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海须鲸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海产须鲸类过去研究甚少,作者于1955—1963年从事捕鲸技术工作,曾长期对黄海产须鲸类进行观察研究,近年来又作了一些调查。黄海区所产须鲸类据以往捕获纪录有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 Borowski、灰鲸Eschrichtius gibbosus Erxleben、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 Linnaeus、长须鲸B.physalus Linnaeus、鳁鲸B.borealis Lesson、小鳁鲸B.acutorostrata Lac(?)p(?)de、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 Borowski等3科7种。根据调查资料结合实际观察研究,现就所获5种须鲸的形态、生态、分布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岸小型鲸类误捕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1994 ~1995 年对中国沿岸小型鲸类误捕情况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有误捕记录的小型鲸类主要有5 种,即江豚(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长喙真海豚( Delphinus capensis) 、瓶鼻海豚( Tursiopstruncatus) 、点斑原海豚(Stenella attenuata) 和伪虎鲸( Pseudorca crassidens) ,其中以江豚的误捕率最高.1994 年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沿岸渔业误捕的小型鲸类约3045 ±2120 头,其中江豚的误捕量约2132 ±1484 头.误捕小型鲸类的渔具主要有拖网、刺网和张网.中国沿岸没有专门捕鲸的渔业方式.误捕的小型鲸类在沿岸居民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它们大部分被丢弃或廉价出售.目前尚不知道误捕对中国水域小型鲸种群影响的程度,但可能是造成数量下降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从2009 年1 月至2010 年2 月,我们对中国大陆海域沿岸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头骨标本进行了测量和鉴
定。目前中国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有5 种,分别为柯氏喙鲸、贝氏喙鲸、朗氏喙鲸、柏氏中喙鲸和小
中喙鲸,其中小中喙鲸为中国海域(包括台湾)的首次报道,也是在西北太平洋区的首次记录。小中喙鲸的主
要形态鉴别特征为有1 对纺锤形牙齿着生在下颌骨联合后面。经对已报道过的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3 个雌性
银杏齿中喙鲸头骨标本和台湾省搁浅银杏齿中喙鲸的颅骨、鼻骨、下颌骨以及牙齿特征对比重新鉴定,订正大
陆的3 个样本为雌性柏氏中喙鲸。本文报道了大陆沿岸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最新调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 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鲸类的演化历史中,由陆生动物转化成完全的水生动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演化谜题。基干鲸类的多样性很高,化石记录也很完整。5个科一级的基干鲸类演化支系组成一个并系类群,包括:巴基鲸科(Pakicetidae)、游走鲸科(Ambulocetidae)、雷明顿鲸科(Remingtonocetidae)、原鲸科(Protocetidae)和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最基干的鲸类巴基鲸科动物可能是一种半水生动物,生活在接近淡水的环境中,代表了陆生偶蹄类向水生鲸类演化的初始一步。更为进步的游走鲸类具有更多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而且可能更加适应于海水环境。雷明顿鲸类的平衡觉器官和声音传导机制已经表现出向现代鲸类方向演化的趋势。基于稳定氧同位素分析的研究表明,雷明顿鲸类可能完全是海生的。原鲸类的多样性非常高,是鲸类中最先实现全球分布的类群。原鲸保留有发育良好的后肢,但是它们的髂骶关节很松甚至消失。龙王鲸类是鲸类冠类群的绝灭姊妹群。鲸类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都支持鲸类与偶蹄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但是流行的河马-鲸类亲缘假说尚缺乏坚实的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支持。对石炭兽类和狶类开展详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河马-鲸类亲缘假说中的不确定关系。如果不使用分子数据来限定现代鲸类和偶蹄类的系统位置,仅使用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的分析仍然支持传统的中兽-鲸类亲缘假说。  相似文献   

6.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鲸类的困境     
鲸是世界上个体最大,声音最响亮的水栖哺乳动物,体形颇似鱼,故俗称鲸鱼。根据有无牙齿可分为两大类——齿鲸类和须鲸类。鲸的经活价值很大:皮可制革,肉可食,脂肪可制成机械油、肥皂、蜡烛等,骨可作骨粉,内脏可作维生素制剂。早先,世界上鲸类资源相当丰富,近一百年来由于几个鱼业大国的滥捕滥猎,这类世界上珍贵的哺乳动物正频临灭绝境地。它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着。  相似文献   

11.
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王丕烈研究员撰写的《中国鲸类》一书已由香港海洋企业有限公司于 1 999年出版 ,曾呈奎院士作序。全书约 5万字 ,3 2 5页 ,附有彩色图版 1 6页、参考文献和世界鲸类名录。我国尚缺乏鲸类志书 ,本书按中国动物志的编写要求 ,分两大部分 (篇 ) ,第一篇概论 ,简要介绍中国鲸类研究概况、中国近海捕鲸简史、中国鲸类的分类及检索、中国鲸类区系、经济意义及资源保护 ;第二篇共 3 6章 ,分别记述中国水域的 3 6种鲸类 ,其中须鲸亚目 3科 4属 8种 ,齿鲸亚目 7科 2 1属 2 8种 ,对每种的形态、地理分布、洄游、生态特性、生物…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阐述了委内瑞拉沿海最常见的海洋鲸类的潜在地理分布情况。通过GIS分析,鲸类分布与地形和深度是相反的,以此可以获得鲸类潜在的分布图。已报告确认了16个物种(有402个目击报告),其中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海豚(Delphinus spp.)、圭亚那侏型豚(Sotalia guianensis)、花斑原海豚(Stenella frontalis)、长吻原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和宽吻海海豚(Tursiops truncatus)是最常见的。小布氏鲸和宽吻海海豚有可能分布于整个海岸,包括江河区域。座头鲸则可能季节性地集中分布在大陆架上的海岛沿岸和浅水区域。海豚(Delphinus spp.)有可能分布于高边坡区或沿海上升流区。花斑原海豚可能分布在东北区的西部,中部沿海以及与委内瑞拉海岸平行的岛屿周围。长吻原海豚则分布于浅海和远海区域。在一些高产的生态系统内新的物种可能正在形成,而这些潜在可能的分布图可以作为在高产生态系统内确立关键栖息地的标准,由此我们可以在委内瑞拉水域为鲸类建立新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13.
小鳁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Lac(?)p(?)de 1804)系世界性分布的鲸类。Turner(1892)、True(1904)、Cowan(1939)、Omura与Sakiura(1956)、(1957)、Nemoto(1959)和Sergeant(1963)等对不同海区者的形态和生态等分别作过研究。鉴于北太平洋的小鲲鲸曾被命名为Balaenoptera davidsoni Scammon 1872,以区别于北大西洋的B. acutorostrata Lac(?)P(?)de 1804,所以对于这两者的差异亦进行探讨。 小鳁鲸在我国已有捕获。王丕烈(1978)已报道其外形量度及分布等。我们于1963—1965年间,承大连水产公司的支持,在海洋岛鲸鱼加工厂和捕鲸船上,对捕自黄海北部的小鲲鲸作了调查,调查鲸数143头,内容包括外形、骨骼、生殖及食性等。各项内容的调  相似文献   

14.
长脚的鲸     
长脚的鲸曹颖现代的鲸,皮肤光滑,流线体型,硕大的尾部在海水中能击起千层巨浪。可是在悠远的地质年代,鲸类曾是四肢发达的陆生动物,这已被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发现所证实。美国俄亥俄大学药学院的塞成森等人,在巴基斯但发掘出一具带有肢和足的鲸化石,时代为距今五千万...  相似文献   

15.
用mtDNA序列鉴定一头小布氏鲸标本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测定了采自浙江省瑞安市的一头须鲸类标本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369bp和控制区(control region)933bp的序列,通过与已发表的须鲸类同源序列比对,发现与西太平洋和日本水域的布氏鲸的cyt b基因和控制区分别有6.78%-7.05%和13.30%-14.40%的序列差异,而与来自所罗门群岛的布氏鲸之间cyt b基因的序列完全相同,控制区的序列也仅相差一个碱基(0.28%)。提示与邻近的西太平洋和日本海的普通布氏鲸在遗传上有显著区别,而可能与所罗门群岛的布氏鲸为同一种,即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同时表明,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为进行鲸肉及其制品的种类鉴定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认识鲸鱼     
刘军  刘政  周一云 《生命世界》2012,(10):28-31
人们习惯上将鲸类称作鲸鱼,这是因为鲸鱼的身体呈流线形,外形像鱼,故俗称鲸鱼。其实鲸鱼虽然外表像鱼,但并不是鱼。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古人在给鲸类起名字时,连鲸字本身也有一个鱼字偏旁。不仅汉字如此,国外也有类似之处,如德语把鲸叫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在鲸类系统学研究中的进展。分子生物学证据支持鲸目与有蹄类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支持鲸类的单系起源,但鲸类不同类群(须鲸类、抹香鲸类及不包括抹香鲸类的齿鲸类)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仍存在争议。抹香鲸类到底与须鲸类还是与其它齿鲸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不同的分子生物学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还被用于解决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内科间以及科内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特别是齿鲸亚目的海豚科、鼠豚科和淡水豚类。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来研究鲸类种下的遗传结构是鲸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使用的标记主要是mtDNA控制区、核DNA微卫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v complex,MHC)等。  相似文献   

18.
鲸目分类的重大修改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米契尔·密林柯维奇及其在美国纽约州大学的共同工作者,在分析鲸类和海豚类(鲸目)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后宣称,它们的分类应加以彻底修改。理想的动物分类应该反映动物是如何进化的。化石能为此提供一个指证,但分类通...  相似文献   

19.
海洋噪声     
<正>在海洋里生活的鲸类动物拥有极为精密复杂的发声系统和声音处理系统,它们能利用声音来实现个体间通讯、导航、定位、寻找食物以及逃避天敌的目的。严重的噪声污染,会损伤鲸类的听觉系统,甚至导致生命体死亡。科学家发现,大型船只的低频声会覆盖鲸类的通讯发声,进而影响它们的活动如迁移行为。低频噪声会使得北大西洋露脊鲸的糖皮质激素降低,导致生命体的代谢紊乱。军舰使用的中频声呐会引起鲸类听觉器官受损,引发大规模搁浅。海上爆破产生的噪声会导致附近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脑部充血等等。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大陆沿岸属大陆棚水域,常见的齿鲸物种以近岸型的海豚科(Delphinidae)、小抹香鲸科(Kogiidae)及鼠海豚科(Phocaenidae)动物为主(王丕烈,2012),而喙鲸科(Ziphiidae)发现纪录相对较少,近年来仅由王丕烈等(2011)针对喙鲸科的中喙鲸属(Mesoplodon)标本进行检视校正,认为中国大陆沿岸存在柏氏中喙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