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慢性病变为主要特征。本文将分别从中西医观点阐述近年来关于类风湿关节炎致病机制及其治疗方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有黄藤木、断肠草、蒸龙草、震龙根等别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药的历史源远流长。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其病理基础是滑膜炎,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和疼痛。本文先分别叙述雷公藤和类风湿,最后对近年来雷公藤治疗类风湿的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RA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文 《蛇志》2006,18(4):310-31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以对称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造成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丧失,甚至残废。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笔者自2002~2005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6例,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随有慢性滑膜炎症及继发的关节软骨和骨质的破坏。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的成员,特别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在疾病的炎症和骨破坏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靶向于TNFSF的生物制剂已被开发应用于RA的治疗。综述了TNF—α和RANKL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以及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导致关节畸形并丧失功能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T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经研究证实T细胞疫苗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疗效,但受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限制,难以应用于临床。最近的T细胞疫苗研究另辟途径,证明在没有发现致病自身抗原的情况下T细胞疫苗依然有可能应用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为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及资料。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损害为主的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有较高的致残及致畸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DMARDs成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流.而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药资源,近年来对于其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的植物药有白芍总苷、雷公藤、青藤碱及羟基喜树碱.本文从体外研究、动物实验方面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病因未明且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慢性系统性疾病,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导致不可逆的关节损伤,并引起严重的关节外症状和并发症。因此早期识别具有侵袭性的RA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防RA进展有重要作用。其中,生物标志物是用于诊断RA、评估炎症程度和疗效的有用工具。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RA特异性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疾病活动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对近年来RA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更加简便实用的类风湿关节炎模型,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材料;观察盘状结构域受体2(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2,DDR2)在类风湿模型动物早期的表达,为探讨DDR2与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损伤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放射影像学、酶联免疫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从病理学、影像学、血清学及临床特征观察模型的改良情况,符合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征的个体达到85%以上,且建模时间明显缩短;免疫组化显示,DDR2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定位于关节囊滑膜细胞和滑膜下层细胞的胞膜和胞浆。结论 经改良的佐剂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优于常规的动物模型;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囊滑膜和滑膜下层细胞可特异性表达DDR2。  相似文献   

9.
为了系统的评估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镜滑膜切除术后影响疼痛的因素和解决方法,本研究利用VAS和KSS系统评估了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57例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患者,我们将术后31例患者给予抗类风湿药物治疗6~12个月设为A组,26例病例未进行抗类风湿药物治疗或拒绝药物治疗的设为B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来院复查检测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指标,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膝关节功能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所有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缓解因素,5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6~18个月随访。研究结果表明,术后6个月膝前痛缓解率为73.7%(42/57),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平均(3.3±1.1)分;给予抗类风湿药物治疗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80.6%,25/31)明显高于未给予药物治疗的患者(65.4%,17/26);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等因素下患者行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合并抗类风湿药物治疗是缓解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关节镜滑膜切除术后膝前痛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我们的评估分析初步表明: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后发生膝前痛缓解率与术后合并抗类风湿药物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无关。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从T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及IL-1家族、结合含γc受体的细胞因子、IL-12家族、IL-17等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系阐述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发病机制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免疫功能紊乱伴随严重滑膜炎和关节侵蚀为特征,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进行性残疾。目前,临床上针对RA的治疗药物以缓解病情的抗类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为主,包括传统合成DMARDs(traditional synthetic DMARDs,cs DMARDs)、生物类DMARDs(biological DMARDs,b DMARDs)和靶向合成DMARDs(targeted synthetic DMARDs,tsDMARDs),此外还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glucocorticoids,GCs)。其中,bDMARDs和tsDMARDs已成为RA市场的绝对主力,但因其使用周期长且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无法达到有效的持续缓解状态,停药后往往会有复发可能,进一步限制了临床应用。综述了临床上主要RA治疗药物及停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RA动物模型能很好地模拟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广泛用于RA实验研究。多模态超声技术可以定性、定量诊断RA,监测病情变化,评估药物疗效,引导局部给药及靶向治疗,为RA动物模型研究提供精准方法。该文综述了多模态超声在RA动物模型诊疗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孙蕾 《人类学学报》2022,41(2):248-260
本文介绍了河南淇县宋庄东周贵族墓葬的一例殉人骨骼标本M9-X2,对标本中疑似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该殉人的肩、肘、手腕、髋、膝、脚踝等多处关节面的骨质存在对称性侵蚀。相关的X光片显示,侵蚀关节附近有骨质疏松。因未保存全部脊椎和两侧骶髂关节,虽然无法完全排除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炎的可能,但是对比多种关节疾病的不同骨骼病变特征后认为,该殉人骨质病变更倾向于类风湿关节炎。  相似文献   

14.
于凤至  孙朋 《生命科学》2020,32(8):845-85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异常免疫反应。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是人体最大的跨膜受体家族,介导RA的发生发展过程,其相关信号通路在RA炎症和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GPCR/AC/cAMP相关通路,如β2-ARs/AC/cAMP、EP2/4/AC/cAMP和CXCR/AC/cAMP等信号通路,以及相关调节蛋白,如GRK和β-arrestins等,可能参与RA的淋巴细胞功能异常、血管生成及关节破坏等病理过程。由此,β2-ARs等受体以及GRK等调节蛋白可能作为RA的潜在治疗靶标。现通过简要阐述GPCR相关通路及其调节蛋白的特点,以期加深对GPCR参与RA调控的认识,为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美国 Biomatrix 公司(新泽西州 Ridgefield)在加拿大开始销售畸形性关节炎治疗药透明质酸钠衍生物。相同关节疾病有2种,一种是,慢性关节炎,另一种是畸形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疾病,但是畸形性关节炎是由于老化和外伤或关节的驱使使关节的骨骼变形的病。因老化等在关节软骨处发生退化变形,由于关节液的粘性下降而发生。透明质酸钠是这种关节液的主要成分。含于活体内几乎所有结合组织中。关节液防止关节磨损,即起到润滑油的作用。Biomatrix 公司在加拿大及欧洲以重度膝关节变形患者为对象实施临床试验。使用透明质酸钠的小组确认对膝关节的疼痛及可动性有显著效果。据说这种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PEDF)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膝关节滑膜组织中PEDF蛋白表达,以16例退行性关节炎患者、16例正常人及该30例患者治疗后(稳定期)关节滑膜组织中PEDF蛋白作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EDF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退行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在活动期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稳定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EDF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过程密切相关,针对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靶点治疗有望成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新的方向及策略。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滑膜炎为主,易出现关节损伤.肥大细胞是来源于骨髓的一种粒细胞,它可以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来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既可以促进炎症和一些过敏性反应,也有抗炎和免疫抑制功能,与R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紧密联系.外泌体是一种小型...  相似文献   

18.
易洁梅 《蛇志》2007,19(4):293-295
风湿性疾病(风湿病)是以骨、关节、肌肉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腱、韧带、筋膜)为主要病变,具有疼痛和晨僵、慢性进展、畸形及破坏为特征的骨骼肌肉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遗传、性激素、环境因素、社会、生理、心理等因素相互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约有百余种,常见的有:(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RA),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等弥漫性结缔组织病;(2)脊柱炎;(3)骨性关节炎及软组织疾病。治疗方法包括疾病教育、物理治疗、矫形、锻炼、药物和手术,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9.
刘王琪  孙艳  孙朋 《生命科学》2021,(5):593-604
关节炎主要是由机体的退行性变(类风湿关节炎除外)、代谢紊乱与损伤,以及感染和创伤等因素引起的关节,包括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一般伴随着关节软骨组织的损伤.研究发现,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抵抗素(Resistin)、内脂素(Visfatin)、趋化素(Chemerin)、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前瞻性观察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例随机进入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小剂量来氟米特(略去负荷剂量,每日剂量10mg维持),对照组使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5-2.0g/日。观察期6个月,观察指标为主要疗效指标:肿胀、压痛关节数、患者及医师对疾病状况总体评价;次要疗效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晨僵时间、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评价指标(ACR20、50)、健康评价问卷(HAQ)、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6个月后,主要疗效指标压痛、肿胀关节数改善及医师总体评价,来氟米特均优于柳氮磺胺吡啶(p〈0.05)。在次要疗效指标方面,来氟米特组HAQ评分及C反应蛋白改善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组(p〈0.05),两组在关节晨僵改善无明显差异。达到ACR20标准的病例,来氟米特组占56.3%,柳氮磺胺吡啶组占57.1%(p〉0.05);达到ACR50标准分别为37.5%、35.7%(p〉0.05)。研究中,来氟米特组胃肠道反应轻微,有2例出现血压升高。结论: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与柳氮磺胺吡啶疗效相当,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