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期和  殷寿华  夏永梅  兰芹英 《广西植物》2002,22(6):537-542-542
九里香种子自花后 42~ 77d,含水量和电导率逐渐降低 ,种子干重、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逐渐增加。硅胶脱水 1~ 6d后 ,种子含水量下降 1 0 %~ 3 5 % ,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不同发育时期九里香种子的脱水耐性有别 ,花后 42~ 70d不断增强 ,77d有所减弱。花后 70d的种子含水量降至 1 0 % ,种子发芽率无明显降低 ;含水量为 9%的种子在 4°C和 2 0°C的低温条件贮存 3 0d和 42d ,多数种子仍能萌发 ,这表明九里香种子是一种正常型种子。光照能促进种子的萌发 ;在 2 0~ 3 0°C、室温和 2 0 /3 0°C变温条件下种子萌发较好 ;光照和温度对种子萌发有单独影响 ,但又相互作用 ,同时光照对萌发的影响还与种子含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前处理条件对薄荷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10~250 mg·L~(-1))赤霉素(GA_3)以及清水浸种不同时间(6~36 h)、层积不同时间(5~20 d)和超声波处理不同时间(5~25 min)对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种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用100~200 mg·L~(-1) GA_3处理6 h, 薄荷种子的发芽启动时间缩短且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显著高于对照, 其中, 用150 mg·L~(-1)GA_3浸种,薄荷种子的发芽率最高(57.3%).用清水浸种6~36 h后,薄荷种子的发芽启动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浸种12 h的薄荷种子发芽率极显著高于对照.于10 ℃层积5~15 d后,薄荷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极显著高于对照,发芽启动时间也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层积5~10 d的种子发芽率较高,达47.8%~52.4%.用功率50 W、频率40 kHz超声波处理5~20 min后,薄荷种子发芽率较对照有极显著提高,其中用超声波处理10 min的薄荷种子发芽率最高,达到68.3%.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功率50 W、频率40 kHz的超声波处理10 min是打破薄荷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可显著提高薄荷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3.
沙葱种子的萌发特性和几种贮藏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沙葱种子的萌发和贮藏物质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1)沙葱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19℃;(2)浸种8~24h可提高沙葱种子的发芽率,最佳浸种时间为12h,浸种超过24h,发芽率下降;(3)每天0h光照下的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比每天光照24h的高65.6%和74.5%,显示沙葱种子萌发有嫌光性。(4)在萌发过程中的种子蛋白质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脂肪含量在萌发的2d内急剧下降,6d后呈缓慢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为罂粟科绿绒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高山植物,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因此研究多刺绿绒蒿种子的萌发特性对其种子育苗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多刺绿绒蒿的种子发芽率,该研究以多刺绿绒蒿的种子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消毒剂、浸种时间、温度和外源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适消毒方法为75%乙醇1 min+3%H2O25 min,最适浸种时间为24 h,最适温度和光照条件为20℃/10℃(光照12 h/黑暗12 h),用无菌水浸种后的种子发芽率为49.67%。(2) GA_3100~600 mg·L~(-1)和NAA 5~30 mg·L~(-1)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缩短发芽启动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3) 6-BA 5 mg·L~(-1)和10 mg·L~(-1)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显著,6-BA浓度≥15 mg·L~(-1)则抑制种子的萌发。(4)用GA3500 mg·L~(-1)浸种后的种子发芽指标最好,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为69.67%、33.00%、4.51,种子的发芽起始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分别为10.67 d、11.67 d。  相似文献   

5.
三种外源激素和萌发温度对花楸树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5℃(16h光/8h暗,10d)-5℃(暗110d)变温可极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种子发芽势,但极显著延迟发芽初始时间。200mg·L^-16-BA溶液中吸胀2d后经历25℃·5℃变温可使种子发芽初始时间最短(33d),发芽率(62.25%)和发芽势(57.88%)最高。GA3或ABA与温度的结合处理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小于6-BA与温度的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6.
稀有树种任木种子繁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木种子繁殖试验结果表明:(1)采自石灰岩土和酸性土上的种子萌发率没有明显差别。(2)种子用80℃热水浸泡处理效果最好,发芽率最高,达到80%~90%。IBA等生长素处理对种子萌发没有促进作用。(3)种子耐贮藏,干藏3年后与新鲜种子的发芽率相差不多。(4)全光照条件下,幼苗的生长速度比林荫下快。(5)任木幼苗在石灰岩土和园土上生长比酸性红壤上好。  相似文献   

7.
滇青冈种子的萌发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比较3种打破滇青冈种子休眠方法的结果表明,经40℃处理后的效果最好,发芽率达74.5%.100 mg·L-1的赤霉素浸种处理的次之,发芽率为70.2%.种子种皮切伤和去除种皮后,发芽率增大,分别为96.0%和95.0%,并提早5 d萌发.种子抑制物质实验的结果显示,滇青冈种子的内种皮和种仁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  相似文献   

8.
影响杏黄兜兰种子萌发的因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在不同条件下杏黄兜兰 (Paphiopedilumarmeniacum)种子萌发的观察 ,对影响其萌发的诸因子报道如下 :1)果实的生长期与种子的萌发率有关。实验表明种子采自生长期为 6 0d的果实 ,发芽率为 3 5 % ,采自 12 0d的果实 ,发芽率为 4 0 % ,采自 180d的果实 ,发芽率为 18 3%。 2 )培养基也会影响到种子的萌发 ,种子在 1 5MS内培养 ,萌发率明显高于培养于MS ,RE和改良HyponexNo 1内的种子。 3)培养基 (1 5MS)掺入添加物也会影响到种子的萌发率 ,如掺入 10 %椰子水会促使种子的萌发率达到很高的水平 ,掺入马铃薯泥 (5 0g L)或胰化胨 (2g L) ,种子的萌发率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而掺入香蕉泥则会对种子的萌发率产生负面影响 ,掺入活性炭 (2g L)会促使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 4 )与固态培养基相比 ,种子在液体悬浮培养基内的萌发速度更快 ,幼苗更为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9.
以濒危植物羽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种子为材料,通过形态观察、种子吸水规律测定及其种子水浸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究了羽叶丁香种子的基本休眠机制。通过室内发芽试验探究了不同浸种温度和赤霉素(GA3)浓度对羽叶丁香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并且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羽叶丁香种子随温度升高吸水速率加快,最终吸水率在96%~121%之间,表明种子吸水性良好,不具有物理休眠特性;种子内部含有水溶性萌发抑制物,具有化学休眠特性,可通过控制浸种时间解除萌发抑制物的限制;30°C是羽叶丁香种子最好的浸种温度,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到了86.00%±4.00%和54.00%±8.71%,发芽指数为5.44±0.44;浸种处理后的种子放在15和25°C恒温无光照条件下测试所得的发芽指标最好,发芽起始时间最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光照是影响发芽率最显著的生态因子;GA3处理并没有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但高浓度(400~800 mg·L-1)GA3处理能够加快胚的生长速率,缩短萌发持续时间,说明羽叶丁香种子具有部分形态休眠特性。  相似文献   

10.
光照和温度对毛茛铁线莲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毛茛铁线莲(Clematis ranunculoides)野生植株种子,观察其外观形态,检测种子千粒重,研究光照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室内发芽试验,测定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毛茛铁线莲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表明,毛茛铁线莲种子的千粒重为(1.6624±0.0006)g;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在此温度下,8 d开始萌发,3~4周萌发完全,萌发率达90.33%,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导致毛茛铁线莲种子萌发率降低;光照和黑暗对毛茛铁线莲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高  孙卫邦 《云南植物研究》2011,33(2):235-238,24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动态吸附法收集的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花香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化法对各成分进行了定量。从密蒙花中分离出16个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出其中的11个,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44%。其中丁基醋酸乙酯(81.57%)、苯甲醛(4.92%)、3-已烯-1-醇(3.26%)、欧洲丁香醛(2.34%)和芳樟醇(1.05%)为主要成分。该研究阐明了自然条件下密蒙花的花香成分及组成,其结果为今后定向创新醉鱼草属新香型观赏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密蒙花黄色素是从醉鱼草科(Buddlejaceae)醉鱼草属(Buddleja Linn.)植物密蒙花树(Budd Leja officinaLis Maxim.)的花蕾中提取的一种天然食用色素。色素的主要化学成份是藏花素(Crocin)。该色素是水溶性色素,对热稳定,在pH 6—7范围内光稳定性好;氧化剂、还原剂、盐、糖、淀粉、金属离子(除Fe离子外)对色素的色译、色价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醉鱼草属四个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醉鱼草属(Btuldleja)4个种的染色体核型。云南醉鱼草(B.yunnanensis)的核型公式为2n=2x=38=22m+16sm,皱叶醉鱼草(B.crispa)为2n=2x=38=26m+10sm+2st,密蒙花(B.officinalis)为2n=2x=38=20m+16sm+2st,口本醉鱼草(B.japonica)为2n=2x=38=20m+16sm+2st。日本醉鱼草的核型为2B型,其它3个种的核型为2A型。根据核型分析结果,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已有的细胞学资料,初步讨论了醉鱼草组(Sect.Neemda)两个系(Series)可能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秋水仙素诱导七里香多倍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不同浓度(0.02%、0.04%、0.08%、0.16%)秋水仙素溶液与二甲基亚砜和丙草胺的体积混合比为2000:10:1的溶液诱导七里香种子萌发苗1-3d的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得到七里香多倍体,其中以秋水仙素浓度为0.08%的混合液处理3d的诱导效果最好,多倍体诱导率迭36.7%。  相似文献   

15.
In our continuing search for biologically active natural product(s) of plant origin, Buddleja saligna, a South African medicinal plant, was screened in line with its traditional use for antidiabetic (yeast alpha glucosidase inhibitory) and antiplasmodial (against a chloroquine sensitive stra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NF54)) activities. The hexane fraction showed the most promising activity with regards to its antidiabetic (IC50?=?260?±?0.112?µg/ml) and antiplasmodial (IC50?=?8.5?±?1.6?µg/ml) activities. Using activity guided fractionation three known terpenoids (betulonic acid, betulone and spinasterol)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speci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mpounds displayed varying level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tidiabetic: 27.31?µg/ml?≥?IC50?≥?5.6?µg/ml; antiplasmodial: 14?µg/ml?≥?IC50?≥?2?µg/ml) with very minimal toxici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密蒙花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能.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密蒙花黄酮类化合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对羟自由基诱发卵磷脂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最佳提取工艺即以60%乙醇为提取剂、提取物料比为1∶30、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3h,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6.72%.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提取工艺合理,总黄酮提取率高,密蒙花总黄酮提取液具有很好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耐旱灌木互叶醉鱼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叶醉鱼草是我国西北干旱山区造林的优良灌木树种,对互叶醉鱼草在甘肃天祝县的分布及其采种母树进行了调查.对互叶醉鱼草的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和造林试验进行了详细研究,扦插成活率可达75%,生根类型为皮部生根.干旱地区当年的造林成活率可达75%以上.这为今后互叶醉鱼草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叶醉鱼草访花昆虫行为与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4~9月对云南农业大学苗圃内栽植的大叶醉鱼草访花昆虫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叶醉鱼草的访花昆虫有63种,隶属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鳞翅目、鞘翅目、革翅目和螳螂目;食蚜蝇科为大叶醉鱼草种群的主要传粉昆虫;不同月份访花昆虫的种类不同;天气变化会影响访花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同一天内不同时间,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有差异,一般每天12:00~16:00的访花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醉鱼草果实水部位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作用,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醉鱼草果实水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结合现代光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密蒙花苷C(1)、异毛蕊花糖苷(2)、毛蕊花糖苷(3)、4′-hydroxyphenyl ethyl vanillate(4)、6-O-香草酰筋骨草苷(5)、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6)、刺五加苷B(7)、松柏苷(8)、醉鱼草皂苷Ⅳb(9)、6-O-(3"-O-p-coumaroyl-α-L-rhamnopyranosyl)catalpol(10),其中化合物4、6、7、8、10为首次从醉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首次从醉鱼草果实中分离得到;利用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模型对化合物1、5、6、7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四个化合物均能使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大叶醉鱼草居群、种子萌发特征及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和四川交界地区大叶醉鱼草生物学特征的调查表明:该物种在野外条件下,其居群单株的平均分枝数、单株最大茎的平均直径、居群的平均高度与海拔呈显著相关,居群的平均花序(果序)长度、千粒种子平均质量与海拔相关性不明显。此外,该物种的种子萌发率(4年内)随储存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且对光照不敏感。最后,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大叶醉鱼草在国外能成为外来入侵种,而在国内没有产生危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