功效。但文献中有关蜈蚣毒的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的资料却甚少,本文是对国产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mutilans L.Koch)毒囊提取物药理作用的初步观察: 一、对蟾蜍心脏的作用 蜈蚣毒囊水抽提液对离体灌流蟾蜍心脏收缩有明显影响。将抽提液50μl加到灌流液(1.6ml)中(最终浓度为0.25mg蛋白/ml),收缩幅度立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来自GenBank中的地衣型真菌SSU rDNA中Ⅰ型内含子的相关信息,对取自蜈蚣衣属(Physcia)两个种——斑面蜈蚣衣(Physcia aipolia)、蜈蚣衣(Physcia stellaris),和黑蜈蚣衣属(Phaeophyscia)一个种——毛边黑蜈蚣衣(Phaeophyscia hispidula)共10个样品的SSU rDNA中Ⅰ型内含子的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地衣型真菌的SSU rDNA中具有多个Ⅰ型内含子;而内含子插入位点的分布并不具有种的特异性和地理特异性。这种分布模式暗示这些Ⅰ型内含子仍然处于“插入-删除”的平衡状态,而且在此过程中,有性生殖可能比基因的水平转移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蜈蚣的药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蜈蚣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近年来,蜈蚣的药用研究正在逐步升温,本文从蜈蚣全虫浸提物的药效,虫体的化学组成和蜈蚣毒的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蜈蚣的药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形态结构和早期发育过程的观察,结合分子分析,对采自青岛(模式标本产地)的缢基蜈蚣藻(Grateloupia constricata Li et Ding)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呈红褐色或紫红色,质地黏滑,软骨质,高10—30 cm,主枝扁平; 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互生或偏生,基部缢缩;藻体由皮层及髓部构成,皮层由7—10层细胞组成,厚80—120μm,髓部由不规则排列的髓丝组成,雌配子体的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分别由6个和5个细胞构成,为典型的Grateloupia(6cpb—5auxb)型;四分孢子囊经十字分裂形成。上述特征均与亚洲蜈蚣藻(G. asiatica Kawaguchi et Wang)一致。(2)缢基蜈蚣藻孢子的早期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型,其早期发育过程与亚洲蜈蚣藻一致。(3)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8个缢基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青岛和大连的亚洲蜈蚣藻均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韩国和日本的亚洲蜈蚣藻碱基差异分别为2 bp(0.17%)和3 bp(0.25%),均属于种内差异;...  相似文献   

13.
药用少棘蜈蚣取毒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蜈蚣是名贵紧缺的动物药材,蜈蚣毒疗效尤为显著。在当前野生资源锐减和需要量急增的情况下人工养殖取毒尤为重要,我们协作成功用高频电流(10~20V)刺激蜈蚣,使其肌肉收缩。电刺激频率为128Hz左右,隔两星期刺激一次,收集毒液并马上浓缩成干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睫毛黑蜈蚣衣重金属的吸收及富集能力及其在空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地衣移植法把睫毛黑蜈蚣衣移植到乌鲁木齐市区7个监测点,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直读法检测睫毛黑蜈蚣衣体内8种重金属含量。结果:结果显示,睫毛黑蜈蚣衣重金属的吸收及富集能力较强,体内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时空(ANOVA:F=17.42,P<0.05;F=32.12,P<0.05)变化特点。结论:该研究进一步证实睫毛黑蜈蚣衣具有较高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对大气污染较敏感,可以作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指示地衣种类。  相似文献   

15.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张崇洲,王克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关键词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区别蜈蚣,迄今常用的多足动物名称,在最早记载它的《广雅》里写为“吴公”。蜈蚣作为一味动物药在我国最古老的药典《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区的药用娱蚣是少棘蜈蚣,此种动物资源潜力很大,可供充分开发利用。本文报道了湖南常德、石门等9个县市药用蜈蚣的收购量和资源量,并对尚未精耕的非农业山区或林地的蜈蚣资源开发提出几点意见。该项资源开发与市场活动具有相关性,而且蜈蚣药的需求量不大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文内介绍了我国蜈蚣资源的分布与鉴别药用蜈蚣的特征,以供药检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陈健斌  胡光荣 《菌物学报》2022,41(1):155-159
基于形态学和化学研究发现中国蜈蚣衣科地衣中的5个新记录种:美洲哑铃孢、红髓外蜈蚣叶、狭叶红髓黑蜈蚣叶、毛裂芽黑蜈蚣叶和变白蜈蚣衣。对每个种的分类学特征给予了描述和讨论,并提供形态特征图。所有研究的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在沌口区召开了捕捉蜈蚣的现场会。经该区领导同志和捕捉蜈蚣有经验的老农介绍和座谈,总结出一种“挖窝诱捉蜈蚣”的方法。据搬运工人陶天才同志介绍,1973年他利用业余时间,挖了二百多个窝子,半个月就捉蜈蚣九百多条。 一、蜈蚣特性 蜈蚣是多足纲动物,在中药上有解毒、镇惊的作用。我省特产,畅销国内外。清明到谷雨季节是蜈蚣经过冬眠苏醒后捕食活动的时间。它的特性是喜潮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 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 (1)藻体单生或丛生, 红褐色或深红色, 质地黏滑、肉质、衰老时软骨质, 成熟藻体直立, 高15—50 cm, 主枝明显, 扁平, 宽3—15 mm, 厚约1 mm, 末端渐尖, 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 生长在主枝上或主枝边缘, 基部缢缩, 长短不一, 最长可达15 cm; 配子体为雌雄异体, 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均为Grateloupia型, 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 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4个细胞组成(5cpb-4auxb型); 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 呈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与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一致。(2)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产于韩国和日本的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碱基差异分别为1 bp (0.08%)和2 bp (0.17%), 属于种内差异; 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韩国产的亚栉状蜈蚣藻碱基差异为1 bp (0.18%), 属于种内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 确定对枝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 根据优先法则, 将对枝蜈蚣藻G. didymecladia Li et Ding作为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的同物异名。亚栉状蜈蚣藻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0.
胡光荣  陈健斌 《菌物学报》2003,22(4):534-535
本文描述黑蜈蚣衣属一新种即湖南黑蜈蚣衣(Phaeophyscia hunana).新种以其短而窄的裂片,上表面疣状和具小裂片,以及红色髓层并含有skyrin和一未知地衣物质而区别于本属地衣其它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