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1979,(3)
《化石》1975年第1期,发表了江苏省南通地区发现古代麋鹿的报道。从那时以来,我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麋鹿亚化石分布点,而且通过麋鹿,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南通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过去人们一向认为这里成陆较晚,开发较迟,历史较短,因此,这里是考古学者足迹所不到的地方。在这个地区,  相似文献   

2.
在生理卫生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解剖、生理学概念的含义混淆,影响对教材中基本知识的理解。为了邦助学生学习,本文简明扼要地说明下列概念的主要区别。 1.骨、骨胳单块的骨叫骨,骨与骨通过骨连结构成的整体叫骨胳。  相似文献   

3.
郭耕 《植物杂志》2011,(3):80-85
北京南海子,是麋鹿的科学发现之地,麋鹿的一度灭绝之地和麋鹿的成功回归之地。2011年,是麋鹿科学发现146周年、麋鹿曾于中国发生灭绝111周年和麋鹿回归祖国26周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麋鹿的失而复得竟与国运的荣辱兴衰息息相连,实在令人感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相似文献   

4.
“骨胳”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常常把骨和骨胳,骨是器官或是组织的概念弄混,应该及时加以澄清。人的骨胳是由206块骨通过骨连结构成的,是人体体形的支架。骨是由骨膜、骨质、骨髓以及神经血管等部分构成的。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因此骨和骨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学生在叙述问题时常将二者等同混用。例如,我们常听学生说:“人的骨胳有206块……”,这是不妥的,教师应及时给以指正。骨是器官,不是组织。在骨的构造中,骨膜是覆盖在骨内,外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所构成的纤维膜,里面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有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是由有规律而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骨松质是由许多交织成网的杆状或片状骨小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借放射自显影观察了钷-147进入机体后在整体、脏器和细胞水平的行径变化。发现该裂变产物摄入体内后呈选择性蓄积的紧要器官是肝脏和骨胳。钷-147在肝脏中的动态蓄积过程在开始是呈均匀弥散性的,随着发生水解而形成氢氧化物胶体后,在枯否氏细胞部位可出现浓集的放射灶。至于钷-147在骨胳部位的蓄积主要是在骨胳表面的有机质部位如骨外膜、骨内膜、骨小梁表面以及骨骺软骨的生长区,可呈现出高度浓集的放射自显影象。而在骨胳肌和脑组织中钷-147只有微量存在。  相似文献   

6.
骨胳标本若经过染色处理后,就制成“彩色骨胳标本”。彩色骨胳标本,具有色彩鲜艳夺目的艺术效果。制作彩色骨胳标本时,标本不用脱脂和漂白,利用染料把骨胳染上某种颜色即成。彩色骨胳标本采用单一染色法,即一具骨胳标本只染上某一种颜色。染料要选用明度高的暖调色彩(如红色、橙色),或中间调的色彩(如黄色、绿色)。染色要轻、浅、淡。这样处理,既不影响对骨胳的构造及质地的观察和使用,又能使骨胳标本具有工艺美术品的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7.
关于野生麋鹿绝灭原因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克清  陈彬 《四川动物》1990,9(1):41-42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在人类历史时期绝灭,人类活动是其首要的因素。本文试就内外因素两个方面,对其绝灭原因进行补充探讨。众所周知,全新世(Holocene)野生麋鹿最后最佳生活地区是在长江下游。此地区又是今天我国人烟最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开发最充分的地区之一。以江淮之间、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口为例,古代人口一般比较稀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扩大,野生麋鹿和人类直接争夺地盘的斗争当愈演愈烈。麋鹿“千百为群”的苏北古“海陵”(以泰州和泰县为中心,西起江都附近的小纪和樊川,东到大海之滨,北起盐城…  相似文献   

8.
华蓥山的大熊猫骨胳王仁飞,熊泽杨四川省华蓥中学华蓥6386501993年8月14日,在华蓥市洞穴科学考察中,于华蓥山中段西缘的天池镇刘家洞中发现一具较完整的兽类骨胳,经鉴定为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在四川东部平行岭谷的华...  相似文献   

9.
王仁飞  熊泽杨 《四川动物》1994,13(1):181-181
1993年8月14日,在华蓥市洞穴科学考察中,于华蓥山中段西缘的天池镇刘家洞中发现一具较完整的兽类骨胳,经鉴定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四川东部平行岭谷的华蓥山发现大熊猫完整骨胳化石尚属首次,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遥远的300万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不断进化,人体的构造、外貌也在不断地变化。几十年来,古人类的整体骨胳以及保存良好的古尸在世界各地不断被发现,它们为研究人类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是你可曾注意,从最早的猿人到现代人类,古今中外不论是何人种,所有的正常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命特征——对称现象。入的肤色、毛发的分布,五官的形态,四肢、躯体和骨胳都是呈左右对称的! 一个合子中的对称其实每个人生命活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透明骨胳标本一般都用茜素红将骨胳染成紫红色,使骨胳系统鲜艳夺目,便于观察。由于在用茜素红染色时整个标本都染上了紫红色,故要把肌肉上的茜素红染料脱掉,才能显示出紫红色的骨胳系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往我们选用酒精和双氧水作脱色剂,脱色时间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麋鹿遗传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于长青 《生物多样性》1996,4(3):130-134
通过对麋鹿野生种群的绝灭过程、圈养历史、种群增长及遗传多样性状况的分析研究,认为麋鹿脱离野生种群成为完全的圈养群体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捕猎和栖息地丧失是其绝灭的根本原因。麋鹿最初引入欧洲时曾经历了严重的近交衰退阶段,目前其耐受近交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1994年我国麋鹿已达近500只,其遗传变异量约为其野生种群的70%。在我国重建麋鹿自然种群不仅完全可能,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使麋鹿在自然中进化并丰富其受损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正>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曾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沼泽湿地型鹿科动物。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历史变迁等因素,麋鹿于1900年前后在中国本土灭绝,少数圈养个体流落海外(计宏祥,1985;曹克清和陈彬,1990)。1986年我国从英国引进39头麋鹿放养在苏北沿海滩涂,建立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丰麋鹿保护区)。  相似文献   

14.
小型动物骨胳透明标本的制作动物骨胳透明标本的制作是先经前素红将骨胳肌染色,再褪去肌肉色,最后用甘油透明,现将具体制作过程介绍如下:1材料用具解剖器具、酒精、重铬酸钾、氢氧化钾、甘油、氢氧化按、首素红(媒染染料,骨胳染色剂)2方法步骤(l)选取体型完整...  相似文献   

15.
“长骨-关节-骨胳肌结构”整体标本的制作为了提高学生对运动系统的整体认识,我制作了“长骨-关节-骨胳肌结构”整体标本(如图1)。用它既能观察长骨的结构、讲解关节及骨胳肌的结构,又能使学生了解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对于学生理解“骨胳肌的收缩,牵引所附...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在初级中学的《生理卫生》课本中,第二章“运动系统”所涉及的骨胳和骨胳肌全都用“胳”,取代过去惯用的“骼”。这样改变是通用?简化?误用?众说纷纭。请你们说明。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麋鹿头骨外形进行观察和研究,并与马鹿、驯鹿、牛、马头骨的解剖结构进行简单比较.结果发现:麋鹿头骨狭长,吻部狭窄,鼻骨长且平直,犁骨不发达,下颌角钝圆,泪骨形态特殊,颜面有纵形深窝,泪孔有两个,位于眶缘上被尖状泪突分开.  相似文献   

18.
<正> 1980年5月25日,在河北省围场县城北部100公里的姜家店公社二道沟大队三道沟门,社员徐凤海挖房基时,发现披毛犀骨胳一部分。其中有头盖骨,前后腿骨、肩胛骨、脊椎骨等。出土地点为东经118°,北纬42.5°的一个向南偏东的土坎下。土坎高12米,上为7米深的黄土层,下为5米深的沙土层。首先发现的是头盖骨化石,仰埋在沙土层的5米深处,在头盖骨的周围继续发现了上述其他骨胳化石。  相似文献   

19.
骨成形蛋白     
骨成形蛋白杨少民王荣海(安徽省生物研究所,合肥230031)关键词骨成形蛋白结构生物学功能骨成形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是一组对人体骨胳的形态发生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在非生理情况下,能够在非骨胳位点诱导新骨生...  相似文献   

20.
哺乳类骨胳肌纤维,按照它们的生理、形态和生化等特征,可以粗分为快型(或Ⅰ型)和慢型(或Ⅰ型)两种主要类型。骨胳肌纤维的收缩特性与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的组织化学反应之间存在相应关系。这种肌纤维类型特征间的相关性,也在非骨胳肌的横纹肌,豚鼠的尿道括约肌上观察到。但是,Wareham 和 Whitmore 的工作表明,根据 M-ATPase 组织化学反应,豚鼠食道肌(它也是非骨胳肌的横纹肌)完全由Ⅰ型纤维组成,但是却表现出慢型纤维的收缩特性。我们在本工作中对豚鼠食道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类型特征的观察结果进一步表明,通常的骨胳肌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