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属于世界珍稀灵长类动物,对它的研究报道仅限于分类地位(彭鸿绶等,1962;彭燕章等,1985;陈服官等,1981)、形态解剖(陈宜峰,1981;彭燕章等,1983;张耀平等,1983)、地理分布及生活习性(李致祥等,1981;木文伟等,1982)等。其分布、数量以及进化地位、生态学等方面的资料甚少。1985年笔者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对滇金丝猴的数量、分布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不少工作者对叶绿体偶联因子复合物的结构、功能和发生的问题颇为关注(程秋琛等 1986,Merchant等 1985,Nelson 1982,Pick等1979,Strontman等1983,Suss等 1983)。分离生物膜蛋白质的  相似文献   

3.
棉叶衰老和生根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扦插生根和生根的条件作了不少研究,有季节的影响(Tognoni等1977);有光强的影响(Carpenter等1973);观察更多的是内、外源植物激素或某些化合物对植物扦插生根的影响(Basu等1970,Chin等1969,Read等1969,1971;Went 1945),但是,对于植物细胞分化的机理至今尚不清楚(Osborne 1984)。我们取棉花主干不同节位上的叶片,测定衰老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核糖核酸水解酶(RNase)活力(卢敏华等1983,Altman等1977,Biddington等1978,Dove 1967,Sacher,等1974)和它们的扦插生根能力。以期了解两者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健康关系到整个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对大熊猫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可以反映其健康状况及食物营养的合理性,受大熊猫种群数量及采样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关于大熊猫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报道较为有限,且动物的来源及采血状态均有很大的差异,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Chen,1987;王强等,1998;李光汉等,1999;罗娌等,2017)。研究表明,体况(董全等,1991)、年龄(Mainka,1995;李才武等,2012;罗娌等,2017)、性别(Mainka,1995;罗娌等,2017)、地域(余昌萌等,2019)等是影  相似文献   

5.
白鹇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育仁 《动物学研究》1993,14(2):194-196
白鹇的食性,以往我国学者在分类和区系工作中有过少量零星记述(郑作新等,1964,1978;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1980;谭耀匡等,1981;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室等,1983; 王紫江等,1983;吴至康等,1986),国外记述类似(Delacour,1977)。以定性记录为主,涉及的地区和亚种较广泛。李炳华等(1984)对皖南白鹇作过初步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西藏墨脱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之一,鸟兽种类丰富,已记录有哺乳动物70种,鸟类385种(郑作新等,1983;冯祚建等,1986;郭光普,2004;温立嘉等,2014)。由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以往对墨脱的鸟兽研究较少。随着2014年通往墨脱的公路开通,温立嘉等(2014)、廖锐等(2015)相继报道了墨脱鸟兽相关的研究成果,赵超等(2015)、梁丹等(2014)报道了分布于墨脱的鸟类新记录,如黑胸楔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尸体组织LDH同工酶盘电泳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熊猫是冰川时期残存至今的古老、稀有的珍贵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对大熊猫的研究除野外调查(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调查组,1974)、形态解剖(张鹤宇等,1959;冯文和等,1984)、人工饲养繁殖(北京动物园,1974;冯文和等,1983;1984)等外,尚有生化技术和免疫学等研究方法(Sarich,1973;潘文石等,1982;罗昌容等,1984)。  相似文献   

8.
正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是鸭科(Anatidae)鸟类,繁殖在北极地区,越冬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日本、朝鲜、欧洲西部沿海、波罗的海、里海、纽芬兰岛等地。长尾鸭在我国比较少见,属冬候鸟或旅鸟,在中国东北(刘伯文1992,韩晓东1994)、华北(刘阳等2005,张月侠等2014)和华东(鲁长虎等2010)、四川(朱磊等2012)、新疆(马鸣等2007)等地有记录。  相似文献   

9.
长爪沙鼠实验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虫病为我国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建立我国人体寄生丝虫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是丝虫病防治研究工作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国内外已成功地将马来丝虫实验感染家猫及恒河猴等(Edeson等,1957、1958;连柱国等,1973)。因猫、猴等均系较大动物,尚不够理想。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工作者试将马来丝虫人工感染多种小型啮齿动物,但或感染不成或仅获得有限的成功率。迄今较广泛应用的丝虫小型动物模型仅有棉鼠(Sigmodon hispidus)——棉鼠丝虫(Litomosoides curinii)和利比亚沙鼠(Meriones libycus)——魏氏盖头丝虫(Dipetalonema viteae)二组(Ash,1974)。这两种丝虫均非人体寄生。1970—1974年国外陆续报道(Ash等,1970a、b;Ash,1971、1973a、b,1974;El Bihari等,1971、1973;Gwadz等,1973;McCall等,1973;Ah等,1973、1974;Butts等,1974)  相似文献   

10.
三平正并殖吸虫(Euparagonimus cenocopiosus)自陈心陶等(1965)报告后,近年来陆续在福建、浙江等地发现其囊蚴(李友松等,1980;孟文贤等,1980);并对其形态、染色体核型等展开了研究(何毅勋等,1982;彭德华,1984;雷昌球等,1983),然而对其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及其在流行区的感染强度等,迄今所知甚少。为此,我们于1984年1—6月,前后5次深入流行区,开展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所用溪蟹标本,均采自松阳县安民乡大潘坑村一条窄溪,此地系瓯江上游一侧流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正>2022年8—10月,在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毛坝镇三县场村采集到1号蛇类标本,经形态学鉴定,确定为龙胜小头蛇Oligodon lungshenensis,为湖北省新记录(赵尔宓,2006;郭克疾等,2008;李操等,2009;罗颖等,2010;袁智勇等,2010;甘小平等,2013;白永兴等,2015)。  相似文献   

12.
李华  孙虎山 《动物学杂志》2012,47(6):128-135
贝类等许多无脊椎动物体内含有脑啡肽等阿片肽系统,并且在其生长、繁殖等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脑啡肽在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体内的定位、分离提取、测序鉴定及其相关酶的研究等方面,对贝类等无脊椎动物脑啡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目前来看,脑啡肽物质在无脊椎动物中有关各种功能和机理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其深层次的分子作用机理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提高次生代谢物的产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次生代谢物是植物体代谢的最终产物,由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有机物代谢衍生而来,储存在液泡或细胞壁中。我们知道的吲哚乙酸、赤霉素等植物激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色素,奎宁碱、小檗碱、皂甙等药物以及橡胶等工业原料,都是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40年代后期,Bon...  相似文献   

14.
目前,随着石油等化石资源储量的逐渐减少.从农林废弃物等可再生资源转化利用获得新能源、燃料乙醇等化工原料.补充化石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缺口,正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将此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了生物燃料乙醇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5.
视前区、下丘脑外侧区对外侧缰核“痛”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工作表明,刺激或损毁缰核可改变动物的痛阈(王绍、李淑捷等,1980),并从外侧缰核发现了与痛有关的神经元(王绍、江岩等,1980)。在痛觉调制的机能联系中,缰核可以调节中缝核(王绍、江岩等1980;Wang等,1977)、蓝斑核(王绍等,1981)的放电活动。而缰核是边缘——中脑环路中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它可以会聚许多边缘前脑结构的传入纤维(Miles等,1977)。其中,视前区、下丘脑外侧区的传出纤维直接分布于外侧缰核(Hamilton,1976)。而且电针信号可到达这两个区域(天津医学院针麻研究室,1977;孙文颖等,1979),刺激或损毁它们也可加强或削弱针刺镇痛(唐仲良等,1978;张家驹等,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植物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59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在少数植物种(如烟草、马铃薯)上由野生型 Ri 和 Ti 质粒转化的细胞再生出植株(Ackermann;Wullems 等,DeGreve 等;Spano 等;Barton 等;Ooms 等;Davrd 等;Tepfer。  相似文献   

17.
目前,随着石油等化石资源储量的逐渐减少.从农林废弃物等可再生资源转化利用获得新能源、燃料乙醇等化工原料.补充化石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缺口,正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将此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了生物燃料乙醇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的鸟类血吸虫,以往有过Faust(1924)、大礒(1927)、吴光(wu,1937)、唐仲璋(Tang,1951)、包鼎成等(1957)、龚建章等(1960,1963)、唐仲璋等(1962)、蔡尚达等(1962,1965)、刘兆铭等(1963)、白功懋等(1963)、易道善等(1963)、黄舜毅等(1965)、吴海林等(1965)、罗汉超等(1965)的报告。 鸟类血吸虫的尾蚴能引起人的皮炎,已是众所周知。我们在进行吉林省稻田皮炎病原调查时,曾在各地的螺中多次发现具眼点的无咽短尾叉叉尾尾蚴。考虑到鸟类血吸虫的尾蚴可能是稻田皮炎病原体,曾检查了经常出入稻田的野鸭,发现野鸭(特别是斑嘴鸭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乙烯具有自我催化作用,微量的乙烯能发动和加速器官成熟、衰老,同时常常伴随着大量的乙烯产生(Abeles 1973,刘愚等1978,兵藤宏1978)。近年来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外源乙烯对绿色香蕉切片(Vendrell等1971)、冷藏鳄梨(Zeaberman等1973)、未成熟的无花果和蕃茄果实(Zeroni等1976)等的内源乙烯产生具有抑制作用。最近,Mikal等(1978)报道外加乙烯和丙烯能显著抑制黄化豌豆上胚轴切段伤害乙烯的生成。但用外源乙烯处理完整植株,对叶片等营养器官中乙烯生成有何影响,还未见有报道。另外,乙烯也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种种影响(Abeles 1973,夏叔芳等1979),了解外源乙烯污染对植物体内乙烯生成的影响,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福建几种鱼类寄生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鱼类寄生吸虫,过去郎所等(1958,1964)、马成伦(1958)、李慧珠等(1958,1960)、潘金培等(1963,1965)、王耕南(1963)、王溪云(1982)等曾进行过研究。福建省鱼类寄生吸虫,则有许鹏如(1954)、金大雄等(1979)、唐仲璋等(1964,1979,1981)、唐崇惕等(1976)、汪溥钦(1980,1981,1982)等的研究报告。1982年我们在福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中,又采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过去我国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6科7属,其中有8个新种,以及我国新纪录4种。兹报告于后。标本保存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